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通读 第七十三章

 人也昔兮 2021-11-01

《道德经》通读    第七十三章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此章名曰:勇而不敢者生。

理解《道德经》这一章经文,有两个概念十分关键,还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先来看“勇”和“敢”这两个概念。

勇,属于天万物之本性,就是说,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赋予天地万物之自性,包含勇这一品质。

我们再来理解,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以自性有什么意义:天地万物的自性,首先,构成了天地万物的万有万象,如此万有万象,各有其相,各有其性,如此,才构成了天地万物恒常永生之大势。但万有万象之自性,因其由道化生化育,都有其本性,这本性,就是道性。天地万物之自性,以道性为本为根,所以,才能恒常而不锐之,守静而不纷然,抱朴而不妄为。

勇,由道赋予,自具道性,勇而不乱,勇而不妄。天地万物守道行道,需要有这样的勇之本性,没有勇,草木不可能经历风雨而不衰,万有之生存,难易相成,需要勇克其难,使其成。

所以,勇是天地万物自性之自有,是道赋予天地万物之品质。勇,和合道性而为美。

敢,从根本上说,是超越事物本性的妄心妄为。天地万物,和合于道,从未有“敢”,天地万物恒常而生生不息。人则有敢,常常超越自性之本根,生妄心,行无道。

所以,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就是说,有勇而不超越自性没有妄心不敢有妄行,人就可以好好地活着,如果有妄心妄为之“敢”,就会招致杀身之祸。

所以,勇而不敢者常生。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这句话是比喻,把大道比喻为天网。大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就像为天地万物布下了一张无边无际的大网 ,一切都被这张网修护着,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不受这样的修护。护其善,惩其恶,扬其正,抑其邪,虽疏远,却无有遗漏。

我们来看看老子怎么说大道之天网对天地万物的笼罩和保护吧:

1、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即道,道有所恶,这句话该如何理解?不是道有什么厌恶,而是道化生化育的天地万物,守道行道,从不离道叛道,这岂不是说,天地万物厌恶离道叛道之为。

孰知其故?这句话以反问方式,表达了肯定的回答。谁都知道,为什么天有所恶。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时,赋予天地万物守道行道之自性,守道行道是道之所喜,离道叛道是道之所恶。

在这里,勇是道之所喜,敢是道之所恶。因为,勇是天地万物自性里的一种品质,敢是超越自性的妄心妄为。

2、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这是大道守护。道化生天地万物,赋予天地万物这样的自性:守善。天地万物守善而恒常,生生不息,守善者,不争不欲,无知无为,却能善始善终。

3、不言而善应;

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赋予天地万物自性不言,然而,天地万物却能应和大势,迎寒送暑,逢凶化吉,生生不息。

4、不召而自来;

凡天地万物在其恒常的生生不息中应有的一切——即大势——不用召唤,其大势不召自来。所以,天地万物无欲无求,生有所得。

5、坦然而善谋。

天地万物自在而坦然,却又似乎有善策善谋,其实正是天地万物的坦然,自在,所以,一切善谋都应其所有。

人呢?离道叛道,无视于天网恢恢,不知道法无边,一切皆在道法之律中。

有欲有争,终不能胜;言而不尽,终无所应;多求多欲,终不能得;昼思夜想,终无良策。

老子观天象物象,所悟道之于天地万物之奥妙,全都被人反而用之。而大道赋予天地万物的不争,不言,不求,不谋,在人这里,成了人欲而有为的叛道之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