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二战大型战舰装甲防护设计(三)

 不沉俾斯麦 2021-10-25

(本文作者为Der.Flynn.Girl)

光辉级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与传统的火炮战舰在设计理念上具有非常巨大的差别。对于一般的火炮战舰,重量往往是其最优先考虑的设计因素,而在航空母舰上,空间布局往往是最重要的设计因素,重量上的限制没有火炮战舰那样明显。为了有效地运用舰载机,成熟时期的航空母舰都具有几乎覆盖甚至超过整个舰体甲板范围的飞行甲板,同时在飞行甲板下方具有一层或两层机库。显然,飞行甲板必须达到一定长度才能满足舰载机起降调度作业的需要,最为小型的护航航空母舰(CVE)全长约180m,常见的中型航空母舰有220m左右的舰体长度,而大型航空母舰的舰体长度可达250m以上,现今的十万吨级核动力航空母舰已经达到了300m以上的长度。另外,如果要作为良好的舰载机运用平台,航空母舰必须要有很好的稳性和适航性。这些因素使得航空母舰不可能小型化,并往往朝着大型化的方向发展。

         虽然航空母舰在设计特征上和传统的火炮战舰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但是对航空母舰来说传统的装甲盒等装甲防护概念也是适用的。一战后的早期航空母舰甚至普遍装备了舰炮,具有和一些重巡洋舰对抗的能力,而到二战时期航空母舰的职能越来越明确,并且航空母舰单舰作战的情况到二战时期已经明确是不可能的,加之航空舾装和舰炮不能在限制吨位上达到“1+1>2”的效果,所以大部分航空母舰都没有主要考虑对海武器。虽然说越到后期航空母舰作为舰队核心的地位越明显,但是一直到二战后的几年间,舰炮都还是一类主要的海军武器,加之航空母舰相对许多巡洋舰明显更大的体量,冷战之前的航空母舰都需要考虑应对舰炮的装甲防护。当然,和其他大型战舰一样,航空母舰同样需要考虑应对鱼雷和航空炸弹的防护。

图片

美国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注意其甲板上的8英寸双联装炮塔

         英国在1940年左右建成的光辉级航空母舰可以说在设计上饱受争议、褒贬不一。有人说,这种航空母舰具有装甲保护的飞行甲板,能够很好地抵御轰炸不至于失去航空作业的能力,从而可以在高烈度的敌方空袭环境下极大地提升航空母舰的作战效能和生存能力;有人说,这种航空母舰为了装甲防护而对很多方面的性能都做出了牺牲,其可怜的36架载机量仅相当于之前的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一半,作为航空母舰来说这极大地削弱了运用航空兵进行侦察、攻击和拦截的能力,同时厚重且位置偏高的装甲使得光辉级航空母舰的干舷偏低并抬高了重心,这对适航性和稳性都是很不利的,所以光辉级航空母舰为了装甲防护而相对严重削弱了运用航空兵力的能力,还不如多造几艘皇家方舟号。两种说法当然都有道理,至于说究竟要如何评价这一型航空母舰,至少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作为第一型真正意义上的“装甲航空母舰”,其在海军舰艇设计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片

         事先声明,个人对航空母舰的设计相对了解较少,并且选择光辉级其实是临时变更了案例,准备比较仓促,所以很多地方不能比较细致准确地讲述。

         光辉型航空母舰可以说就是在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基础上改进,其具有很多跟皇家方舟号相同的设计特征。封闭式舰艏、飞行甲板延伸超过舰体长度,这些都是现代航空母舰的特征;动力舱段在宽度上布置三个舱室,采用三主机三轴推进,应该是达到占用空间和出力之间的平衡。其排水量介于美国的约克城级和日本的翔鹤级航空母舰之间,而相对舰型显得粗短,特别是水线处舰宽达到29.2m,显然英国海军并不强调高速性。方形系数略低于0.5,偏低的方形系数是绝大多数航空母舰的舰体特征,也是很多巡洋舰的特征,有利于高速性,而对于航空母舰而言更多的意义是在一定排水量下获得更大的尺寸,从而拥有更大的甲板发挥更好的航空运用效能。光辉型航空母舰将两座4.5英寸联装炮编为一组,在四角各自设置了总计16门4.5英寸防空炮,同时也布置了若干3英寸炮和40mm博福斯防空炮等防空武器。那么言归正传,下面我们来分析光辉级航空母舰的一些装甲防护细节。

