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文本教还是教文本?

 小赵作文 2021-10-27

今天下午研讨《灰雀》一文的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美好品质”。这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内容。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后面的交流平台中,从默读的方法、默读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提示。

教材中关于默读的要求第一次出现在二年级上册“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上册一共出现了2次,要求都是这样。

二年级下册出现了4次。第一次“默读课文。借助插图,说说米糕经过了哪些劳动才做成的?”第二次“默读课文。文中反复说'我喜欢’,说说'我’喜欢的是什么?”第三次“默读课文,不要指读”。

在三年级上册,前面也出现过三次,而且都出现在略读课文里。第一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第二次“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第三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说说你喜不喜欢文中的蚂蚁队长,理由是什么”

在这一单元,重点要渗透的就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带着问题默读,我们又如何去评定学生是在带着问题默读呢?所以需要学生在默读的时候一定需要围绕问题进行重点词句的圈点勾画,默读完之后有一个任务单的检测。所以,我们把第一个目标确定为“默读课文,分清角色以及他们的语言。”

可是在分析“列宁和小男孩对话时内心想了什么时”就有点卡壳了。

开始我们认为,既然这是第一次正式学习默读,那么就应该在每个环节都有意识地去运用默读这种方法。这样的想法就和第一个课后题矛盾了“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而且事实上,我们自己也发现,整个过程都运用默读的方法,当我们把这三个目标罗列出来之后,是一种怪怪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回到“默读”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是一个能力点的教学,还是用这个能力去理解课文内容?也就是用文本教默读,还是用默读来学文本。如果是用文本教默读,那么关于默读的知识或者说操作能力,应该先教什么?再教什么?达到什么状态?如何课堂检测?

如果是用默读来学习文本,那默读肯定只能作为其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但是不具有排他性,不能一整篇全都是默读课文,然后怎样,这样的表述。

我再次回到课后的习题。无论用文本教默读,还是用默读学文本,基于这一个文本,我们学习完之后都是必须理解了的。如果连这个文本都没有理解,那哪一种出发点,其实都是有问题的。

课后题一共三题: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2.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3.从哪里能看出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然后和同学交流。”

回答这三个问题,我发现,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包含了12两题。

第一题明确指出了需要用到的方法是朗读,需要达到的目标是读出对话的语气。那么怎么才能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呢?那就必须基于第二题,了解说话时,他们内心到底想了些什么。那他们为什么有这些想法呢?就到了第三题,是因为他们对灰雀的喜爱。当然,对灰雀的喜爱并不局限于对话之中。但是可以发现的是,从321其实经历的是一个聚焦的过程。

准备先不想默读的事情,先想想如何才能把这文本理解了的问题。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