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进拴|李春雷是怎么写出《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智泉流韵原创 2021-10-21

郭进拴|李春雷是怎么写出《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图片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洪流滚滚》《美女山,美人河》《六十岁说》《童趣儿》《人间真情》《命运》《我的鳌头》《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壮歌风云路》《月是故乡明》《岁月芬芳》《新城美韵》《乡情老更深》等六十余部。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发表并获奖。

图片

         最近网购了一册李春雷的长篇报告文学处女作《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深受启发。
    这是“本世纪第一本震撼人心的长篇纪实文学!”不少评论家惊呼:这才是真正的纪实文学!这才是真正的艺术精品!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2001年3月面世。
    眼下,正是乍暖还寒的季节,而一本书却在悄悄地热起来。那就是河北作家李春雷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长期以来,工业题材的作品不好写,不好看,这似乎已是公论。但这本书肯定要让你耳目一新。中国文联出版社曾经做过一次小实验,把该书50本送给文艺评论家、机关干部、大学生、军人和普遍工人等不同身份不同层次的读者看,结果几乎所有的人都激动得热血沸腾,潸然泪下。他们说,读同类题材的作品,从来没有这样被震撼过。
    该书写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界最耀眼的明星——邯钢。建国以后,以共和国名义推出的工业典型只有两个,一个是大庆,另一个就是邯钢。邯钢,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奇迹!她以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在短短时间内由一家普通的地方中型企业急速发展为资产超过20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给市场风雨中百病缠身的中国国企闯出了一条突出重围的血路!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胡锦涛、李岚清、尉健行等曾多次踏访,新闻界更是爆炒,其发稿量之多、之大均创中国新闻史之纪录。
    但谁能想象邯钢辉煌的背后是一个怎样的艰险奇特的过程呢?共和国为什么青睐邯钢?邯钢到底凭什么吸引了世界?邯钢经验的真正内涵是什么?邯钢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图片

    青年作家李春雷用三年时间深入邯钢,与邯钢人生活在一起,用全部热情创作了这部艺术精品。全书以国有企业和中华民族命运为大背景,大角度、全景式、多侧面地从历史、文化、经济等视角描述了邯钢经验诞生的全过程,深深反思了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以理论家的思维和政治家的气魄指出了中国国企突出重围的契机和出路。该作品最大的成功在于艺术地反映了这一时代主题,其形式之新颖、文笔之鲜活、场面之宏大、思想之深遂,是一般作家无法达到的。
    我当年在汝州市磊裕公司深入生活,创作《磊裕烽火》(1998年5月《人民文学》专刊发表)时,他们正在学习邯钢经验,力争三年解困。后来,我们平顶山市的舞阳钢铁公司也被邯钢兼并,成了邯钢集团舞阳公司。

    李春雷当年
到邯钢与工人同吃同住,几易其稿,精心创作《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二十世纪末,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将近二十年,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

      “囊括着国民经济几乎全部主导产业的国有企业的盛衰,直接关乎国家经济的盛衰。国有企业何去何从,关系着民生国运。这是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序幕,就是1996年初,国务院发出批转邯钢经验的通知,召开推广邯钢经验现场会后,全国迅速掀起了学邯钢的热潮。”李春雷介绍说。

        面对全国学邯钢的热潮,李春雷再也坐不住了,邯钢和他供职的《邯郸日报》社同在一个城市。作为一名记者,他敏锐地感觉到写好邯钢经验,对于全国各地诸多尚在扭亏突围生命线上挣扎的国有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去解读邯钢成功经验的密码,去了解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工人阶级的思想状态,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呀!”当年年仅30岁的李春雷决定主动出击。

        邯钢在那个时候,已经成为全国各地企业取经的中心热点,作为土生土长的邯郸人李春雷,走进邯钢要求采访,无奈对方以没时间接待为由,婉拒了他的采访请求。倔强的李春雷想为自己的这一创作选题找个出路,于是来到河北省委宣传部,拿出自己的选题策划,连书名都起好了,叫做《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图片

        李春雷鼓足勇气向领导诉说了自己的文学梦想和对这本书采访创作等一揽子的策划方案,领导被李春雷的认真态度感动了,表态说:“那你去采访吧,我们会给邯钢方面联系。”

