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学的温凉寒热

 轮扁堂 2021-11-03

中国文学的温凉寒热  /拈花绕指

中国文学的温凉寒热 

关键词:文学,温凉寒热

要:文学就是人学,是千百年来我们前人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首先是社会性,同时也离不开个体的述著,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甚至个人生长阶段也有不同,在阐释文学的时候,便有着不同的样式,本文试图从中医理论温凉寒热来解释中国文学呈现出不同样式。

中医理论有关人体的四种状态即温凉寒热,是身体内部环境在适应外部环境时应有的四种表现,表明一个人是否健康。无独有偶,天气的四时变化在现有科学知识体系中也分为温凉寒热,即春温秋凉夏热冬寒,四个季节的变化,创造着美仑美奂的世界。世界是美丽的,人身体是健康的,温凉寒热是循环往复的。而文学(初生,发展,成熟,转变的过程),这个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正有着温凉寒热。

感性的充满激情的文学式样,给人火一般的热情,让人胸中充盈着激越,这就是文学的热;以思想取胜的文学式样,就像兜头一盆冷水,让人清醒,这就是文学的寒;思维缜密,语言精巧给人以抚慰,让人在平和的语句中享受着舒适的快乐,就是温;思想弥厚,语言精练纯而有味,让人爽快,如迎秋风,这就是凉。

在文学发生发展的长河里,如要索寻规律,那么这温凉寒热或可成一说。按时代来划分,就是初晚为寒热,中继为温凉。按文体来分就是诗歌为热,散文为温,小说戏剧为凉,杂文批评为寒。按题材来分就是情为热,理为寒,情多理少为温,理多情少为凉。按人的文学修养性格和年龄来分,性格应该是率直聪慧为热,灵动机变为温,仁慈博爱为凉,愤世疾俗为寒。年龄分为青少年热,轻壮年温,中年凉,老年寒。按研习文学读本的过程,应该是初读作品为热,再读为温,品读为凉,研读为寒。

一、文学的时代的温凉寒热每一个文学式样都有初生,发展,成熟,完善的过程,在中国尤其有这种特征。中国的文学式样是差不多和历史时代同步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学样式吻合时代的进程,另一方面是某时代固有文学样式的温凉寒热的表现。

第一方面,人们都知道的,先秦的诗歌(诗经,离骚)、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秦朝无文有一点颂词,也有出色的人才,(如李斯)汉朝时代的赋,三国两晋时代的古体诗歌(四言诗,五言诗的进步)南北朝时代的骈体文,唐朝的格律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时代的小说,至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文学时代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我们可以拿诗歌作例子,初期的诗歌,简单明快,韵律自由,句式也是自由的,情感是单纯真挚的,如诗经三百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一种饱蘸着热情的抒写,抒写爱情(《关雎》,《野有蔓草》《蒹葭》等),描绘生活(《小雅》系列),展露不满的讥刺(《硕鼠》)。文体形成了风雅颂,写作手法开创了赋比兴。愉快的时候就高声歌唱,愤懑的时候就直接讥刺,惆怅的时候就感慨万千。直抒胸臆,何等痛快淋漓,朴实无华却又包含热情,正是这种热情奠定了诗歌坚实厚重的基石。情感的迸发不是长久不衰,而是进步到了理性的阶段,从诗歌的样式上到了三国两晋时期就趋于了平和,开始探究句式的整齐,意境的深挚(三曹为首的建安风骨)此时的情感依旧是勃发的,到了唐朝前后诗歌参与到社会时代中来并进入到思考阶段,不再是简单的抒发,而进入到了怎么办的思考了(杜甫)此时诗歌整体和谐,语句深沉,音律完整,已经成熟,经过漫长的朝代更迭,诗歌在明清时代已经趋于衰落,此时的诗歌以理胜,但已无绝篇!至于新文化运动的现代诗歌则又是一个温凉寒热的循环开始了。

第二方面,每一个朝代都有着生到死的过程,每一个时代的作者们代表的文学式样也是如此。那唐朝为例,初唐四杰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以及大的热情投入到诗歌创作中,李白正是这一群的代表。后继者元结、顾况、刘长卿及大历十才子。此时的诗歌除了工整,重要一点是理性的思考,进入到温的阶段,即不再慷慨激昂而是哀恤民瘼了。进入到凉寒,杜甫一人即可表现,诗意沉郁介乎凉寒之间。到了大唐晚期郊寒岛瘦;李贺诗歌奇峭幽险;刘禹锡雄豪仓劲;杜牧感怀时事,忧虑朝政;李商隐立意高远,寄托遥深;风格深情绵邈,沈博艳丽。大唐晚期的诗歌作品既有寒的束结亦有热的期望,即是一个凉寒转热的痛苦过程,于是就有了文学样式的转变和发扬。

