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南佛国之天竺灵隐

 斯人记 2021-11-04

杭州之为天堂并非独有西湖,在我看来,应由杭州的山、杭州的水与杭州的寺一并构成其表,以一处处处古迹人文构成其里,让历史说话,使故事鲜活,并由一代代人的守护开拓而使其百世流芳。杭州的山主要指西湖群山,杭州的水主要由西湖水、运河水与湿地几部分,杭州的寺主要集中于天竺与灵隐,包含散落城里城外的造像遗迹等。以下部分主要讲天竺三寺与灵隐二寺,分别是:上天竺法喜寺、中天竺法净寺、下天竺法镜寺、钱塘永福寺、韬光寺,并简单介绍了杭州佛学院。三天竺寺可以由灵隐出发,沿进香路逐一拜访,线路休闲,一步一景;也可从五云山、龙井一带翻过狮峰至天竺山麓,再逐一遍访三寺,这样即有登山之趣,又得进香之妙。

概览

天竺三寺从灵隐到天门山,周围数十里,统称为天竺山。灵隐、天竺诸峰,总称“武林山”,据《汉书.地理志》:“钱唐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灵山志》称:“宋时定地,以飞来峰之南为天竺,以飞来峰之北为灵隐,因北麓为灵鹫寺,故峰为异其名。”天竺在灵隐寺南群山环抱之中,有下天竺、中天竺、上天竺三座古寺,均供奉观音大士,下天竺创建最早,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六十馀年,创建最晚的上天竺寺也有千年历史。清高宗乾隆命名上、中、下三竺为“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并亲题寺额。天竺三寺历史相近,地域毗近,教观相同,兴衰与共,历史上被誉为“天竺佛国”。天竺三寺深藏林间山谷,由下而上,寺宇壮丽,景色清幽,高僧辈出,佛学与诗文并茂。据《湖山胜概称》“由月桂峰迤西入佛国山,自下竺,过中竺,至上竺而止,上竺则观音灵感。下竺则古迹为胜,三竺之间,云影天光,泉声松籁,岑寂岛空,香凝钟静,耳目心神之会,觉其迷极其光者,岂不超三界外乎。”《武林旧事》亦称:“三寺相去里许,皆极宏丽,晨钟暮鼓,彼此间作,高僧徒侣,相聚梵肤,真佛国也。”从上天竺可东至龙井,南至琅铛岭,左通五云山,下止梅家坞。天竺,钟灵毓秀,山岚云影,佛学教观,源远流长。慧理、宝掌、道翊三天竺开山祖师,之後,能诗善文,佛学造诣很深的名僧层出不穷,正如苏轼所说:“天竺禅师有作家”。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也赞天竺称:“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天竺三寺始於晋,兴于唐,盛于宋,为我国东南名刹,南宋时中天竺寺曾被评定为“禅院十刹之首”,上、下天竺寺同被列为“教院五山前茅”。

杭州佛教的传播、寺院的兴建,都与西印度和尚慧理有关。《天竺山志》载:“东晋咸和初,慧理来灵隐卓锡,登武林警日:“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何年飞来此地耶?”由此,山名“天竺”,峰称“飞来”。後人把峰南所建各寺称“天竺寺”,分上、中、下三竺,慧理遂成灵懈、天竺开山祖师,至今龙泓洞口有理公岩、理公塔,塔内葬有慧理骨灰。古时,灵、竺山间猿猱居多,峰上有“呼猿洞”,相传系慧理蓄猿处。南朝刘宋时(420——479年),灵隐寺住持智一禅师亦曾养猿山间,他能呼啸招猿,人称“猿父”,古代诗人也有“施饭聚猿鸟”、“猿猱扰钟声”、“猿啼一声松子落”等诗句,于是“冷泉猿啸”成为古代钱塘十景之一。

上天竺法喜寺

法喜寺寺原名天竺看经院,又名上天竺寺,俗称上天竺,离中天竺约1千米,为天竺三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位於白云峰下,由下眺望峰顶,常有白云笼罩,犹如幢盖覆顶。山上产茶,名为“宝云”与下竺,“香林“并称佳品,故苏轼的《和茶诗》中有“白云峰下两枪新”之句。峰右下双桧婆娑,寺僧常在树下盘膝养神,峰称“双桧峰”,岩称“双桧岩”(即百丈岩),古寺前後左右有大悲泉、梦泉、蜥蜴泉、冽泉、孙公泉水、幻应井、示现井等,坐禅井等,其中乳宝泉水“悬乳如脂”,其峰遂名“乳实峰”,古寺院後有成片古桂飘香,故称“天香岩”,寺前白云峰馀脉,其冈如琴,故称“琴冈”,冈上修竹成林,宋时在中印峰、白云峰间名优土成冈,取“愚公移山”之意,命名“愚冈”。

