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论语滋味长24

 VecentMa 2021-11-02

(一)优美的八股

得,高于德者,心已满,心满则傲

德,高于得者,心尚空,心空则逊

逊方能静

不是耳边无声

而是心内无争

中国科考史上最后一次乡试,也称光绪恩科,癸卯科江南乡试,于1903年9月28日至30日在江南贡院举办。第三天考题,只有七个字,解释成语“言忠信,行笃敬”。

八股文:《言忠信行笃敬义》 

天下之理。一诚之所积。诚则存于中者有主。故一樞机之发无矫饰。无做作无强自支厉出于口者。

社会上的为人处事,可以用诚实二字来盖括。以诚实立身者,出口实事求事、不矫饰夸大、不做作、不勉为其強。

发挥乎诚之素蕴。体于身者。表彰乎诚之内容。莫之致而至。不期然而然。所谓根乎天则。从容中道者是也。

这都出于诚实的素养,表现在行为举止上,也都体现诚恳实在的内含。不用特意表现就能显现出来,不做作却自然而然的流露。正所谓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的细节,不必思索言语的得当,就能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

然使不有诚以为之根柢。遽期其言满天下无日过。行满天下无怨恶。恐有不若是之易易者。

然而以诚实做为为人的底线,则其言语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出错,而行为举止走到哪里也不会结怨成恶。做到这样,恐怕不像想像中的那么容易。

何则吐茹之际。稍有不慎。则出以欺伪而不知。履动之余。一或不谨。则流为轻慢而罔觉。豈好为。是诈。虞之与浮薄哉。

言辞之间的持强好胜,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凌霸,而自己还不知晓。行为上不够谨慎,很容易让别人感到轻慢,自己却仍岡然无知。这种待人处世,虽说不上欺诈,也算是轻浮和浅薄。

质实者必矢以真意。不若肆意而言者之便。矜持者必懔以小心。不若任心而行者之安。此无他。无敬慎不败之诚。以为之主。欲其于一言一行间。

诚实者表达的是真情实意,不像随意夸夸其谈的人那样肆意而言。浮夸的人,不得不多加小心自圆其说,不像发自内心诚实之士那样内心安定。这些没有其它原因,都在于缺少尊敬谨慎仍至诚实。诚实的主要内容,都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之中。

而胥无失当。胡可得乎。夫惟诚以裕乎言行之先。而言惟恐其失实。务使内不欺已。外不欺人。行惟恐其偶疏。既不刻以待人。亦不忽以处事。

怎么在小节上不失当呢?应将诚信置于言行之上。为了防止言语上的失实,务必对内不欺骗自己、对外不欺骗旁人。为了顾及到行为举止上偶然的疏忽,应即不以固执刻板待人、也不以忽略轻视处事。

信必本夫忠。忠必实以信。而后忠信之见于言者真。笃不离乎敬。敬以昭其笃。而后笃敬之验于行者切。

诚信必与忠诚联系在一起,而忠诚必以诚言为基础。这样忠信才能体现于言语的真实之中。坚持不懈离不开尊敬,而尊敬贵在持之以恒。最后尊敬才能反应于实实在在的行为之中。

忠也。信也。笃也。敬也。惟诚故也。言行之不可不诚顾如此。虽然理必求其极。德必积其全。表里如一。始终不能无渝。

无论是忠,是信,是笃,是敬,都与诚实有关。这就是言行不可不诚实的原因。讲道理一定要充足、尊守道德必须完整、言行要一致、表里要如一,这些都是为人处世始终不能更改的原则。

则言犹有玷。矜躁虽平。放肆仍不能免。则行尚多亏。为坊矣未能为表。有物矣未克有恒。言与行不相顾。得犹有失。

语言上的污点,除了浮躁之外,还有放肆轻浮。则行为举止上也会吃亏。为了防备他人不能成为师表,做事不能持之以恒,言行不能顾及彼此,好象得到了一些,但同时也失去了更多。

偏而不全。诚未至也。诚之至者。忠而且信。笃而且敬。言既忠信。行复笃敬。语有之。

以偏盖全,是未达诚意。真正有诚意者,忠而有信,且尊敬持之以恒。言语充满了忠信,则行为上也能达到笃敬,又再体现在语言之中。

言行可以欺于人。而不可以欺于家。以家之环而相伺者密以近。不若遥观逖听者疎而远也然而一室而干里应。寸心而四海准。言行之推。无远弗届言行之徵。无微不显。人又何可欺耶。

