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病还是小毛病,离远点还是帮帮他 | 抑郁症污名:我们对抑郁症患者究竟有多少偏见?

 新用户3445WI0P 2021-10-29

提到抑郁症,你会想到什么?悲观、冷漠、危险、无自控能力、应该回避、咎由自取?或是“小毛病”、“心情不好”、“压力大”、“富贵病”? 

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是我们持有的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偏见,即“抑郁症污名”。这种偏见源于人们对抑郁症的缺乏了解,会导致对于抑郁症患者的负面评价和疏远。

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全世界的抑郁症患者高达1.54亿

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会带来巨大的痛苦,对身体、思维、行为均产生负面影响。

生物学、社会、心理学等因素共同作用引发抑郁症,例如长期心理压力、抑郁症家族史、突发重大事件、药物滥用。

可以治疗,严重的抑郁症需要药物和心理配合治疗,轻度抑郁症只需要心理治疗。

治疗疗程长,减轻抑郁症的效果显著,一般可恢复到病前的功能水平。

不了解抑郁症、未找到合适的医生、害怕受到歧视、家人不支持都会阻碍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

我们在与心理疾病患者进行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对他们持有负面的认知评价、消极的情感体验和歧视的行为倾向,统称为对患者的污名。

面对一个抑郁症患者,我们会有什么想法呢?有人认为抑郁症令人恐惧、患者应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有人认为患者的行为危险、不可预测,他们不能自己负责任;有人认为心理疾病咎由自取、无法康复。这些都是对于抑郁症患者的认知评价。

此外,我们还会产生一些情感。我们可能会有攻击性的感受,例如愤怒、厌恶;可能会有焦虑感受,例如不自在,尴尬;还可能有亲社会的感受,包括怜悯、同情等。前两种都会和歧视行为联系起来。

在有了想法和情感后,歧视行为就产生了。我们会拒绝抑郁症患者加入社会活动,包括公司拒绝录用、拒绝租房等等;此外,我们还会和他们保持社交距离,拒绝亲密接触(例如让康复过的抑郁症患者帮忙带孩子)。

对于抑郁症的污名有什么危害呢?污名本身可以分为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

公众污名是指公众对于患者的排斥和拒绝,会导致抑郁症患者的生活受到影响、被疏远、被拒绝,也会导致抑郁症患者的家人、朋友等受到影响。

自我污名是指患者将这些偏见转向自己,并自我压抑和批评,会导致患者的低自信、消极,甚至放弃社会活动。自我污名也会导致抑郁症患者的求助意愿降低,求助行为减少。

在中国,抑郁症的污名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很多人认为抑郁症是“精神病”,是“丢面子”的行为,因此强烈排斥、延迟就医行为。

轻度的抑郁症被解释为“心情不好”、“压力太大”、“吸引别人注意”,重度的抑郁症也因为“家丑不可外扬”等原因,阻碍患者就医,从而使患者的抑郁情况进一步恶化。

减轻抑郁症污名,无疑是当下十分重要的话题。应对抑郁症污名,有以下三点:

1、加强教育,普及抑郁症知识,减轻抑郁症污名

2、增强患者群体的认同和自尊,摆脱自我污名,让患者积极地接纳自己

3、鼓励患者就医,及时治疗,减轻症状

对于抑郁症患者,有一个很形象的形容:“抑郁症患者就像负重行走在荒原上的人,而健康的人看不见他们身上的包袱,只会对他们说:你快些走!你笑一笑!你挺直腰!”

抑郁症的污名,无疑是对抑郁症患者、对公众的二次伤害。只有消除污名、消除偏见,才能建立包容、接纳、更加美好的未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