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瓦尔登湖慢慢谈5

 VecentMa 2021-11-02

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园子。

耶和华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绝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摘自(Genesis 2:15-17)

关于经验

老子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意思就是说,治理国家以符合天道为最佳,其次是以德治国,最后才是以礼治国。到了把礼法当成固有经验来治理国家的地步,一旦脱离了客观实际,那么就离天下大乱就不远了。

《圣经》中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以人类自己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条款来规范自己,从而远离了幸福的天道,带着原罪进入人间……

《瓦尔登湖》的观点——人为的经验,大部分都是“伪”的经验。

人为谓之“伪”。

关于星空

人生路,如迷雾夜航,漆黑夜空,茫茫一片,四面八方,涛声不断,于是就生出忐忑之心,或裹足不前,或原地打转,所幸头顶尚有璀璨的星空,让我们不再怀疑自己的初衷,不再懊悔该不该出航。

关于奇迹

想到了一段小故事:

蜀之鄙有二僧,一贫,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贫者答:“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同样是南海之路,富者想的是重重艰险,在没完没了的准备中,其实已经懈怠。种种客观原因其实就是在推脱。而贫者慷慨前往,终遂心愿。说到底,不过就是“思”与“行”的差异罢了。

关于思与行

天下之事,本无难易之分。只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了,难事可以成为易事;若是始终在迷茫中迟疑,就算是轻而易举之事,也会变得登天之难。一味地空想,必然患得患失。在忧虑气馁中徘徊不前,开拓进取的勇气日渐消磨,最终会变成一句无奈的叹息,然后偃旗息鼓,退回起点。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这才是沉默的大多数们最大的悲哀。

关于阅读

走自己的路,而不是看别人走路,唯有如此,才能在星空下找到自己的方向,发现诸般美好和人生的意义。路才会越走越宽。

(一)经济 05

让我们思考一下,我在前面提到的多数烦恼与焦虑到底是什么?有多少烦恼是真正值得我们费神关注的?即使身处在所谓文明的社会中,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对我们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回归自然能使我们懂得生活的必需品到底有哪些?以及采用何种方法去获取它们;我们甚至可以去翻翻商店里的古老的流水账,看看店里经常出售些什么,看看人们最爱买哪些东西,看看又是哪些货物被积压下来,成了店主头疼的杂物。时代虽在变迁,但人类生存的基本元素却变化不大,比如,我们的骨架,与我们祖先的骨架或许并无差别。

说到“生活必需品”,照我看来,是指人们经过努力才获取的物品,它从最初获取,历经野蛮、贫穷、哲理等思潮的冲击仍不能舍弃,这样的物品才是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必需品;对世间万物来说,具有这样意义的生活必需品,以荒野中的野牛为例,其一是食物,它的食物就是几英寸长、美味可口的青草,其二是饮用水,最后是栖身之所,森林的蔽护或山野的绿荫。没有任何一个野兽会要求更多的食物和更多的住所。但对人类而言,在根据所谓的第二性——理性,生活必需品可以确切地分为食品、房子、服装和燃料,“理性”会让我们准备好这些必需品,再去看待生活中的真正问题,再去会想所谓的诗与远方。人类发明的东西,不仅是房子,还有衣服和烹饪的美食。加上偶然发现的火,用以取暖。最初火还是奢侈品呢,而到了现在,围炉取暖也成了生活必需品,我们观察到猫和狗同样具备这个第二性。住得适当,穿得适当,就能恰好保持体内的热量。假如住处和穿着过热了,或取暖的火过于炽热,环境的温度高于体内的温度,过多的物欲会把自己也烤炙成熟肉,这样岂不违背了我们的初衷?达尔文这位生物学家谈到火地岛的土著人时说过这样一则趣闻:他们一帮人穿着衣服烤火,却并未觉得太热,而那些赤身露体的土著人离火很远,却汗流浃背,像正在烤火一样。”我们同样听说,澳大利亚土著人一丝不挂来来去去时,欧洲人衣着齐整还冷得浑身打颤呢。这些土著人的耐性和文明人的聪慧难道不能合二为一吗?依照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所说的那样,人的躯体如同暖炉,食物如同燃料,维持着肺部的内部燃烧。因此,在寒冷的天气我们多吃,热天则少吃。动物体内的热量是一种缓缓燃烧的结果,当这种燃烧过快时,疾病和死亡就会由此引发;或者因为燃烧缺乏,或者因为通风设备出了故障,生命之火便会熄灭。当然,生命的热能与自然之火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我只是在这里打了个比方。自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动物的生命与动物的热能几乎就是同义词了。食物,可以看作燃料,用以产生体内所需的热量而住所与衣服是用来保持热量的。