图片

         相对其他的一般航空母舰而言,光辉级航空母舰在机库和飞行甲板上额外施加了装甲防护,同时也具有包裹核心区的主装甲带以及装甲盒。我对光辉级的一些参数进行了大概的估计,其跟日本的大凤型航空母舰类似,舰体结构和装甲的重量加起来占标准排水量的80%左右。光辉级航空母舰抵御轰炸主要是靠位于两基升降机之间的3英寸装甲甲板,和日本的大凤型航空母舰类同,能够抵御俯冲轰炸的500千克炸弹。光辉级比较大的特点是将机库侧面施加了和主装甲带相同厚度的4.5英寸装甲,同时取消了直接覆盖在动力舱顶部甲板的装甲,不像一般的二战航空母舰具有和巡洋舰相似厚度、位置的装甲盒,可以说是直接把装甲盒大幅抬高到飞行甲板的高度位置的设计。

图片

大凤型航空母舰的各项重量占比,标准排水量下

图片

         为了更好地了解光辉型的装甲防护设计,需要了解其机库的设计特征。观察横断剖面图,你会发现光辉型的机库布局似乎比较浪费空间:其机库底层到动力舱顶部足足有两层甲板的高度,而光辉型航空母舰就只有一层机库,这一层机库就占用了三层甲板的高度。好像英国人是在故意浪费空间一样。事实当然不是如此。像日本大凤型以及大凤改型等等的航空母舰设计虽然从侧面结构图上看,机库底层到动力舱顶部只有一层甲板高,但是从横断剖面图看你就会发现,锅炉舱上方的烟道仍然挤占了下层机库的很多空间,所以光辉型这种机库到动力舱两层的高度也不算很大问题,更何况光辉型的13m干舷(飞行甲板离水面的高度,因为光辉型似乎是和舰体结构融合的封闭式机库结构以及采用封闭式舰艏,其干舷高度也就是飞行甲板的高度)在航空母舰中已经偏低了,要是再降一层甲板恐怕就会导致适航性不合格了。而实际上,光辉型的机库并不具有三层甲板分层的高度,顶上一层是间断不连续的空间,作为仓库、控制平台等等,并不参与到格纳舰载机的机库高度,所以光辉型航空母舰的机库实际上是占用两层甲板的高度,大约5m。那么有人会问了,改成双层机库不好吗?确实,我没记错的话,光辉级航空母舰的后续批次中为了解决舰载机数量和吨位太不相符的问题,改成了双层机库结构。但是英国的设计师应该有重心这方面的考虑而比较保守地没有在一开始就设计成双层机库,并且这些后续采用了双层机库的航空母舰将机库的侧面装甲削减至1.5英寸,而且很可能要对舰体甲板分层进行一些适当调整,即便如此这些航空母舰还是存在机库高度严重不足的问题,以至于无法运用后期更高的舰载机。光辉型的机库面积其实还不错,长约140m宽约19m的矩形区域,面积达到2,600平方米,大概按照一架舰载机的嵌入占用面积为10x12x0.6=72平方米的话可以格纳36架这样的舰载机。

图片

         光辉级航空母舰并没有采用倾斜的主装甲带,也没有很大的必要采用一定倾斜角度的主装甲带。倾斜主装甲带常常使得舰体外缘一部分区域位于装甲带外侧,被命中时容易导致这些区域进水,并且倾斜主装甲带不仅覆盖相同高度需要更多的板面长度,还会比垂直装甲带明显更占用内部的布置空间。实际上4.5英寸厚的侧舷装甲完全能应对驱逐舰级别的5英寸及以下口径的炮弹,也具有应对轻巡洋舰6英寸口径炮的较大免疫区,不需要再通过倾斜布置装甲来提升等效厚度。主装甲带随着舰体线形渐变而在靠近艏艉的部分有一定倾斜,这并不是刻意为了倾斜度而如此布置的,只是刚好附在舰体外侧取决于其形状罢了,从理论上讲这样刚好强化了末端的装甲等效厚度,而一般的核心区布局是动力舱在中间弹药库在前后两端,这样刚好是一种符合防护等级的布局分配,实际上我觉得设计师并没有刻意强调这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主装甲带覆盖的长度并不是其装甲盒的核心区长度,这一点我自己在复制图纸时也标注错了。其核心区装甲盒的前后横向装甲舱壁相对位于主装甲带两端内部,也就是说主装甲带在前后末端覆盖了比核心区多一截的部分。一般来说核心区装甲盒应该是完整的包裹,像这样多出来一截主装甲带会浪费重量和防护区域的空间。那么对于这种设计布置的合理性的推测,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一方面这样多出来的重量对光辉型航空母舰来说影响不是很大,而且核心区本来就很短,还不到水线长度的一半,所以稍微多覆盖一些水线也是可以的;另一方面这样也是对核心区装甲盒前后舱壁的防护效果的平衡,因为这些装甲舱壁本来也不厚,为2.5英寸,而相对靠内的部分炮弹如果要击中的话还需要穿过一定区域的舰体结构,这些结构本身也对炮弹的动能有所削减。所以相对靠外的部分就可以在这些部位的外侧再施加一层装甲,来平衡防护效果。这些只是我自己的猜测,不能确定是不是就是设计师的原意。

