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官话真的和粤语更相似吗?

 Ranger 2021-10-26

作者丨刘焕
来源丨刘焕的书房(ID:liuhuandeshufang)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其实粤语才是古代的普通话,所以广东人穿越到古代,语言能够无障碍沟通,所以难怪项少龙才能穿越回去,人家会说粤语。这句话对吗?古代的官话真的和粤语相似吗?

图片

从雅言到正音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天下,统一了文字,从此之后,七国文字都变成了统一的小篆,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扫清了很大的障碍。

图片

但是,人为地统一文字可以,统一语言,难度就大了,尤其是方言,俗话说,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特别是山高险阻的南方,一个村就一个方言,怎么办?

图片

好在,比起文字,语言的统一更早,早在春秋时代,孔夫子周游列国,那个时候,弟子三千,来自全国不同各地,语言不通,如何讲学?那个时候就有雅言了。

那么,那个时候的雅言,也就是普通话,是什么地方的话呢?

是洛阳话,也叫作“古河洛语”。

为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偏偏以洛阳话作为普通话呢?这是因为东周的首都就在洛阳,所以虽然周朝春秋战国纷乱不已,但是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子,所以就以洛阳话作为普通话。

当然了,这个洛阳话,并不是今天的河南方言洛阳话,差异很大。

这种语言,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要是能有一个视频,给大家听一下就好了。

遗憾的是,周秦汉的雅言,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也并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晚年写博客,意外走红的语言学家郑张尚芳说,以《国风·周南·关雎》为例,若以古音诵读,大概是这样的:“关(groon)(groon)(ca)(gu),在 (ze`)(gaal)(dye)(dyu)。窈(iiu`)(lêêu`)(hlyeug)(na`),君(gun)(zle`)(huu`)(gu)

这种语言,失传了。

这种河洛话并不是今天的洛阳话,没有一种方言是和它相似的。

而且,这种语言,并不像粤语,懂粤语的人可以读下《关雎》,并不是这样的音。

雅言从东周一直使用到西晋时期,使用了上千年,都是古河洛语,所以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舌战群儒,用的就是这个雅言,不存在用方言故意让别人听不懂。

图片

后来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永嘉之乱后来五胡十六国时期,缺少一种普遍的用语,当时的人们还使用河洛话,但是鲜卑人把河洛话改的面目全非。

而在南方,六朝相对比较稳定,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300年,南方一直是南朝统治,此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语言,就是南方的普通话,也就是金陵雅音。

所谓的金陵雅音,就是西晋南渡的士族,说的古河洛话,和南京土著人,说的古代吴越语言融合的产物。

图片

这种语言,比起远古的古河洛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后来北魏发生了孝文帝改革,也使用了汉语,但是说的话奇形怪状,所以出使北朝的南朝人经常嘲笑北朝的口音。

图片

等到隋文帝一统天下之后,发现天下已经没有一种通用的普通话了,根据《隋书》记载:“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

所以隋文帝迫切需要统一语言,推广普通话,不然所有的大臣们都是鸡同鸭讲,互相听不懂。

根据历史记载,隋朝编《切韵》一书。该书以洛阳雅音和金陵雅音为基础正音,国语又称“正音”、“雅音”。隋朝能够编写此书,也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僧人来华,使用拼音拼写汉语,发明了反切法,才使得这一切成功。

讽刺的是,写作《切韵》这本书,中国历史上第一步音韵著作的,其实是一个鲜卑人,叫做陆法言。

图片

于右任手书的陆法言《切韵序》

可见,那个时候,鲜卑人已经几乎完全汉化。

但是,这里有一个疑问,所谓的“洛阳雅音”,其实已经是鲜卑人改造后的汉语,其实隋朝采用的雅音主要根据的是金陵雅音,只是因为面子上过不去,才说也根据洛阳雅音。

金陵雅音就是上古河洛话和吴越话的融合,这就是隋唐时期的普通话,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古汉语”。

这种语言使用了几百年,尤其是唐诗,大多是以这个语言来制作的。

那么,这种语言听起来是什么感觉呢?

这里找到一个视频,我上传给大家听听看。

这里是中古汉语朗诵的《春江花月夜》。

大家如果打开视频听过,就会惊呼:

我听过这种语言,这种语言今天还存在!

没错,大家听第一句,和今年大湾区中秋晚会上,众人朗诵中秋诗歌时,舒淇说的闽南语是不是很像。

没错,中古汉语,今天依然存在,就是闽南话。

所以,唐季礼导演其实说错了,隋唐时期人说的话,最像的是闽南话。

为什么中国这么大,只有闽南话传承了中古汉语呢?

