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

 图书 馆员 2021-10-28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 

罗大伦:黄元御的圆圈理论
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中医认为,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处于动态中的。

     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

    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中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各位可记住了,中医认为,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随着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中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口渴,眼睛红,口舌生疮,可下面的腿还是凉的。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嘴里吃入的东西进入了胃,然后也是向下走的,所以胃气要下降。在中医里,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才对。

    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就是我们说的“胆随胃降”。现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气上逆,胆汁反流,这就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各位同样要注意了,这个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

    所以,如果人体的右边有病,要考虑一下气机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烦。

    您现在再看看,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

    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这就是黄元御的理论,他最后把一切病都归入到这个圆圈的运转失常,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了,把圆圈的运动给“咔嚓”一下挡在了那里,不能转动了,就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要使用药物,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自己就会恢复健康的。

    这个圆圈我说得简单,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黄元御自己论述得还要仔细,术语比较多,各位可以参看他的书。

    那么该有人问了,这个圆圈有道理吗?能治病吗?

    我还跟您说了,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麻瑞亭老中医,就是从黄元御的书里拿出了一个叫“下气汤”的方子(麻老的这个方子我后面会给大家讲的),稍微给加减了一下,变成了一个药性有升有降,调和脾胃的方子,这位老人家一辈子基本就用这一个方子治病,来个患者,他就给调调方子,稍微加减,把气机这么一调,患者就好了。您看他的医案,那就是一个升降,我的感觉,他就是用药在人家的身上拨了一下,把这个不大转动的圆圈给重新启动了,结果麻老一辈子“活人无算”,患者如云。尤其是有很多严重的血液病,还真都被他给治好了。

    前两天还看到天涯论坛里的一个网友,没有任何中医基础,自己有鼻炎,怎么都治不好了,最后无奈,就自己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里挑了个治鼻炎的方子,然后在家人的注视下,毅然服用,结果没两天就基本好了,这位朋友每天都现场报道服药情况,各位有兴趣的可以查查。

    这帖子是个网友提供给我的,我看了也大吃一惊。

    这个治鼻炎的方子叫桔梗元参汤,是治疗鼻塞、鼻涕多的那种鼻炎,方子是:桔梗9克、元参9克、杏仁9克、橘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就这么个方子,基本属于食疗的范围,里面多半的药都是食物。

    我给各位解解,其中桔梗是升的,开肺气、解毒排脓。

    元参是升的,润燥解毒。

    杏仁是降的,降肺金之气。

    橘皮入气分,清理肺气,化痰降逆。

    半夏是降的,和胃降逆。

    茯苓是升的,去除水湿,助脾气之升。

    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

    生姜是散寒的,可以散在外表之寒。

    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方子。黄元御认为是这个圆圈转得不大灵光了,导致上面的气机堵在那里,所以会出现鼻塞等症状。中医以前也说过:九窍不和,皆属脾胃。就是这个道理。

从黄元御的圆圈理论看八珍糕对脾胃的调理

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昌邑县人,清代乾隆间名医。他医德高尚,以“良相之心为良医”;医术精湛,“所治危症有神效'。初时,在民间已享有“南藏北黄”声誉。后来,因其治疾能覆杯而愈,遂蜚声江淮与京都间。清高宗御赐“妙悟岐黄”匾额,悬太医院门首。他终生精研医学,著述宏富。
他提出的圆圈理论,在后世影响深远。
肾在最下面,属水脏。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向上走,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脾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发送到全身的。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中医认为,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水,水生木,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这个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随着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木生火,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就是我们说的“胆随胃降”。现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气上逆,胆汁反流,这就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
所以,如果人体的右边有病,要考虑一下气机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烦。
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就形成了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这就是黄元御有名的圆圈理论。
在这个理论里,黄元御阐释了人体脾胃的重要性。
正因为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就要好好调理人体脾胃。其中,八珍糕就是一款很好的调理脾胃的方子。
关于八珍糕,中医大家是这样记载的:
明朝中医外科大师陈实功一生注意脾胃的保养,寿命达到了80多岁,他留下八珍糕这个方子,并称赞它“服至百日,轻身耐老,壮助元阳,培养脾胃,妙难尽述”。
清朝御医将这个方子献给了乾隆皇帝,他服用后,不但说好,还一直坚持服用。据中国历史档案馆所藏《上用人参底簿》记载,乾隆经常服用八珍糕,如果没有了,还亲自朱批让太监们赶快去做,可见非常重视。陈实功的方子是:人参、山药、茯苓、芡实、莲肉、糯米、粳米、白糖、白蜜。清朝御医献给乾隆时,增加了白术、白扁豆、薏苡仁三味药,这就是现在的八珍糕。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罗大伦在《阴阳一调百病消》中称八珍糕是千年养生第一糕。罗大伦在书中讲到:那么,这个八珍糕究竟有没有效果呢?应该说效果惊人。许多小孩经常感冒,家长采取了各种办法,都无济于事,吃了八珍糕后,脾胃好了,正气足了,也就很少感冒了。八珍糕不仅对小孩有益,对老人也非常好。
八珍糕为何会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主要是它那八种药食兼用的中药的功劳。方中茯苓能健脾补中、宁心安神、利水渗湿,是四君子汤的主要成分之一。芡实能补脾止泻、养心益肾、补中益气、滋补强壮、和胃理气、开胃进食。薏苡仁能健脾开胃、补中去湿。山药能健脾胃、益肺肾、补虚劳、祛风湿。扁豆能理中益气、补肾健胃。莲子能健脾补心、益气强志、强筋骨、补虚损、益肠胃。麦芽能消食和中、去积除胀。
中医讲:补脾,是一切疾病治疗的关键。很多人对此可能不以为意。然而确实是这样。八珍糕是专门调理脾胃的,脾胃气血疏通了,湿气祛除,痰湿体质自然形成不了,那些三高问题就会远离你。这个糕点主要是以滋补脾胃为主,去除体内湿气。补脾,是一切疾病治疗的关键。
这是因为“脾胃在五行里面属土,肺属金,土生金,也就是说:脾是肺的母亲,脾受伤了,肺当然也不会好过。肺经虚弱的孩子,如果在平稳期不调理脾胃,等到肺经的病发作了,那就会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不断地去扑救新发的病症,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对此,罗大伦表示:“我调理脾胃的方法,用的就是八珍糕的思路。”
国爱堂作为国内知名度最高的专业食疗养生机构,在综合各种信息之后,根据《清朝宫廷秘方》中提到的八珍糕配方,引进国际先进的细胞破壁技术对药食同源材料细胞破壁处理,成功推出国爱堂又一款脾胃专补产品,即国爱堂八珍糕,适合脾胃不好的男女老少。
现在,国爱堂根据不同体质人的特点相继推出了经典型、杏仁型和儿童型八珍糕,迎合了大众不同的需求。其中经典型八珍糕做法和古法一致,材料也没有改变;杏仁型将原来的白扁豆换成杏仁。这是因为白扁豆归脾、胃二经,具有补脾和中、化湿消暑的作用,一般我们用它来治疗暑湿导致的腹泻。而如果服用者平时大便干燥,就不能用白扁豆来收敛止泻了,换成具有开肺气通大肠作用的杏仁效果会更好。儿童型组方中,加入了生山楂和炒麦芽,有利于促进儿童食欲,保护肠胃。
与市面上的八珍糕点心不同的是,国爱堂的八珍糕并非是块状点心,而是经过细胞破壁处理的八珍粉。点心式的八珍糕一般加入湿糖(糖浆加油)等甜腻物质,不仅滋腻而且容易生痰湿,且食多会有肥胖的可能。

中医历来强调食物越细碎越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而且虚弱的脾胃对一般的食物是很难消化和吸收的,经过破壁的八珍糕营养成分不仅极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脾胃的负担。再加上八珍糕本身的温补脾胃的功效,人体的脾胃无疑是得到了双重的健康呵护。

黄元御脉法独特之处

  一家医理一家脉,黄元御的医学理论可谓独树一帜,他的脉法也与众不同,恐怕很多初接触四圣心源的人都会感到难以理解。要理解黄元御的脉法首先要放下心中固有的脉学理论,重新从最原始的《内》《难》条文入手,结合黄元御的医学理论,加以理解才能摸见些许门道。
首先,要知道黄氏脉法大的层次。黄氏脉法首重在于三焦气机升降,其次才是各脏腑、气血等等。
第二、要知道六部脉所主。黄氏六部脉并按照脏腑排序,而是按照三焦气机升降排序,也就是说黄元御的脉法首先侯的人体气机升降的大秩序。然后才有脏腑、气血的详细分析。

命门

主流脉法

上焦升上焦降
中焦升中焦降
下焦升下焦降

黄元御脉法
所以在黄氏脉法解中我们会看到左关大为肝不升,右关大为胆不降得说法。不明白这个大的原则,黄氏书中的很多论述是无法理解的。
可能有人会问,这个六部对应脏腑是《内经》的理论难道黄元御离经叛道?黄元御并不是不讲脏腑,只是他更注重内经中另一段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关部也。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两寸部也。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谨调尺寸,而表里上下,于此得矣。”
这个对应关系是人体先天生成决定的,简单的说就是寸应上,关应中,尺应下。黄氏正是以此来断三部气机。加之,肝位左主升,肺位右主降。左右又因此而分断升降。
可以说,《四圣心源·脉法解·浮沉大小》这一篇是黄氏脉法的总纲,就是在讲这个问题。
第三、要知道脉相所主脏腑,黄氏并没有过多的讲“某脉主某”,而是讲一直在讲机理。要得其机理就不能停留在脉形上。必须体会到“脉神”。举个例子,弦脉何以主肝?弦脉的脉形是端直以长,但弦脉的脉神确实一种,脉气欲发,而脉壁束缚的“感觉”。这就是黄元御说的肝欲泄而愈不得泄,愈不得泄而愈欲泄的感觉。这个脉神就相当于一个人的“气质”,有句话叫“披上龙袍也不像太子”就是说人空有其形没有其神。这个气质怎么描述。。。。。。没法描述,只能通过衣着打扮、言谈举止间接描述。脉神也是一样,弦脉的“气质”只能通过“端直以长”这四个字来描述。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心脉”到底指什么,左寸?洪脉?我觉得是说三部脉整体出现洪大,而非左寸。这个在《内经》《异法方宜》中有类似的原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知病主安在?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腰痛也。 ”

心是火脏,肾是水脏,水火在中间

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在这个圆圈里, 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所以,我们说:人体里面有个圆,水火在中间。

前面,我们说一切疾病皆源于阴阳失调,那只是泛泛而谈,落到实处就是这个圆运动。

前面我们说过,人是由两种能量构成的,一种为阴,一种为阳。《黄帝内经》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那么,阴阳在人体内究竟是怎样一个状况呢?它们是如何运动的?有没有什么规律?

人们常用水火不容来形容两个相互矛盾的事物,的确如此:水性寒,火性热;水往低处流,火在高处蹿;水属阴,火属阳;火一碰上水,立刻就会熄灭,火大了,水就会被烧干。水与火是一对矛盾,似乎根本就无法调和。然而,物性并不等于人性。

从物性的角度来看水与火是不相容的,但生命是一个奇迹,生命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超越了物性,调和了水火,所以,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生命就是水与火的统一体。因为生命中有火,所以人的体温能维持在36.5 度左右,不会太寒;因为生命中有水,所以人的体温只能维持在36.5 度左右,不会太热。

那么,人体中的火是什么呢?水又是什么呢?

