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常心是道——浅论书法创作的平和心态

 悠闲龙夫 2021-11-02

图:艾绍鸿作品? 苏东坡的《如梦令》。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後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平常心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事态时,对待或处理这些事态所具有的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

万事同一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待一切事物需要有一颗平常心,当然,作为书法爱好者,或者书家,也不例外,也需要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平常心

书法艺术是心灵的艺术,是艺术家精神的写照。艺术的超越是艺术家对事物认识的超越,从物质到精神、从理性到感性、从有我到无我,达到一种超然忘我境界。所以“若不从现实、现象上超越上去,而与现实、现象停在一个层次,便不能成立艺术”(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艺术要想达到最高境界,便要不断地进行自我人格的完善,对于书法艺术来讲更是如此。因此,不保持一颗平淡恬静的心态,将无法使书法艺术创作从一个高度达到另一个高度。

书法创作需要一个长期学习和反复锤炼的漫长过程

大家都知道,书法的学习从临摹到创作,是一个由“技”到“道”的演化过程。清人魏源曾有“技进乎道,艺可通乎神”(《魏源集》)之说。其实,庄子早已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说出了这个道理,所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当然,庖丁这里所说的“道”还不是形而上学的道,是技中见道,技艺的高超。但其“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到“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揭示了庖丁由“技”到“道”的转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认识升华过程,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最终达到“游刃有余”的高超境界。

我们从“庖丁解牛”的故事里看到了庖丁娴熟技术进乎道的同时,往往却忽视了事件的两个主要成因:一个是时间,另一个就是心态 。任何一门技艺的熟练掌握,都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有些事情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拿书法的学习来说,从临帖开始,由“对临”到“背临”再到“意临”,仅仅是起步阶段,到了能独立创作,这中间所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当然,能创作出完整的作品来,也仅是书法艺术创作的开始,其中,临帖创作、创作临帖的反反复复,技法的充实、学养的提高以及个人风格的形成,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那么又是什么力量,使得这些人对待书法艺术如此执着,能耗费那么长时间走下来的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平常的心态。“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这绝不是那些力争短期就要收效,争名趋利,浮躁不为而所能取得的。因此,要想在书法艺术这一漫长道路上有所建树,就必须克服急功近利和不切实际的想法,保持一颗恬静、淡定的平常心态,做到具有“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艺术人生情怀。

艾绍鸿作品《秋》

艾绍鸿作品《游太平湖》

书法创作需要文化修养和自我完善

有人说书法是文化中的文化,这一点也没说错。同时,书法如果没有文化的供养,仅仅就成了写字而已。书法不仅要具有艺术的基本特征,同时还要传达时代文化精神气质,才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谈中国书法就离不开中国文化,学习中国书法更不能没有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一件书法作品的优劣,基本上取决于书家自身的品格,这种品格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包括性格、学养、情怀、能力等。陈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说:“完全成熟的文学艺术,是直接从作者人格、性情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学艺术的纯化与深化的程度,决定于作者人格、性情的纯化与深化的程度。”纵观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那些著名的艺术家们,无一不是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饱学之士。因此,学习书法不仅仅是一个技法的修炼过程,更重要的是在技法熟练后,书家应该具有的文化素养问题。一个有鲜明个性、富于学养、有性情、有办法、有韧力的书法家,一定能够在书法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这就给书家提出一个问题:你能不能沉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用一颗平常的心态来应对浮躁的社会环境。当代大画家石壶先生一生可以用“穷困潦倒”四个字来概括他的生活状况,可是,当我们翻开他的画册,看他的画语录,“平淡天真”四个字却始终贯穿其中,他在艰难困苦中时刻坚守自己的信念,以一颗孩童般天真烂漫之心,描绘出“平淡天真,迹简而意远”(《石壶画语录》)的高超艺术精神境界,这也是石壶人格、性情中自然流露出来的精神境界。这种心灵超脱、从容、淡然、自由的创作心态,依靠的正是文化修养以及自觉、自悟的自我完善,才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

艾绍鸿作品《浪淘沙令》

书法创作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

书法家大多都不轻言“创新”二字,因为这两个字对于书家来说并不是轻松的字眼。不用纵观历史,看一看我们周围的书法家,你就很快会发现,创新是多么的不容易。其实,这还是一个创作心态的问题。可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切墨守成规,因陈守旧的做法,只能为历史所抛弃。

当然,这里所说的创新不光是在学习传统基础上的创新,重要的是书家自身创作基础上的创新。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实,十几年前甚至更早,深受你所崇拜的书家,今天你又见到了他的新作,可是你却发现这位书家的作品还是以前的老样子,甚至还不如以前,你会有怎样的感想呢?当今的书法从学习方法到创作再到创作心态,和古人已经没有什么可比性了,可以说古代文人一生都在和写字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写字和书法没有什么区别,也没有什么展览逼着他们去进行创作,随着性情,再加上半生的学问,随意写了一点东西流传到今天便成了我们临习的典范。而今天的书法已成为专门艺术,再加上时下的快节奏生活,人心浮躁,展览频演,人们早已抛开了平淡的创作心境,身心疲惫、忙于应酬,为保住自己取得的一丁点创作成果,几十年如一日不肯改变,于是发生了我们经常能看到的“老样子”。平心而论,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我们在字帖的选择范围、临习的方法以及创作条件和创作环境都优于古人,学问经过努力还是可以赶得上,我们只是输在了书法创作的心态上。

因此,创作心态的调整是每一位书家值得认真关注的事情,放下浮躁的、世俗的、功利的思想观念,用一颗从容淡定的平常心来对待我们的书法创作。有了平常的心态,我们才能够静下心来对书法艺术进行长期的研究和学习;有了平常的心态,我们才能够自觉自悟地不断完善自身文化艺术修养;有了平常的心态,我们才能够克服世俗的心理障碍,使自己的书法创作不断地推陈出新、再结新果。(中国周刊:艾绍鸿)

艾绍鸿

大羽堂主,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陕西书学院专业书法家、创作研究室主任,国家二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书法作品先后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三届隶书展,首届西狭颂全国书法展,“铁人杯”全国书法展,“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奖赛,“高恒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等十余次。荣获陕西省第四届自作诗文书法篆刻作品展金奖(陕西书法奖金奖),第二届国际丝绸之路艺术节美术书法展书法一等奖,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美术书法作品展书法一等奖,陕西省“陕西人精神”美术书法展书法一等奖,陕西省职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书法一等奖等。著有《艾绍鸿书画作品选》《艾绍鸿书法作品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