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夏评说历史”之唐高宗为什么能灭掉高丽?

 老夏说书 2021-10-27

小编说:老夏说书开通7个多月,文章一直是老夏讲述历史故事,从今天这期更新开始,老夏不仅仅是只写历史故事连载了,他开始尝试写一些带着自己评论观点的文章,我把这些文章暂取名为“老夏评说历史”,希望喜欢老夏文章的朋友继续支持,如果能留言在文末和老夏讨论一两句更好,谢谢大家了

高句(gou)丽,简称高丽,是在今辽宁东部和朝鲜北部的国家。早在西周时,周武王就把这一地区封给商朝忠臣箕子,即箕子朝鲜。秦朝时前卫国将军卫满带三千军卒和难民到朝鲜,箕准接纳了他。后来,卫满推翻箕准自立为王,称卫满朝鲜。汉武帝灭卫满朝鲜,在此地区建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派官员管理。乐浪郡治就在平壤。公元前37年,生活在东北的扶馀人在玄菟郡高句丽县建立高句丽国,逐步占据了四郡,向汉朝上贡称臣,彼此也相安无事。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高丽强大起来,不断向外扩张。

公元598年,高丽王高元带兵入侵辽西。六月,隋文帝杨坚令汉王杨谅帅水陆军三十万伐高丽。陆路军遇大雨泥泞,运输受阻,军中缺粮,又遭疾疫。水路渡海遭风暴,船多翻没。九月回师,死者十有八九。隋军虽未得胜,但也吓着了高丽。高元上表谢罪,称:“辽东粪土臣元。”

隋炀帝杨广初年,隋朝处于鼎盛时期,四方臣服。突厥、西域各国朝贡称臣,琉球和远在马来半岛的赤土国也来上贡。公元610年十二月,隋炀帝在突厥启民可汗的大帐中发现高丽使者,知道高丽在和突厥暗中勾结,决心讨伐高丽。

公元612年正月,隋炀帝御驾亲征,共发兵一百一十三万,分二十四路并进。大军围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炀帝在城外指挥。由于规定各路军事进退都必须上奏,等皇帝指令,不得擅自行动。以致多次失掉战机,辽东城攻不下来,各路都受阻。宇文述等九路人马汇聚鸭绿江西,粮食将要用尽,被敌人探知实情。高丽兵一路诈败,将隋軍引到距平壤三十里的地方,四面出击。隋军大败而回,三十五万人只剩下二千七百人。七月,炀帝只得撤軍。这次行动错在指挥权太集中。

公元613年四月,隋炀帝第二次亲征高丽。这一次,各将领可以随机处置。隋军攻辽东城,二十多日未下。此时天下己乱,礼部尚书扬玄感趁机叛变,带兵攻打洛阳。炀帝只得连夜撤軍,军资器械丢积如山。

公元614年,隋炀帝三征高丽。七月,車驾至怀远镇,各路兵马失期不至,高丽也困顿疲惫。来护儿攻克毕奢城,直插平壤。高丽王高元派使臣求降,用囚車送回前次投降高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炀帝敕令班师。

公元642年,高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杀死高丽王高武,自立为莫离支,立高武的弟弟高藏为王,自己独揽大权。他攻取新罗四十多城,断绝新罗入唐朝朝贡之路。新罗向唐朝求援。唐太宗李世民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到平壤规劝。莫离支说:“先前隋人入侵时,新罗乘机侵我地五百里。他不归还我地,我恐难退兵。”相里玄奖说:“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至于辽东诸城,本是大唐的郡县,大唐尚且不言,高丽怎能必求故地呢?”莫离支不听从。于是,皇上决定亲征高丽。他认为必胜的理由有五:以大击小,以顺讨逆,以治乘乱,以逸敌劳,以悦当怨,“何忧不克。”

公元645年三月,太宗車驾从定州出发。李勣声东击西,巧渡辽河,战十二日,克辽东城,围安市城。高丽兵在城上大声鼓噪,李勣大怒,声称克城后要杀掉所有成年男子。安市人听说,就拼命坚守。太宗认为安市城(今鞍山市)险而兵精,城主智勇双全,难以攻克;且城主与莫离支不和,莫离支攻不下只好放弃,打算绕过直插平壤。李勣和长孙无忌都不同意,认为失去大国威风,又担心安市人截断后续粮草。于是,太宗亲自指挥攻打安市,攻了六十天都未攻下。十月,太宗认为辽东寒冷来得早,兵马难留,粮草将尽,敕令班师。安市城主在城上送别。太宗赐丝缣一百匹,嘉奖城主的固守。此次战争攻克十城,迁七万人入大唐。这次如果能采取怀柔政策,劝降安市,或让安市得持中立;或者绕过安市,不去碰这个硬钉,可能也会成功。

从隋文帝到唐太宗共五次征高丽,而且有四次都是御驾亲征,都没有成功。公元661年七月唐高宗李治派兵进行了一次征伐,后因天气转冷而诏令撤軍。直到公元667年至668年这次出征才取得全胜。究原因,侍御史贾元在奉使从辽东回朝,向高宗分析高丽必克的原因时说:“隋炀帝东征而不克,是因人心离怨;先帝东征而不克,是因为高丽没有内乱。今高丽王软弱无力,权臣专权,盖苏文死后,男建兄弟互相争斗,男生倾心内附,为我向导,其内部情况,全都知道。陛下圣明,国家富强,将士尽力,以乘高丽之乱,其势必克。且高丽连年饥馑,妖异屡降,人心不稳,其亡可翘首而待也。”唐朝国家富强,将士同心;高丽内乱,人心离散,这就是根本原因吧。

今后在讲述历史故事中,我将穿插一些评说,发表个人观点,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参加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