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 往 延 安

 唐白甫grpj8q5p 2021-10-24

向  往  延  安  

马齐峰

延安,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新中国的摇篮。自打孩提时代起缘于课堂上革命传统教育,就十分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年逾六旬赋闲清凉季节,终于踏上“红色之旅” ,真真切切感受到延安黄土地的质朴与神奇,感受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以此为"大本营",绘就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的精彩绝仑,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非凡的才智及人格魅力……

传  奇  凤  凰  山

凤凰山,在祖国众多的大山名川中也许并不显眼,可它在陕北黄土高坡不是因草木丰茂自然景色秀丽出名,而是因它在中国共产党经历千辛万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安营扎寨"后的政治地位而光彩夺目。它是党中央促成“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顺利接管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等关乎中国抗战初期对日作战和国共合作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地方;毛主席《实践论》、《矛盾论》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名哲学著作亦在此完成。

被列世界十大名著之一的《论持久战》也在此诞生。为了这旷世名篇早日问世,还发生了两小段痴迷用功与“吝啬”趣闻轶事哩!

毛泽东为了写好《论持久战》,反复推敲、彻夜不眠,呕心沥血进入了忘我状态。有一次聚精会神写作,将脚伸进桌下的烤火盆中,木炭引燃了他的棉鞋仍浑然不觉,直至散发出煳焦味被警卫员发现扑灭才从沉思中惊醒……

一盏小小煤油灯伴随毛主席奋笔疾书通宵达旦,而他又十分注重节约点滴煤油近乎“吝啬”,只有当下笔时才会将灯拧亮一点,而在思考时却常常将灯芯拧至最小。

"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领导以身作则,从点滴做起,率先垂范,才成就了革命圣地延安的清誉。因当时延安及各革命根据地生活十分清贫。无论中央首长还是平常百姓,一律同艰共苦无一例外。毛泽东当年曾自豪概括延安的“八个没有”: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土豪劣绅、没有赌博、没有妓女、没有小老婆、没有叫花子、没有结党营私之徒、没有萎靡不振之风。

延安的清廉、蓬勃,充满生机誉满海内外,也吸引了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进步热血青年千里迢迢艰难跋涉向往投奔。当印度援华医疗队爱德华队长在赴延安途中,看到崎岖山路上一队队辗转奔赴延安的青年队伍时,不禁赞叹:“奇迹,奇迹,这真是奇迹!这是中国20世纪的耶路撒冷。”

温  馨  杨  家 岭 

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2.5公里处,原名武家坡,只因明朝时一杨姓尚书死后葬在这里,故名杨家陵。党中央抵延安后为避免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从凤凰山迁到这里并改名杨家岭。而今当我们踏入这“两面青山夹一沟” 绿林掩映的杨家岭,走向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革命家散落在山坡上的一孔孔简陋窑洞旧居时,感到分外亲切;瞧见七大礼堂、中央办公厅一幢幢低矮的小楼时感慨万千。叱咤风云的精英竟然在这简陋环境中指挥若定,决胜千里……

毛泽东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缝有补丁的粗布衣,在谋划亿万劳苦大众求解放的“大事” 的同时,对延安百姓的“小事” 也一样关怀备至。曾发生这样一个小故事:

杨家岭有一位叫杨志孝的小伙子,家穷,父母早亡,30多岁还娶不起媳妇。后来好不容易说上了一门,娶亲时新娘因没花轿不肯过门,杨家束手无策急得团团转。毛主席得知这件事,沉思一会儿高兴地说,有主意了。他让身边的同志把办公桌搬出来,四条腿朝天,绑上椽子,围一圈红布,不一会儿一顶漂亮的花轿做成了。新娘子高高兴兴地进了门。小伙子乐得逢人便说“毛主席为我娶回了新媳妇”!

周恩来旧居是一处三孔土窑,右起第一孔为卧室,第二孔是办公室,第三孔是工作人员住处,陈设十分俭朴。一次他从西安回延安途中天降大雨,便不得已临时决定在外住一晚旅馆。吃饭时勤务员想买一荤一素给他吃,周恩来执意不肯,说:"来一碗白菜豆腐汤,炒一盘豆芽多可口,吃那么多肉干吗?"当看到勤务员还撅着嘴就语重心长地说,不要忘记延安同志都在吃黑豆、山药蛋。我们应节省每一个铜板支援前线呀!

身为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始终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至今流传佳话:19405月他经洛阳、西安回延安。卫立煌派要员前往迎接,然而这位高级将领多时未接到。一打听才知朱总司令一行早已打从眼前走过,正如爱国名将续范亭诗赞的那样:“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这位羞愧的将领不得已,只好请求朱总司令重走一遍,方才完成欢迎仪式。

 目  清  凉  山

清凉山,又名太和山,位于延安城东北延河东岸,与凤凰山、宝塔山、隔河相望呈三足鼎立之势。山势峻峭,殿宇辉煌,山顶有太和殿,山下有著名万佛洞,自古就是佛教圣地。现有名胜18洞、24景、40多处摩崖、石刻、诗题。享有“金仙胜境” 之美誉。然而,它更是革命圣地延安“喉舌”所在 。《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等宣传机器聚集在这里。党中央的声音通过电波传向大江南北;抗日的主张、革命的宣传鼓动从此飞向四面八方;它也是沟通中共与海外侨胞和世界各地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清凉山,一篇篇战斗檄文从这发出击退顽敌;一首首激昂的高歌从此传唱凝聚人心;一条条全新灵动的的消息、广播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它展示了延安共产党人的英勇形象;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鼓舞了全国军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斗志;振奋了广大群众争取全民族解放的信心。正如陈毅元帅在《咏“七大” 开幕》诗赞的那样:“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对清凉山的历史地位和延安13年在中国革命中中流砥柱的作用予以高度概括和精辟诠释。

旅途归来,不禁灵感涌动、思绪万千: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

精英百千万, 凝聚到延安。

拯救中华危,解困万众难;

驱逐穷凶寇,民族大义担。

开辟根据地,首出太行山;

巧打游击战,“百团” 敌胆寒。

自力又更生,开垦南泥湾;

自给又自足,从容"持久战"

涉过重重险,突破封锁关;

痛击侵略者,不惜头颅断。

前仆后又继,热血洒江山;

八载鏖抗战,英雄凯旋还。

“三大战役” 胜,封建王朝坍;

奠定新中国,首功在延安!

注“百团” 即彭德怀领导的八路军三大主力部队所进行的“百团大战” 。“三大战役” 即解放战争中辽沈、淮海、平津与国民党决战的三大著名战役。

马齐峰,男,浙江省东阳人,1957年8月出生,文化程度,大专。铁路退休,曾任工人.干部,从事单位行政.宣傳部门工作数年。

从株洲日报业余通訊员起步,曾上报刊杂志铅印文字60余万字,其中含少量随笔.杂感之类散文。退休3年多后也在《广铁老年》.《铁路老年体肓》《快樂老人报》.《株洲晚报》等媒体上刊文数十篇。学习写作已成为老年业余生活的组成部分。

本刊顾问龙国武 刘诚龙 俞荣斐

总编:唐白甫

主编审稿:  陆秀   唐建伟

责任编辑

唐花阶   刘云雨   刘云洲

陈校刚   丁华

副主编:

李云娥  罗东成  刘慧球

杨国安  李   婷   廖大秋   易小群

唐运亮   刘青龙 陈晓蓉   银红梅  

 果  实  刘长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