人体中的火就是心,心是人体的太阳,中医说:“心为火,烛照万物。”意思是,心就像天空中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带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大地一片黑暗串,万物就不复存在。如果人体中没有了太阳,血液流动就会停止,身体就会僵冷,生命就会消失。人体中的水就是肾,肾是人体的水脏。

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心像太阳一样给身体以温暖,肾像雨露一样给身体以滋润。在自然界中,雨水充足,树木就会生长;在人体中,肾水充沛,肝气才会升发。那么,人体中的水火是如何统一,又是如何运动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看。在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心在上面,属火脏。

按照物性来说,火应该往上蹿,水应该往下流,但人体中的水火却与之相反,是水往上升,火往下降。《格致余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有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己,故生意存焉。”人之所以有生命,就是因为水能上升,火能下降,循环不停,这样人才有了生意。

在宇宙中,拥有生命的星球并不多,我们地球之所以生意盎然,就是因为它遵循了水升火降的原则。大家看,天空中的太阳就是火,太阳光照射到海面,这就是火在下降;火降之后,阳光的热能把海水蒸发成了水蒸气,冉冉上升,在天空中形成了云,云降而为雨,水又回到了地面,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地之间,水火就是这样相生相克、不断循环才孕育出了世间无限的生机。

人体是个小宇宙,天地是个大人体,天之道也就是人之道。

在人体内,心火下降,温暖肾水;肾水被温暖之后,就开始往上升,从而使脾得到温暖;脾温暖之后,脾气上升,将一部分营养物质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再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肾属水、脾属土、肝属木,肾水上承,脾土得到了温暖之后,肝也得到了营养,它也要开始发展了。大家看,有了水,有了土,有了温度,就像大地逢春一样,花草树木开始生长了。肝属木,树木得到营养之后会在上长,肝气的发展方向也是上升的,它随着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大家注意了,中医里肝脾之气都是从身体左边上升的。

有人会说,肝不是在右边吗,怎么又跑在左边去了?中医这里说的是肝气,指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所以,人左边身体有病,常常是由肝脾之气上升不正常导致的,尤其是肝气。

人的肝气不舒,左边胸部就会痛。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当脾脏和肝脏之气从左边上升到顶部之时,就会遇到心和肺。

心属火、肺属金,心配夏天、肺配秋天,心火的特点本来是向上的,但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着向下行。肺气的特点是收敛,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

人体也是这样,心火遇见了肺气,就会掉头向下,一直降到肾中,温暖肾水,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而肾水随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所以,如果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大家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一一口渴,眼睛红,口舌生疮;可下面的腿还是凉的。

在肺气下降的同时, 人吃的东西:进入了胃,而后也是向下走的,所以胃气要下降。在中医里,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才对。

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这就是我们说的“胆随胃降”。现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气上逆,胆汁反流,这都是气机逆行的结果。各位还要注意, 这个胃气和胆气的下降, 是从右边下行的。所以,如果人体的右边有病,就要考虑一下:气机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烦。

您现在再看看,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所以,我们说:人体里面有个圆,水火在中间。

前面, 我们说一切疾病皆源于阴阳失调,那只是泛泛而谈,落到实处就是这个圆运动。

水属阴,火属阳,人体内阴阳的运动也就是水火的运动,恰如李中梓在《水火阴阳论》中所说:“人身之水火,即阴阳。”所以,我们说身体内阴阳失调,不仅仅是指阴阳在静态上量的失衡,而更多的是指阴阳在动态上运转的失衡。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其实, 在我理解,这个运动不只是体育锻炼,更是身体内这个圆的运动。身体内的圆运动出了问题,人就会出问题, 而体育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体内的圆运动运转得更好。

所以, 一切疾病都可以归因于这个圆圈的运转失常,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都会把圆圈的运动给“咔嚓” 一下挡在了那里,圆圈不能转动了,身体就会出现问题,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就要使用药物、针灸、穴位按摩和锻炼等方法来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自己就会恢复健康。那么该有人问了,这个圆圈有道理吗?能治病吗?

我还跟您说,中医神奇就神奇在这里,西安有一位老中医叫麻瑞亭,他就是用这个理论来养身治病。他有一个著名的方子,叫“下气汤” ,是专门调和脾胃的,这位老人家一辈子基本就用这一个方子治病,来个患者,他就给调调方子,稍微做些加减,把气机这么一调,患者就好了。

您看他的医案,那就是一个调升降,我感觉,他就是用药在人家的身上拨了一下,把这个不大转动的圆圈给重新启动了,结果麻老一辈子“活人无算“ 。尤其是有很多严重的血液病,还真都被他给治好了。

太极阴阳圆运动观
半年前,一朋友下雾天开汽车,打开冷空气导致雾气变成水珠,后改开热空气才使雾气散开。中央电视台在解释下雨原因时,也说是受冷空气到来的影响造成的。

前几天电视上介绍说,德国研究出一种可以在沙漠中利用空气中的水分制造饮用水的机器。

根据这种水汽随温度而转化现象,结合三七先生的太极阴阳图、悠然子的至简论和彭子的圆运动理论,似有所悟,于是写了下面几句感言:            

                                                                            太极圆运动         

人身一太极,视作卦坎离;坎为汽降聚,离为水升散。

水汽本一物,区别在温度;下温水化汽,上凉汽化水。

黑鱼肝肾脾,阳化汽而升;白鱼肺心胃,阴成水而降。

脾随下焦升,胃随上焦降;四轮带轴转,五六合成一。

升降有异常,表里寒热反;里寒气难升,表热气难降。  

     (太极—阴阳)开合枢_中医之魂——扶阳学论:《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_百度空间 - 顺从自然 - 顺从自然

三七生:开合枢以四时划分,与四象对应。太阴、太阳,少阴、少阳,此为四象。阳明与厥阴分别对应夏至与冬至两个极点:从冬至到夏至,是太阳展开的过程,厥阴为起点;从夏至到冬至,是太阴展开的过程,阳明为起点。少阴与少阳藏于太阳与太阴之中,为阴升阳降的推动力。

刘文澄:此图(太极阴阳图)左侧的太阳、少阴与阳明组成一个离卦,右边的太阴、少阳与厥阴组成一个坎卦,坎离交媾合成一气,无病,一气分之为六,六气升降出入异常则病。

准此,如图:

                                                                      太阳——肺

                                                                      少阴--心

                                                                      阳明——胃

                                    上为离卦,对应太极图白鱼——上焦心肺+胃——汽

                                    下为坎卦,对应太极图黑鱼——下焦肝肾+脾——水

                                                                     太阴--脾

                                                                     少阳——肾

                                                                     厥阴--肝

黑鱼左旋,下向上升,少阳推动厥阴,厥阴带动太阴,少阳为动力-真阳-先天气-白鱼眼;

白鱼右旋,上往下降,少阴推动阳明,阳明带动太阳,少阴为动力-真阴-后天血-黑鱼眼。 

也可以这样看:

少阳枢——厥阴升——厥阴带动太阴升,黑鱼变白鱼-阳载阴升-地气上为云;

少阴枢——阳明降——阳明带动太阳降,白鱼变黑鱼-阴覆阳降-天气下为雨。

水汽的升降运行,好比接力赛,相互承接。太阳之气升上来了,黑鱼变成为白鱼,少阴负责转向——由升转降,阳明在前(在上)先降,给太阳下降让道,并承接太阴,也符合木火土金水五行顺生顺序,降下来,白鱼又变成黑鱼。整个变化过程,温度为控制水汽转化的主宰。温度就是人体阳气,水就是阴液,阳气由肾精所化-气聚为精,精散为气。

附:  

                                                        阴阳与附子、地黄。

近世之医疗,叶吴温病派之清热,西医之消炎。致使中国上下,尸满太平,民众怨声载道。近来人民开始觉悟,习中医之人,开始研习附子之用。爱好者亦且以身试附,以知其还阳之功。举世能得此觉悟,不受西医温病所治之累,真可喜之势也!

然本先生心中又生忧虑。

在拙著阴阳篇中,阴阳分动静。实为《内经》之语发明之。

“外者为阳,内者为阴”。此《经》中之静态阴阳。

“阳化气,阴成形”。此《经》中之动态阴阳也。

“阴在内,阳为之守。阳在外,阴为之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此《经》中阴阳之关系。

外者为阳,内者为阴。此阴阳,为人体言。此中阴阳,为一体,同谓之精。夫精者,人之本也,二者皆不可失。

阳化气,阴成形。此阴阳,为人体气化,形成之动态。精之阴,阳化而为气。精之阳,阴成而为形。

凡饮食,药物,皆非人体之精。必经人体阳化、阴成之后,方可为精。

附子与地黄,皆药物也,非为人体之精,其物必经阳化、阴成之后,方可变为人体之精。

附子者,其性刚,故功善阳化,其质阴成变为人体之精少。故世称为阳药。

地黄者,其性柔,故不善阳化,其质阴成变为人体之精多。故世称为阴药。

故附子,可助人体之阳化,难于生精。地黄不善人体阳化,易于补精。

六祖曰:“有情来下种”。此情者,精也。若无情,为炎火煮空镬。

附子之用于人体精足而伤于寒难于气化者,可助之阳化,效如桴鼓。

若精不足,则附子越多,伤精之更甚也,不可不知。此即用附子之物,初得见效,而后终败之原因。

地黄之用于人体精足而伤于寒难于气化者,如云遮阳光,阳化失度,此滋阴之弊端。

若精不足,辅之以阳,则可于阳中补阴。此仲圣八味之妙也。

若精少伤者,若已能知过失,慎守其精,辅以五谷,助之以阳,则附子之妙用也。

若精大亏,釜中无谷,炊之以薪,阳化过度,不足之精,更伤之,势必釜破身亡。此附子大量之禁也。唯以少用附子,取少火生气之法。

观今之世,人心浮燥,灯红酒绿,醉以入房,焉有不伤精者。故使附子,当注意。

紫极忧所之处,寒盛过后,热炎之复。此亦大劫。

中医阴阳学说纵横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人类生命的起源是阴阳二气交合的结果。在生理上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平衡,百病不生。在病理上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在诊断上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在防治上强调调和阴阳。由此可知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自中医学形成以来,中医名词的理解只可意味,难以言传,导致民众难以了解中医,致使中医学精髓掌握在少数人之手,出现难以传承的尴尬局面。

   现以阴阳学说之理,借蒸汽锅炉之实,试论之:

   蒸汽锅炉要想正常工作必须有锅中之水,炉中之火。水在火的加温下,沸腾后产生蒸汽,蒸汽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产生气压。气压的大小是由锅中之水,炉中之火决定的。以阴阳学说来说水即阴,火即阳。

   气化:气的运动变化。有不足与有余两种情况。蒸汽量不足,气压低于正常值为气化不足。反之为有余。

   阴阳平衡:火水比例,蒸汽量合适,气压正常的状态。有低水平及高水平之分。

   阴盛:水正常火少的状态。气压不足。---寒证同理。

   阳盛:水正常火多的状态。气压有余。---热证同理。

   阴虚内热:火正常水少的状态。气压先有余随即不足。

   阳虚:水正常火少的状态。气压不足。

   虚火:有两种。一种是阴虚内热。一种是火力衰微,难以加热锅中之水,浮热在上的状态。

   实证:水火正常气化正常,外周管道不利,气压升高的状态。

   虚证:水火不足,气化不足,气压下降的状态。

   理解了以上名词的解释,再来看中医的阴阳学说,又有何难解之处。

  

“一气周流”认为,人体内有一股无形的气在不停的周流运转着。先天之气——元气带动脾胃之气旋转。脾气和胃气通过升降斡旋,带动肝、心、肺、肾之气左升右降,形成一个完整的如环无端的“一气周流”循环。

                                           人体生命的总纲——范维乾

心天肾地,左肝脾,右肺胃。肺胃降则心生肾,肝脾升而肾生心。

传说伏羲氏画八卦,画了一个结构简单的八角形的图,表达中华文化的天地阴阳、水火升降、四季变迁、东西方位等观念。此后的黄帝们将之运用在医学中,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因此,黄帝医学也可以称为八卦医学。

    《黄帝内经.素问》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复地载,万物方生”。“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阳从左,阴从右。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

这一段是黄帝运用八卦图对人体生命的基本论述,是【黄帝内经】的指导思想。到了清代,黄元御进一步发展了人体八卦图。在其论著中说:“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肝血温升则化阳神,肺气清降则产阴精”。“血藏于肝,而化于脾”。

    其后,吴达在《医学求是》中说:“坎水温升则肝木遂其疏泄之性,赖脾气以上达,上达则成魂,升于君火则为神,而离中之一阴寓焉;离火清降则肺金行其收敛之政,赖胃气以下行,下行则成魄,降于坎水则为精,而坎中一阳寓焉。水火上下相济者,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土之右降也。脾升则化木火,胃降则化金水。胃不得降则心火上炎。肺金必赖胃气之右降”。

黄氏八卦医派将藏象学说的心肝脾肺肾胃六个藏象引入八卦图,使之成为升与降两个系统,循环往复,变化无穷。藏象本来就是系统学名称,但把藏象们串联起来,使其系统性高度提升,并化繁为简,将藏象精简为六个,成为肾肝脾主升系统与心肺胃主降系统,或言之,人体只有主升与主降两个藏象,就是心与肾,它们各是一个系统,心领导肺胃作下降运动,由上向下、由里出表,这是人体的“天气下为雨”;肾领导肝脾作上升运动,由下向上、由表向里,这是人体的“地气上为云”。

    藏象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本,没有藏象就没有中医学。在黄氏之前,医家们虽有发展,但未跳出黄帝圈子,只是补充完善而已。黄氏之说则真正传承了黄帝医学,体现了黄帝们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使黄帝医学的科学水平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乃人体生命的总纲。它不仅是中医学的总纲,也是西医学乃至人类医学的总纲。无论分子细胞领域多么复杂纷繁,都不出总纲之外,使中医学具有了“拿来”分子细胞的本领。现今,不说人们怀疑中医学的先进科学性,就连中医人士也对中医一知半解,不甚了了。官方盖棺定论,清代出了个温病学派,将黄氏之说丢弃一边。孰知发扬光大黄氏之说,中医不仅跻身现代科学之林,其超前的科学性是未来人体生命研究和医学的指路明灯!

