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条忠告,家长收好

 静听涛声依旧 2021-11-02

昨天下午,开完会后下班比较晚了,我骑着电动车回家,此时已是华灯初上。

我望着一辆辆从我身边呼啸而过的汽车,突然涌上一种思绪——这个时候绵延不绝匆匆而行的车流,大多是急于归家的人们,而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是一种温暖的存在。

然而,我进而又想,总有一些家庭,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让孩子感觉不到温暖,甚至让孩子感到了绝望,从而酿出了本可以避免的悲剧。

这里面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个原因非常突出。且听我慢慢道来,文章最后,会有一条忠告给各位家长。

不知什么原因,有些父母天生有着当家长的盲目自信,自认为是一个称职的好家长,最起码认为自己是合格的家长,殊不知,正是这样的观念,成为了家庭教育出问题的关键。

当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家长时,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令人烦心的问题,我们更容易发怒,更难以培养自己教育孩子的耐心。

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这种认为自己是好家长的观念,让我们的内心出现了认知失调。“好的家长与不好的孩子”,在我们的内心引发了冲突——既然我是好家长,那么问题就必定是出在孩子身上。

有些家长内心经常会这样想(也会这样说):“我辛辛苦苦挣钱养家,为这个家操心劳神,供你吃供你喝,给你买这买那,一把屎一把尿把养大,我容易吗?我哪里对不起你?”

言外之意,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你就应该老老实实听家长的话,就应该好好学习,不让家长操心,就应该无条件体谅父母的辛苦,要不就是对不起父母,就是不知好歹。

这样的家长,也往往会把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等同于精神上的满足,以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于是,那种认为“自己就是好家长”的盲目自信就油然而生。

当我们坚持“自己就是一个好家长”的信念时,就会在认知失调下,把出现问题的责任迁怒于孩子,而不是反省自我,不会反省自己作为家长有什么做的不妥的地方。

因为,只有这样,家长的内心才能不至于失衡,才能减轻内心冲突,才能缓解因为认知失调带来的痛苦。

这样的父母一般不会去想,作为家长,是不是从精神上给了孩子以理解,是不是关心过孩子的学习压力问题,是不是关注过孩子青春期的烦恼等等。

同时,家长一旦预设了是孩子的问题,家长面对孩子时,自身心理上也会出现微妙的变化。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段话,通过心理学家的分析来体会一下:

让某人产生防御和抵触的就是谈话时假定这个人是愚蠢的,邪恶的,或者是有缺陷的。这种负面的想法会渗出你的毛孔,让对方通过直觉感知到你的敌意,他们通常不会听这个人说教。

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适合这段话阐释的道理。当家长认为是孩子的问题时,同样也是带着认为孩子无知或愚蠢与孩子交流的,至少是认为孩子需要家长的训导。这样的心态自然会被孩子的直觉感受到,引起孩子的反感,也难以让孩子体会到来自家长的温暖。

想象一下,下面哪句话是孩子愿意听到的?

“你就是一个傻瓜,我要告诉你怎么做。”

“我们之间是平等的,我不是说教,也不是控制你,而是来与你商量解决问题的,因为虽然我是家长,也存在考虑不周,认识不够的问题。”

很显然,当家长变得谦逊,变得尊重孩子的人格,不那么高高在上的时候,孩子更容易或更愿意与家长交流,问题也更容易解决。

有一位母亲给家长们做了榜样。她经常在反思中强化这样的观念—“既然女儿无法选择一个更好的母亲,那我只好努力去做一个好母亲。”

在她这样的观念之下,女儿也具有了反省自我的习惯。有一次,读初中的女儿突然轻声对母亲说:

“妈妈,我实在是佩服你,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有一个像我一样的女儿,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母亲抚摸着女儿的长发,说:“到那时,你自然会有一套办法疼爱她、教育她,不过,我还是祝福你将来会有一个更乖巧的女儿。”

说完,母女两个人对视着笑了起来,这一瞬间,这个家庭充满了母女互相理解的温暖。

一个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的家庭,才会赋予孩子勇敢面对外界风雨挫折、艰难坎坷的力量,而一个温暖的家庭,更多是依赖于一个懂得反省的家长。

所以,我今天给各位家长的忠告是:放弃“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家长”的执念,经常保持自我反省的觉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