创建于五代吴越王时(907—960年),已有一千年以上历史,是中国白衣观音的起源地。後晋天福初(936年),僧人道翊在白云峰下结芦修行,称“大名山房”,他在山中见有奇木发光,遂请名匠刻成观音像。据志书称:时吴越王钱弘叔梦见白衣人求其修建住所,於是在上天竺开路筑基,建“观音看经院”,於後晋天福四年(939年)五月建成,这是上天竺最早的寺院。至後汉乾祐年间(945——950年),有僧人从洛阳带来古佛舍利,置於观音像头顶,是“妙相庄严,端正持好,书放白光,士民崇敬”。为此,後入将道翊称为“白云开山祖师”。

宋仁宗天圣初年(1023年)有铣和尚在白云峰、狮子峰之间建观音殿,一时香火甚盛,“众山环拱,烟云瓢渺,时闻钟声,恍然天官”。皇祐元年(1049年),宋仁宗曾将秘典5330卷赐予看经院,作为教藏,为此专门造了藏经殿。嘉祐中(1059—1060年),杭州郡守沈文通认为“观音以声音宣佛力,非禅那所居”,提出“以教易禅”,将禅寺改为教寺,并命寺僧辩才(即元净)主持筑室,殿加重檐,宋仁宗亲书“灵感观音院”寺额。治平中(1065年前後)蔡襄守郡,由宰相曾公亮出资修建寺皖,并将其所赠佛经5230卷藏於院之西庑。北宋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一1074)和元祐四年至六年(1089——1091年)苏轼两度守杭,因杭城多灾,开仓廪,浚水利,但“三吴之灾,连岁不稔”,苏轼曾自责“虽某等不德而召灾”,希望能“念斯民无辜而受悯”,担扰,难免饥殍,将有流离之惧”,表达了爱民忧灾之情。此後,明清两代帝王也因袭南宋先制经常至上天竺“祈晴”、“祈雨”。

宋室南迁後,金兵於建炎四年(1130年)入侵杭城。当时金兀术(即完颜宗弼)曾谒上天竺,得咒观音像始末,遂将观音像及大藏经载於轿车内运往北方,寺僧智完率弟子跟随至燕京西南五里的玉河乡建寺供奉。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命住持惟日建藏经楼和应真阁,并於绍兴五年亲临进香。隆兴二年(1164年),宋孝宗又命临安府尹曹澄督建五百罗汉堂。乾道元年(1165年)二月,宋孝宗专门召见上天竺住持若纳,并封为“右街僧竺”,後又封“左街僧竺”,赐“白云堂印”,命若纳管辖禅、教、律三宗和江南佛教事务,由此,上天竺寺名重京师。乾道三年(1167年),宋孝宗还视往察看,赐绢钱二万,命重建十六观堂。乾道八年(1172年)二月又下诏重修寺院,改院为寺,御书“法轮宝藏”额,将曰月珠、鬼谷珠,猫眼等内宫珠宝赐予该院。淳熙元年(1174年)又将福州印造的藏经500函赐藏该院。翌年,宋孝宗到上天竺进香,正式改院为“灵感观音讲寺”。当时,凡帝王上山进香都在白云堂进斋。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改名为“天竺教寺”,评定为教寺“五山之首”。凡高丽等国使者僧人来朝,都至上天竺交验书牒并予接待。开禧二年(1206年)七月灯火成灾,十六观堂被毁,住持妙蛙竭力营建,一年完工。南宋後期,上天竺菩萨被朝廷奉为“治国安邦”的主宰。宋理宗赵昀在《天竺灵感观音大士赞》中称:“神通至妙兮隐显莫测,功德无边兮应感奚速。时和岁丰兮丰佑我民,兵寝刑措兮康此王国。”宋末咸淳二年(1266年),寺院尽毁,於五年由寺僧庆思募建,乃改为“天竺教寺”,至元末时,上天竺寺院又毁。

