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后前脚刚去世,吕家就被连根拔起,为何武则天家族却没事呢?

 文史趣味谈 2021-10-21

吕后刚一蹬腿,吕氏全族立马被屠光;武则天离世,武家势力却继续存续于李唐皇室。

两者截然不同的差别,起决定性因素的是坐在龙椅上的那个人:

汉少帝刘弘VS唐中宗李显!!!

咱们来看吕后去世时,主导汉廷的主要势力,都是哪些人。

刘邦立国初期,汉廷的权力蛋糕,主要由皇帝刘邦、吕氏外戚、丰沛功臣,以及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构成。

四个集团之间,亲近程度又是不同的,样态基本呈现为:

皇帝>吕氏外戚≥丰沛功臣>异姓诸侯王

这样的结构,权力太分散,当然是不稳定的。

这不,刘邦刚干死项羽没几天,就寻思着咋个削弱威胁最大的异姓诸侯王了。

异姓王里谁最大?韩信呗!所以第一个修理的就是他!!

搞“伪游云梦”把戏,将韩信从实权楚王,一把撸成搁在长安监视居住状态淮阴侯的,出主意的是陈平,具体操作的是刘邦。骗韩信进未央宫的是萧何,关起门来下手宰了韩信的是吕后。

刘邦,皇帝;陈平、萧何,丰沛功臣;吕后,外戚势力主代表。

齐活!随后,三方又合作干掉了彭越、英布。

此后,刘邦又大封刘氏宗亲为同姓诸侯王。

于是乎,接下去汉廷的权力格局,主要是在皇帝、外戚、功臣和同姓诸侯王之间搭台唱戏。这个权力结构,一直到吕后去世,都维持着基本的框架。

当然,里头也是有些此消彼长的变化的。

第一个变量是皇帝,而且变得最大。

刘邦死后,接下去的汉惠帝、前少帝、后少帝,全都被吕后拿捏在手里,等于吕后从此有了“皇权+外戚”的双重加成,所以吕后那些年特疯狂。

一方面,整治刘姓诸侯王。接连杀死赵王刘如意、赵王刘友和梁王刘恢。尤其在毒杀刘如意时,顺带着把头一号情敌、刘邦宠妃戚姬,砍手砍脚挖眼睛割舌头捅聋耳朵,硬生生给整成了“人彘”!

另一方面,打压丰沛功臣集团。逼走刘邦敲定的顾命大臣王陵,滑头的陈平为此多年不敢露头。

与此相配套的,是吕后将娘家的吕氏后生,大量安插到汉廷的关键部门岗位,比如吕禄控制的是守卫京城的北军,吕产掌握着护卫皇宫的南军,作为对丰沛功臣的渗透。

同时,吕后还进行了对诸侯王的穿插,打破刘邦定下的“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规矩。还是上面提到的那两位,吕禄的第二重身份是赵王、吕产是梁王。

此外,吕后还在进行着另一步柔性的操作,那就是给刘氏宗亲和吕氏亲族搞大量拉郎配,希望借此巩固吕氏在刘姓诸侯王间的势力存在。

但是,尽管吕后进行了种种部署,却仍然未能达到对丰沛功臣和刘姓诸侯王完全的实力碾压。

有两个事情,很能反映吕后对他们的忌惮心理:

一是惠帝去世的葬礼上,吕后光哭吼却不掉眼泪。张良的儿子张辟疆点破奥秘,对陈平等人说太后是担心你们趁机发难呢!陈平很识趣,带头请求加封诸吕,吕后这才哭出了眼泪。

二是又回吕后设宴,在座的都是刘姓和吕氏的后生辈,朱虚侯刘章请求严明喝酒的规矩,吕后觉着有趣没往深处响,也就答应了。没料到刘章借着这句玩笑话,当真就拔剑砍了两个喝酒搞鬼的吕氏子弟!事后,刘章也没被搞死,等于吕后吞下了这个哑巴亏。

由此可见,即便吕后有皇权加成,吕氏外戚与丰沛功臣、刘姓诸侯王三者之间,还是大体维持着一个谁也吃不了谁的势均力敌状态。搞死刘邦儿子、逼走王陵,都还只是程度有限的微小操作。

吕后一死,原本靠她强力弹压形成的平衡局面,立马呈现出了崩盘的势头。

这时,皇帝站在哪一头,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起来。

站在吕氏一边,那么外戚的势力就能继续在汉廷占据上风;站在丰沛功臣和刘姓诸侯王一边,那么吕氏外戚就不得不吐出多年积攒起来的权力。

对吕氏来讲,最要命的一点,少帝刘弘虽然握在手里,但却是个不能表态立场的娃娃,有等于没有!