图片

图片

         由于对整个机库侧面还有飞行甲板施加了不错的装甲防护,光辉型就没有像很多航空母舰那样在主装甲带上端的差不多位于动力舱顶部上面一层的甲板再施加装甲防护。其实这是一种节省装甲重量的手段。很多人可能无法想象,名义上的“装甲航空母舰”,其甲板装甲可能还不如很多航空母舰的位于机库底部的防御甲板的装甲厚。当然,光辉型航空母舰位于飞行甲板的3英寸装甲是为了抵御轰炸避免容易被炸弹给飞行甲板炸出巨大缺口而失去航空作战的能力,3英寸的厚度应该是足够应对大部分轰炸情况的了,如果再增加厚度那么对重心等等的影响就会显得很不利了。而一般航空母舰的“防御甲板”只是为了防止因为一般的轰炸导致弹药库殉爆或者严重失去动力减速这类的情况。那么为什么光辉型还要把主装甲带往上覆盖到机库一直连接到飞行甲板的装甲呢?其实如果是在动力舱上方再施加一层水平装甲的话,比如说增加2英寸厚的装甲,那么相对防护面积来说,从主装甲带上端到飞行甲板三层高度,两边的装甲带加起来差不多15m的板面宽度,而甲板最宽处和水线最宽处相当,达到29m,也就是说粗略地估计的话两边装甲带加起来的防护面积相当于相同长度的甲板防护面积的一半,那么对甲板施加2英寸的装甲相应对机库两侧能够施加4英寸左右的装甲。既然重量上差不多,那么也许增大一下防护面积是不错的,在一些意外情况下能够做到机库不容易被中小口径舰炮造成较大损伤,这也有很不错的实战价值,并且这些机库侧面的装甲带或许能够更好地支撑飞行甲板的装甲重量,相应就不用担心在飞行甲板施加装甲所导致的一些结构受力的问题了。以上只是我自己的猜测,我自己的参考资料里并没有提及这些设计考虑,所以可能不代表当时设计师的真实想法。当然具体的参数影响不会这样简单,设置机库侧面的装甲比起相同重量的动力舱顶部的装甲甲板显然对重心影响更大,并且机库的范围长度显然比动力舱段以至于核心区段要更长,所以考虑到应对核心区外的机库下方破片防御,光辉型在机库底部还设置了1英寸的轻薄装甲。

图片

         光辉型在3英寸飞行甲板装甲前后的升降机附近甲板区域也设置了1.5英寸厚的装甲,而没有给升降机和前后更加末端的甲板部分施加装甲。升降机部分的区域并不能用于格纳舰载机,英国人也不像美国人那样,并没有考虑在甲板上直接停放舰载机;而为了相对控制装甲的重量,光辉型设计的飞行甲板装甲范围已经足够了。日本的大凤型航空母舰也具有类似的装甲甲板布局,其飞行甲板的装甲范围位于两基升降机之间,没有给升降机以及更前后外端的部分设置装甲,不过其飞行甲板装甲也没有完全覆盖全部宽度,并且大凤没有光辉型那样的厚重机库装甲。光辉型和大凤型没有给升降机提供装甲防护的可能考虑是担心影响升降机的工作效率从而影响舰载机的整备时间,日本人在后来的由大和级战列舰3号舰改造的信浓号航空母舰上对升降机也施加了和飞行甲板同样的3英寸级别的装甲。顺便一提,大凤之前的日本中大型航空母舰都具有三基升降机,而大凤型因为考虑到在甲板中间开一个升降机范围的大口会降低甲板结构强度从而影响防御性能,就去除了中间的升降机只具备前后总共两基升降机,不知道光辉型有没有同样的考虑。