直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高僧宗泐人京任僧侣左善世师,奏请重建;明太祖遂下旨建观音菩萨殿,并下令杭城驻军停操二月为建寺搬运砖木。明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朱祁镇将本山《北藏经》5048卷赐藏该寺左右,同时附有《护藏敕谕》一道。在明朝统冶二百七十馀年间,上天竺完全靠僧人募化等办法整修寺院。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杭城大旱,饿殍遍道,时有讹传观音大士在上天竺救济饿民,於是蜂涌而至,在上天竺掘土三尺,取粉状泥土充饿,从此江南一带遇有灾荒,饥民常以“观音土”充饥。

清朝前期,清帝信奉观音大士“奇术妙相”、“灵感显应”,对天竺寺恩宠有加,康熙玄烨,六巡江南,五到上天竺。康熙五年(1666年)发朝廷内库“重为周色”,并赐《金书尊经》,官员们盛赞此举使“湖山动色,草木回光,美哉圣乎!”玄烨先後赐御书《金刚经》石刻一部、御书“法雨慈云”匾额、金字《心经》、墨刻《药师经》、御制《重修上天竺寺碑记》等。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弘历初到南巡进两到上天竺,除题诗外,并定名上天竺寺为“法喜寺”,御书寺额和“宝陀飞观”、“普甘露门”等匾额,题写柱联有:“绕座法轮明宝月,盈阶甘雨散花天。”此后,他每到上天竺,必有赏赐或有卸书题字,先後该观音像、佛像,石刻《莲华经》,御书《华严泾》、《兰亭图石刻手卷》,并题写“色空不二”、“印真阐谛”匾额等,他手书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经》石刻一册曾刻石19块嵌於法喜寺罗汉大士殿。

正是由於朝廷的提倡和众多佛徒信众对“观音灵验”的信奉,故明清时,浙江苏南各地的乡民村姑都纷纷来天竺进香,成为每年一度的“香市”。据《武林旧事》、《仁和悬志》称:“方奉时,乡民扶老携幼,焚香顶礼大士,以祝丰年,香车宝马,络绎于道,更有自远方负担而来者,名曰香客。凡自普陀院回向,未有不至此者。”“二月十九日为观音大士诞辰,三吴浙东士民,斋至艺香,舟车络绎,昼夜不绝。”每年新年刚过,“春服既成”,而养蚕尚早,於是“衔舟打桨,进香天竺,结舫为邻,棲至於此”。每逢香市自武林门、松木场、经昭订寺到天竺,沿途摆满各种货摊,贩卖各种用具、土产、玩具等,为时一月有馀,延绵数里,道为之塞。“天竺香市”被列为“十八景之一”。

直至1949年前,三竺路旁仍建有相连平房供香客宿夜。50年代後开始衰落,70年代末开始重新兴盛,重修後的法喜寺现有天王殿、圆通殿、大雄宝殿、斋堂、客房、山门等主要建筑。现正在修建中的还有藏经阁、毗卢殿等。尤其是大雄宝殿的五百罗汉山,其雕塑造型艺术融全国各地寺院五百罗汉造像风格。寺内还有生长历史已有五百多年的古玉兰和方竹,其中古玉兰只每年二月十二开花,二月二十即凋谢,开花期仅八天,故尔有缘睹其花者甚为难得。

 东中天竺法净寺

自灵隐寺山门向南直上,在白云峰北者,称上天竺寺。在稽留峰北者,称中天竺寺。在飞来峰之麓,称下天竺寺。三天竺寺皆以供奉观世音菩萨为本。天竺在历史上是杭州的佛国,天竺三寺香火极盛。法净禅寺始于隋,盛于宋,昔谓中天竺寺,位于灵隐寺之南,天竺山之稽留峰下,距法镜寺不到半公里。

中天竺是从下天竺分离出来独立成院的,但却有自己的特色,托名北宋诗僧慧嵩所作的《中竺十二景题咏》,就给后人留下了古刹内外的胜景风貌,如《千岁古意》写道:“千岁岩头碧树森,昔年宝掌独知音。蒲团坐破僧何处,寂寂青山任古今。”相传宝掌初来时,常坐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说法,后人称这块岩石“千岁岩”,岩在寺后;又如“七星潭月”:水沼形联北斗名,来源脉引天河清。夜凉云去秋空净,冰魄亭亭万里平。七星潭位于中天竺寺内大殿前,七汪清泉相通,形似北斗七星排列;再如“永清竹浪”:琅(王+干)清荫碧于水,有时掠地狂风起。窗前卷起伏如扬,莫惊林下化龙鲤,“永清”即永清坞,就在中天竺寺对面。明清时,中天竺大殿里有一副柱联,文字通俗易懂,文意冷峻而又不乏嘲讽,联文是:我门中缔结福缘,岂唯在一炷清香,几声佛号;你心里能全善果,自然地秋生桂实,春茁兰芽。

