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维11次北伐是胜多败少,但为何他最后没能扭转蜀汉灭亡之势

 袁文书 2021-10-29

演义中,孔明北伐败后就直接过渡到司马家摘下最终胜利果实的解决部分,却没有像三国影迷展现孔明死后北伐大业是滞停还是继续。

事实上,公元234年,孔明在第五次北伐中病逝于五丈原。

此后,由姜维(字伯约)继承武侯遗志,继续进行北伐大业。

从公元238年开始,一直到公元262年间,先后进行了十一次北伐。

而在这些北伐当中,姜伯约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可以说是胜多败少。

既然姜伯约的北伐胜多败少,但为何他最后没有成功扭转灭亡的命运?

姜伯约北伐成绩

姜伯约前后总共发动过十一次北伐:

第一次:探敌虚实。

在蒋琬领导下率偏师出陇右,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既然是偏师非主力,自然没报多大期望,只是摆出一个进攻的姿态,试探一下敌人。

第二次:义不容辞

曹爽伐蜀,姜伯约与费祎一起驰援汉中,这一次北伐只不过是义不容辞的救助罢了。

第三次:招降纳叛

羌胡叛魏投蜀,姜伯约出兵接应,成功为蜀汉增添生力军。

第四次:敌国政变

魏国发生高平陵政变,姜伯约受制于费祎,兵不过万,但机会难得,毅然率领这点儿可怜的人马北伐。

第五次:疑云密布

魏国政局动荡,兵力不足的姜伯约争取到羌胡的配合,振作精神再试一把。

此次北伐俘虏了后来刺杀费祎的郭修,所以这次北伐也有可能是为了刺杀费祎而做的准备。

第六次:得一强援

费祎刚刚遇刺身亡,姜伯约终于放开手脚,趁吴国太傅诸葛恪兴兵20万伐魏,姜伯约意欲夹击魏国。

第七次:喜从天降

魏帝曹芳与司马师矛盾公开,人心浮动。

魏国狄道县县长向姜伯约投降,凭空得到一块战略要地和很多军需物资的姜伯约自然要从狄道进军。

第八次:敌帅新亡

司马师暴亡,司马昭尚未完全继承司马师权力,姜伯约趁机北伐,斩敌过万。

第九次:新官上任

姜伯约晋升大将军,其军力、威望空前强大,与蜀汉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和,发动强攻。

由于胡济未能如期到达,姜伯约大败于邓艾之手,遭到朝野怨恨。

第十次:敌国内战

诸葛诞拥兵十五万发动淮南三叛,吴国出兵三万援助,姜伯约再次看到曙光,借此机遇压服反对派出兵。

诸葛诞兵败身死,姜伯约不再轻易发动进攻,转而经营防守反击战略。

第十一次:被逼无奈

黄皓、诸葛瞻等反对派纷纷要求罢免姜伯约兵权。

姜伯约被迫北伐以保兵权,败于邓艾,实力大损,蜀军自此转入被动防御态势。

而这一仗的结果,竟然是最终攻灭了蜀汉,从刘备立国以来,42年的基业灰飞烟灭。

姜伯约北伐无法挽救原因

没错,姜伯约文韬武略当世无敌,赛过关云长,赛过孔明,赛过刘德华。

一切都是有人给姜伯约拖后腿,奸臣当道,主上昏暗,谋士无能,将领平庸。

姜伯约一个背负起整个蜀国的命运,真可谓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没错,他出兵的时机都很好,魏国不是有内忧就是有外患,但是同时也拖垮了蜀汉国力,内部为稳就出兵是属于饮鸩止渴。

他虽然成功的转移了内部矛盾,但是在不断的战争中缺乏内政人才的不管是发奋进取还是偏安一隅,都很难拖的过曹魏。

相比孔明时期,姜伯约最大的问题就是不顾国力。

孔明北伐虽然有粮尽退兵,主要是蜀道转运艰难,基本不影响百姓生活和国内生产,到姜伯约北伐,民有菜色。

姜伯约时期是举国之力伐魏啊,魏国一个方面军而已,也不伤筋动骨,秋收了照样有汉子收粮食。

蜀汉就不一样了,精壮劳动力都去了,国力也不行啊,打着打着,自己就回来了。?

姜伯约北伐的节奏

还有一点,看看姜伯约的北伐节奏你就会觉得真折腾人!

延熙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连续五年大规模北伐。

须知,姜伯约时代的已渐趋颓败,控制能力逐渐下降,末了,姜伯约却来了个连年大折腾。

透支蜀国的结果必然是民嫌其劳,激化国内矛盾。

更麻烦的是,由于姜伯约穷兵黩武,导致朝廷中的荆州士人如诸葛瞻、董厥、樊建等一致要求换马。

益州士人更不必说,也即自孔明时代以来基本团结的集团第一次发生了严重分裂。

其结果便是姜伯约避祸沓中,军政大臣互相猜忌,汉中防线门户洞开,最终国破家亡。

由此可见,姜伯约北伐的政治结果是国力衰退,引发统治集团政治斗争,易言之,为亡蜀张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