图片

日本大凤号航空母舰,注意其飞行甲板的装甲勾线范围

         最后,再大致提及一下其他方面。光辉型航空母舰的水下防雷系统应该是常见的多层空液舱加内层装甲带的结构,具有一侧4m的防雷纵深,系统刚好覆盖整个动力舱的高度以及核心区的长度范围,防雷装甲厚度为1.5英寸。这样的防雷系统不能说是最好的,但也还不错,有合格的防雷纵深以及一定程度的防雷装甲。然后是对主武器的装甲防护,光辉型的4.5英寸口径火炮是几乎没有装甲防护的,只有火炮平台附近的甲板区域具有1.5英寸厚的装甲。从结构图纸上看,其下方的输弹机构等也没有装甲,这一部分的装甲设计理念我也不了解,就不阐述了。光辉型航空母舰给舵机室提供了装甲盒,其侧面和顶部的装甲厚度为3英寸,前后装甲舱壁厚度为2英寸,但是并没有很多战列舰那样的在核心区装甲盒后方延伸到舵机舱室的轴系装甲防护,应该是出于节省重量的考虑,并且实际上轴系还有螺旋桨这些部位的装甲防护可以说是任何战舰都不可避免的弱点。顺便一提,日本航空母舰在动力舱段的侧舷装甲带较薄,像大凤型的动力段装甲带只有2英寸左右的厚度,而在这层装甲带内部也只有一层约1英寸厚的装甲带。显然这样薄的装甲带肯定不是主要考虑应对舰炮的防护,我个人猜测是应对轰炸的近失弹的破片类防护。

图片

大凤的横断剖面图,注意其双层装甲盒的特殊结构

         那么以上就是对光辉级航空母舰的装甲设计的大致分析。通过对三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想必能够对大部分二战大型战舰的装甲防护设计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了解。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个特例,观察一些比较精细微妙的装甲设计。

图片

光人社,《战舰大和开发物语》

进阶:特例分析

         日本设计建造的大和级战列舰是历史上排水量最大的战列舰,无疑是战列舰发展史的巅峰,不仅仅因为其具有近代战列舰中最大口径的主炮、最厚重的装甲防护等出色性能,还因为其采用了很多独到的设计细节。当然,它也是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疯狂的象征,同时也象征着大舰巨炮时代的落幕。此处我只讲述这一型战列舰的一些装甲防护考虑。

         大和级战列舰是作为日本对付美国的“决战兵力”而设计的。日本海军部认为,要想在国力无法比肩美国的现实下实现对美国太平洋主力舰队决战的一定优势,是不可能从主力舰数量上去和美国竞争的,而必须通过建造少数“超级战列舰”来实现质量上的绝对优势。显然,这种战列舰的设计建造工作是当时的最高机密,而日本人在保密这一方面做的确实成功,甚至连山本五十六都不知道大和级战列舰的主炮口径,而美国人一直到1944年击沉武藏号时才通过照片得到了大和型战列舰相对准确的性能估计。

图片

海人社,《世界近代战列舰史》

         先来了解一下大和型战列舰的大致布局。虽然大和级战列舰具有夸张的尺寸和排水量,但是实际上它的设计也必须要考虑重量和空间上的因素而做出妥协。大和型战列舰非常明显地体现了集中防御的设计理念,努力压缩了装甲核心区范围,并且对剩余的大范围艏艉区域没有施加侧舷装甲。日本人终于在大和级战列舰上实现了三联装主炮,之前的日本战列舰均采用双联装主炮塔。不仅如此,大和型战列舰还对动力舱段采用了夸张的四舱宽度布局,虽然这样导致大和型战列舰的防雷纵深其实是不够的,不过它有相当厚度的水下装甲带和巨大的排水量,并且其水下防护优先考虑应对水中弹而不是鱼雷,所以日本的设计师决定通过这种四舱宽度布局来缩短核心区长度进而节省装甲重量。另外,一开始海军部甚至要求这种超级战列舰还必须具有30节的航速,但是考虑到要达到这样的高速会使得舰型过于巨大,最终妥协为27节左右的最大航速。