所以,对人体而言,最主要的必需品就是保暖,保持我们体内的热能。我们因此付出了何等的辛苦,不仅为了我们的饭食、衣物和住所,而且还为了我们的睡床——我们夜晚的衣物,从鸟儿的巢中和鸟儿在胸脯上,我们劫掠它们的羽毛,去精心营造自己的家居环境,如同田鼠用青草树叶在地穴的末端为自己营造床儿一样。可怜的人啊,总是喋喋不休地抱怨。这是一个冷冰冰的世界。不仅身体冷冰冰的,社会也是冷冰冰的,并将大多数烦恼归罪于这种冷冰冰。到了夏季,在某些地域,人们好像过上了天堂一般的生活。燃料在那里除了用作煮饭之外,并非是必不可少的;太阳也是他们的火焰。许多果实在阳光的烹煮下充分成熟了;一般来说,那里的食物品种比较繁多,获取也就相对容易些,衣物和房舍是万全用不着的,或者半数以上是可有可无的。在当今时代,在这个乡村,我凭借自己的体验,发觉只需要几样工具就可以生存下去,一把刀、一把斧头、一把铁锹、一辆手推车,已经足够了;对于勤奋学习的人来说,灯光、文具、加上几本书,这已是第二位的必需品了。这些东西花费不多就可获得。但是那些中国商人,他们有小聪明但无大智慧,他们不远万里的来到地球的另一边,来到这肮脏的荒蛮之地,耗费上十年二十年时间去做生意,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活着,为了能舒坦一些的保持身体的热量,最后还客死他乡永远留在了新英格兰。奢侈的富人不单是追求惬意的温暖,而且还追求非自然的炙热,我在前文已提过了,他们已被物欲烤炙过火,还自以为在享用一种很时尚的烹煮。

大多数的物欲,大部分所谓生活的悠然自在,不仅没有多大必要,更阻碍着人类的发展。谈到物欲与舒适,明智的人往往过得比贫困的人更加单纯和朴实。古代的哲学家们,中国的、印度的、波斯的和希腊的,都有相同的生活格调,他们物质生活清贫,可他们的内心生活却富可敌国。我们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理解得并不透彻,但很明显,我们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却知之甚多。离我们年代更近的改革家和民族英雄们,也在证明这一点。不站在淡泊名利的有利地位上,是无法公正且明智地观察人类社会。充满物欲的生活必然结出物欲的果实,无论是农业、商业、文学还是艺术,都莫过如此。在当今,哲学教授一抓一大把,可哲学家却没见一个。人们选择当哲学教授,是因为羡慕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生活方式。要做一个哲学家不是要有敏锐的思想,不是要成立一个学派,而是要有爱与智慧,遵照爱与智慧的指引去过一种简朴、独立、洒脱和虔诚的生活。要解决人生的难题,不仅要从理论上,更要从实际中加以解决。那些所谓功成名就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们的功成名就通常是被动地按部就班。不是帝王式,也不是豪侠式,他们鸠占鹊巢并改变了哲学家的生活方式,然后再和他们父辈一样,认命的活着,他们注定无法成为更高尚的人类导师。我们不禁要一问究竟,为何人类总是要堕落呢?什么力量使得家道衰败?致使国家衰亡的奢糜物欲本质究竟是些什么?我们能否确信自己的生活中绝没有这些物欲因素呢?即便是在生活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哲学家也是处于时代领先地位的。他们在吃喝、住宿、穿着、取暖等生活方面,亦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们比其他人懂得更多,知道如何恰到好处地获取维持生命活力的必需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