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书投展作品章法举要五种

 青木森森 2021-11-01

图片

本文所选作品多来自全国第三届篆书作品展

和全国第五届正书作品展

前言

投展作品固然被一些专家诟病为“展览体”,被指缺乏生气、千篇一律、类似书法界的八股文;然而也正如我们所熟知的,为了应对考生众多、竞争激烈的问题,无论是古代科举考试抑或是如今的中考、高考,其实都设置了尽量维护公平、接近中庸之道的评判规则。

从这个角度讲,古代考生为了金榜题名,就得研究八股文、吃透八股文;今天的高考生、中考生为了考入理想学校,也必须研究考试大纲、熟稔考试规则。同理,书法爱好者为了检验自己水平、获得一定程度的认可,也必须熟悉规则、适应规则。也就是说,尽管展览体有各种各样的弊端,但对初学者而言,目前也只能如此了。

当然,资深的书法工作者也应有一个使命,那就是打破旧规则、建立新规则。但这个使命的落实,一定是在适应旧规则、熟稔旧规则的前提之下。

同时,我觉得各级书法家协会其实也应该有另一个使命,即:在按照现有规则发现书法人才的同时,也应建立一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机制,以作为现有机制的补充。

固然章法只是属于形式范畴,但在技法达到一定程度后,章法的高低其实就能决定作品水准的高低。所以我觉得作为书法初学者,在进入临创转换阶段、开始尝试装作投展作品时,也应多在章法上动些脑筋、下些功夫。

最近我也看了不少国展、省展的篆书作品,对篆书展览体的章法有了一些初步认识和体会。故在本文举要如下。

图片

本文所选作品多来自全国第三届篆书作品展

和全国第五届正书作品展

一、中规中矩类

这一类应是最为传统一路,特别符合篆书的肃穆气象。所以我向周老师请教篆书章法时,周老师多鼓励我按这一路来。如果过于花哨,恐有失庄重。

这一路章法,我觉得可分为三种。

第一,以与正文相同的篆书落款。比如全国第三届篆书作品展福建高文举老师的作品:

图片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投展作品都是大张作品(六尺或八尺左右),所以篆书作品大多要打格、贴界条。

当然,如果是写金文、秦诏版等风格,只是竖成行,那也不用打格子,比如安徽杨小刚老师作品。

图片

第二,也是以与正文相同的篆书落款,但增加了不同字体的标题。

比如,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展中广西陈若靖老师作品。

图片

这张作品以小字、另一字体、另一纸张写标题,标题下方留白,但落款仍是正文字体;由于单字较大,所以没有打很明显的格子,采用了三条屏的形式。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写小字还是写这样的大字篆书,也无论章法怎么变化,最关键的还是每个字、每个线条要经得起考验。

第三,也就是我们最为常见的,正文是篆书,落款是行楷。比如广东省第五届南雅奖作品展中山公春江老师作品。

图片

公春江老师这张作品其实一幅楹联,但因字数多,所以有别于我稍后专列的楹联章法。

二、展现才情类

最常见的就是以多种字体落款、题跋。比如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展中的湖南李国清老师作品:

图片

这张作品就属于略微花哨的类型了,但也符合展览体特征。因为如果想在浩如烟海的投展作品中第一个吸引评委的注意,那么这种具备较强色彩冲击力、呈现多种字体、表现多种才情的作品,自然会有先天的优势。

当然,写这种章法的前提,一定是对所用字体非常熟悉。否则,这些落款题跋不但不会加分,反而会成为减分项。

同样,还有这幅作品:

图片

三、天真烂漫类

这一类的篆书取法,我不太熟悉,可能多属于金文乃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篆书,所以不讲究整齐划一,而崇尚天真烂漫。比如第五届正书展中的重庆梁勇第老师作品:

图片

还有四川的孙培严老师作品:

图片

四、强化对比类

主要是指疏密对比,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同样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比如第三届篆书展中的广东殷振林作品:

图片

这张作品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以红字将题目写在左侧(而不是我们常用的右侧),可为别具一格。但是否一定要这样剑走偏锋呢?我觉得值得商榷。

还有同样来自公春江老师的作品。这张作品是上端大面积留白,也是一种常见章法。

图片

还有浙江的施悦儿老师作品,正文字大、疏,落款字小、密,再加上两种纸色的冷暖变化,也形成了大胆鲜明的对比:

图片

五、其他形式类

比如手卷。请看第四届篆书展重庆刘应川老师作品。

图片

因这幅作品是典型的取法吴昌硕,所以我还刻意查了一下作者资料,竟然是位九零后。

还有类似册页的竖幅作品,比如第四届篆书中北京罗青松老师作品:

图片

还有更常见的楹联类作品,比如湖北刘卫东老师作品:

图片

后记

需要强调的是,投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觉得真正热爱书法的人,不会觉得没有入展没有获奖就心灰意冷、放弃书法,也不会因为入了展获了奖就沾沾自喜、故步自封。投展正如学生时代的小测验、期末考试,只是用来检测平日所学效果;而投展的过程,也因此具有了强化训练、以投促练的效果。

特别是篆书投展,每投一次展,就要写一幅新的作品(一稿多投者除外),就要研究掌握几百个字的篆法及其渊源。那么如此这般日积月累,就完全可以掌握几千个常用字的篆法和渊源了。我们常说,学篆者不光要识篆,还应通小学,即了解字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如果有了几千个字的研究和积累,那么也可以算是对小学有了一定的入门基础了。

反之,如果不投展,只是满足于日常的临帖、创作、应请索,那么就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质的飞跃。

我是初学者,才疏学浅,孤陋寡闻,本文所列章法,也只是拿着手机搜集到的一些个案而已。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觉得书法也是如此。凡有志于书道者,除了要在书房埋头钻研、发奋临池之外,有条件的话,还是应该多出去走走,看看高水平的展览,拜拜高水平的老师,交交高水平的朋友,游游高水平的名山。如此,方能多方面汲取营养,真正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厚胸中的学养、增强笔下的厚重。


到那个时候,假如技法也掌握到一定高度了的话,那就真的可以说无招胜有招了,自然也不用再刻意参考别人的章法了。

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学他,是为了忘记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