图片

不太精准的复刻

         大和型战列舰作为日本海军的“决战超级兵器”,被要求具有相当大的对16英寸级别舰炮的免疫区,所以其各方面的装甲厚度可以说都是史无前例的。此处不再分析各部分考虑的防护所需要的装甲厚度,重点讲述大和型战列舰装甲设计的一些形状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其核心区装甲盒的前后横向装甲舱壁也是跟主装甲带类似那样在上下方向上倾斜的,这使得侧舷主装甲带和前后部分的装甲所衔接的部分有比较复杂的形状。大多数战列舰的核心区装甲盒前后舱壁都是垂直的,显然日本人在防护上追求的比较极致,对前后舱壁也通过倾斜布置来增加等效厚度。侧舷主装甲带并不是贴在舰体表面完全覆盖前后两座主炮塔的范围长度,而是分别在炮座中线位置附近直接内收再跟前后装甲舱壁衔接。这很好理解,节省装甲的防护面积减轻重量。当然,这使得内收区段的装甲盒外侧的舰体部分容易因为损伤而进水,这就是权衡重量和防护区域的问题了。日本人在条约时期的金刚代舰一些方案中甚至考虑了相当内置的侧舷主装甲带,这种内置的装甲带离舰体外壳有相当一段距离,虽然这样显然能缩减很多防护面积,但是可以说是极端的,所以大和型战列舰并没有将侧舷主装甲带内置,其舯部的装甲盒覆盖了全部舰宽。

图片

         下面可以说是最重要最有意思的一个设计细节。在大和型的装甲盒上,装甲甲板在外侧具有一段向下的斜坡再与主装甲带顶部相连接。一般来说,没有必要整这样一些复杂的结构,不仅会复杂化舰内设备的布置考虑,还容易存在结构强度的问题。实际上日本海军的设计师在大和型战列舰上做出了非常多的节省装甲重量的努力,这个设计细节当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是固定装甲盒的防御甲板位置,这种斜坡可以节省一段主装甲带的面宽;而如果是固定主装甲带的覆盖范围,则这种形状能够抬高装甲盒主水平甲板的位置,从而减少主炮塔座圈的装甲防护面积。这样解释可能比较抽象,那么简要概括地说,这种形状设计相当于削去了装甲盒上主装甲带和甲板衔接部分的一些“边角料”,从而达到防护区域和装甲重量的平衡优化。当然,理想上可以根据一些数学上的分析来无限地削去这些“边角料”,从而得到一个曲面的装甲盒来达到理论上的最优解,显然实际制造上这样的精密技术不太现实。其实这种形状跟一些坦克的装甲防弹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像这样符合数学优化原理的设计可以说是天才的、一般人无法想象创造出来的。那么是不是说这体现了日本海军设计师精雕细琢的一个重大成就呢?不好意思,这种巧妙独到的设计并不是日本人的独创,其真正的原创者是英国人,早在1922年签署华盛顿海军条约之前英国的海军舰艇设计师就在图纸上的N3、G3两型主力舰上表现了这样的装甲结构。然而,有趣的是,这种巧妙的装甲设计却并没有被英国人在他们的战舰上实现,至少我所见过的英国战舰装甲设计中并没有实际建成的采用了这种结构设计的例子;反倒是被日本人学到并拿来应用,不仅在大和级战列舰上采用了这样的设计,在最上级重巡洋舰的装甲盒上也有这种形状结构。可能著名日本海军舰艇设计师平贺让经常被海军爱好者戏称为“平抄抄”就有这样的一些原因。