这就是因为福建历史上发生过两次中原的移民,一次是中唐时期的陈元光,带领中原人来到泉州和漳州,所以陈元光又被称为“开漳圣王”。

图片

第二次是唐末天下大乱,王审知带领大量中原人入主福建,建立了“闽国”,史称八姓入闽,其中的陈姓、林姓、黄姓、郑姓等,今天在福建都是大姓,有“陈林半边天,黄郑遍地流”的说法。

这两次移民,都是中原人大量移民福建的时期,巧合的是,不管是陈元光还是王审知,都是河南信阳固始县的人,所以固始县又被称为“唐人故里、闽台祖地”

有人说了,固始县也是客家人的祖地,两者有何关系呢?福建的闽南人和客家人可以这么分,唐朝迁居福建的就是闽南人,宋朝迁居福建的就是客家人,毕竟先来后到,后来的是客。

图片

而福建多山,除了海洋外,很少和内陆交通,所以这种语言,历经千年,保留了下来。

今天闽南语还有个说法叫就叫做“河洛话”,就是中古汉语。

因此,本文的标题,其实是留了一个悬念,现在证明是错误的,中古汉语,不像粤语,其实像闽南语。比如这首歌,大家可以感受下。身骑白马这几句就是闽南语,也就是隋唐时期的官话,果然有一番当年的韵味。

身骑白马 (2015中国新声代第三季第五期现场)

其实,闽南语是河洛话,这本身也不稀奇,我们之前说过,隋唐普通话,其实是以金陵雅音作为基础的。

那个时候的金陵雅音,是中原话跟吴越土著语言的融合,而吴越土著,说的是古代百越语,很多词语,比如“姑苏”、“无锡”、“余杭”、“会稽”、“勾吴”,其实都是古代的百越语的翻译,今天语言学研究表明,古代百越语和今天的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很相似。

图片

而我们知道,福建古代也是百越之地,也说百越语,正因为金陵雅音跟百越语也很像,所以闽南人自然继承了这种语言,还同化了百越人的语言。

也就是说,中原话+吴越的百越语-金陵雅音-隋唐官话河洛话-闽南话,同化了闽越的百越语。

也就是说,不算是金陵雅音还是闽南话,其实都同化了一部分百越人的语言,中国自从中古开始,就不断融合百越人的语言。而闽北话和闽东话,则是和百越语言更深层次融合的结果,共同构成了闽语系统。

图片

百越人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很相似,甚至有人说,应该叫做壮侗语系,或者侗台语系,或者澳泰语系,不管什么名字,都差不多。

泰语就是这个语族的,也就是说,从中古汉语开始,汉语官话不断融合着百越人的语言,我们可以感受下泰语的感觉。

Madu Dan Racun

兜兜转转,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历史就是这么奇妙。

从中州音到明代南京官话

唐朝继承隋朝的制度,隋唐国语就是这个正音。

后来晚唐崩溃,又历经了五代十国,到了北宋建立的时候,官话发生了改变。

北宋定都开封,所以说的是开封话,以开封音为正音,称“宋音”或“中州音”,也叫作晚期中古汉语。

那么,开封和洛阳就靠在一起,为什么官话从隋唐的河洛话变成了北宋的开封话呢,历史学家说,可能和隋唐时期鲜卑人、沙陀人等民族说正音,将这些正音逐渐改变而形成的。

我们知道,鲜卑人说的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语言,沙陀人说的是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语言,所以中国官话,一直是被阿尔泰语系民族影响而改变的,这是第一次改变。

图片

阿尔泰语系,一说日韩语也属于阿尔泰语系,一说是独立的语系

但是注意,这个开封话也不是今天的河南话,是什么话呢?

我也找到了一个北宋官话朗诵苏轼《水调歌头》的视频,大家点开来看看,看看像今天的什么语言。

大家仔细听下,是不是和隋唐官话,也就是闽南语已经不太一样了,但是更加地接近今天的普通话了。

这种语言像今天的什么语言呢?

