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笔记 道德经 76-79章 射箭的若干道理

 新用户32637V7d 2021-10-26

76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8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弱反。

【笔记】

76章,人出生的时候,身体是非常柔软的,死去的时候,身体就会变得僵硬。草木活着的时候,非常柔美,死去的时候,就外形干枯。

通过对于人和木生死不同情状的观察,老子再次推出他关于强弱刚柔的理论。兵强则灭,这个可以从战争史中找出很多以少胜多的例子,木强则折,庄子对此有发展,木材长得越大越有用,越是最先被砍伐,长得歪瓜裂枣的,反而可以一直活着,但同样的两只鹅,那只不太会叫的反而会被主人先宰杀,庄子的问题是,人究竟是有用好?还是无用好吗?

在老子这里,答案是确定的,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问题又来了?怎样的强会处下,怎样的柔会处上?一个人有没有可能做到刚柔并济?

78章,老子心中最善最柔的代表,是水,水为什么厉害?"无以易之",水的气质本性不会改变,懂得变通,同时有坚持,就如孔子一般。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我们都是这样,知道了,却做不到,因为不够坚信所以做不到,因为心中不想所以做不到,因为太现实所以做不到。老子早就明白了知行合一的难度。

"受国之垢,是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老子在讲担当,一切名誉地位,都是靠承担得来的,这也是水的特质,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两章加在一起,对我们个体生命的启示在于:

一个人要始终保持心性柔软的弹性,面对挫折不改初心,慎终如始,无事不成,这是柔弱中生出的刚强,大树的根扎在地下,树叶果实长在高处,我们的刚强在于受垢,受不祥,我们的柔弱展现美好,展现果实,展现收获。

【77章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天道的运行像是在拉弓射箭,高了就往低处调,低了就抬高一些,这是平衡,损有余补不足,这是天的做法,人道是损不足奉有余,关键在于,不足时哪些?有余又是哪些?你认为不足的,我已经认为是多余,你认为多余的,恰恰是我觉得不够的,人与人的差异由此产生根本的区别。

以有余奉天下,有道者之为,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因为世俗的名利地位,是圣人眼中的"有余",身外之物。

孔子和孟子都很喜欢拿射箭这件事情来讲大道理。

《论语.八佾》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大意是:君子之间不会有争斗,如果有所争,那就是射箭这样的竞技活动.

但在这样的竞技活动中,君子也会表现出其风范。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说:“射礼比赛时,射箭主要不是在于射穿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射”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仪式,属于周礼的内容之一。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箭是一种比喻,代表“礼”,只要肯学习有关礼的规定,不管学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射不主皮。”射箭有两种射,一种是军事的射箭,那就是讲究杀伤力。另外一种是习礼的射箭,这个就讲究要如礼进行。孔子在这里讲到射是指射礼。古时候的射箭,在箭靶上张一块布,称之为侯。或画一张五彩兽在布中心,称之为正。或在布中心贴一张兽皮,有的用熊皮、虎皮或豹皮,称之为鹄。不主皮,是说:通过射箭可以看一个人的品德,但主要是能射中靶心,而不是要射穿皮革。

再来看孟子关于射箭的言论:

在下面这段文字里,孟子讨论择业标准,造弓箭的人,当然希望自己的箭杀伤力大,可制作盾甲的人,却是希望挡住伤人的箭.

巫医希望自己的医术高明,能把生病的人治好,而卖棺材的人,却难免会用他人的死亡获得生意.

孟子最后的结论是说,先正己.仁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愿胜己者,反求诸己.


孟子的第二个例子:

讨论老师如何选学生.

第三个例子:

孟子在评价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时,引用射箭的道理来做总结,说了这样一段话:“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力也。”以射箭来说相距百步(一般认为古代走一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大约1.5米,一百步大约是150米)之外,能射中靶子是力量能办到的,如果不仅能射中靶子还正中靶心,那就不是单凭力量能办到,还需要有技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