分享

更出馨香是芋头(散文)

 吴越尽说 2021-10-21

 作者:张洪宾

       中秋时节,昔日溇港人家的餐桌上,主菜和配菜都离不开芋艿。白净净的子芋只消蒸熟了,蘸少许白糖或自造的豆瓣酱,软滑香糯,顿时食欲大开,就想大快朵颐。

       母芋(俗称大头芋艿)切开,是米白色或紫灰色,还有粉红色的纹理。母芋削去外皮,或切成片,中间隔些咸肉片或者酱肉片,上蒸锅蒸熟,就成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或切成块,烧麻鸭、童子鸡或猪肉块,都是绝配。关键是事先将芋块放进炒锅,倒些油,翻炒片刻,待它表面微微皱缩,起些小油泡,这样,芋块里才会渗透肉汁,自身也不易松散走形。

       我认识芋艿并非从吃开始,而是从玩发端的。孩提时贪玩,常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窜进别人家的芋艿地里,每人采一片芋艿叶,用细软的柳条儿扎编一下,就成了一顶翠色的遮阳帽,手拿一把自制的木头手枪,去抓“小鬼子”了。

       芋艿叶与荷叶十分相像,似姐妹一般。洒些水在叶面上,立马散成好多晶莹剔透的水珠,滚来滚去,十分有趣。

       不过,偶尔对芋艿地会有些犯忌。那是当芋艿叶上有了虫害,特别是那种称之为“芋艿禾虫”的害虫,体色碧绿,背部有花纹,体型硕大,一般是大龄家蚕的三四倍。见了这种“庞然大物”,往往头皮发麻,心里瘆得慌。后来,祖母告诉我,这虫子一不咬人,二不蜇人。

       七都一带的芋艿大多种在稻田四周。小满时节,乡亲们在田畈的内圈,用泥土壅起一道道土埂,俗称芋艿埂。埂面略高于田畈面,但又低于稻田周边桑园的地面,这是由于芋艿生长的特性所决定的。芋艿缺了水分长不好,但淹在水里,也会坏了芋艿香糯的质地。

       一到盛夏,芋艿那盾形的大叶将芋艿埂遮得密不透光,枝干高的可达四五尺,这是一种袅娜绰约与威武飒爽兼备的作物,其英姿就好似舞台上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

       三伏天,凡种了芋艿的乡亲们就格外忙碌起来。在天旱无雨的日子里,或早或晚,靠人力用长柄料勺从水渠里舀水浇灌芋艿。浇水的人巧用腰部的力量,戽水时身子往后下方靠,腰肌收紧,尔后腰部借回旋的力量展开。此时,勺中的水呈扇形泼出,就跟田赛场上那些掷铁饼的运动员似的,能将勺中的水泼出很远,连田畈中央一些田墩上种的芋艿苗也能滋润到。

       一面浇灌芋艿,一面调匀气息,让水乡小调随着泼水的节奏抑扬跌宕,这场景展示出乡亲们已经把这种活儿干得出神入化,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挥汗如雨的辛劳,更是一种难以言表的诗情画意的畅快。

       后来娶妻生子后,我意外发现妻子娘家那里出产的芋艿品质竟胜过溇港产的,更是香糯可口!

       芋艿一般分为白秆和紫秆两种,以紫秆芋艿为佳。如果土质不一样,长出来的芋艿质地也有差别。妻子娘家所在的菱湖是水网地区,自古以来,就以开塘养鱼而闻名,被称为“六塘三桑一份田”,大多数鱼塘的内圈都壅土筑了芋艿埂种上了芋艿。由于鱼塘的土质肥沃,因此,芋艿的长势也格外硕壮。

       芋艿是适宜生长在水乡的作物。经过一个酷暑季节的光合作用,养分日积月累,最先膨大了的肉质球茎,这就是母芋,母芋分蘖,四周形成个头小且多、口感更糯的子芋。此时,最怕的是台风带来的暴雨,会将芋艿根部的泥土冲刷掉,芋头暴露出来,叫做“露青”,一旦芋艿露青,它宝贵的黏性蛋白就会流失,芋艿的口感就会变硬。所以,一遇上这种情况,乡亲们会及时在芋艿根部重新壅上土,防止“露青”。

       每到中秋节,溇港人除了品尝月饼、红菱、糖藕外,还会奉上一碗香喷的糖烧芋艿羹。

       “七月半垦垦看,八月半吃一半,到了九月半,剩只朝南芋艿滩。”这是故乡流传已久的一首民谣。农历九月过后,繁盛一时的芋艿滩是该好好休憩了吧。


2021-10-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