法净寺由宝掌禅师初创,宝掌系印度人,因来自中部印度,故中天竺又称中印峰。宝掌禅师生时左手握拳,至七岁剃度时始展掌,掌中现一明珠,故得名。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宝掌参游经中天竺,感叹山水之胜而为赋曰:“行尽支那四百川,此中遍称道人游”。于此清净禅定,立兹道场,肇中天竺伽蓝之端。昔传师有愿住世千岁,世寿千又七十二载,史称千岁宝掌。寺后宝掌常坐之岩,便也称作“千岁岩”。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春,弘历南巡时,为中天竺御题寺额,改名为“法净禅寺”。

天竺三寺仅此寺属禅宗,其余上下天竺均属于天台宗。三寺虽宗派各异但都以大慈大悲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为主供菩萨,也属于杭州天竺之特色。中天竺的佛像和一般寺院不同,佛像别具特色,天王殿内供奉天冠弥勒和摩利支天女神;玉佛堂内供奉的玉色温润的玉佛;圆通殿内供奉一十二米高之密宗大悲千手观音圣像,圣像十一面四十八臂,除慈悲相外,更有忿怒相,充分体现观音菩萨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

“法净禅茶”出于“西湖龙井茶”一系,位于西湖龙井茶产区,是杭州法净寺的僧人们自种、自采、自炒和自用的绿茶。禅茶是佛家“以茶悟道”的一种特有茶文化,来源于“茶禅一味、茶僧一缘、茶寺一体”之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禅茶就是僧人在斋戒沐浴、虔心颂佛後,经过一整套严谨而神圣的茶道仪式来泡制茶的全过程。禅茶更多的是品味茶与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在品「苦」味的同时,品味烦苦人生,参破「苦」谛;在品「静」味的同时,品味遇事静坐静虑,保持平淡心态;在品「凡」味的同时,品味从平凡小事中感悟大道。法净寺僧人有种植、采摘、饮用“法净禅茶”的习惯。

 下天竺法镜寺

下天竺寺,又名法镜寺,位于杭州西湖区灵隐天竺路旁,西傍飞来峰,东临月桂峰,现寺内有天王殿、圆通宝殿、药师坛场三进殿堂。法镜寺在三竺寺中历史最为悠久,创建于东晋咸和五年(330),相传为印度慧理和尚所建。清乾隆时改名法镜寺。清咸丰十一年(1861)在兵火中化为灰烬,光绪八年(1882)再次重建。1949年前,寺宇因年久答修,大部分建筑破损甚多;1950年后,部分较完整建筑移作中药材仓库;1958年左右改作工厂;1982年,杭州市佛教协会组织重建,至1989年底,寺内中轴线上三大殿等殿堂修整一新,49尊佛像全部贴金,其中药师殿内药师如来坛,按《药师经》仪规设计塑成,造型别具一格,堪称传统佛制,为国内仅有,1989年10月20日,隆重举行药师佛开光仪式。

法镜寺  杜甫

身危适他州,勉强终劳苦。神伤山行深,愁破崖寺古。

婵娟碧藓净,萧〔扌戚〕寒箨聚。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上雨。

泄云蒙清晨,初日翳复吐。朱甍半光炯,户牖粲可数。

拄策忘前期,出萝已亭午。冥冥子规叫,微径不复取。

法镜寺现为西湖唯一之尼姑寺院,虽然院落不大,但也显得多了几分秀雅,在此修行非常恰当,比别处尼姑寺庙都显的清雅脱俗。

三生石★位于杭州三天竺法镜寺后之莲花峰东麓,是清初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中所言“西湖十六遗迹”之一。该石高三丈许,由三块天然石灰岩组成,石上镌刻“三生石”三个篆字及《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三生石”的由来。