张仲景其所以为圣,深得肾肝脾主升、心肺胃主降之道。一部伤寒,于此求之。      

     三七生:万病不外阴阳五行六气有偏而已,知其偏则可以扶正。 

           倪海夏:寸主心肺,关主脾胃,尺主肝肾

     自注: 一气含水火,水火(蒸汽)为阴阳两极,土为中间状态,木为加热化水为汽过程,金为降温化汽为水过程。土为中间状态——加温过程中形成的中间状态为脾土,降温过程中形成的中间状态为胃土,两土居中自成一太极。 

                                男女左右脉象说

经云: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人分男女,脉分左右。左血右气,男女有别,试以脉象说之:
左脉木生火,震下一阳(尺)经巽太阳之开(关),化离外二阳(寸)而出,以精化气,一分为二,是为散,阳之用也。
右脉金生水,兑下二阳(寸)由艮太阴之开(关),化坎中一阳(尺)而入,以气生精,二合为一,是为聚,阴之用也。
男子阳用有余,故脉象常大于左;女子阴用有余,故脉象常大于右。孕脉云左盛为男,民间谓男左女右,皆是此理。然今时之人,居变处动者多,守常归静者少,欲竭精而耗散真,华其外而瘁其内,两尺恒弱,阴阳俱小,反为常见,又不可盖以常数拘之也。

 问:

 我倒觉得应该是从右尺肾阳上升,蒸发脾胃(关)水谷精气入肺(寸),肺收敛精气凝结成心(左寸)阴液,再化为阴血入肝(左关),肝血化精入肾(左尺)为右尺提供上升只能源,这样循环往复。
右脉主升化气,左脉主降成阴。男人升强降弱,固右强于左。女人多内敛固左强于右。 

三七生:

然。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先天行于左,后天行于右。此说颇合今人之脉象,今人右寸关大于尺,右尺浮弦逆升,水气不藏,反泻于土金,正顺后天人欲之故。
肝血化精入肾之说似与五行顺生之序不合,精血相生之理拙论《津液气血论》聊供参正。 :

我的看法略有不同,仅供参考:
脉气皆由两尺所发,左尺肾阴为体,右尺肾阳为用,阴阳共居一室,同属于肾。左右皆升,皆降于右寸肺【阳明降,金生水】。五脏惟肺金独降,余脏皆升。脾土为气升降之通道,定义为“运”“转”,不以升降言。六气之太阳寒水阳明燥金,皆包含肺之功效,寒水燥金之降,即肺之降。详见于下文:

脉气运行简述————


饮食之入,始于右关【脾胃】,主运化,可理解为赚钱部门,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运化之物化为血液储藏——土养木,肝主藏血,存钱部门,右关之脉【肝】,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血之精华为精,下输于肾阴——精血同源,主藏精,脉当最沉【有力,脉位冬】。

肾阴若水【能源】,肾阳若热【能量】,水热合为一体共存——阴阳互根互用。心肾同属少阴,心念动,引发肾阳的点火,肾精化为气血,循肝【左关】上行——水生木,至心【左寸】——木生火,心火炎炎,心为能源-能量转化器,转化能量供应全身。一条线路直上供应脑部——心主神明、经过肺【右寸】敛降;

另一条线路直下肾阳,肾是皇宫,先天之本【右尺】,供养输送能量到后天之本脾胃【右关】,脾胃属土,土生金,能量供养输送到肺【右寸】,与心路汇合。
最后,金生水,肺【右寸】引导气血能量输送回归到肾阴【左尺】,以肝作为运输途径。由此完成一个圈的循环。


姜与炙甘草:

用图直观表示一下:

左血                右气
离  寸              兑  寸
巽  关(太阳)      艮  关(太阴)
震  尺              坎  尺

 阳  气  论

中医的“阴阳”观一向是被奉为重中之重的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一开始便讲到阴阳五行,讲到阴阳是如何依存互根及消长变化的。在临床上,“阴阳”观同样每时每刻地都在指导着遣方用药。“阴阳”为八纲辩证之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你看,《内经》一开始就把“阴阳”观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还没完,紧接着就说“治病必求于本”,也就是说,“阴阳”是根本,你把握了“阴阳”也就把握了人之根本,也就把握了辩治之根本。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句话说明了阴阳的相互关系。简单说,阴主静,藏于内,为阳气化生之源泉;阳主动,为外在之活动。换句话说为一体一用。体是基础,用是外在表现及功用。好比一辆汽车,它的功用是载人或载物。如果汽车没有动力,也就是没有了“用”,再好也不能奔跑,那这汽车就是废铁一堆。反之,连汽车都没有,也就是没有了“体”,载人或载物则无从谈起。

但这里有一个主导问题,也就是阴阳谁为主导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医的理论是源于自然之道的,主张天人合一,即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把阴阳的问题放到自然中去看看,就会觉得豁然开朗。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就太阳与地球而言,太阳为阳,地球为阴。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都来自太阳,换言之我们生命活动的能源本原于太阳。假设没有太阳,我们地球上会有如此繁多的物种及繁衍不息的生命吗?答案是否定的。因此阳气为主导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就是说,把阳气比作天与日,没有阳气的彰显,也就没有任何的生命形式存在,也就无所谓人了。

就人体而言,如果我们把阳气算作一百,那人从生到死,是阳气从一百到零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从生到死,是阳气的消耗过程。我们人身之阳气受之于父母,不管你接受了父母多少阳气,当我们呱呱坠地之时,这禀赋之阳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百分之百的,故古人说小儿为“纯阳之体”。但当你面对一具死尸时,浑身冰冷,此时他的阳气为零,姑且把他叫做“纯阴之体”。这就是说,我们的阳气养护的愈好,身体也就愈健康,寿命也就愈长,反之也就没有健康及长寿。因此,笔者认为,人不是“阴常不足”,而是“阳常不足”。

据此,在我们医疗活动中,不论遣方用药还是针灸理疗,必须时时刻刻顾护人身的这一点阳气!因为阳气为人的生命之本。没有了阳气也就没有了生命。无端的滥用苦寒攻伐之药,徒伤阳气,于病无补,反生弊端。尤其是中老年人,阳气渐衰,当需要苦寒攻伐时,一定要寓补于攻,攻补兼施,即便是必须急伐急攻,恐嫌温补掣肘时,一定中病即止,切忌攻伐太过。如仲景在大承气汤方后有云“得下,余勿服”,小承气汤方云“勿令至大泄下”。又如桂枝汤方后云“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大陷胸汤方后云“得快利,止后服”。这些话都在谆谆教诲后学临证祛邪而勿伤正气,并因此而设立了大黄附子汤之温下法;麻黄附子细辛汤之阳虚发汗法;竹叶汤之体虚发汗法等等。为后学树立了典范,同时也说明了阳气的重要性。

再者,在养生中,必须遵循自然之道,万不可逆自然而动,否则,非但不能养生,反落得劳倦内伤。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此处之“阴阳”即指自然规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冬藏为例,冬季本属封藏,于摄生之道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之谓“无扰乎阳”。并不是春夏秋冬都要运动的汗流浃背才能健康。如果我们在冬季既不“封藏”,也不“无泄皮肤”,这肯定是伤阳之道,可能得一时之利,但从长远看,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健康。

话说到这里,并不是说不重视阴,因为毕竟阴是阳的另一状态,是阳的化生源泉,没有了阴同样没有了阳。阴与阳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之所以侧重强调阳气的重要,是由于当今临床清热解毒、苦寒攻伐泛滥,清热解毒几乎成了抗菌消炎的代名词。医者遣方用药全然不顾患者的身体状态,更确切的说是患者的阳气状态,一遇现代医学所谓“感染性”疾病即行清热解毒,滥攻滥伐,致使变证频出,危机四起,中医的临床疗效在别人看来不过如此,中医理论的正确性横遭非议。中医再这样下去,无疑是危险的!

此一番关于阳气之论,为一家之见,却是肺腑之言,乃至于和朱丹溪老先生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论点唱起了反调。但究竟是“阴常不足”还是“阳常不足”,读者宜于临证中细心体会,只有疗效才是硬道理。

人体内部气机的运行模式

人体的气机运行模式是一个圆。这个圆不是人体自己所规定的,而是天体的运动在人体上的反应。比如地球的自转出现了黑夜和白天,黑白交替,轮转不休,就成了圆;也如地球绕太阳一周,形成四个季节,每年如此,便形成四季更替的圆。反应在人体,便是气机循环上的圆。

传统中医就认为,上心下肾,左肝右肺,中间为脾胃。以脾胃为中心,上下左右则构成一个圆,此圆的运动模式是左边升,右边降。如此轮转不休,则是一个健康的人,如果圆圈转动偏颇,则气机失常而为病,如圆圈不转,则气机不动而人死亡。

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气机开始上升的起点为肾,终点为心,负责上升的是肝,负责下降的是肺。这就是四脏的本性,只要四脏有能量供应,便不停发挥上述的作用。转动正常则精神平和而能起用,不正常则精神失常而现病态起用不遂。

圆圈不转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量供应不足。供应能量的是脾胃,假如脾胃不好,则吃进去的食物难以转化为人体的能量,那么四脏的能量来源就不能保证,失去了能量,自然其本身的功能得不到正常的发挥,圆的运动就失去正常。所以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调理脾胃者,建中、理中二方也。

 阳气主升;阴液主降。故人体的气机升者,阳气之用也,降者,阴液之功也。肝气主升,然肝气不能骤然而升,乃缓缓的上升,以化心火。肝气之所以缓慢正常的原因,是有阴液的制约。假如阴液的制约不足,则肝气上升急速而出现病态,比如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甚或巅顶疼痛,木气化火,则上部火气旺盛。然而肝气上冲,居于上部,则下部必然是虚寒之表现。上部有热,则火刑金表现为消渴,口燥咽干,溃疡等,下部虚寒则表现为小便频,腰膝冷,拉肚子等,中部脾土无阳,不能消磨水谷,所以饥饿但不愿意吃饭。这是左路升的太过出现的病态。此为乌梅丸证。

如果左路升不起来,也就是阳气弱,阴液寒冷,气上升力度太弱,肝木不能化为心火,则表现为阳虚的症状,怕冷,手脚冰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小腹疼痛,拉肚子,小便淋漓不通,月经过多或崩漏等。此为当归四逆汤证。

左路升不起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肾中阳气虚弱,无力蒸腾,表现为下焦虚寒,心阳不足,目前大多数的心脏病、前列腺等疾病多属此类。

正常的人体肝气能缓缓的化火,此火不过旺也不过衰,为一平缓的气机。就在于其阴阳的和合正常。故右路气机的下降也由类似的问题。阳主升,阴主降,此时以阴气的下降为主,在阳气的制约下缓缓的下降。也就是露水的形成过程。阴阳正常,则气机缓缓下降,金生水载阳以入肾。如果水质不足,则下降的力量太小,阳升的力量太大,则气机就不能下降。由此,则气机上逆,出现上气咳嗽之证,因而咽喉干燥。

假如肺气降的太快,则心神自然不安,因为火的功能没有得到宣发,则神智不清,由于肺气旺故,则悲戚之情常存,悲哀不能自已,如神灵所主。治疗以甘麦大枣汤。肺气旺,由木气弱,小麦之生长功成于春,秉木气之全,故能助木以制金。

假如心阴不足,则也不能正常下降,由于肾阴即为心阴所化,所以也可以说是肾阴不足。此时用炙甘草汤来治疗。以生地养阴,阿胶养心血,麦冬清降,参枣草运中,用桂枝和生姜来运化。麻仁来润燥。心阴不足,也就是好比油少,燃烧中突然油断了,自然出现脉结代之相。所以炙甘草汤可以看做是给心脏加油用的。同时也是给肾脏补阴的处方。

