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死而生,努力前行

 古磨盘州人 2021-10-30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世界所有的事情中,只有死亡是最不需要惦记的,它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悄悄到来。

在死亡面前,没有人能迟到,更没有人会缺席。

苏格拉底还有另外一句名言“所有不经检审的人生都是不值得过的。”在苏格拉底被法庭判处死刑后,他的学生和朋友都想凑钱赎他的命,还有人劝他逃亡。他又说了一句名言,哲学家是研究生死的,尤其要研究死亡,现在,他只有死亡没有经历过。当体验死亡机会来临的时候,大家应该高兴才对。

不可否认,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哲学家。也许是否能看淡生死就是哲学家和凡人的区别吧。

因为死亡必定如期而至,所以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这是自然规律。再换个角度说,人生是确定的,不确定的仅仅是过程。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家思考的问题。除哲学家之外,我们都是时间的孩子,我们在乎的不是未来的时间我们在做什么,而是当下时间里,我们是怎么做的。

母亲是不识字的农民,她一直告诫我们“孩子,日子就糊里糊涂地过吧。”

母亲一直不糊涂,她是非常聪明且能干的人。跟父亲成家之后,他们两手空空地开始过日子。没有房子,从搭窝棚开始;没有吃的,从寻找观音土和野菜开始。母亲短暂的一生中,盖了13次房子,生育了11个子女。

假如把58岁的人生放在母亲的面前,我不知道她是否还能如此地拼搏和上进,她一直“糊涂”地过着,直到她完全知悉人生的长度。母亲自幼体弱多病,40多岁疾病缠身,几乎小半生都是在与病魔作斗争。假如不糊涂,真的不知道她如何清醒面对。

从这个程度去理解,母亲的“糊涂”其实代表着豁达和坦然。有病在身,本人是最清楚的,她选择“糊涂”,这是一种境界!受母亲的影响,到中年之后,对于生死,我也通透了很多。

毋庸置疑,现代的医疗条件比母亲那时候不知道先进了多少,经济条件也是母亲当年无法同日而语的,可我大多数时候也选择“糊涂”。

我总是觉得,以现代仪器的精密,一个不完全健康的中年人,不可能查不出问题,可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查出来的就一定是问题吗?假如遇到一个“过度好心”的大夫,或者遇到一个擅长“过度治疗”的医院,结果真的不比“糊涂”好。

当然,我说的“糊涂”,一定是毫无症状前提下的糊涂,而不是装糊涂,真的病到眼前,那也得积极干预。母亲面对疾病时的糊涂,那是因为我们家当年根本没有那个条件,不装糊涂,可能的结果就是人财两空,这是母亲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向死而生是必然的,活着的我们知道这个趋势,但是也要摆脱它的束缚,因为,人活着就是个过程。人生的区别不是起始,而是过程。

关于过程和结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相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思考。比如宗教人士,他们会以结果为导向,劝导人要忽略过程中的升降起伏,以此来保持情绪和心态的平稳。人处在不同的阶段,对过程和结果的态度也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人总是在低落和失意时,选择宗教依赖。很少有春风得意中的人,相信轮回,相信生死,相信过程。中国古代就有“出世儒,入世佛”的说法。

两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对待生死问题就非常通达。某日,子路问孔子,人死后会是什么样子?孔子回答的非常直接“不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如果人活着都不知道有什么意义或意思,那么人何必还去计较死后是怎么回事呢?孔子真的是圣人,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确实极具智慧。

人通过好好地活着,借以感知生死。也就是说,活着是个参照,假如失去活着这个参照,根本分析不出生死的区别。

向死而生,死与生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照,活着是偶然的、随机的,死是必然的。只有努力地活着,才对得起那必将到来的死亡。活着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在必然面前,我们以努力改变着偶然性,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我不是那个太在意从哪里来的人,我是努力地朝着去处去的那个坚强者。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