结果,在功臣和诸侯王的内外夹击下,吕氏外戚遭到了灭顶之灾。

而那个带着吕氏血统的少帝刘弘,自然也不能够继续留着了,否则他长大了反咬一口,替奶奶家报起仇来,怎么办?!

需要指出的是,最后干这一票脏活的,是刘邦的车夫夏侯婴。

当年,刘邦为了让逃离楚军追杀的马车能减轻重量跑快点,几次将一双儿女,也就是后来的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往车下抛。是夏侯婴连着几次,又将他们给抱上车一起跑。

而诛吕行动末端环——毒杀少帝刘弘弟兄几个,使惠帝刘盈一脉绝嗣的,恰恰又是这个夏侯婴。

观众们,狗血吧?!

武则天与吕后面临的局面,其实差不多。

皇权加成的吕后——直接称帝的武则天;

吕氏外戚——武姓子弟;

刘姓诸侯王——李唐皇室;

丰沛功臣——李唐、武周“双重大臣”。

武则天也封自家人为王,娘家最拿得出手的侄子武三思,就当上了魏王。

她老人家也搞李氏与武家的联姻,撮合了好几对情愿或被迫的婚姻。亲闺女太平公主嫁的第二任老公,就是老武家的堂侄武攸暨。

当然,被武则天“一摘使瓜好,二摘使瓜稀,三摘尤为可,四摘抱蔓归”的李唐皇室,实力比重不能跟握有兵权的刘姓诸侯王相提并论。

但武姓子弟,也没强大到跟吕氏外戚那样掌握京城、控制皇宫的地步。

微调一下,拉拉平。

同时,武则天也没敢忽视李唐、武周“双重大臣”们的意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她专门就继位人问题,向老臣狄仁杰征询看法。

狄仁杰很滑头,既没表态支持武则天的三儿子李显,也没明确力挺武则天的大侄子武三思,而是像两个老人家拉家常一样,地扯起了家庭的辈分账。

狄仁杰讲:“一户人家,爹妈去世了,儿子们会将他们供奉在牌位上。同样的道理,侄儿家供奉的,也是侄儿的爹娘,从来没听说过摆着的是姑妈牌位的。”

武则天一听,呵!还是立亲儿子李显吧。

狄仁杰的偏向,几乎是李唐旧臣的共鸣。

在他们看来,武则天终究是李家的媳妇,同意让她这么个女人称帝,只是因为她能力强、手段狠,大臣们一半心服一半妥协地点头,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迂回地将武周的江山,传回到李唐手中。

这里头,还有一个大臣们给武则天挖的坑,那就是皇统的约束。

自打西周以来,在继位人问题上,以前的王统,现在的皇统,都得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你武则天不是称帝吗?那就得维护皇位的传承规则,传位给嫡亲的儿子嘛!

于是,武则天也妥协了,把储君之位给了儿子李显。

然而,尽管如此,大臣们还是不敢完全放心,暗中联络呼应预防着一切可能危及李显太子之位的突发状况。

接着,就有了趁武则天病重时,宰相张柬之联合崔玄暐、敬晖、桓彦范,动用禁军发动的“神龙政变”,一举诛杀了武则天晚年的传声筒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迫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李显。

注意!

这时的李显,已经是个49岁的半大老头!!

相比于那个诛吕之乱时,还是个孩子的少帝刘弘,李显显然对整个神龙政变的局势,是有一定程度的把控和发言权的。因而,李显主动布局,又玩起了“皇帝、大臣、武氏”的平衡游戏!!!

尽管后来的韦后之乱,证明李显的把控能力存在问题,但最终脱颖而出的李隆基,是武则天小儿子李旦的儿子,本身也带有武姓的血统,故而除了武三思等几个冒头的,并未对武姓赶尽杀绝。

甚至,李隆基宠爱的武惠妃,曾一度联络宰相李林甫,差点促成儿子寿王李瑁当上太子。

假设成功,以寿王李瑁的贾宝玉性格,碰上武惠妃的权谋手段,说不定又是一个武则天冒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