升降之中,则心与肾的疾病也已有所体现。如心火单纯不降,则表现为心火上炎,心下痞,牙疼、口腔溃疡等。以泻心汤来治疗。如果肾气不足,则气不能升,表现腰部冷空而痛,方用肾气丸。

脏腑升降的理论机制——杨力教授

(一)脾胃是升降的轴心
  吴达说:“脾为阴土而升于阳,胃为阳土而降于阴,土位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五行之升降以气不以质,而升降的权衡又在中气,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气之右转,故中气旺则脾升而胃降,四象得以轮转,中气败则四象失其所行,因脾郁而胃逆也”。罗谦甫亦说:“人身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又必赖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若脾胃之气一伤,则四脏皆失其所”。可见脏腑升降的轴心在于脾胃,脾胃为人体精气的生化之源。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无不仰给脾胃输布精气以充养。虽然其枢转有赖肝肺之升降,而脾胃本身之升降才是主要的。前人之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土为万物之母”即从脏腑升降机制脾胃起着轴心作用论的。

   关于脾胃升降的病理机制,《金匮》记载:“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汤主之”这是脾胃失其升降之机,饮浊得以凝聚成形的例症,仲景治以枳实汤,调其升降,斡其气机,使“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叶氏之言曰:“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以降则和,大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阴,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华云岫归纳叶氏脾胃的解谓:“脾胃【之病,当祥辩其升降二字,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不下陷而但不健运亦病,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而但不通降亦病矣”。脾胃生理功能的特点在于升清降浊,脾输精于上,清之升也,胃传糟粕于下,浊之降也,《内经》“青气在下则生飱泄”,为脾气下陷之证,“浊气在上则生膹胀”为胃气上逆之证,当升者降,当降者升,是为“阴阳反作”之病。
  (二)肝肺是升降的轮转
  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肝之升也,遂其生发之令,肺 之降也,行其收敛之权。人身精气的生化虽以脾胃为泉源,而输布流行却以肝肺为枢转。肝气主升,把精气上输头身及上窍,肺气主降,把精气下达于脏腑及筋骨,这样才使气血流行,脏腑安和。肺肝两脏,相互制约,左升右降,合乎自然。惟肝性刚而易动易升,肺脏娇而易痺易郁,因而常造成“肝升太过肺降无权”以致升降失调,枢机窒塞的病理机制。
  肝喜条达,肺喜舒宣而主气机,最怕邪郁,郁则气滞,如六淫外侵则肺气郁痺而治节不伸,七情内扰则肝气拂逆而生机不畅。外感内伤足以影响肝肺之升降而使气机郁遏。王孟英以肝肺为外感内伤病审证求因的纲领。他说:“肺 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感,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肝气一逆,则诸气皆逆,治节不行则一身之气皆滞,尝谓“人身气贵流行,百病皆由衍滞,设知此义,则平易之药清淡之方每可以愈重症”
  在肝升肺降之中,肝升是主要的。由于肝性刚急主动主升。在病理过程中先是“肝升太过”以致“肺降无权”。所谓“肝阳上浮则肺气不降”,“风阳浮则治节横斜”,由于“左强右弱”-“金不制木,木反侮金”导致有升无降或升降失调的病态。内伤杂病之繁而且苟者莫如肝病之为最。犯上则为喘,侮中则为呕为胀,乘下则为闭为淋。此以魏玉璜之以“肝为万病之贼”,张鲁峰以“五脏之贼”诚以肝木犹龙,变化莫测,肝脏之病较他脏为多之故。在肝病中以“犯中克土”为多见,犯胃则恶心干呕,脘痞不食,吐酸水延末,克脾则腹胀便溏,或不爽,肢冷肌麻,若细分之又有肝“肝乘脾”与胆乘胃之别,“乙木乘阴土”证见两胁满痛,少腹墜胀,立则剧而卧则舒,为肝气上逆,脾气下陷之证,法当“疏木培土”如逍遥散。“甲木乘阳土”证见脘痛呕吐,心中痛热,气上冲心,不饥便秘,为胆火上升,胃气不降之病机,法当泻木安胃,如乌梅丸。肝脾胆胃的升降失调而出现的病机是复杂的,然而不出“肝木不升则克脾土,胆木不降则克胃土”这一规律。这里可以看出,胆随肝逆,肝胆上升在内科的某些病起着主导作用。
   有肝升肺降的两方面,不应忽视“肺主治节”“肺主清肃”即“肺降”这一方面在某一些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肝木之所以得横逆因“金不制木,木不所畏也”。设肺金清肃之令得行,肝木相安无扰。季楚重指出肺在升降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时说:“清浊升降,皆出于肺,使太阴失治节之令,不性生气不升,即收气亦不降,上下不交而郁成矣,故经云:太阴不收,肺 气焦满,诸气墳郁,皆属于肺…在肺不主降的病理过程中情况亦是复杂的,诸如:肝胆逆生之火,胃腑逗留之浊,枢机壅遏之热,水饮凝滞之痰,均蜂起而作难,致病变百出。正如王氏指出:肺即不主清肃,一身之气皆失其顺降之机,针对这样的复杂情况,王氏指出了“清肃肺胃,平泻肝胆”的综合措施。
  (三)心肾是升降的根本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水火是阴阳的征兆,“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降是阴阳的动作,因此说“造化之机,水火而已”“死生之机,升降而已”心主火而肾主水,脏腑升降以心肾为根本。祖国医学的脏腑学说从其生理作用与病理转归来看,以心肾二脏为重要脏器。心为君主之官,肾是先天之本,其在生理上的作用可知;心不受邪,受邪则死,肾不可伤,受伤则危,说明其在病理转归上的重要作用,其所以然,是因为心肾二脏分寓水火,判别阴阳之故。水升火降关系人的生命寿夭,这不能说不是根本问题,如“水火相济则能生物”“水火不离,分离则死”张景丘曰:“火性本热,使火中无水,其热必极,热极亡阴而万物焦枯矣,水性本寒,使水中无火,其寒必盛,寒盛则亡阳而万物寂灭矣”这是水火关系人的生死问题。又如“水火交,永不老”“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奉其人夭”肾水足则阴精上奉,水足制火,此阴精所奉而令人寿延也,肾水亏则心火独炽,火来侮水,此阳精所降而令人寿夭也”这是水火关系人的寿夭问题。

  水火升降的机制是微妙的。心本火脏在而火中有水,所谓“离中偶画生阴”肾本水脏而水中有火,所谓“坎中奇画生阳”火为水之主,故心气日欲下交,水即火之源,故肾气日欲上升,是以“水不升为病,调肾之阳,阳气足,水气随之而升,火不降为病,滋肾之阴,阴气足,火气随之而降”这就是水得火而升,火得水而降的道理。一般情况下“火宜在下,水宜在上,交则既济,不交为未济”其病理现象即为“心肾不交”或“水或火偏胜”例如:消渴征不交,火之胜也,水气病之不交,水偏胜也“推而广之,少阴病之心中烦,不得卧,火偏胜也,故用黄连阿胶汤泻心火而滋肾水,使心肾交而烦解寐至;少阴病之脉微细,但欲寐,水偏胜也,故用真武、四逆之奋心阳、降肾浊使心肾交而脉起疲振。其它如交泰丸(黄连、肉桂)用治失眠、磁朱丸之用治内障,均从心肾着眼为交通心肾,调济水火的著名方济,即《灵枢》的半夏秫米汤用治“胃不和则胃不安”其所谓通其阴阳者,亦无非水饮痰浊阻滞中焦而激浊扬清,为心肾交通开避道路。或问:半夏秫米汤,明为治胃,何关乎心肾,不知心肾交通以脾胃为枢纽,试观磁朱丸中用一味神曲之作为“黄婆媒介”(黄婆即脾胃)者其义可见。
  在恶寒发热的病象中有涉及其根本的即关乎心火与肾水,虞天明曰:“阳虚者,心经元阳虚也,其病多恶寒,责其无火也,阴虚者,肾之真阴虚也,其病多发热,责其无水也”其根本治疗应采取王太仆提出的:“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本方法。肾为水之主,心为火之源,故取心,者不必剂以热,但益其阳;取肾者,不必剂以寒,但强肾之阴。自张景丘等提出命门水火为真阴真阳之后,把王氏“壮水益火”之论不是分属心肾而是统归天命、肾的另一含义了。冯楚瞻曰:“要知平人而至于病,必由于水火二家先病,小病或由于气血之偏,大病必由于水火之害”
  心肾水火升降和其它脏器的关系,如娱东阳说:“坎水温升,则肝木舒其疏泄之性;离火清降,则肺 金行其收敛之政”肝木得肾水的滋荣,才得遂其升发疏泄之性;肺金无心火的克制,才得行其清洗收敛之令,这是可以理解的。又如何伯斋说:“人之脏腑以脾胃为主,盖人之饮食皆入于胃,而运行于脾,犹地之有土也,然脾胃能化物与否?实由水火之二气,非独脾胃之能也,火盛则脾胃燥,水盛则脾胃湿,皆不能化物,乃生诸病”脾胃得水火的调节才能腐熟水谷,变化精微,如果水火不调过燥过湿,不仅不能化物,还能变生诸病。水火的根源在心肾,水火的调济在相交。心肾交,水火既济,又不仅脾胃得以生化,五脏六腑亦无不赖以安和。

王永民医师对气血阴阳的理解

人体能量状态分为四种:气血阴阳,我们又叫气液阴阳。什么是气?气是人体的一种能量流,包括生物电\脉冲\红外线等。是看不见的无形的,但正在做功的,这种叫气。气在做功的时候就象汽油在燃烧一样,直接能推动我们的一切生理运动,所以叫气。那什么是液呢?液即体液,也就是处于储蓄状态的能量,就象油没有燃烧之前的液态状.人体不就这样吗?我们的体液,如组织液/淋巴液/体液/血液/胆汁/乳汁\眼泪等,不管论是白色的还是红色的,都是机体的能量,取名为液,因为古代解剖不发达,他看得到的多数是血,红色占大部分,所以干脆叫成血。总起来说以液态形式存在的能量叫液,以气态形式存在的能量叫气。

    什么叫阴阳呢?我们知道,气和液是能量的存在形式,阴阳是能量的工作状态,只要气血在工作,必然是以阴阳相互作用的形式存在的,如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升温有降温,有释放有储藏。阴阳就是两种相互作用力。细分起来的时候可以说挑出来阴阳,实际上它们正常合和一体的时候,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是分不出来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是分不出来气血阴阳,有了病才分气血阴阳来 。就象我们的脸色,明润含蓄,神采奕奕,这叫什么色呀,说不出来,可是一有病就不行了,青得青,黄的黄,白的白,这就不正常了。所以为什么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因为一开始它是浑然的一体。就如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也就是气血阴阳在正常的时候,它不虚也不实,不寒也不热,是很和谐的.气血之间可以互相转换,血能生气,气能生血.气血阴阳合和一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健康。古人说:“无水而四体皆润,无火而百骸皆温”。就是看不见火,(如上火)手脚都是暖和的,看不见水,(如水肿)但皮肤都是滋润的,不冷不热很舒服.这种是水火既济、阴阳平衡的效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就是中庸,所以叫中国就是中庸国家,中医的中就是中庸之道,其含意就是合理,恰到好处。

如何了解气血阴阳工作状态呢?万物皆法于阴阳,合于数术,内外是相应的,如何把这个象与本质内容统一起来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先要把异常状态量化,再设法将其纠正过来。纠正异常状态的过程叫治疗,诊断异常状态的过程叫诊断.这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气血阴阳无非都是两种状态,一种是气不够了;一种是气太足了;一种是血不够了;一种是血太多了;一种阴太弱了,一种是阴太盛了;一种阳不足了,一种阳太多了。元气分为气液阴阳,异常则呈现出两极化,一种是不足,一种是有余。气弱叫气虚,气过强了叫气郁或气滞,你看“滞”字,拖泥带水,三点水加一带字,;血不足了叫血虚,血有余了叫瘀血,阴不足了,阴虚则有热,叫虚热,阳不足了,阳虚则生寒,叫虚寒,阳太盛了叫实热,阴太盛了叫实寒,寒热表示阴阳失调的程度轻重.阴阳是相对的,阴不足了相对阳就盛了,就有了相对的热,而阴盛而有寒就是绝对的寒,内寒外寒交织在一起引起气机淤滞,就是实寒,同样的道理,阳盛而有热则是绝对的热,叫实热。