即使言行可以欺于外客,也切不可欺于家人。以家人朝夕亲密相处,不像旁人那样虽见多识广但疏而远之。也就是为什么离别干里还心里牵挂,走到哪里都一样,没有什么细微之处能被忽略,又怎能欺瞒过去。

故积诚者之立言与其致行。不必有意于人之知。而闻其言者。以为足为天下法。见其行者。以为足为天下则。而且此以诚感。彼以诚应。

因此诚实的人,言语和行为一致,不特意做给别人看。使听其言者,定会把他的语言当做准则;使观其行者,也会把其当成行为规范。这就是诚实给别人带来的感观,必能影响身边其他人、仍至社会风气。

虽复犷悍为俗。驲诈成风。浮伪纵恣。由其天性。亦将因其言之忠信。行之笃敬。改革变易其俗尚。相率而归于尚忠尚信尚笃敬之一途。则甚矣至诚之道之足以动物。言行其明验矣。

虽然社会上盛行以粗鲁无礼的恶俗、欺诈成风、浮夸纵横等现象,诚实由其天性,必将因其言语中表达出的忠诚信任、行为上持之以恒的尊敬,而帮助社会改制积习恶俗。在浅移默化中,使大家慢慢归向崇尚守信忠诚的方向。君子不但要自我至诚,还要带动其他人,以言行来证明自己的至诚之道。

王守诚1903年9月30日,写于南京江南贡院

(二)阳货 十七

17.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这段的案例讲的是阳虎的捭阖与孔子的一以贯之。

重点看吾将仕的“将”字,因势利导。

结合16.2孔子的推断和孔子的彖辞《遁》一起看。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遁亨,遁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矣哉!

阳虎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遵守礼节的孔子按照礼节拜访答谢。孔子挑选阳虎不在家时去拜谢,结果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虎。

阳虎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

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

孔子回答说:“不可以。”

阳虎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

孔子回答说:“不可以。”

阳虎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

孔子说:“好吧,我回去准备准备,时机成熟了我就出来做官。”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段是接着上文讲孔子为什么不愿意见阳虎。

孔子说,我和阳虎长得很像,但后天培养造就我们的思想千差万别。(三观不合)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段接着上文,讲“性”与“习”。

孔子说,上智之人生而知之,不用习。下愚之人安于天命,不愿习。所以后天培养一般很难改变他们的主观思想。

17.4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这段接着讲习:君子习《乐》近道爱人,小人习《乐》近道易使。

政权的稳定在于统治阶级能代表被统治阶级的利益,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安排。

孔子来到子游管理的武城,远远就听到了城中弹琴唱歌的声音。

孔子微微一笑说:“杀一只鸡哪里用得着宰牛刀?”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曾听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叫做'君子学习得道,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得道,也就容易听使唤。”

孔子听罢对旁边的学生们说:“弟子们!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那句话是同他开玩笑。”

17.5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这段要与费人袭鲁的战争一起看。如果处理不好矛盾,那么战争则是矛盾的最高级形式与手段。(仁者爱人)

费城的民众与鲁国管理理念存在矛盾冲突,要求孔子前去调节。孔子准备前往费城,子路不高兴的说:“这种小事。为什么要你去你就去啊?”

孔子说:“他是没事找事召见我吗?他是需要我的帮助调节国民矛盾啊,我这是在为国家做事啊!”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段讲如何才能仁者爱人。

恭:是尊重

不侮:是得到了他人的尊重

恭则不侮:只有尊重他人才能换来他人的尊重。

宽:是为他人留有余地,即为他人着想

得众:是有人为自己着想

宽则得众:是只有为人着想才有人为自己着想。

信:是诚实

人任焉:是得到了他人的信任

信则人任焉:是只有对人诚信才能取得人的信任。

敏:是腿脚勤快的做对人有利的事

有功:是有收获

敏则有功:是只有腿脚勤快的为人付出才能得到别人的回报(不拖拖拉拉)。

惠:是对他人有利

足以使人:是有足够的人为自己出力

惠则足以使人:是互利共惠才能凝聚人心。

仁:真心换真心,爱人被人爱,仁既是爱所有人,也是被所有人爱。

子张问孔子如何能做到仁。

孔子说能把五种行为在社会中推广就能做到仁。

子张问是那五种行为?