没错,就是今天的客家话。

客家人就是北宋末年南渡南下的,虽然一些史学家说更早的时候发生在永嘉之乱和黄巢起义时期,但是真正南下到闽粤赣的时期是北宋,所以客家话就保留了很多北宋官话的成分。

我们听下客家话的歌曲,感受下。

大埔调

也就是说,闽南人和客家人其实都来自于中原。

一个说着隋唐的洛阳话,一个说着北宋的开封话。

又分别继承了这两种官话,分别南下到闽粤,但是先来后到,前者就是闽南人,后者就是客家人。

图片

今天,这两类人构成了台湾汉人的主体,所以,不管台湾怎么去中国化,他们都各自说着隋唐和北宋的官话,传承着中国文化,说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从方言的角度看,确实如此。

而宋朝灭亡之后,元朝时期经历了民族大融合,蒙古人说着开封话,也就是宋朝官话,也就是客家话的祖先。

可是,蒙古人本身是说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的,这种语系和汉语完全不同,渐渐地,把宋代正音越带越偏,形成了新的语言。

图片

蒙古人

中国官话,一直是被阿尔泰语系民族影响而改变的,这是第二次改变。

到了明朝建立的时候,中国山河破碎、南北分裂已经200年了,而且蒙古人还影响了汉语100年,朱元璋为了聚拢民心,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

首先,要求中原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姓氏都必须改成汉姓,这个改革造成了今天大量复姓的丢失,只有江西湖南的欧阳姓,没有改成欧姓(也有很多人改成了欧姓),因为欧阳也是汉族姓氏,所以今天只有欧阳姓得到了大量的保留,成为人口最大的复姓。

图片

欧阳娜娜

正因为朱元璋的此项命令,导致司马、慕容、宇文、夏侯等古代常见的复姓都改成了马、穆、宇、夏等单姓。

同时,朱元璋还进行大量的移民,包括将山西人口大量迁至河南、河北等地,调湖广人口填四川等,将江南吴地的人民迁徙到江淮和云南,史称大槐树移民、湖广填四川、洪武赶散这三大移民活动。

通过移民,填补了战乱缺失的人口,但是也导致大家语言不通,无法交流。

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开始颁布普通话标准,朱元璋诏修《洪武正韵》,以南京一带方言为基准,将之作为官话。

这就是明代的南京官话。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仍以南京话为正朔,所以明朝虽然后期定都在北京,但是整个明代,普通话一直都是明代南京官话。

明代南京官话是什么样子呢?

就是今天的南京话吗?非也!

一个叫做刘金鑫的人,根据明代韵书和外国传教士的记载,复原的明代南京官话,也就是明朝时期的国语,大家来听听看。

大家听下,是不是和今天的南京话不同。

事实上,今天的南京话就是淮安话,因为太平天国起义造成了南京和杭州这两地人口锐减,所以清朝把淮安人移民到南京,把绍兴人移民到杭州,所以杭州有句话叫做“杭州萝卜绍兴根”。

今天的南京话,属于江淮官话,其实就是淮安话,是淮安人移民带来的。

而这个明代南京官话和南京话并不同。

晚明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说,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但是只要学会了国语,在任何地方,妇孺都能听懂。这个国语,就是明代南京官话。

这种语言大家听下,越来越靠近今天的普通话了,但是大家有没有觉得,虽然不是那么相似,但是腔调很像客家话。

这是因为客家话遗传了宋代官话,而明代南京官话就是蒙古人说的宋代官话改良而成,所以有点相似。

有人指出,这个南京话和今天湖北的孝感话有点类似。

但是不管怎样说,明代南京官话越来越像今天的官话了。

我们看中国方言区,发现官话区域很大,几乎占了中国面积的六成以上。

图片

其实,所有的官话,爸爸都是明代南京官话!

也就是说,这些官话,其实都形成了明朝,明朝300年的时间,推行明代南京官话,这种官话和当地语言融合,就形成了各种官话系统。

官话又可以细分为八个类型,即: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

当然了,这些官话的陆续形成比较漫长,有的明朝就形成了,有的则在清朝进一步演变,进而形成。

这几种官话中,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都是在清朝不断形成的,也就是普通话的基础。

和这几种语言最为接近的是中原官话,除了在河南、皖北、陕西、甘肃等地使用外,在新疆也广泛使用。

再远一点的是兰银官话,比如中原官话,语言更难理解一点。祖先也是明代南京官话,在西北长期的使用中,发生了变异导致。

图片

再远一点,难以理解的是胶辽官话,也叫作胶东话,后来因为闯关东,胶东人大量来到了辽东,所以辽东也说这种。

再难以理解的是江淮官话,其实今天的南京话就属于江淮官话,江淮官话因为和吴语接触,所以受到了吴语的影响,是官话中距离北方语言较远的一支。

图片

距离最远,但也是今天生命力最为旺盛,使用人数最多的是西南官话。

随着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大量的移民被强制使用明代南京官话,结果在巴蜀一地流传的古巴蜀语最终消亡,但是神奇的声调流传了下来,融合进了官话,就形成了今天的西南官话。

