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常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在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时,首先要观察三方面内容: 1、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2、刻度尺的量程(测量范围),要针对不同的测量对象来选择合适量程的刻度尺。比如:要测量房间的长度就不能选用学生用直尺,量程太小了,使用不方便。 3、刻度尺的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度)。 上图中刻度尺上标的字母“cm”是指刻度尺上数字的单位,该刻度尺的量程为0—8cm,分度值为0.1cm。 使用刻度尺测量时,还要注意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如果使用的是比较厚的木尺,应该将其立在被测物体表面,这样刻度线可以紧贴被测物体,避免尺身厚度导致的读数偏差。 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特别强调:在初中物理的各种测量里,只有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求“估读”。也就是说,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数字应为所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举例说明: 例1: 上图中,物体的右边缘处在3.2cm与3.3cm之间,我们在读数时,就要根据右边缘的具体位置,估读出一位数字,如3.25cm,其中的“2”是该刻度尺分度值位,“5”是估读出来的,位于分度值的下一位。当然了,右边缘所处的位置,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我们如果认为测量结果是3.24cm或3.26cm都是正确的。但不能偏差太大,如3.22cm或3.28cm就不合适了。 例2: 上图中,物体的右边缘恰好位于3.6cm的刻度线处,我们不能将结果记为3.6cm,因为不符合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的读数要求。正确的做法是在3.6后面补一个“0”,即3.60cm,这个“0”处于分度值的下一位,这样就符合估读要求了。 例3: 上图中,物体的右边缘恰好位于4cm的刻度线处,我们能把结果记为4.0cm吗?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数据符合估读要求吗?对了,不符合,补的那个“0”处于该刻度尺分度值位,并不是分度值的下一位。正确的做法是补两个“0”,即4.00cm。 刻度尺测量的读数是将来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希望大家将其掌握。 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有价值,请转发给周围的人,这也是对王老师最大的支持,谢谢! |
|
来自: 昵称7752227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