孔子说“恭、宽、信、敏、惠。对人有礼则不会受侮辱,待人以宽则得民心,信人者被人信,腿脚勤快则办事有功,有利于人则人们乐于听命于你。”

17.7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这段要了解河南中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才会知道孔子为什么要去中牟。

如果处理不好矛盾,那么战争则是矛盾的最高级形式与手段。(仁者爱人)

哪怕是近代,中牟的时事也不少。

佛肸派人来招孔子,孔子准备去效力。

子路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不接近品行不端的人。’现在佛肸在中牟叛乱,您却要前往中牟,为什么呀?”

孔子说:“对,但我还说过这样的话:什么叫硬?怎么磨都磨不碎才是硬;什么叫白,怎么都染不黑才是白。难道我就是个摆设吗?我要去中牟为化解矛盾起点作用啊。”

17.8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这段讲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强调“学”的重要性

孔子说,子路啊,你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句话吗?

子路回答说,不知道。

孔子说,坐下来,我告诉你。

仁的弊端是愚:没有学会保留底限,顺应时势的话,只知道一味付出的人是会被人当成傻子的。

知的弊端是荡:没有学会构建框架,建立学术结构,没有选择拿起书本就读的人就像水中的波浪一样漫无所守。

信的弊端是贼:没有学会因势利导,一以贯之,只知道一味固守前言会成为顽固不化的老贼。

直的弊端是绞:没有学会因势利导,一以贯之,只知道一往直前的人容易产生纠纷。

勇的弊端是乱:没有学会因势利导,一以贯之,只知道敢作敢当的人容易制造乱局。

刚的弊端是狂:没有学会因势利导,一以贯之,只知道刚愎自用的人容易被人理解为猖狂。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编《诗》,这段讲的是学《诗》的好处及方法。

兴:以志动志,帮人树立志向。

观:观之得失,考见自身得失。

群:节情平气,无事时,让自己在人群中不被人关注。

怨:激于时事,有事时,让自己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事父:处理家庭关系

事君:处理社会关系

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学习生物学、植物学,格物致知。

孔子说,大家要学《诗》啊,它可以帮助你树立志向,考见自身得失,能帮你建立人际关系,能助你针砭时弊,能帮你处理家庭关系,能帮你处理社会关系,更能让你格物致知。

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这段讲的的学《诗》之法。

人文的起源:《周南》《召南》若不出,人间万古如长夜。

孔子对孔鲤说,你要读周南和召南啊,不读周南和召南就像脸对着墙站着,面前漆黑一片。

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这段讲的还是学《诗》之法

赋:是铺陈,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

比: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打比方,举例子。

兴: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指桑骂槐。

孔子说,人们都说《礼》如何说《礼》如何说,玉器和帛锻能说些什么?

人们都说《乐》如何讲《乐》如何讲。铜钟大鼓能讲些什么?

17.12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这段讲的还是学《诗》之法

学《诗》不能只读色厉的一层,还要探究内荏的一层。

孔子说:“色厉内荏用平民百姓间的例子来解释的话,就像穿门越户的小偷在盗窃的时候,翻箱倒柜肆无忌惮,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就会仓皇而逃。

17.13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这段讲的《诗》的作用,平衡“得”与“德”

乡愿是心不能平,一般是为求“得”。

《诗》《礼》是为了立“德”

德:眼睛直视,内心公平。

贼:破坏规矩,获得利益。

常人的欲望如果得不到《诗》与《礼》的约束,就会为了利益破坏规矩。

孔子说,心不能静,老想着攀比所“得”,能败坏“德”

17.14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这段讲的《诗》的作用,平衡“得”与“德”

道听途说是目不能直,背离客观实际。

孔子说,目不能直,容易迷失在“得”途之中,能偏离“德”。

17.15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这段举个例子讲养德的好处。

孔子说:“可以让不注重养德的人为国君效力吗?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的时候,担心得不到;在得到之后,又担心失去。因为害怕失去,就会不择手段。”

17.1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这段讲“德”是随着时势变化的。

孔子说,古人有三种毛病:狂肆、矜廉、愚直,如今可能看不到了。古人的狂是直言不讳,今人的狂是放荡不羁;古人的矜是严于律己,今人的矜是对人苛刻;古人的愚是过于直率,今人的愚是假装直率。

不由想起“潇洒”一词,影视演员的潇洒代表比如周润发……

今日的影视演员谁能抗起“潇洒”的大旗呢?