                                                       管窥阴阳——行者

世无阴阳,圣人立阴阳以类万物之情。世无五行,达者言五行以明万方之象。故阴阳五行者皆假名也。先贤立言,旨在 望后学能因指得月,得意忘言。不然亦是徒增故事,枉添败厥。

夫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动静而生万物。然何谓太极?太极因何而动?此万化之源,生身之本,非亲证不能明。诸君其有意乎。生生死死转辗轮回,皆唯此一动。释迦曰:无明缘行,此也。

此一动,即钦安所谓真阳,此物即阴即阳,即精即气。内经所谓欲以精气血津液营卫以为一气者,此也。医家所言阳者,即此真阳升达之象;所言阴者,即此真阳敛藏之象。故又有阴阳一体之论。经云:阴盛则阳虚。真阳敛藏有余,致升达不足。阳盛则阴虚。真阳升达有余,致敛藏不足。

后天水谷进,而知识开。七情妄动,真阳难藏。故有持河间,丹溪之说者药尚苦寒,味法滋阴,以安藏真阳。孰不知,五味饮食,后天之本,皆籍此真阳之升动。今时之人,厚味频纳,尾闾注流,一线微阳难敌硕肤之阴。如再频服阴寒之品,一线危阳生机何在?   孰重孰轻,孰急孰缓,望君切自斟酌。

诊病之余,草草成文。不周之处,还望指摘。                                        

洛闻道: 能量有释放和收藏两态 

     夏象水火充足,流动性量大,热,浮,升散,雨而润,动,释放 。
 冬象水火不足,流动性量小,冷,沉,降聚,冰而干,静,收藏 。
 人之病类象不正之气。故,秋冬之邪气以春夏之组方治之。春夏之 邪气以秋冬之组方治之。

    而治病之法则,当【以正合以奇胜】。故,以【正气】为君,【 奇气(偏气)】为将臣辅助之。

 我说中医中药

中医中药的原理就两个字:热,冷。

中医药的创始人老祖宗根据大自然热胀冷缩的原理,创造了中医药原理。这是一个最天然,最绿色的原理。

    热胀冷缩,是世界万物的运动原理。热胀冷缩他演示着升,降,开,合,这四个运动方式。

    热,冷,就是阴阳。中医理论诞生了。

按自然原理,万物遇热则升,则开。水遇热则蒸为云,人遇热则汗向外向上发向上升。万物遇热则生长。遇热则胀大。

    冷则使人体汗毛孔收缩,气机内敛。草木则落叶,枯萎,气机收于内,行于下。天空的云,遇冷则下降为雨。

      就这个热的特性,向上升/向外开的特性。古人给他定名:阳。就这个冷的特性,向下降/向内收的特性,定名:阴。

      那么,宇宙的阴阳特性对人体又有什么影响,对治病又做什么指导的哪?

请听我下回分解。 

中医的阴阳,是说明事物发展和制约克制的特性。

阴,是冷,收缩,闭合,下降的特性;我们人体遇冷汗毛孔收缩,闭合。人体可能腹泻。遇热则向外升发,我们多以热性动、植物和矿物质来治疗,受凉、受寒等病症,让人体发汗或温中。什么物体是热性的哪?古人发现辛辣气味的物质是热性的。

阳,是热,膨胀,打开,上升的特性;我们发火了/生气了,胃上火/嘴长疮,心里有火/舌头长疮,小肠有火/小便黄,吃点凉性的物质败败火气。什么物质是凉性的?古人发现凡是苦的物质都是凉的。黄莲是最苦的啊。吃多了凉性的东西要拉肚子,云头遇冷则降雨。

阴阳相互克制转化,阴遇热则上升、外发;阳遇热则下降、内藏。

这是简单的原始的阴阳理论----冷热论。    

中医把脉是最天然,最原始,最科学的诊断方式。是人们研究自然现象的结果。

人体五脏之精气外发于脉搏。其原理是体内有热则跳动、流动洪大,快速。有寒气则流动生涩,跳动缓慢。他和河流的水是一个原理。寒气冻住了流动的肯定慢。

这是中医诊断的最基本指导思想,还有具体的指导。我看到很多中医医学工作者,实践了多年找不到治疗、诊断和学习的方向,背了不少方子,学了不少理论,怎么还是不行?我很是着急,没有中医指导思想的学习是盲目的,盲人骑瞎马,你给病人治疗,我真替病人们担心。

周易与伤寒论—— 王药师

观现在的中医,虽然在医院势微,但是网络上却是百花齐放各呈异彩尤其是理论领域。
今天开始也写一些东西,就从伤寒写起吧。因为工作繁忙,精力有限,只能随写随贴,欢迎拍砖,交流进步!

仲景大牛写伤寒论,树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和神鬼莫测的验方。后人都知道熟读伤寒论398条397法112方,可以对症下药,效如桴鼓。即是常说的方证辨证。后世很多伤寒学家/经方派,其实是按伤寒论照葫芦画瓢,把伤寒论中的证认清,开出对应的经方,如此而已。of course, 这的确能够解决问题,而且非常有效,特别是比起很多并未掌握中医精髓/但是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咳嗽+半夏,头痛+防风,胃涨+神曲。。。)的思路开方的中医师来说(客观的说,时方派容易有这种倾向),实验证明效果更优越。

很多经方派解决了问题,但是要是问到底其中道理究竟如何,怕是自己也茫然,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大家还是停留在“对症下药"(方证辨证)的阶段。这也不能怪后人,谁让仲景祖师的伤寒论列病机开方药,却不说明其立论推理的逻辑呢?就像给出一些一元二次方程,并且给出它的解。大家把解往方程一套,哦,果然方程成立!但是,怎么从解方程开始得出解,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却没有个说法,所以,大家遇到新的没给出解的方程,就自然解不出来咯!因体质和环境的变化,病是千变万化的,很多病难以套上现成的397法112方中去,于是中医师就遇到麻烦啦!时方派也就自然发明出来啦。

我们知道,历代的很多人都对仲景立法制方的宗旨进行了知其所以然的探索。本论坛上众所推崇的清代黄元御就是其中一位,而且成就不凡。限于小弟的粗浅认识,观黄大师的著作,理论自成体系,但是对于用药组方,和仲景之意或者说仲景的境界却似乎差的很远。

首先八卦一下。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乾,纯阳之卦,纯阳为仙;坤,纯阴之卦,纯阴为鬼。这个就无须多说啦。

兑,太阳之卦,主肺,汗法为本。

巽,阳明之卦,主胃,下法为本。

离,少阳之卦,主肾,和法为本。

震,太阴之卦,主脾,温法为本。

艮,少阴之卦,主心,潜法为本。

坎,厥阴之卦,主肝,补法为本。

以上说法,可能和标准的中医说法不一样,但是个人认为,这个说法还是有独到之处的。是非之争暂且放在一边,现在先来详细探讨一下这样立论的逻辑体系。

上面六卦对六经的说法,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就这么武断地认为这些八卦的东西就能和六经辨证对应呢?好吧,其实小弟我也无法解释这个问题。我只能引用一个别的事情来说明,物理学中的物体运动,为什么就要用微积分和微分积分方程来描述?为什么微积分的数学性质和物体运动的规律会有天然的吻合呢?这个事情实在不好解释。(正因为此,科学界有个有趣看法的认为,数学本身不是科学,和物理,化学这些经得起实验考验的(实证)科学不一样,数学本身无法满足了真实的物理意义:)所以,在中医上,我们也只好同几何学一样,先承认几个公理,假设它们是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然后在它们的基础上来作推理了。我们先用乾坤两卦表征生死,六卦来演绎六经,然后呢,就用周易六十四卦来演绎伤寒论的变化之道。

兑,太阳之卦,主肺,汗法为本。

论坛上大多都是中医高手了,看到这点应该本能地反对了。太阳,寒水,主肾,这样才对嘛!没错,标准的说法就是这样的。不过呢,大家应该注意到,标准说法是建立在五行说的基础上的,但是在这里是用周易来解伤寒,所以呢,按前所说,是非暂且不论,看看它的推理成立不成立,再看看它的疗效好不好就自然知道有理没理是对是错啦!

我们以太阳病的主方--麻黄汤来说明。麻黄,功能主治: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OK,看上去是不是和肺关系比较密切呢。再看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到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尽,腹满加哕着,不治。”,“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哇,麻黄汤这么能干呀!总结一下,麻黄汤基本上和气喘,脉浮,流鼻血有关。喘气是肺所主,这应该没有疑问。流鼻血也算是肺的延伸--呼吸道的症状,这应该也没有疑问。好了,基本上我们确定太阳其实是主肺,太阳病就是肺病了。注意,这里还给出了脉法哦!脉浮在表,这是肺的病脉哦!这可是从大多数老师的讲课和标准教材里得不到的不传之秘哦!

接下来讲讲太阳的治法。很简单,一个字:汗!当然,这只是主治法,其它复杂情况也是需要别的变通的(详见伤寒论啦)。为什么肺病要用汗法呢?肺是人与大气的气体交换器官,要是受了寒气,轻则感冒(急性鼻炎),重则肺炎了。大家都知道,感冒初起,最好的方法就是发汗啦。感冒的典型症状是什么?就是流鼻涕啦!流鼻涕其实就是人体的自疗,就是让寒气(或者说感冒病毒)随鼻涕而排出去。所以,驱寒的办法是让寒气顺水而走。麻黄汤的作用,就是用药打开肌肤毛孔让寒气随汗液加速排出去啦,而不仅仅是依靠流鼻涕的低效办法啦!现在,大家已经知道太阳之卦,主肺,汗法为本的含义了吧!

离,少阳之卦,主肾,和法为本。

为什么说少阳病是肾病呢?一向的观点都认为太阳主肾,阳气发动于肾中寒水。即使按前所说太阳主肺了,那少阳主肾又有什么根据呢?其实,肾是人体至阴之脏。阴阳转化之道,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循环不止则生机不息。少阳是小阳,即阳气之初生,可见肾正是少阳之源。(顺便说一下,太阳主肾的传统说法似乎存在矛盾之处,按照肾为阴脏和太阳为老阳的逻辑,老阳之转化应为小阴,即不太可能归于至阴之脏的肾;将元气从骤热到骤寒的折腾,是何道理?当然,这只是小弟的疑惑,限于才学粗浅无法自己解答所以对传统说法的扬弃;想必也有高手学理精湛临床丰富,能够知悉太阳主肾的相关道理。)说透了这一点,大家也就明白了小柴胡汤其实是治肾之方的道理。

通常认为,少阳胆经的相火上扰所以“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阳风寒入里与少阳相火相合所以“胁下硬满”“往来寒热”。其实,按照少阳主肾的观点,无论口苦咽干目眩还是胁下硬满往来寒热,都只是肾水与元阳真火融合不洽,真火胜肾水则伤津,所以口苦咽干目眩;肾水真火势均力敌却不和睦共处则往来寒热激荡于胁下。

(其实,这个帖子写出来,已经透露了很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中医奥秘,因此道理也只能点到即止了,不然就有妨碍别人饭碗之嫌了,(如果损害了很多靠中医吃饭的人的饭碗,其实也伤害了中医本身,如果说搞中医吃不饱饭了,谁还有力气去发扬中医:),写帖的目的只是从一个不寻常的角度启发中医奥秘,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喜欢中医,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从而让中医薪火相传万寿无疆。中医里面还是有很多小范围传播的奥秘的,所以学真正的中医通常都是靠师傅领进门。不然,为什么学中医的人都苦念四大经典,大家的书都是一样的书,苦功谁也没少下,名医却还是那么少呢?时间过的好快,待续吧!)

现在已经知道,少阳即是至阴肾水中孕育元阳真火的过程,水火共处一室当然就是和为贵喽。所以小柴胡汤就是治肾之方,调和阴阳之方。对于其“和解第一方”的功能大家是比较有共识的,但对于其作用部位,小柴胡汤为治肾之方,这点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独到之处了。可惜到了现代,很多人就以讹传讹把它当感冒冲剂了,既可叹用药之无辨证,也可惜仲景神方的大材小用。好了,少阳之卦,主肾,和法为本就讲到这里吧。

悠然子回复:

通常认为,少阳胆经的相火上扰所以“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阳风寒入里与少阳相火相合所以“胁下硬满”“往来寒热”。其实,按照少阳主肾的观点,无论口苦咽干目眩还是胁下硬满往来寒热,都只是肾水与元阳真火融合不洽,真火胜肾水则伤津,所以口苦咽干目眩;肾水真火势均力敌却不和睦共处则往来寒热激荡于胁下。

一个“相火不位”,一个“乙葵同源”即明矣!又何需另立名目?

