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间不止在你的手中,也在你的脑海

 千言无万语 2021-10-28
金成阅读第1060天


       当我敲出这个标题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会明白今天会讲时间管理。算是吧。

       从2017年开始,我在新员工培训中就是讲时间管理,每年大概会有三五场。根据环境变化,自己也会修改一些课程内容。慢慢地,发现时间管理确实很有意思。

       它有意思在哪里呢?让你更高效吗?不不不!其实当你真的开始尝试去做时间管理时,逐渐会发现,你不仅仅是在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管理,让自己更高效,而是有一些更深层的东西。

       时间管理其实是最表层的内容,逐步进行跃迁,会达到人生管理。今天学习的课程中,提到了FOTA来管理任务。由于自己水平有限,我暂且用我自己能够理解的语言来描述。

       FOTA实际上就是分成了四步,下面我就来简谈下自己的一些理解和运用的感悟。


第一步:聚焦要事(Focus)

       这个其实最容易理解。有一位大佬曾经把事情梳理成一个时间矩阵,把事情分成了四类。而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重要的事情。现在简要谈下两个很简单但是不太容易说清的问题:
1.为什么我们要关注重要的事情?
2.什么事情才是重要的事情?

       第一个问题看起来太简单了,因为重要的事情有价值啊。好,那为什么你没有做到呢?因为时间不够?因为事情太多?不,其实你没有梳理清楚这个底层逻辑。

       我们来谈下时间管理的变迁吧。它从开始产生这个概念开始,有三次调整:
时间管理1.0:提升效率
时间管理2.0:先做你的当务之急
时间管理3.0:给时间做乘法

       可能有人看了一头雾水,这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随着人们对于时间管理的研究深入,发现为何要做重要的事情呢?因为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

       不是说时间吗?为什么谈到精力呢?其实大家可以想想,你去做一件事情,真的只是靠时间吗?中午吃完饭,让你开车一个小时去50公里以外的城市,容易吗?

       容易,很容易。但是中间出事的概率也比较大。为何?中午吃完饭,是正常人类感到困倦的时候,这时候你去开车走高速,和去见马克思的意义相差也不是很大。

       这里时间看起来是够的,但是事情为何做不好?就是因为精力。想一想,你什么时候精力最好?我正常的生物钟是9:00-12:00,15:00-18:00,20:00-22:00这几个时间段状态不错。这三个时间段,我才会做我一天中最重要的三件事。

       继续,那什么事情才是重要的呢?可能这个问题最容易出现两种答案:
1.有价值或者最有价值的事情;
2.主观上认为对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

       这时候我只从客观上来分析,什么是重要的事情?就是能够对你当前或者未来产生效益的事情。这里分成四种,但是由于自己水平有限,我只说两种,因为我自己不相信或者暂且做不到,理解不了的,也不敢去谈。

       第一种就是能够加强正向反馈的事情。什么意思?就是能够促进你想做的某件事情的因素。这种要去加强,要去推动。

       一个学生不爱学习,他过来补课,怎么能够让他爱上学习呢?从鼓励,心理疏导,兴趣培养,家庭教育等方面去努力。其中鼓励就是一个不错加强正向反馈的因素。

       如果我表扬学生,能够让他对学习没有那么讨厌,没有那么自卑了,开始尝试去学习了,那么这件事情我肯定会多做。当然,表扬要遵循五要素,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下,不要敷衍虚假的表扬,不然适得其反。

       再比如,看书,写读书笔记这件事情。通过看书,写笔记,让我收获了别人的认可,让我的眼界更开阔,让我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同时让我能够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它,就是正向反馈因素。所以,我一直在坚持去做好这件事!

       第二种就是有风险的事情。它会对你想做的事情可能造成干扰或者破坏,怎么办?消除它或者减弱它的影响。

       还是上面那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为例。我给他进行了正向反馈,是不是就可以了?不行的,没那么简单。

       我经常和小伙伴培训谈到一点,我们教的其实不是学生,而是家长!因为家长可以用十分钟的时间把老师十年的努力摧毁,一夜回到解放前,而且还是不可重建的那种。

       这时候家长就是风险因素。我一般试听学生之后,都要和家长进行一番“谈心”。重点就是提出我对家长的期望,以及他的表现对孩子的影响。在之后的教学中,也会经常和家长沟通,让他不至于情绪经常失控。

       通过这种操作,就是在减弱风险因素,不要让孩子对于爱上学习这件事情造成太多干扰。而在你想要学习或工作的时候,其实也有一些风险因素,不知道注意到没有?

       这段时间都是关在家里,你想沉迷学习或工作,确实容易被家人打扰,或者由于远程办公经常被Ding,怎么办?这样花了时间,任务又没有完成,效率也不高啊。

       通过这段时间看的一些文章,和我自己的经历,有三个最常用的小方法:

1.和家人说好,什么时间你要学习或者工作,不要打扰你。我关上房门,家人就知道我在忙,不会打扰我。我一般中间会出去十多分钟,和家里小孩也玩耍下,不是把自己在家里孤立起来!

2.在学习的时候或者写笔记的时候,我会把网络关掉,手机调成静音。万一有事怎么办?放心吧,天不会塌下来,给我只是发消息,不给我打电话的,这件事情你以为会重到哪种地步?

3.可以在晚上21点或者22点之后专心学习某项。这时候基本上工作和家庭也不太会打扰你。当然,这里涉及到个人生物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


       在这一步,我分享的是,聚焦要事。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为何做重要事情?什么事情才是重要的?

       重要的事情粗略分成了两类:正向反馈的,增强它,推动它;风险因素,减弱它或者消除它。


第二步:梳理日程(Drdering)

       在这一步的思考中,我和老谢的理解是出现最大偏歧的地方。首先还是来说下,为何要梳理日程呢?