潇洒一词已经变成老派的词汇了吧。

“得”“失”太多放不下,

何来潇洒?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段是重复的段落,是对上一段的古今毛病的总结。

古人说的少做得多,今人说的多做的少。

孔子说,花言巧语的人多是自私的人。

17.18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这段是接着前文说巧言令色的害处。

孔子说,巧言令色,颠倒黑白,只凭一两言语,弄得乱七八糟,十分可恶。

17.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段接着前文讲巧言令色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在做无用功。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

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么学生们该参照什么做事呢?”

孔子说:“客观规律说过话吗?万物随着四季的更替而生长变化,你们要参照客观规律做事啊。”

17.20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这段接着前文举例子讲无声胜有声比巧言令色更能安抚人心。

孺悲:谁说孺悲一定是个人名?

孺悲:可以是小孩子有声无泪的叫嚷。也可以是替人操办一天丧事,内心有些抑郁的儒生。

小孩子有声无泪的叫嚷着找孔子告状,孔子说我有病在身不能解决你的纠纷呀。小孩子出门后,孔子拿出琴瑟歌唱,用音乐化解这个孩子内心的负面情绪。

17.21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这段还是在讲巧言令色鲜矣仁,引出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话题。

宰我问:“守丧三年,时间太久了。为官者三年不理朝政,制度必定失效,价值观必定紊乱。从旧粮吃完到收获新粮,各个季节的木材都被用来取过火,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

孔子说:“吃香的,穿好的,你心里能好受吗?”

宰我说:“好受。”

孔子说:“你要是觉得好受你就这么做吧。人在守丧期间,吃美食不觉的可口,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哪里都不舒服,所以才不这么做。今天你觉得好受,你就这样去做吧。”

宰我离开之后,孔子说:“宰我不讲人情啊。孩子出生三年之后才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才有守丧三年的天下通例,宰我也享受过父母三年的怀抱之爱吧?”

17.22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这的讲养心之法:只有感性思维很危险,要培养理性思维。

与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对照看。

孔子说:“每天吃饱了饭无所事事,很危险啊!不是还有下棋这些娱乐吗?下棋都比混日子强。”

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这段举感性思维的勇与理性思维的义为例,讲述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往直前这样的感性精神吗?

孔子说,君子崇尚对他人有利无害的理性精神。君子和平民百姓如果只靠感性的勇往直前但缺乏顾及他人利益的理性思维,会破坏社会治安。

17.24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这段讲理性思维虽然重要,但是也要有感性思维。

只有理性没有感性的不叫人,叫工具人。

孔子之恶是厌恶别人悖“德”——与理相悖的行为

子贡之恶是厌恶别人乱“德”——自欺欺人的行为

恶称人之恶者:倒打一耙

恶居下流而讪上者:媚上

恶勇而无礼者:粗俗、野蛮

恶果敢而窒者:蛮横

恶徼以为知者:人云亦云而不自知

恶不孙以为勇者:自以为是

恶讦以为直者:揭人所短而沾沾自喜

子贡问:“君子也有讨厌的事吗?”

孔子说:“有啊。厌恶粉饰他人恶行的行为,厌恶下级谄媚上级的行为,厌恶破坏礼节的行为,厌恶顽固不化的行为。”

孔子问:“赐,你是不是也有厌恶的事?”

子贡说:“厌恶耍小聪明自以为有智慧,厌恶对人不礼貌自以为是勇敢,厌恶披露别人隐私自以为是正直。”

17.25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段讲感性思维的坏处。

女人与平明百姓的思维方式是以感性思维为主的。

孔子说,用感性思维为人处世有大问题。亲近他们就表现得不逊,疏远他们又开始抱怨。

17.26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这段与四十不惑一起看。

孔子说,年过四十,思维里仍存在倒打一耙、谄媚、粗俗、蛮横等恶念的话,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