二、文体的温凉寒热每一个文学式样都有自己独特不同于其他样式的表现方式,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嚼出文体的温凉寒热。但是有一点,因为文学是人的创造,不同的人不同式样里会有相同的表现,我们在此处是抛开人的因素来谈文学式样的固有的特征。诗歌,无论格律,非格律,自由,非自由,除掉叙事长诗,无一例外语句的字数是少的,即诗歌的特点简洁,意深,境阔,虽然字数少但是决不缺少韵律的美。正因为句式的少,字数的少,所以诗歌情感相对于其他文类,要投放的更多。没有不充满激情的诗歌,即便是理性思考很强的诗歌,她的感情也决然是充沛的。叙事诗亦是如此!那么给诗歌一个热字不为过。词虽然有别于诗,然而她的字数所限和情感投入亦可归入热中。散文,情形要好的多,她恣肆汪洋,上天入地,古今中外,世间万事万物皆可拢于笔端,在写作手法上也占尽风光,无论哲理,无论叙事,无论抒情,没有任何一篇散文不是理性思考要投入的比例尽可能的多的。哪怕是抒情散文也要给人以回味,她的温,不是语言的温和,而是充沛着情感之外的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的思考。小说、戏剧当仁不让稳距这一凉字,小说也好,戏剧也罢,总是以情节为胜,阐述一段历史,讲述一种故事,明确人生,世界的走向,带来的是解决或毁坏,不是温情脉脉,而是深层次的再现和解析。 杂文,评论可以说是寒,不在乎情感的得失,或痛快淋漓,或尖酸刻薄,或曲议婉讽,多的是批判和接露,有病痛就要诊治,有疮疤就要揭开,有龌龊就要痛决,兜头一盆冷水,当头一棒,喝其清醒。有例子可以说明,鲁迅先生杂文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即便到死,但是并不宽恕,不在意什么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三、文学的题材的温凉寒热文学是有原来的,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垠的宇宙、广阔的世界和人类生活是她声声不息的源泉。按题材来分就是情为热,理为寒,情多理少为温,理多情少为凉。文学创作者们可以尽情吸纳,容情以叙。

四、人的文学修养的温凉寒热诗词、骈文或蘸满情感的散文的感觉就有是热,让人热血澎湃,心胸激荡,意气风发如李白,让人激动让人痴迷。这一类的作者很多,而且也很感性,任气而为。远如庄子,屈原,近如三国子建,唐子昂,太白;宋东坡,稼轩;明末夏完淳,清末秋瑾谭嗣同等。 文章千古事,中国是文章大国,从史而从言者是谓之经国之大事。散文是除诗歌以外的最主要的文学形式,大至风云际会,纵横擗阂,安邦定国,小到居家琐事,个人情感,娓娓道来让人亲切,这一类作品有《诗经》。作家有汉之司马迁,贾宜,三国曹丕,唐代柳宗原,韩愈宋的欧阳修,三苏,明朝归有光,张缚张岱清代桐城方苞,姚鼐等。 一些历史散文和修心养性类文学无疑是给历史和人生的一种解读和慰藉,既而让人自思自虑求的清醒,左丘明的《左传》有关孔子的《论语》,晋朝的陶渊明,鲍照,南北朝刘勰,唐代孟浩然,宋王安石,明清以后鲜有,曾国藩算是一个。这些人,以个人的社会经验和自身修养为人们吹来习习凉爽之风。孟子言辞谨慎,步步缜密,或喻之故事或锋芒绽露,逼你自醒,催你奋起。如此类人历代皆有,三国两晋时代的阮籍,嵇康。唐代杜甫,白居易五代十国的李煜宋代陆游,辛弃疾,明代李贽清代龚自珍,民国鲁迅。他们天生就不是让人舒服过生活的,疾恶如仇,思想超前,锋毫毕露,气势寒峻让庸者,恶徒,敌手尽被捶折,不可苟活,不可乱世。

五、按年龄来分少年意气,挥斥方遒,在文学创作伊始就充满着热情,无语不慷慨,无句不雄浑。少年不识愁滋味,有的是豪情,有的是壮志,笔力健康,昂扬向上。对人生充满着瑰丽的想象,投以深情的向往!稍过青年虽矢志不渝,却锋芒稍敛,对社会对人生多了品察,语意进而婉转,柔韧绵长,用语平和,心思灵动,文气盎然,对人生是一种品味,一种留恋,一种感怀。壮年坚若磐石,思想成熟,意志坚定,此时创作重在抒写,重在理性,思考力已经浑如其人,状如木鸡,却是宅心仁厚,思想精进,文如泉涌,对人生是一种理解,一种宽慰,一种忍耐,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少壮工夫老始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是的少年意气只有到了老熟,才能老而弥辣,笔力遒劲,锋毫冷峭,洞穿世事,令人心思耸动,如座西风,在寒词冷语中体味真正的人生。中国文学,洋洋大观,我辈小子,畅游文海,所得菁妙,宛若天籁,今束之如上为文以记,借中华医学之名温凉寒热,或可为一说。窘于学识,才力之限,在此为文,幸谈一二,或有疏漏,或有贻笑,望诸君海涵!并予以指点。

文献:《中国文学史》,郭预衡主编《中国文学史文章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19日结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