王药师回复:

(楼上的好精辟:),学理精湛的高手自然能够知君雅意,但是很多并不是很精通中医的人士也需要一些浅显的文章来开开胃呀:)

震,太阴之卦,主脾,温法为本。

这点也是后世比较有共识的,太阴主脾,而以温法为主治。仲景说阳明和太阴两病都是比较清楚的,阳明以承气下胃热,太阴则以理中温脾扶阳。仲景在论中直截了当的说明了本病的病位与治法,“理中者,理中焦”。所以太阴病对于后世医者是比较清楚无疑的。太阴之为病,以吐利,腹满为特征,根在脾虚胃寒,而阳明病为不大便有燥屎,根在胃热淤积;由此可见太阴病与阳明病的相对关系。另外,太阴病中有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前文已经知道,“脉浮者,可发汗”,为肺有寒的治法,而太阴病是脾有寒,可见当太阳太阴并病时,太阴的脾寒也是可以通过发汗而解的。这一点后世很多人都认为是以桂枝汤先解太阳病,如吴谦认为“邪至太阴脉浮不缓者,知太阳表邪犹未罢也。故即有吐利不食,腹满时痛一二证,便可以桂枝发汗,先解其外,佚外解已,再调其内可也”,而其实仲景之方却是可以一方驱脾肺两寒,发汗而解之。在周易中,这一卦即是随卦,泽雷随。泽中有雷,以雷火布雨治水,即是桂枝汤扶阳发汗驱脾肺两寒的用意。其实这是要在后文中讲的周易六十四卦的内容了。这里不知不觉提前讲到了:)好了,太阴之卦,主脾,温法为本就讲到这里了

艮,少阴之卦,主心,潜法为本。

少阴病中经常出现仲景都认为难治不治的情况,可见这是一个危重病象。心为至阳之脏,而生少阴。这又是一个水火相济的过程啊。从论中可知少阴病的典型特征是心烦,正是心中阴阳不和之反映,少阴病中也因此有大量使用强心猛药--附子的方剂。至阳真火中孕育元阴津液,火过强则伤津,阴过重则亡阳,这两者当中又以阴重亡阳为多见而多险,这种情况仲景立四逆辈以回阳救逆。但是少阴中也有火旺伤津的情况,“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动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所以仲景在少阴病条中也有黄连阿胶汤等养阴之方。所以少阴病不能简单地一刀切,一以贯之四逆汤,不然遇火旺伤津的病情则误之危矣。

下面再说说潜法为本。潜是什么意思呢?熟悉中医的人应该知道两个词:潜阳和温潜。所以潜是指有节制的养阳。也就是发挥“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要义。少阴为火中育阴,火太过则伤津,阴太重则灭火。扶阳而不忘育阴,从附子汤真武汤中都有芍药就可知道啦。大名鼎鼎的祝味菊也是温潜法大师啦,每用附子的话往往以磁石潜阳配合啦。好了,少阴之卦,主心,潜法为本就讲到这里吧。

坎,厥阴之卦,主肝,补法为本。

终于到了伤寒论的最后一经了。厥阴主肝,这也是众多医家的共识。厥阴排在六经最后一经,说明仲景认识到这是人体正邪交战的最后一道防线了。肝是人体内最强的器官,现代医学也证明肝细胞具有最强的再生能力。病到损伤了肝气,可说是危险之极了。而在厥阴病的治疗中,仲景注重的是阴阳同补。观乌梅丸,当归四逆汤,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无一不是阴阳同补之方。少阴病中以补阳为主,到了厥阴病就要阴阳同补了。这是因为少阴病是心火育阴,火为主,阴为客,为病往往是喧宾夺主阴重灭阳,治法是扶阳为主育阴为辅;当然因为体质和病变,也有火太过而伤津的情况,此时则重在养阴。而厥阴是什么情况呢?太阴是阴气极重,少阴是阴气初生,厥阴就是阴气不正其位;正如太阳是阳气极重,少阳是阳气初生,阳明是阳气不正其位,阳气没有正确的流转,从而淤积在胃而生热盛之病。因此,厥阴就是阴气没有正确的流转,从而淤积在肝,而成寒盛之病。

阳明病的治法是攻胃通肠以泄热,那么厥阴病的治法是什么呢?阳气是奔放性质的,因此只要宣通肠道,胃热自然就能顺势而下。但是阴气却是凝结性质的,它不会自然有动力奔走。因此治厥阴,就需要阴阳同补,以阳气拖动阴气,从而引导阴气正确流转,肝寒淤积之病自然就解除了。这一点也说说后世的许多医家认为厥阴主肝而肝主疏散,看了本文就知道了,肝主疏散,其实是要靠阳气来驱动阴气的,当然,最终结果是肝体现了疏散的效果,这样看来也是没错的。厥阴之卦,主肝,补法为本就讲到这里了。

至此,伤寒六经就讲完了。读者可能会问,你就这么把八卦中的六卦一说,难道就把伤寒论讲完啦? 还别谦虚,读完了这基本六经,伤寒论就基本入门了,可以说是基础班就毕业了。别小看这基础班哦,很多人读完了中医专业本科甚至硕士博士,对伤寒论也还是一头雾水呢,很多已经临床的中医师,也是在错误的使用伤寒论呢!这不能不说是中医教育的悲哀啊,也是中医危机的根源之一啊。

但是伤寒论可不仅仅是基本的六经,398条397法,根据个人体质和失治误治情况,可说是变化无穷。一部言情小说红楼梦都产生了红学,何况伤寒论呢:)伤寒论的学问,只会比红楼梦多,不会比红楼梦少。

进入周易第三卦,屯,水雷屯,坎上震下。读者一路读来应该已经知道,这一卦讲的是脾虚有寒+肝阴不运的情况。这一卦比较典型的就是桂枝加芍药汤。以桂枝汤去脾之寒,加芍药以调转肝气,发阳而不伤阴,处处体现伤寒术的妙用无方。“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如果外邪初犯太阳,本应发汗而解而误下,如果病人脾脏本来较虚的话,那么肺寒入脾就会引发太阴病而出现肚子涨满而时痛的情况,太阳太阴之气俱损,那么就需要扶阳为主补阴为辅。这就是桂枝加芍药汤的要义了。可以看出,即使没有肺寒的情况,只要遇到脾虚有寒+肝阴不运的情况,都是可以用桂枝加芍药汤的,其实就是发挥扶阳为主补阴为辅的要义了。因此也可以知道用伤寒方不单治外感,而同治内伤的用法了。其实,如果不用原方的话,发挥这一卦的要义,大可以自创经方加减方。震,太阴之卦,主脾,温法为本;坎,厥阴之卦,主肝,补法为本。所以理中汤的变化之道就出来了,理中汤,或加当归,或加芍药,或加黄连,用于脾素虚而肝有寒。明白了吧,看似很神秘的经方化裁其实也是很简单的吧 可以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读了中医本科甚至研究生,也还摸不清怎么成方活用哦。 

                                         六经者何?

六经即六气,六气即六淫,正常为六气,过而为六淫。六气者何?风寒燥湿火暑是也。此名异而物一也。天行六气,地布五行。六气养人,六淫伤人,伤人者何?六经是也。有道是,六经为标,六气为本。同是发热,证同经不同,用药也不同。太阳用麻黄、桂枝,阳明用白虎,少阳用柴胡,而少阴用麻辛附,因太阳本是寒,阳明本是燥,少阳本是热,而少阴本是火(衰)。
太阳之为病,即太阳寒水之为病,讲的就是一个寒,故治以辛温,不用辛凉,用麻黄、桂枝辛温之剂也。阳明之为病 是阳明燥金之为病,讲的是一个燥,故用生液之葛根、白虎,去燥屎之承气。少阳之为病,是少阳相火(暑)之为病,口苦、咽干,火像也,故用大、小柴胡以解少阳之火。太阴之为病也,是太阴湿土之为病也,讲的就是一个湿,自利不渴属太阴,不渴者,因其有湿也。故用理中以去土中之湿而健脾。少阴之为病也,是少阴君火之为病也。少阴君火一灭,故生机全灭,人欲寐,四肢厥冷,完谷不化,故用四逆、白通急救真阳,是为少阴寒化。君火来复,少阴热化,故用猪苓、黄连阿胶治热化。厥阴之为病,是厥阴风木之病也。风为百病之长,风性善变,故气上冲心,两级转换。故用乌梅之酸以收之厥阴之凤木。      
故伤寒之六经辨证是最根本的辨证,是中医理论上的辨证。辨六经,即辨病机,辨病机即辨治法,故仲景论伤寒用六经辨证,不用八纲、三焦辨证,八纲、三焦者,病位也,病性也,非病机也。弄懂了六经,也就弄懂了伤寒,不懂六经,就不懂伤寒。

三阴三阳解——三七生

三阳者,乾也,天也。地气升于天,于是生三女:

中阴在离,少阴也,六气为君火,在上之中,为阴根,主阳之枢;

上阴在兑,阳明也,六气为燥金,在上之上,为覆,主阳之合;

下阴在巽,太阳也,六气为寒水,在上之下,为载,主阳之开。
三阴者,坤也,地也。天气降于地,于是生三男:

中阳在坎,少阳也,六气为相火,在下之中,为阳根,主阴之枢;

下阳在震,厥阴也,六气为风木,在下之下,为载,主阴之合;

上阳在艮,太阴也,六气为湿土,在下之上,为覆,主阴之开。
水火既济,天地枢交也;雷泽归妹,阴阳合和也;山风为蛊,胞胎开蒙也。皆阳统阴从之象也。
三阳居上,其二阳为体,一阴为用,主降也。
三阴居下,其二阴为体,一阳为用,主升也。
三阳化气,化气而能降敛,在上之阴主之,坤道之德也,其用柔。
三阴成形,成形而能升散,在下之阳主之,乾道之德也,其用刚。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之道也。

                                     三阴三阳解1附“水中火”所悟,待续

此文不敢班门弄斧,只求抛砖引玉
所注解乃先生原文不易理解之处,如有错误求先生指正。

三阳指的是少阴,阳明,太阳
三阴指的是少阳,厥阴,太阴

三阳居上,主降也,从右路阳降入阴,使相火安位,动力源自君火,体阳而用阴,是离阴之用。阴成形,气聚为形,病则气血浮散于外
三阴居下,主升也,从左路阴升出阳,使君火静明。动力来自相火,体阴而用阳,是坎阳之用。阳化气,形散为气,病则气血沉敛于内
出入不息,升降不废,则神机气立如故,诸病自已

中阴在离,少阴也,在上之中,为阴根,主阳之枢;病则属阴阳两(血)虚不能引阴出外,
上阴在兑,阳明也,在上之上,为覆,主阳之合;病则属阴虚不能敛阳降入
下阴在巽,太阳也,在上之下,为载,主阳之开,病则属阴盛格阳于内。

中阳在坎,少阳也,在下之中,为阳根,主阴之枢;病则属阴阳两(精)虚不能摄阳入内,
下阳在肝,厥阴也,在下之下,为载,主阴之合;病则属阳虚不能载阴升出
上阳在艮,太阴也,在下之上,为覆,主阴之开,病则属阴盛格阳于外。
一网友:
三阳指的是少阴,阳明,太阳
三阴指的是少阳,厥阴,太阴
一定是写误了,少阴和少阳写颠了 
水中火答:
没写错
少阳      一阳初动 ,为什么归入三阴呢?因为此时还是阴气弥漫,阴多阳少。少阴同理类推
少阴      一阴初生

                 水中火再解三七生《三阴三阳解》

震下一阳,从坎内来也,阳载阴升,然厥阴为合,震上二阴合二为巽下一阴。太阳能开,在下之阴方有升路,上升于离内也。
兑上一阴,从离中来也,阴覆阳降,然阳明为合,兑下二阳合二为艮上一阳。太阴能开,在上之阳方有降路,下降于坎中也。
离,兑,巽三阳居上:离为少阴,兑为阳明,巽为太阳。
离外二阳,兑下二阳,巽上二阳,皆属天气。
兑上阴,离中阴,巽下阴,为升于天的地气。上阴,中阴,下阴合起来就成一坤卦,地也。
离,兑,巽皆二阳为体,一阴为用,主降也。
在上之水不降可责其天气不凉,心火清则相火安位。
水在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右边由阳(云)变阴(雨)也。
是以黄坤载云:丙火化水,阳降而化阴也,又胎阳气,火胎于坎而水不寒。