图片

英国图纸计划G3型战列巡洋舰

         值得注意的是,大和型战列舰的这种“穹顶甲板”(我自己这样称呼)与英国的N3、G3型战列舰有向下倾斜坡度上的明显差异,在英国人的设计上主装甲甲板向下倾斜的坡度明显更大,我印象中是18度以上;而在大和型上这一倾斜度为10度左右。显然,这种坡段的倾斜度不能太大,否则会导致装甲对炮弹的迎击角度接近垂直,反而不能起到相对防护效果来减轻装甲重量的效果。那么可以大致地参考主装甲带的倾斜效应来估测这种坡段的一个倾斜度上限。纳尔逊级战列舰约23度倾斜的14英寸主装甲带一般有着超过16英寸的垂直等效厚度,那么大致推测这种甲板的向下坡段倾斜度应该不能超过23度。如果是这样,那么大和型战列舰上的这一设计或许比英国海军的设计更加保守,英国图纸舰上相对更激进的倾斜度或许能够起到更大的节省重量的作用。然而,事实应该不会如此简单。战舰是海上的一个武器平台,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横摇,显然这会影响装甲的迎击角度,从而影响装甲的防弹效果。根据大致的倾斜效应的估计,随着迎击角度从零不断增加,当达到某一临界值后装甲的垂直等效厚度会开始急剧下降。也就是说,如果对这种甲板坡段设置的倾斜角接近这一临界值,那么舰体横摇的影响就会很可能使得某一时刻装甲的迎击角超过这一临界,从而对抗弹性能有较大影响。以上只是一个非常模糊片面的说法,具体我也不能给出一个足够清晰明确的解释。总之,从这样的观点来看,英国那样的相对激进的设计是存在隐患的,而日本大和型战列舰的相对保守的这一坡度才是比较完备的。另外,在英国N3、G3的设计图纸上,坡段比起水平段的装甲甲板厚度仅多出1英寸,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而大和型的倾斜度更小的坡段比水平段的装甲也多出了30毫米左右,这也能一定程度地支持这样的观点。

图片

         从侧面的剖面图看,大和型战列舰在二号主炮塔附近的装甲甲板也通过一定的倾斜来同样地“削去边角料”节省一部分炮座装甲重量。主装甲甲板的坡段在核心区装甲盒前后也存在,并且装甲加厚到340毫米,应该是因为这些部分的坡度比横向的要更大。其主炮塔座圈的装甲厚度达到相当夸张的560毫米,不过这个是侧面最厚的厚度,炮座前后的边缘区域的装甲厚度有所削减,显然这也是根据炮弹来袭的方向以及命中概率这些方面的分析来优化装甲厚度的分布以提高效率。同样地,侧舷装甲带斜向内收的区段相比基本贴合舰体的区段减少了厚度,显然主要考虑的是侧舷正对敌的情况,不然带一定的斜向前后的航向角度的话这些内收段的装甲带反而有更接近垂直的迎击角度。大和型战列舰的其他很多装甲设计细节想必不用我再详细阐述了,通过上文的内容应该足够了解并评价这些设计布局的很多细节考量。稍微补充一下,大和型在烟道区段的动力舱上方装甲甲板结构比较特殊,似乎是蜂窝状结构的叠加厚度为360毫米的装甲,在支持排烟通道的同时也苛求这里的抗弹性能,而上方的烟道设置了2英寸左右的轻度装甲防护。另外,其还在核心区弹药库段的舰底设置了三层舰底的防护结构并且施加了舰底的2到3英寸左右厚度的装甲,而动力舱段与大部分大型战舰一样只是双层舰底结构没有装甲钢,因为在动力段要实现那种三层舰底的防护结构比较困难,不过在之后的大和改型战列舰也就是797号舰的设计上对动力段也采用了三层舰底,并且对其他的很多细节结构有所修改。

图片

         大和型战列舰的装甲防护设计可以说是所有战列舰中最为复杂精妙的。当然大和型战列舰也存在一些防护设计的问题,这里就不再论述了。其实我个人觉得大和型战列舰的装甲防护很保守,很多地方的装甲厚度都远远超出了其他的战列舰设计,如果是我的话就会考虑削减主装甲带、移除舰底装甲等等的修改,当然作为一个后来的业余爱好者,我没有资格去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批评当时设计师的各种考虑。

图片

         到这里基本上就是整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各个水平层次的读者都能对二战大型战舰的装甲防护设计有进一步的认知了解。以下是我自己随便出的一些复习思考题,以便回顾这篇文章的内容、实际应用本文的一些知识介绍。

复习思考题

1.在战舰的防护设计上,装甲是越多越厚越好吗?

图片

2.为什么二战时期的新型战列舰的甲板装甲普遍比一战时期的战列舰更厚?

图片

3.  英国人在二战时期的新型战列舰英王乔治五世级上采用了垂直主装甲带,这真的是一个设计发展倒退吗?

图片

4.有人构想出了“左舷战斗舰”的设计,请分析其设计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