          邯钢答应接受采访了,但工业题材对于出生在农村的李春雷来说无疑是很陌生的,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在他的一篇题为《通天阁记》的散文里,记录了创作《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这本书创作的心路历程:“我的书房其实就是自家楼顶的一个阁楼,置身其中,独享安静,花开花落,春夏秋冬。我的长篇处女作是钢铁工业题材,出身农村的我根本不了解钢铁工人的生活,更不明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只好去炼钢车间体验生活,搜集资料,书籍文件堆满书桌,碎钢废铁挤满墙角,整个书房顿时就像一个手工作坊,我每天看着它们,摸着它们,嗅着它们寻找感觉,思考着钢铁与生命、与生活、与国家、与人类的关系。”
        机遇不可求,可遇不可求。邯钢不是李春雷等到的求到的,邯钢是李春雷遇见的遇到的。如果他没有当作家的梦想,如果他没有苦心造诣的文字准备,他与邯钢注定对面相逢不相识,邯钢也只会与他擦肩而过。记者的现场感,作家的表现力,学者的思辨性,帮助李春雷自然而然地抓住了邯钢这个千载难逢的大机遇。当年多少知名作家、未名作家进驻邯钢,要写出邯钢一样惊天动地的大文章。可是唯有李春雷做到了时刻警醒自己:邯钢誉满全球,我要横空出世,我来了,我写了,唯有机遇不可辜负。他深入采访,拜访过百十位老工人老干部;他真实感受,走遍了邯钢现场的每一个角落;他用心体验,大年夜还与工人一起加班加点、同吃同住,甚至因此而受伤。他把企业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与自身渴望突破的创作生命连接在一起,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而振奋,为国企波澜壮阔的改革而激动,为邯钢众志成城的拼搏而点赞,在全面采写“邯钢经验”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生命之作!

图片


          就像邯钢树起高炉一样,钢花飞溅,铁水横流,不但实现了历史的跨越,更激起了未来的希望。一个邯钢,成就了两个人,一个是善办实业的刘汉章,一个是擅长书写的
李春雷。如果把邯钢比作一个巨大的“人”字,刘汉章完成了那一撇,李春雷完成了那一捺,这样一个完整的邯钢才真正跃入公众面前。李春雷《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立意高峻,从历史、经济、文化等视角多侧面、大跨度、全景式展现,带领读者看邯钢,走中国,出国门,闯世界。“它那诗化的叙述格调,出色的想象力,开阔的视野,使我不由得搜索记忆,然而却想不起来。看来这又是一位我们尚不熟悉却又生气勃勃的文坛新锐——往往是他们能写出挟带着生活风雷的好作品!”(雷达语)。事实有时就是这样。一个成熟作家往往缺乏直面现实表达真理的勇气和胆识,而一个未名作家虽然在创作技巧上还有些不尽人意,但是他们往往敢于透过现象直抵本质。
          李春雷当时小有名气,离一线作家还有很大差距,邯钢这篇文章一出,三十岁的他突然冒出头来名动京城,实现了自己从记者到作家、从业余到专业的凤凰涅盘,算是他创作生涯的第二次突破。我们惊异于李春雷的突破,当然不能漠视他受的苦难。李春雷创作邯钢一书面临的第一个拦路虎是选题难,因为未名作家即便绞尽脑汁确立选题也常常无人问津。第二个是采访难,邯钢高层领导约不到,不见面,只有先从退休老工人、老干部、基层员工采访 起。第三个选材难,李春雷出身农家,看惯了田园风光,不熟悉工业题材,唯一的办法就是深入车间,与工人吃住在一起。第四个到了动笔创作的时候感到尤其难,采访单位不支持,自己的原工作单位也不支持;为了把所见所闻所思的邯钢写出来,李春雷停薪留职,断绝生活来源,在饥贫抱恙中,灵感却翩翩而至,历经十个月整理,构思,酝酿,发酵,激活,最后全凭一口气支撑,完成了泣血含泪的生命之作。如果说邯钢是一朵悲壮的土壤里长出的奇葩,浇灌她的是汗水、泪水、血水……那么李春雷就是一个在歧视、无助、未名的语境下成长起来的新锐作家,浇灌他的同样是汗水、泪水、血水……“奇迹是人创造出来的,奇迹也是被逼出来的。”
         李春雷创作《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的经历给读者带来的最大启示: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光顾着看江上的风景不如跳进水里搏击一番,说不定你也有乘风破浪的潜力。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谁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商业!谁是当今世界的主角?企业!谁是当今世界的主人?企业家!其他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其实都是为企业服务的。正如邯钢曾经辉煌的刘汉章。正如文坛风头正劲的李春雷