坎,震,艮三阴居下:坎为少阳,震为厥阴,艮为太阴。
坎外二阴,震上二阴,艮下二阴,皆属地气。
艮上阳,坎中阳,震下阳,为降于地的天气。上阳,中阳,下阳合起来就成一乾卦。天也。
坎,震,艮皆二阴为体,一阳为用,主升也。
在下之水不升当责其地气不温,肾水温则君火静明。
水在下为雨,地气上为云,左边自阴(雨)化阳(云)也。
是以黄坤载云:癸水化火,阴升而化阳也,又怀阴精,水孕于离而火不炎。
三七生:
妙哉斯论!将愚未道尽之言和盘托出,读此可知乾坤升降一气化三之去向矣。

                       开机升降出入论——三七生

艮为太阴,上一阳而下二阴,一阳本从阳明降下,太阴能开,在上之阳方有降路,然坎中震下有阳承应,太阴方能开,是以艮上一阳虽从上入,亦有一半从阴中出者,此下焦所以重姜附也。
巽为太阳,下一阴而上二阳,一阴本从厥阴升上,太阳能开,在下之阴方有升路,然离中兑上有阴接引,太阳方能开,是以巽下一阴虽从下出,亦有一半从阳中入者,此上焦所以重芩连也。


“阴阳先生”再说阴阳
  ①太极图与阴阳交变————“子时一阳生”与“午时一阴生”
  如果参考着太极图观察这整个过程,就能得到非常清晰的认识。41
  太极图的上端是“乾”位,“乾”属阳属天,对应着人体的头部;太极图的下端是“坤”位,“坤”属阴属地,对应着人体的小腹部。整张太极图被阴阳二鱼均分为左右两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着看,右面的“阴鱼”在太极图顶端所占比例最小(对应着午时),“午时一阴生”,过了午时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地的阴气在增加,经历着从“少阴”逐步增加到“太阴”的过程,人体的阴气也相应地增加,“少阴”与“太阴”的分界点是酉时。到了子时阴气增加到了最大值,但“子时一阳生”,此时阳气在天地之间孕育出现,人体内的初阳之气也随之出现。气机这时出现了重要的阴阳交变,交变的时刻就在子时,这可用阴鱼的那只白色眼睛来象征。白色的鱼眼包括了肾阳与心中的阳气的混合物,子时在人的小腹处与肾阴(即肾水)混合作用,“阴阳合而变化起”,促使肾水气化蒸腾,阴阳和合气化之后的产物,将顺着督脉上升,这就是“阳鱼”从左边顺时针方向旋转上升的过程。当然,鱼眼还含有阴阳互根、阴阳互生、阴阳交变、阴阳互相渗透与混融的全过程。
  当阳鱼上升到一半时,天地时刻进入了卯时,气机的性质就从少阳之气转变成太阳之气。气机继续旋转上升,在午时就升到“乾位”,对应着头部,“午时一阴生”,是与子时相对应的另一个重要的阴阳交变时刻。阳鱼中的小小黑色“鱼眼”,象征着在午时随着天地阴气的产生,人体中的上升到头顶的气液混合物凝结成液体,将会随之开始下降。也正因为“午时一阴生”,位于乾位的头顶中所产的阴气与阴液的混合物,在这种阴性混合物的作用之下,人们会产生微微的倦意,有人会在此时小憩一会儿,就算是打个小小的盹儿也会使人感到精神倍增。因为这完全符合天地阴阳造化之道。
  当地球相对太阳旋转一周十二个时辰,天地之气要历经“少阴→太阴→少阳→太阳”的周而复始地周期性的变化,人体之气与之相应也同样历经着这样的周期性变化。而太极图配合八卦图就是描述这种周期性变化的数学工具。这张太极图被称为是“先天太极图”,所对应的八卦被称为是“伏羲先天八卦图”。
  ②从太极图看阴阳失衡——左右不对称的太极图
⑴太极图与阴阳天平
  我们如果注意到上面图示中的太极图,是阴阳鱼左右两边完全均等,这是一种理想状态。表示在阴阳的天平上,阴与阳两边是完全均衡的。
  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会有阴阳偏盛的情况,阴虚阳亢者是左面白色的阳鱼所占比例会偏大一点,阴阳天平就会向阳的一边倾斜,从而提示阳亢者热性、上升、亢奋的偏向会大一些;而阴盛阳虚者右面深色的阴鱼所占的比例会偏大一点,阴阳天平就会向阴的一边倾斜,则提示阴盛者凉性、下降、抑制的偏向会大一些。
  要强调的是,“天平”仅仅是个比喻,在前面的“阴阳蜡烛喻”中,曾用烛火与烛体比喻阳与阴两个方面。那“烛火”与“烛体”两者又该如何分置天平的两边进行度量?
  《黄帝内经·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衡会造成身心两方面的障碍,必须加以纠正。纠正的途径有二:
⑵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对阴阳天平向阳性方向倾斜的体质,采用补水的方法,让天平向着阴性的一边回复。这样做既不会损失阳气,也能恢复平衡。通过补阴,天平上面的阴阳总量增加了。这是上策。
  但在现实之中,多数的人一看到上火了,马上想到的是服用寒性的药泻火。这样虽然也能调整天平的平衡,但阴阳天平上阴阳总量却损失了。是下策。

何谓阳气阴气

阳气充满人体内外上下,如自然界早晨初升的太阳,照大地则阳气上升,若雾露之溉。【上升的是津液】
阴气是夜间下降之霜冻【下降的是津液】
同在人体,两个概念,阳气指挥上升之津液,阴气指挥下降之津液。
如;蒸馒头,阳气上升,笼外若雾露之溉,此得阳气之津液滋养血肉皮肤之象。
又如;寒冬袭来,屋内玻璃若雾露,此得阴气之津液滋养五脏之象。
阳升阴降为顺则无病,反之为逆,百病丛生。【白内障为阴气上升之逆,此阴气遮太阳,怎样离照当空?正在选方中,】以上为个人拙见,望同道斧正。

          一网友:

谁说阳气是津液,阴气是血液?这个基点本身就是错的。阴阳都是人体的功能,阴气阳气是功能的表示,只有精才是物质的。阴是收敛、抑制的功能,阳是兴奋、生发的功能。人体的精气神,精是物质,气是功能,神是状态。

取类比像:人体=发动机(汽车)

                                                         作者:仁鹰

转帖请注明出处:

今天看到一篇妙文,讲人体就像蒸汽机,看了让人拍案叫绝。

我就联想,人体是不是更像发动机呢?

我们的心是驾驶员或者是中央控制系统(君主之官),肾像是电池(且是一次性的不可充电的,后面有说明),脾胃像是发动机和点火器,肺和心包像是马达,膀胱是降温的,肝线路,大肠,胆,小肠啥的是排废物的,三焦是润滑机油,四肢像牵引和轮胎等,我们吃的食物是汽油。

首先,我们吃的食物是汽油,如果我们吃没有嚼细的或者是寒凉不好消化的食物是90#汽油(或者是劣质汽油),吃了以后容易损害发动机(脾胃),或许你的发动机是原装进口的,质量好,那样更要爱惜哈。所有建议大家平时多用97#汽油(注意饮食,不要暴饮暴食,嚼细了,少吃寒凉食物等等),对发动机好。

刚才那个汽油不是我主要想说的。我主要想说还是电池(就是我们的肾)。

发动准备开始工作了。拧开钥匙,电池(肾)开始供电,电路部分有电了,(所以,中医认为是现有肾就是电池,这根西医不同),然后点上点火,首先,马达启动(人生下来是不会呼吸的),进气,供油,气缸压缩,点火,发动机开始转,启动成功。然后在重复,进气,供油,气缸压缩,点火,发动机转,周而复始。

好了说来了这么久,也没说为啥肾像是电池还不可充电,因为按照发动机的原理,如果肾可以充电了。那么人在理论上是寿命无限的。

如果电池供电线路有损,出现少阴症:动不动熄火,爬坡无力,无法负载,(但欲寐,四肢厥冷,腰膝酸软,等等。)

其他同样类比。

结论:看来内经说肾先天之本(电池),脾是后天之本(发动机),是多么英明啊。大家买车都知道要挑选个好发动机。其实电池也很重要。汽车根人的区别在于,汽车电池可以换,人却不行(西医可以换肾脏,但是你看换完了能活几年?)

或许有些类比过于牵强。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也希望大家补充。

截止 2010-02-22日13:07。百度没有相似的文章。

---------下面是人体像是蒸汽机的原文和出处---------------------------------------

                                    蒸汽机原理与人体工作模式      水中火

水泵B(类比甲乙二木,甲乙同出于肾水,气化之本在坎阳,气化之标在胆木,龙雷之火生于坎中)将水池A(类比肾,)中的水抽入锅炉C(类比心,高温热源)中,锅炉将水加热至高温水蒸气(水从高温热源吸热),并负责将其送入汽缸D(类比肺,)内,水蒸气在D(上水之源则为肺)内膨胀,推动汽缸对外做功。最后蒸气进入冷凝器E(类比膀胱)中凝结成水(向低温热源放热)。水泵F(类比胃)再把冷凝器中的水抽入水池A(类比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使循环持续进行。

以上工作物质——水,类比血。

三七生先生云:甚是。愚尝述《人如蒸气机》,原理与君所述相通,然不及君之细致。可见只要能动起来必然有相同的工作原理,西医把人看作机器,却从来不从发动机动力系统考虑,只知道拆换零件,方法论之幼稚可笑无与伦比,居然举世公认科学,其荒诞可怪实匪夷所思之甚也。

蒸汽机原理与人体工作模式

人体的道理与蒸汽机类似,蒸汽机要想高效运行,必须要“气足”,而“气足”必须要有足够的"火"来把水变成气。人体也是如此,肾阳之火是人体运化的根基,如炉底之火,而脾胃则是将饮食转化成精微的"锅",这些精微就是人体的能量,底火旺,气自足,底火衰,转化不利则能量不济,能量不足则气血运行不畅,遇寒则止,遇风则乱,遇火则枯,遇燥则干,遇湿则滞,于是气血受阻,经络不通,百病始生。

辅行诀

 这个患者使用的是真武汤(茯苓9 生白芍9 生姜9(切) 生白术6 熟附子5),从条文中,你基本上找不出治早泄对应的方正,这就需要你对此方的组方结构有清晰的认识。肝德在散,以辛补之,附子大辛大热,是最能补肝的佳品。补了肝气,就泻了脾气,附子就是生长在坤土最厚的西南,正所谓是一物降一物。此经方中补虚泻实之妙法也。泻了脾气,则土不克水,就建了肾气。此经方中见脾之病,知脾传肾之妙法也。其理同小建中汤,芍药泻了肝气,就建了脾气。是一个道理。面对无数的经方爱好者无入门途径,故公开部分经方组方内容,以告当代经方之有缘者。
从圆运动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八神方的治疗作用就是在调整圆运动轨迹上的八个靶点。无病之人,人体气机升降有序,周而复始,患病之人,气机升降失衡,生命圆运动受阻,有始无终。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腾蛇者,泻通之方,以大黄为主,勾陈者,补寒之方,以人参为主。此八方者,为六合八正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以达肝肾之气升而心肺之气降之效,使生命圆运动恢复正常旋转而病愈,乃神明之剂也。

张仲景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这是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决定的,曹操遍招各地道家术士,仲景唯恐被曹操招去,以避嫌而已,免其帐前之苦,害怕落个华佗的下场,仲景的智谋过人之处由此可见一斑。破解《辅性诀》能使经方组方之迷大白于天下。张大昌之功甚伟矣。