同时,云南也是重要的一环,随着明朝统一云南,大量江淮的移民被移民到了云南,但是他们说着都是明代的官话,所以对于这一地方言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了官话之外,汉语最终形成了八大方言区。

下面根据距离官话远近来说明。

距离最近的是晋语。

图片

晋语是山西和内蒙等地使用的语言,随着走西口,大量山西人来到内蒙古,带来了这种方言,因为山西多山,明朝的官话并没有进入到这里。

所以,大家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那就是觉得山西话与客家话有点像!

不止一个山西人说过,听客家话好像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尤其是山西长治话,有些语调和闽粤的客家话居然很相似,难道是因为客家人来自山西?

其实很简单,山西话和客家话并没有关系,客家人来自河南,也不是山西。

只是因为客家话遗传自宋代官话,而山西话也继承自宋代官话,两者是一个爸爸。后来明代南京官话并没有对山西话产生影响,所以山西话就这么保留了下来。

但是山西话也受到中原官话,尤其是陕西话的很大影响,所以说距离官话还是最接近。

其次是湘语,湘语是今天快要消亡的方言。

原因很简单,西南官话太强势了,本来湖南省都说湘语,但是后来常德等湘北地区都说了西南官话,所以这里说话和湖北四川的人很像,湘语面临被西南官话同化的危机。

图片

其次是赣语,也就是江西话。

距离官话的远近,接下来就是客家话和粤语,有人说,粤语和官话一点都不像,怎么就到了粤语呢,这是因为其他的语言,亲缘更远。

图片

前文说过,隋唐官话的继承者是闽南话,北宋官话的继承者是客家话,明代南京官话的继承者是孝感话。没有一个古代语言像粤语。

那么,粤语究竟从何而来呢?

历史学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粤语来自更早的秦汉时代,秦始皇征服百越,带来了那个时候中原人的语言,和百越人的语言融合,就形成了粤语。

第二种说,粤语形成最晚,也是形成于明朝,继承了唐宋官话的一些用法,但是和百越语言发生了融合,形成了一种混血语言,就是粤语,所以并不像唐宋官话。

不管怎么说,粤语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用法,这是不争的事实。

今天,因为香港曾经是世界华人文化中心的地位,所以粤语歌曲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晚秋

然而,粤语和普通话的差距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

比吴语小,吴语和徽语是江南一地,在百越语言基础上融合官话的一种语言,我们知道,金陵雅音是六朝的官话,也是隋唐官话,就是后来的闽南语。

但是后来隋唐时期,江南土著还是形成了一种自己的语言,官话逐渐上层化,底层人民还是说起了这种语言,逐渐形成了吴语。

图片

今天吴语的代表是上海话,生命力也很强,距离普通话比粤语距离普通话还要大。

早年的吴语代表自然是昆曲,也就是苏州话,《金陵十三钗》中的《秦淮景》改编自《无锡景》,也是用吴语唱的。

无锡景

距离普通话最远的语言就是闽语系,闽语是隋唐官话,距离今天时间也最久,所以关系最远,闽语和普通话是最不能相通的。

普通话为何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好了,说了这么多,回到最后的话题了,那就是普通话。

我们今天能够畅通无阻地和全世界华人沟通,那是因为大家都说普通话,也叫作“国语”。

这个早在民国时期就开始推广了。

普通话就是明代南京话在北京发展而成的一种语言,是满族人说的官话变体。

前面说过,中国官话,一直是被阿尔泰语系民族影响而改变的,这是第三次改变。

满族人的清朝入主中原之后,清朝人也说起了明代官话,也就是明代南京官话(和今天南京话不是一回事)。

但是满族人很多发音有了自己的习惯,渐渐地就形成了另外一种方言,可以称之为北京官话。

此外,东北官话和冀鲁官话其实和北京官话差不多,随着闯关东,从河北带去东北,有了一些自己特定的词汇,本质上还是北京官话。

大家喜欢看清朝的电视剧,都会有一个疑问,清朝皇帝上朝,说什么语言?汉语还是满语?