图片

         当李春雷来到邯钢宣传部,希望给予采访便利时,哪知道人家仅仅给他提供了一大堆文字资料。“光给提供文字资料岂能写好书?”李春雷叹了一口气道:“我知道这个时候一旦退却了,这扇门就对我关上了。”当时,“邯钢效应”吸引来多位国内著名报告文学名家,比如张胜友、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李佩甫等也在写邯钢。起初,当李春雷走近邯钢,邯钢老总和领导都不接受他的采访,他只能另辟蹊径,找基层工人与退休老干部交流。

        1998年的大年三十,李春雷在邯钢度过了他人生中最难忘的春节。在除夕这个特殊的节气,他要亲身去体验,去感知这座钢城里工人们最原始、最本真的心态。他穿着一身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手中拿着本和笔来到了车间。凌晨四点突然发生一次钢包大喷事故,由于此刻正值万家团圆的春节期间,工人们的思想也有所波动,为此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细微的小失误,导致钢花飞溅,炉前的这些工人们好几位被钢花灼伤,李春雷当时距离操作的工人较远,但还是被一朵钢花灼伤了手。

          谈到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时,李春雷说:“当我走近工人们,和他们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洗澡、一起工作,他们和我发生了这种特殊的心灵感应,让我找到了钢铁的感觉,让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很多生硬穿不透的艺术感觉,一时间就过来了,让我找到了创作的灵感。”

         创作《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这本书,花费了李春雷前后几年的时间,其中很多细节是靠李春雷深入采访调查完成的,一共写了100多万字,最后成书是25万字。

     为了感知家乡土壤的温度,也为了触摸工业发展的脉动,从1998年开始,李春雷跟单位请长假,一个猛扎,奔向邯钢体验生活。那时的炼钢技术尚不完善,炼钢炉前的工作艰辛而危险。李春雷选在除夕夜,与炼钢炉旁的工人们一起值班。没预料到的是,这次值班给他的左手永久留下了白花花的疤痕。

  值班中途,钢水大喷,钢花满天飞舞。“平时从电视上看,这样的画面有诗意,很壮观。但对于钢铁工人而言却是一次危险的战争。”李春雷赶紧往远处跑,但还是有一滴钢花径直地落在他的左手中指上,“我本能地用另一只手去抓,顿时,血肉模糊,火辣辣的疼痛。可这时,工人们并没有像我一样跑开,而是迎着钢花去排除事故”。

   经过这次突发事故,李春雷觉得自己与工人之间的情感贯通变得顺理成章。在这个基础上铸就的长篇纪实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被著名文学评论家曾镇南称赞为“一部深沉雄浑、铿锵行进、惊心动魄、催人泪下的钢铁交响诗”。
     曾镇南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发表评论说:
读到河北青年作家李春雷描写邯钢的惊世奇迹和奋斗精神的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我感到分外新鲜和振奋。这真是一部深沉雄浑、铿锵行进的钢铁交响诗!它不期而来却又适时而至,为我国的报告文学创作闯开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只要稍微关注祖国经济建设信息的读者,都会对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主要内容的著名的邯钢经验有所耳闻。对邯钢由一个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资产只有几个亿的地方中型企业急速成长为一个资产217亿元,年销售收入近100亿元,经济效益连年名列行业前茅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腾飞奇迹,也会略有所知。但是,邯钢的腾飞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邯钢经验是怎样产生的,是怎样的邯钢人创造了这一切奇迹和经验等等,有深入了解的人就不多了。李春雷的这篇报告文学翔实地、如数家珍地为我们回答了这些关于邯钢,关于国企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出色地承担起了报告文学的时代使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用文学的手段和语言,用自己真挚的热情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画出了可钦可仰、可歌可泣、可触可感的邯钢魂。

图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