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媒文章:大脑七大“神话”破灭

 明新老李 2021-10-30

西班牙《趣味》月刊8月号发表题为《关于大脑的神话》的文章,文章列举了七个流传许久的关于大脑的“神话”并以新的研究加以批驳。全文摘编如下:

各个领域都有“神话”。有些观念显然是不正确的:例如,没有证据表明人类只使用了10%的大脑。还有那些包含一点点真相的误解,或者曾经被专家广泛相信的误解。有些“神话”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它们承诺提供快速解决方案和大量的自主权:将10000小时的练习吹嘘为获得专业知识的必经之路已成为一种时尚。很多误解涉及将人分为缺乏依据的类别,这种人为的区分掩盖了人类思维的复杂性。还有一些“神话”可以作为对不公平世界的对冲:如果存在多元智能并且每个人都擅长做某事,那么世界会更公平一些。是时候把关于人类大脑和行为的最经久不衰的“神话”抛诸脑后了。

1.性格与排行

性格不是由一个人是长子、幼子还是独生子来决定的。

我们从小就听说过:长子会成为意志坚强、占主导地位的成年人。作为父母的帮手,当弟弟妹妹出生后,最年长的孩子会成为所有孩子中最尽责的人。年轻的弟弟妹妹在家庭中寻求一席之地,将成为一些实验者,不像长子那样循规蹈矩和重视传统。这些都是心理学家提出的观点,他们认为儿童在家庭出生顺序中占据的位置对他们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持久的影响。

然而,对这些假设的仔细研究几乎没有发现任何证据。202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没有证据支持出生顺序对冒险倾向的假设影响。2015年,德国心理学家分析了来自美国、英国和德国的数千人的数据,发现出生顺序与宜人性、尽责性和想象力等特征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在同年的另一项研究中,两位心理学家发现出生顺序和性格之间只有很小的关联,其中一些还与之前的理论相矛盾。

2.成瘾与习惯

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研究成瘾问题的心理学家马克·格里菲斯说,可以根据几个标准来判断一个习惯是否属于成瘾类别。成瘾意味着所依赖的对象——海洛因、赌博、性或其他东西——能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少了它就会消耗一个人的思想,并表现出明显的内心或人际冲突。至关重要的是,成瘾会导致生理耐受性,因此达到相同效果所需的物质或活动的数量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而戒断则涉及心理或生理上的痛苦——如易怒、恶心和胃痉挛等。另外,真正的成瘾有复发的风险。

关于性行为,格里菲斯说:“真正达到所有这些标准的人数很少。”在许多所谓的行为成瘾案例中,无论是以性、赌博、健身或其他活动为中心,“人们进行的只是有问题的行为,而不是上瘾的行为”。

3.左脑与右脑

你没有占主导地位的某一个大脑半球。

你是否有创造力,容易突然发挥洞察力?或者也许你的想法更加深思熟虑和合乎逻辑?一个流行的观点认为,右脑在直觉性思维者的大脑中占主导地位,而分析性思维者靠的是“左脑”。

大脑左右半球确实专注于不同的功能。但个人更依赖其中一个的观点掩盖了左右脑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哈佛大学神经学家斯蒂芬·科斯林指出:“相关研究记录最多的差异大多是微妙的。”在左脑/右脑的“神话”中,左脑掌控语言,而右脑处理感知。科斯林解释说,“但事实上,语言功能分布在两个半球。至少在惯用右手的人中,左脑在产生和理解语言时通常更擅长使用语法,而右脑则更擅长解析语调以理解意图”,例如判断说话者是否在开玩笑。同样,感知功能也涉及大脑的两个半球。大脑结构和功能因人而异,左右脑分工一说过于简单,无法体现这种差异。