 因为《伤寒论》勤求博采之书主要为《汤液经法》,《汉书·艺文志·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佚。梁·陶弘景(456~536)撰《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云:“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为方360首……实万代医家之轨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今检录常情需用者60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又云:“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大、小阳旦汤各一,大、小阴旦汤各一,大、小青龙汤各一,大、小白虎汤各一,大、小朱鸟汤各一,大、小玄武汤各一,大、小勾陈汤各一,大、小腾蛇汤各一,共16方),其书前尚绘有三皇、四神及二十八星宿之图。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促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遍,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探明此数方者,则庶几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又云:“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书中有阴阳补泻示意图,陶云: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陶云:“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勾陈者,补寒之方,以人参为主;腾蛇者,泻通之方,以大黄为主。此八方者,八正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但以某药名之,亦推主为识之义耳。”从陶氏所云,已将仲景《伤寒论》方与《汤液经法》方,言为源流关系。
以下诸方为《伤寒论》引自《汤液经法》者:小阳旦汤,即桂枝汤,《伤寒论·太阳篇》第30条亦称阳旦汤。小阴旦汤,即黄芩汤,惟无生姜一味。大阳旦汤,与黄芪五物汤近似。惟多人参、甘草、饴糖。大阴旦汤,即小柴胡汤,惟多芍药。小青龙汤,即麻黄汤。大青龙汤,即小青龙汤。小白虎汤,即白虎汤。大白虎汤即竹叶石膏汤方,将生姜换为人参。小朱鸟汤,即黄连阿胶汤。大朱鸟汤,即黄连阿胶汤加人参、干姜。小玄武汤,即真武汤,干姜为生姜。大玄武汤,即真武汤与理中丸合方。小勾陈汤,即甘草干姜汤加人参、大枣。大勾陈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作干姜。小腾蛇汤即大承气汤。大腾蛇汤,即大承气汤加葶苈、生姜。上述16方,皆见于《汤液经法》而为《伤寒论》收录。这就确切证明《伤寒论》系依《汤液经法》撰著而成。
由此可见,大小朱鸟汤才是真正的《朱雀汤》。

                                                                人体气机循环模型

中医的主要核心并非在实质的肉体,而是着重在无形能量。经络的基本作用就是运行气血,而气是人体内脏与内脏之间运行的一种“共振波”,这种频率相同的“共振波”会运作在同一条路径并连接某些脏腑,这条路径就是所谓的经络,因此经络运作的能量就是所谓的气。

经络是检测人体的“功能面”,而非器官的“物质面”。刘渡舟在“气机论”中提到,“人身之病,其在气者,十之七八;其在血者,仅十之二三”。这说明大部分疾病其实还是停留在经络层面,属表证,亦治。病在气,属功能性疾病,非脏腑器质性病变,西医仪器是不能检测的。

经络的运行,实际上就是水与火之间的转换,也就是水受热后气化,冷却后凝结成水的过程。热性本来升浮,不能沉降,热之所以能够沉降,是因为受到了冷空气的收敛之力,也就是金的秋气凝结成水而降沉。气的运动称之为“气机”,气机的运动方式有升、降、出、入四种。

1、升:指气的运行自下向上;

2、降:指气的运行由上向下;

3、出:指气的运行由里出表;

4、入:指气的运行由表入里。

气机的循环使人体具有生命与活力的能力,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气机循环是个立体概念,升、降、出、入等四种运动方式包括了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由左升、再上浮,由右降、再下沉,而出、入是前、中、后之间表里关系的运作,因此整个升、降、出、入运用方式是一个立体三维空间的运用,有一定规律。

规律:左升右降。

垂直:升降浮沉。

水平:表里出入。

终于对相火有一点参悟

一直在看四圣心源,看到六气篇就看不下去了。看过了天人解了解了五行,无非水、火、金、木、各据四方而土据中央,四象轮旋而成一气周流。但看到六气时就搞不懂了为什么原来的五行突然变成了六气。木、火、土、金、水唯火有二。这样一来这个六气方位怎么排呢?我根据四圣心源和圆运动的中医学互相对照反复研恩终于对六气有所参悟。其实六气中多出来的是少阳相火,少阳相火的位置解决了那六气的位置也就解决了。少阳相火和其它五气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就象营卫与脏腑的关系一样。营卫在表,而脏腑在里。而少阳是半表半里之间。少阳为先天之气,五气为后天之气。后天之气之所以能运行是靠先天之气。也就是说四象轮旋其动力来自于少阳相火。我打个比方,把人比作一辆汽车,汽车的运动功能就是后天之气的一气周流。而少阳相火就是汽车中的电瓶,汽车造出来之后,电瓶就必须充满电(先天之气),这样汽车就能发动了。而电瓶在发动机中的作用就是点火使电动机运转。汽车一旦运转起来又给电瓶充电,这就是以后天之气补先天这之气。少阳相火为什么是降的就是因为汽车运动的阳气化为电瓶中的电(水中之火,也可理解为精),水中之火上升而成君火就是汽车的点火塞放电引动汽油燃烧。这么一理解我再看圆运动下集中的相火的内容就很好理解了。我是一个初学者,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多时,偶有所得不敢私藏与大家分享,不对这之处与请大家指正,谢谢!继续看四圣心源。
                               《郝万山对五行学说的精彩解读》
人为什么会得季节病?大树又为什么会有深深浅浅的年轮?一年四季的寒来暑往和生命体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中医学采用了五行学说,来解释刚才所提出的几个疑问。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中医把它和大自然以及人体的健康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的特色理论。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然而这种五行学说为什么会被一些人说成是迷信?在现代社会,古老的中医学说还能发挥作用吗?孕妇、病人调理期间必须禁食虾海参类-摘自一元养生堂
对中医的阴阳、五行、六气的认识

古人在观察自然界中发现了气的产生。气是怎么产生的呢?观察中发现,天上有太阳,它发光发热,地下面有地下水,地球表面大部分都是海水,水被太阳照射后,水中就有了热,热生气,水气向上蒸发,水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就被太空的阴寒力阻挡,地球在宇宙中是被太空的阴寒力包裹,太空的阴寒力是往下压的,又由于地球的自转,热力减弱,太空的阴寒力又把上升的水蒸气压回地面的水里,又随着地球的自转太阳的光热又射向地面,水蒸气又上升后,又被压下,周而复始的循环,形成了大气层,也叫中气(中气就是天地之间的气)。这就是气的形成。有了中气才有世间万物(植物、生物、动物),这就是古人说的天地之大德曰生。气里面就包涵了升浮降沉的势能(上升到顶点为浮、下降到底点为沉)。阴阳天上有太阳,它发光发热,在地面以上、由内向外、由下往上、由小到大等,有这类现象的,用阳字表示。地下有水,它阴寒下沉,在地面以下、由外向内、由上往下、由大到小等,有这类现象的,用阴字表示。阴阳就是表示一个生物内有一动一静的物质构成,阳性动阴性静、动则升静则沉,动静结合就是一个物质的构成,所以古人说:太极(就是一个的意思)里有二仪(阳仪阴仪,动静),二仪里有四种现象(升浮降沉),四种现象里还有八种现象(八卦),阴阳就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及总结(仰观天、俯查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五行古人把有升浮降沉的现象分为五方东西南北中,东方甲乙(甲阳乙阴)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间戊已土。把由下往上、由内向外、由小到大、有疏泄现象的用木字表示。把由上往下、由外向内、由大到小、有收敛现象的用金字表示。把热和有宣通现象的用火字表示。把寒和有封藏现象的用水字表示。把疏泄、收敛、宣通、封藏现象能融合运化在一起的现象用土字表示。木火土金水五种现象就是一个生物的内部结构,它们是融合在一起的,是不能分开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生相克的,相生是先后次序,相克是对待的平衡,相生则和,相克则平,相生补其不足,相克制其太过,五行就是一个生物内部保持和平、平衡的五种物质,这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含义。中医就是根据易学的阴阳五行的道理,对人的生理、病理、医理进行阐述。在生理方面,大气中本身就具有升浮降沉中的特性,人身以大气的升浮降沉中而生木气肝胆脏腑、以火气而生心与小肠脏腑、、以金气而生肺与大肠脏腑、以水气而生肾与膀胱脏腑、以土气而生脾胃脏腑(土气脾胃是升浮降沉总和)。人身分阴阳内外,五脏六腑为阴为内,除五脏六腑整个躯体为阳为外。阴阳里面又可以分阴阳。躯体分荣气为阳、卫气为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胸腹腔分上中下三焦,上焦心肺(宗气)、中焦脾胃肝胆(中气)、下焦肾(元气),五脏六腑为本体,躯体为作用,整个人体就是个阴阳体用的混合物(以经络联系)。人体与大气是紧密相关的,因为人是大气所生的,天气的变化对人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天人合一的慨念。在病理方面,就是人体的阴阳相生相克、出入升降的功能异常。医理就是用动、植物的偏性为药和以外力刺激(针灸、按摩)来调和阴阳的平衡。

现代有很多人对中国古人发明的易学不了解,认为阴阳五行是玄学,对它的含义模糊,不知道它代表的是什么,中医是易学的一个分支,不懂易学就不会中医,所以就对中医不了解,又因圣医张仲景之后,大医就越来越少,庸医越来越多,庸医杀人是不用刀的,庸医就是些看了几本医书觉得就懂了的人,就可以治病了,行医在古人眼里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不是上医就是庸医,因为药下了肚是取不出来的。要想学习中医就不能离开中国的古文化,离开了中医就会灭亡。

舌象要理余晓辉

 舌象要点可以归结如下:

 舌红为热(舌苔底下见红也为热),舌淡为寒,舌紫暗为瘀;舌有齿痕为气虚,舌饱满为气滞;舌水肿为严重湿(多为慢性肾衰而难治,且不一定有舌苔),舌苔厚为痰湿;舌无苔或苔少为阴虚而燥。其它还有一些因人而异,多看看就会参悟更多。

 所谓的热其实是细胞基础代谢比较强的现象。由于细胞代谢增强会促使血管扩张,故凡是热都可见舌苔红,凡是舌苔红都可以定为热。细分之下,有两种:一种是血管动脉端扩张,这是实热,可见舌边红,这是因为舌边动脉端血管丰富;一种是血管静脉端扩张,这是阴虚发热,为血液渗透压升高而导致静脉端血管扩张,可见舌体中间区域红。反之,舌淡则为寒,不难理解。

 补气就是补充血容量,这就是补气中药的药理,理气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这就是理气中药的药理。就这么简单。

谈六经

其实伤寒六经是很简单的,后世的人想复杂了。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三阴升,三阳降,不升化寒,不降化热。阴阳交合而为一太极。
脑袋里边那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去不掉,一动念头就套到脏腑形体那种实质的框框里边出不来。

自注:

太阳少阴阳明构成一离卦,二阳一阴,谓之火——汽态——体阳而用阴——阴为阳降之动力。少阴为离中阴,位于上,上者当降。太阴少阳厥阴构成一坎卦,二阴一阳,谓之水——液态——体阴而用阳——阳为阴升之动力。少阳为坎中阳,位于下,下者当升。

水在坎中阳作用下化为气升,火在离中阴作用下化为水降。少阳位于下,起蒸发作用;少阴位于上,起冷却作用。

质言之,所谓火即是气态水,所谓水即是液态水。少阳起化水为气作用——阳化气,少阴起化气为水作用——阴成形。

黄师说的相火君火到底怎么理解?

金虎:

左升的是君火,右降得是相火。

二泉映月:

心火就是君火,相火是肾里的火。

肾里的相火,由心火右路下降,肺凉之,降之,胆温之,潜入肾中为暖肾之相火。

心里的君火,由肾水左路上升,肝温之,升之,化为心液以济心火。

肾里的相火,是真正意义上的相火,它必须潜藏于肾中暖肾,不可外越,否则则病,为相火夺君火之权(陈士铎语)。

很多医书里说肝、胆都含相火,这个也有一定道理,毕竟肝、胆都是君相火之间的热量传输带似的作用。我觉得无论君火、相火,都是起着心、肾这两个核心系统的动力源作用。(这点是我个人的理解,仅供参考。)

君火为君王,相火为丞相。可以这么理解的。陈士铎的《本草新编》里,解释的很清楚的。

解放军专家独创空气取水技术 一天产30公斤水

2001年,在罗继杰的主持下,“战场生存保障空气取水设备”研制工程立项,他和同事们开始研究如何从空气中取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罗继杰和研究组成员终于成功研制出兼具制水与除湿功能、模块化体系结构的空气制水设备。这种设备体积小、便于携带、符合野外机动要求。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每天可从空气中提取30多公斤纯净水,足以满足一个班的饮用水需求,有效解决了高山、海岛部队的饮水问题,提高了生存保障体系的完备性与可靠性,已经在驻地偏远的边防部队大显神威了。

因此,他被誉为“空气取水第一人”。

补肾阳药与补肾阴药的功能区别

“六味地黄丸”是补肾阴的药,中医的肾气虚,肾阴虚的区别是程度上的,后者虚损得更加严重,所以补肾阴的药物补起肾来也更给力,相比来说,补肾气,温肾阳的药物,类似给身体“助燃”,而补肾阴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则是给身体“添柴”,更能补到根本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