       让自己做起事情有条不紊?让自己每天更加高效?当然,都有。之所以梳理日程,是因为你每天的事情就像在进站口蜂拥而来的人群一样。每个人都想赶紧进去,结果就是谁也很难进入。

       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排好队,有序进入,速度比你不停地插队,往里面挤要好的多。这时候问题来了,怎么去排队?或者怎么去排好队呢?

       如果是真正排队,那就是讲究个先来后到,老弱病残孕优先。放在我们处理事情,还是那句话,根据权重来做:重要紧急的马上做;重要不紧急的,提前做;紧急不重要的,授权给别人去做;不重要不紧急的,最好不做。

       这里,稍微提一下,为何最后一条是最好不做,而非绝对。因为在目前的环境中,大多数人都不是完美和自律的。能够按照一些要求,规划好自己,已经很难得了。这时候适当的调剂自己,我觉得是可以的。毕竟,弓弦一直拉得太紧,容易崩掉。

       好,按照上面那个标准,日程出来了,是不是就可以了?这就是我理解不同的地方了。在我看来,梳理日程其实更重要的,是三个词:日清、日结、日高。

       每次我讲时间管理,我都会说到这三个词,因为我觉得真的特别棒!

      日清,你每天的事情要做完。这里涉及到几个点:
1.每天进行计划的时候,要合理,适当留出一点时间出来(等会还会说);

2.每天如果在有精力的情况下,尽量做完;今天故意的放弃,更容易导致后面的松懈;

3.确实有不可抗力的事情出现了,做不完,那就放弃,后面马上补上。这时候去做,结果没有多好,不如不做,但是第二天就要开始适当弥补回来。


       日结,每天做的事情,一定要有结果。可能有的人不是很理解这句话,有些事情好像不太好进行结果区分。

       错了,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出结果,无非两个原因:这个事情你真的还没有做到结果,或者你对于结果的量化没法把握。

       每天的事情要有结果,才能更好地去总结今天的所得。我强烈建议每天总结,不然这一天真的和虚度没有区别。而每件事情没有结果,你的总结做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最后,谈到一个日高,什么是日高?前面我说了,每天事情要有结果,每天要总结。总结,就是一个提升自己的过程。

       每天的事情要有一个结果,做完了吗?做好了吗?没做完的原因是什么?自己从中有什么感悟?下次可以怎么优化?在这里,每天的事情,都能帮你成长一点点,才不负今日光阴!

       这里小结一下,每天梳理日程,主要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尽量更高效。梳理日程可以根据权重进行划分(上一步有),而梳理日程最重要的不是高效做完这些事情就可以;更重要的是,做到日清、日结、日高。


第四步:随机应变(Adapt to change)

       第三步(三线并行)我能够谈的东西太少,就不说了,对于第四步,我的兴趣更大。

       随机应变,在我看来,其实就是管理的一种操作,叫做:例外管理。

       我们把什么事情都安排好了,规章制度也定好了。结果,在行动中,总会出现那么一点幺蛾子让你很无语,之前完全没有想到啊,这时候怎么办?

       淡定。没错,首先应该淡定。我经常说什么,员工可能真的不一定记得,但是绝对会记得我的这句口头禅:淡定。

       碰到任何事情,尽量淡定。不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至少不要带着情绪往前冲,绝对坏事,恶性循环。

       我和小伙伴经常说,淡定,不要慌,天塌下来有老闵扛着呢(虽然我个子不高)!然后再去分析事情。

       有时候可能突然碰到了一些意料之外,让自己情绪激动的事情,怎么办?在大脑设置一个“闹钟”:一旦情绪激动,马上深呼吸一分钟,冷静下,再去分析和行动。

       淡定之后呢,怎么办?那就要开始去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了。这时,要特别特别注意一点:注意这件事情对系统的影响!

       因为例外管理碰到的事情,不在原来的考虑之内。这时候你去处理,不能直接就对这件事情本身直接处理,还要看这件事情在整个系统中会造成什么影响。

       学校现在要这个月举办一场打折促销活动。有个家长在活动前两天就交费了,这时候他说,可不可以他也享受这个优惠呢?好像没有什么啊,错了!绝对不行!

      这不是两天的事情,而是一个诚信的问题。提前两天的可以,提前三天的可不可以?提前一周可不可以?你不要想着这个家长不会说出去,放心,会说出去的。 

       只要这个消息传出去,精心策划的这个活动乃至你的学校,就会失去公信力。那我这时候可不可以说,前三天交费的,也可以享受?也不行,因为活动开始了,碰到了这类情况才来说,那提前四天的会怎么想?后果也很惨。

       这时候就谈到了我对例外管理很深刻的一个理解。我们不要总想着随机应变,因为你不知道,下一个随机会变成什么。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形成机制。发现在执行中,会出现这种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种事情是不是我们真的遗忘了,还是真的偶然。

       如果确实遗忘,那就加进机制里面,让每个人都明白怎么去做。前面举的例子,可以在下次活动的时候,稍微转变下。

       七月份要开始优惠活动,我提前一个月宣传,并且表示,提前半个月可以参加预交费,享受这个优惠活动。

       任何规矩说在事前,尽量不要怀着太多的侥幸心理。黑天鹅的故事告诉我们,未来基本没法预料,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量做好现在,提升自己的防范机制!

       今天本来学的内容不是时间管理,但是看完之后,发现其实可以从时间管理的角度去说。给的各类方法,其实都是“术”的层面,关键还是在于自己是否清楚,自己未来到底要变成怎样!

       利用好这个空档期,好好思考下,未来的几年,你想变成怎样。想到了,那就现在做,毕竟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在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