4.学习方式

为“视觉学习者”或“听觉学习者”量身定制教学方式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被问到这种问题,一些学生可能会说他们更喜欢使用插图来学习一个概念,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喜欢口头授课的课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实际上会在一种或另一种模式下更好地学习知识。教育者应该将他们的教学与学生的个人学习方式相匹配——这些方式通常分为视觉、听觉和触觉等类别——的想法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但科学研究发现这种做法缺乏依据。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心理学家哈罗德·帕什勒及其同事在2009年的一篇论文中指出,许多教师对学习方式“神话”的认可可能源于“他们注意到某个学生可能通过一种对其他学生似乎无用的方法获得启蒙的情况”。学生的能力当然各不相同,教学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某些学生可能会从更有条理的教学中受益。

学习方式概念的批评者强调,有些学习策略对大多数学生很有效。例如,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他们必须练习检索信息,而不仅仅是吸收信息。

5.多元智力

“内省智力”“音乐-节奏智力”等并不等同于通过智商测试得到的智力水平。

掌握作曲的诀窍是一种宝贵的天赋,毫无疑问,它依赖于认知能力。但是,将这种技能归因于一种特定的、音乐形式的智力会混淆关于总体智力水平的认识。智商测试能可靠地评估出总体智力,这已被证明是诸如教育程度和后天成功等生活结果的可靠预测指标。

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总体智力评估提出了一个挑战。加德纳提出了八种不同类型的智力,从语言和空间到人际交往、动觉和音乐等,以及后来添加的区分自然世界的能力。

“几乎没有任何实证支持,从来没有,”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名誉教授、《智力神经科学》一书的作者理查德·海尔说,“人们试图为所谓的独立智力找到证据,但各种测试得到的分数都是相互关联的。”

6.10000小时练习

仅靠刻意练习是不会成为专家的。

只要大量练习做任何事情——吹长笛、解方程、流畅地写作——你就会变得更好。要想跻身任何领域的精英行列,实践必不可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大量、专注的练习本身就可以弥合那些仅仅擅长某事的人和真正伟大的人之间的差距。

1993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及其同事进行了一项研究,要求被分为三个不同等级的小提琴学生估算自己当时积累了多少练习时间。对于最高级别的小提琴手,平均估计(在20岁时)约为10000小时,高于其他两个较低水平组别的平均值。该研究和其他一些研究已被引用为刻意练习在成功中的重要性的证据。

在这条规则成为一种文化基石后,埃里克森自己“踩下了刹车”。埃里克森在2013年写道,一定程度的练习会自动使某人成为专家的想法是“在互联网上流传的简单化观点”。此外,最近的研究也挑战了这一“神话”。在2014年的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们分析了80多项跨领域的表现研究,包括体育、音乐和教育。他们发现,刻意练习最多只占能力差异成因的四分之一左右。

7.依恋性人格

与父母的早期互动程度并不能决定人们长大后如何与他人相处。

虽然许多人在与伴侣相处、信任他们、向他们倾诉和依赖他们作为支持基础方面没有什么困难,但并非所有人都以这样的方式与他人相处。有些人强烈厌恶与他人纠缠在一起;另一些人则容易担心他们可以真正依赖某人的程度。心理学家使用术语“依恋性人格”来描述个人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的回避或焦虑程度的不同,以及他们认为自己与他人关系是相对安全还是不安全。

“依恋性人格”理论最初是为了探究婴儿与照料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一些儿童在与父母分离后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或回避行为。基于幼年生活中出现的这种差异,关于成人“依恋性人格”的一个常见误解是,它主要是基于一个人在孩提时代与父母的关系和被父母对待的方式。但是一个人的成长方式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儿童发展研究专家杰伊·贝尔斯基说:“在某些方面,人们认为依恋就像是一种疫苗接种。根据'依恋性人格’理论,你在婴儿时期或蹒跚学步的时候是否处于情感安全状态,将为你的余生打下基础。但这是夸大其词。”事实上,儿童期和成年期依恋特征之间的连续性因人而异。当然,幼年时期受到忽视或虐待会造成长期伤害。但长期研究发现,儿童期和成年期依恋程度之间的平均相关性至多是一般水平。

贝尔斯基说,早期的依恋关系可能会留下“成长遗产”,但这取决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想象一下,我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但我在学校中遇到了非常支持和关心我,并且对我充满耐心和细心的老师。这些经历可以重塑我的内在情感模式,以及感知、思考和回应世界的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