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毛传诗经大序》的几个问题

 dtmz 2021-10-29

关于《毛传诗经大序》的几个问题

中条山客

【提要】1、毛传诗经简介;2、孔丘弟子卜子夏;3、东汉初年学者卫宏;4、《毛传诗经大序》的影响;5、《毛传诗经大序》原文;6、古语今译

1、毛传诗经简介

产生于春秋中期的《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纯文学作品,因此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实际上是文学的代称,关于诗的理论批评也就具有文学批评的普遍指导性。先秦诗论起于儒家,宗法儒学,从理论上强调言志,很早就提出了“诗言志”这一说法。《尚书·虞书·尧典》上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咏的古借代),律和声。将诗歌与言志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系统地论述的,则是完成于汉代的《毛传诗经大序》。

《诗经》最初有鲁、齐、韩、毛四个版本(四家传世,在没有印刷术的年代,主要靠各家手抄和口口相传)。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用隶书抄写的、官方认定的经籍),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秦末汉初仅仅有毛亨(大毛公)、西汉初年毛苌(小毛公)编辑整理的《诗经》传于后世,人们称其为“毛传诗经”,属古文经学派(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传授,焚书坑儒中部分学者将古籍掩埋起来,秦亡后挖出来)。其中,被人们称颂与争议的是《关雎》题解之后作者所作的关于全部《诗经》的总序言,下文我将其称为《毛传诗经大序》。

《毛传诗经大序》是关于古代华夏诗歌创作的理论。著者一说为孔丘弟子子夏作,一说为东汉人卫宏。《毛传诗经序》分为大序和小序。大序指为《关雎》题解之后作者所作的关于全部《诗经》的总的序言,小序是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每一篇的序言。

2、孔丘弟子卜子夏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时晋国人,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07年到公元前420年。少时家贫,苦学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掌管鲁国典籍)。孔子死后,他回到故乡西河(今山西河津一带)讲学。授徒三百,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魏文侯曾经向子夏请教有关乐理的问题,尊子夏为师。

无疑,孔子去世后,在儒学教育与传播方面,子夏的成就与影响是巨大的。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讲“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

传说子夏尤善于《诗》《乐》,作《诗大序》。但是,没有直接证据,似不可信。不过,当时教育多为口口相传,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经历了焚书坑儒及多次战火后的华夏典籍,有多少还能够说清楚源流呢?

3、东汉初年学者卫宏

东汉初年,社会进入稳定和睦期,教育得到充分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古籍诗经。

卫宏,字敬仲,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其主要活动时期大概在东汉光武帝时代(公元25-57年),学者。当时九江人谢曼卿擅长说《毛传诗经》,为《毛传诗经》作了训诂。卫宏师从谢曼卿学习,在传习过程作《毛传诗经大序》。

光武帝刘秀中兴后,社会安定,人们开始重新重视传统文化研究。郑众、贾逵传《毛传诗经》,东汉末年马融作《毛传诗经传》,郑玄作《毛传诗经笺》。作为《毛传诗经》研究者及深厚的儒学功底,卫宏极有可能创作《毛传诗经大序》。

有说法谢曼卿传授给卫宏的《毛传诗经》本身带有此序,子夏口传于后世,谢曼卿口传于卫宏,卫宏进行了加工润色。不管怎样,《毛传诗经大序》对我们学习研究诗经有很大帮助。

《毛传诗经大序》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诗歌的性质、内容、表现方法和社会作用等。其中许多观点,对我国诗歌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毛传诗经大序》的影响

其一,《毛传诗经大序》吸收继承了先秦时代“诗言志”的理论,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并进一步指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而足之蹈之也”,既阐明了诗歌的抒情特点及其与音乐舞蹈的相互关系,又指出了思想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

其二,《毛传诗经大序》提出了诗歌的赞美与讽刺原则,说明了诗歌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它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作品,治世的音乐安定祥和,表达对政治平稳和缓的支持与赞许;乱世之音多怨恨、愤怒,表达对执政者的不满;亡国之音多哀怨与思念过去,表现的是人们生活困顿与艰难。所以,社会的治乱情况在诗歌的内容中能够反映出来。这对南北朝时期刘勰“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理论有着重要影响。

其三,《毛传诗经大序》总结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体制和表现手法,提出了“六义”说(风、雅、颂、赋、比、兴),这对古代诗歌的分类,特别是对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方法,提供了线索,而且对后世诗歌的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的比、兴二法,实质上是形象思维的方法,经后世一些优秀诗人的实践和发展,成为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一条重要原则。

其四,《毛传诗经大序》特别强调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为执政者服务,提倡“发乎情,止乎礼义”;强调“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忠孝,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社会作用方面,诗歌“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一理论在思想上则是孔子“思无邪”的进一步发展。

5、毛传诗经大序原文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风、雅、頌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頌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頌,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6、毛传诗经大序古语今译

《关雎》诗篇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的。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感动、教化人们。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感叹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的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悲哀而思虑,其国民就困顿贫穷。所以矫正政治的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标。古代的君王正是以诗歌来矫正夫妻的关系,培养孝敬的行为,敦厚人伦的纲常,淳美教育的风气,改变不良的风俗。

所以诗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面执政者用“风”来教化下面的(平民百姓),下面的平民百姓用“风”来讽刺劝喻上面的统治者,用深隐的文辞作委婉的谏劝,这样的表达不会得罪人,听取的人足可以警戒,这就叫“风”。至于王道衰微,礼义废弛,政教丧失,诸侯各国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风俗各异,于是“变风”、“变雅”的诗就出来了。国家的史官明白政治得失的事实,悲伤人伦关系的废弛,哀怨刑法政治的苛刻,于是选择吟咏自己情感的诗歌,用来讽喻君上,这是明达于世上的事情(已经)变化,而又怀念旧时风俗的,所以“变风”是发于内心的情感,但并不超越礼义。发于内心的情感是人的本性;不超越礼义是先王教化的恩泽犹存。因此,如果诗是吟咏一个邦国的事,只是表现诗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就叫做“风”;

如果诗是说的天下的事,表现的是包括四方的风俗,就叫做“雅”。雅即正也,说的是王政所以衰微兴盛的缘由。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的叫“小雅”,有的叫“大雅”。

“颂”,就是赞美君王盛德,并将他的成功的事业告诉祖宗神明的。(风、小雅、大雅、颂)这就是“四始”,是诗中最高等级。

2021年10月28日星期四,上阳书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