这个有过记载,从康熙开始,就是说汉语的,但是也说满语,同时奏折有的时候也用满语写,康熙就精通满语,还经常给大臣的满文奏折批错。

图片

不过康熙自己汉字也经常写错,比如以后,写成了“已后”。

到了雍正时期,雍正精通满文,但是更精通汉语,所以雍正一般是说汉语的。

而且说的就是北京官话。

所以说,为什么清穿流行,大家都要去找四爷呢,因为没有语言障碍啊,普通话谁不会说,你到了唐朝,见到了李世民,闽南话你会说吗?

图片

到了乾隆时期,乾隆懂满文,但是更精通汉语,他基本上只说汉语,但是乾隆不简单,会说八种语言,接见西藏领袖的时候还说藏语,此外,蒙古语、维吾尔语都会说,但谈不上精通,只是政治需要。

而清朝到了后期,北京官话越来越取代了满语,等待慈禧,几乎不会说满语,喜欢听京剧,只会说汉语了。

但是,其实鲜为人知的是,今天的普通话是北京官话,但并不等于是北京话。

今天的普通话其实是承德话。

承德是今天河北北部的城市,说的语言属于北京官话的怀承片。

图片

为什么普通话不是北京话,而是北京官话中的承德话呢?

这是因为承德是清朝入关后的八旗子弟主要圈占的土地,后来清朝在这里建立了承德避暑山庄。

图片

这里主要住着八旗满族军人,跟社会上的人们接触比较少,这种军团口音最为纯正,所以今天的普通话就是以承德话最为标准。

为什么要有普通话推广运动呢?

这是因为雍正时期,雍正发现很多广东福建的大臣,说的话一句都听不懂,让他们说官话,也是听不懂,所以他就要在全国推广普通话,也就是北京官话。

但是成效不大,闽粤不太愿意学这种语言。

后来真正让全国人民萌发这种意识是清末的时期,因为山河破碎,尤其东南互保之后,全国人民认为,国家要团结,首先就要语言上团结,推广普通话很有作用。

虽然清朝被推翻了,但是北洋政府还是定都北京的,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政府为了团结民心,也要推广国语。

1912年12月由蔡元培任总长的教育部成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由吴稚晖任主任,并制定读音统一会章程8条。就定下了推广北京官话作为普通话的决议。

后来人们觉得北京官话没有入声字,导致很多古诗没办法读,又推行了一个“老国音”。不过,“老国音”推行不到两年就废止了。

所以,推广国语,其实早在北洋政府刚刚成立之时就开始了。

一直有一个传闻,说粤语差点成为国语,一票之差落选,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谣传,这个故事的原型来自于美国,1794年,美国大量德裔人口,要求把德语定为美国国语,理由是美国的德国移民最多,但是大法官米伦伯格否定了,他本身也是德国人,他说,“德意志人越快变成美国人越好”。

其实根本原因是那个时候,德意志还没有统一,谈不上强大,而大英帝国却是世界最强大国家,为了强大,美国选择了英语,而不是德语作为国语。德国一直到1871年才统一,之前美国不会选择德语作为国语的。

图片


其实,民国从来没有所谓国语的投票,从清朝到北洋政府,一直推行的国语就是北京官话。

虽然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但是推行的国语依然是北京官话.

新中国建立后,以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并确定现代标准汉语由国语改称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写入宪法。随后,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普通话被向全国推广。

而台湾,依然也在使用着国语,蒋介石也在台湾强势推行国语,不过台湾国语有更多老北京话的遗留,比如说,“和”,在台湾读作“han”,就是一个例子。

而从中古汉语的河洛话(近似闽南语),到今天的普通话,其实是阿尔泰民族三次影响的结果。

第一次影响,鲜卑人和沙陀人把中古汉语的河洛话变成了晚期中古汉语的中州音(近似客家话)。

第二次影响,蒙古人把晚期中古汉语的中州音变成了明代南京官话(近似孝感话)。

第三次影响,满族人把明代南京官话变成了北京官话,其中的承德话就是今天的标准普通话。

三次影响,导致我们的语言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状态,但是国语只有一个,不然这么大的国家如何沟通呢?

参考文献

1、雅言、正音、官话:古往今来的普通话,解放日报, 2012.12.14;

2、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粤语讲古的历史发展及当代价值,梁嘉乐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院,2015.02;

3、封传兵,明代南京官话的语音系统及其历史地位,中南大学学报,2014.08;

4、郑子宁,东言西语-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敦煌文艺出版社,2020.04;

5、郑子宁,中国话,九州出版社,2021.01

中文老字号
中文老字号
中规中矩,文以载道。老当益壮。字字珠玑。号令天下。
1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