三生石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唐代袁郊的传奇小说集《甘泽谣》里,后又被收录进《太平广记》中,到了北宋,曾二度出任杭州地方官的东坡居士根据这些素材作《僧圆泽传》,明朝张岱把这篇文章编入他的《西湖梦寻》,而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则以这个故事为引子,讲述了《明悟禅师赶五戒》的故事,另外明朝周楫的《西湖二集》,清初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卷十三之《三生石迹》以及陈树基著《西湖拾遗》中对此都有提及,特别是曹雪芹的不朽名篇《石头记》(《红楼梦》),其书名即源于“三生石”的传说,书中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写道:“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正是这神瑛侍者和修得人形的绛珠仙草下凡引出了一段“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宝黛爱情悲剧。

三生石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源远流长,深深地打动每一个人的心,是因为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后,经过汉、魏、晋、南北朝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交流碰撞,佛教三世因果、轮回转世等观念已经渐渐深入人心。而高僧圆泽和忠臣之后李源之间一诺言千金、隔世不昧的友情,任性后的悲悔和宿命通的神奇,恰好契合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的期盼和对友情的珍视,引发了人们对前世今生的幽思与共鸣。(2014年11月15日补)

 韬光寺

韬光寺是蜀地名僧韬光禅师所建。一日,禅师辞师出游,师父嘱咐说:"遇天可前,逢巢则止。"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当他游至灵隐寺西北巢枸坞时,正值白居易(字乐天)任杭州刺史,心想:"吾师命之矣。"遂卓锡于此。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吴越王重建,改名广岩庵,宋真宗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又名法安院,后寺以人名,为韬光寺。

在韬光寺顶的岩壁内,有一丹涯宝洞,相传为吕洞宾炼丹之地,吕洞宾和佛教有很深的因缘,《五灯会元卷第八》记载:吕洞宾道经黄龙山,值黄龙祖师击鼓升堂。祖师见吕洞宾,厉声喝道:"座傍有窃法者。"吕毅然出,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祖师说:"这守尸鬼。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飞剑斩黄龙,剑不能入。遂再拜求教。祖师反问道:"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吕于言下顿悟。作偈曰: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于是祖师嘱咐他为佛教护法。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为祭祀吕洞宾,当地人在此建吕纯阳殿,参政郭子章为之记。纯阳殿下,又有一祠,是祭祀吕洞宾的女弟子何仙姑的地方。

丹涯宝洞前是观海亭,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这里是古时灵隐山中最适合观海之处,亭柱上楹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为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名句,韬光观海还是清代西湖十八景和杭州二十四景之一。民间传说取韬光寺金莲池的泉水治病,效果极为灵验,因此,韬光寺的香火非常旺,在观海亭里挂满了病人愈后敬献的写有"有求必应""妙手回春"等字样的锦旗。

沿韬光径向上,偶尔透过树叶看到寺院矗立在悬崖之上,已叹为观止,待到走进韬光寺,却发现在这悬崖峭壁之间竟然隐藏着一座园林化寺院,融池泉亭台于山川沟壑、茂林修竹之间,游人沿着曲折石阶向上攀登,有移步换景,豁然开朗之感,不得不佩服能工巧匠的巧夺天工。

韬光寺建筑的整体结构大致符合"一正两厢"的中国传统建筑格局,却又根据山体的走势而有创新。其中轴线底层是大雄宝殿,中间是法安堂,最上层是吕纯阳殿和祖师殿,为寺院主体建筑,多为两层通透式结构,通过各具特色的雕刻门窗,把室内和室外融为一体,裸露的青砖,白色的墙体和枣红色的门窗,和以黄色为主色调的传统寺院相比,别具一番风味。中轴线左边为茶院和僧寮,游客和信众可以在茶院一边饮茶,一边欣赏西湖美景。

沿大雄宝殿右拐,是韬光寺最美的地方,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江南园林。前面是大名鼎鼎的金莲池,传说韬光禅师在此引水种金莲,左边是一瓯亭,右边是诵芬阁和观音殿。诵芬阁是一个隔景式建筑,穿过诵芬阁,再经过一座小桥,才能到达观音殿,营造出一种纵深的距离美,观音殿为一重檐六角楼,建筑在一个水池之上,仿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莲池和琼楼玉宇。现在韬光寺的法安堂二楼扶廊是整座寺院最佳的观景台,游人站在这里,脚下是一层层形状各异的亭台楼阁,远方是群山环抱的西子湖,令人心旷神怡。

 钱塘第一福地永福寺

杭州永福寺位于灵隐之西约一华里处的石笋峰下,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据载,东晋咸和元年(362年),西印度高僧慧理来杭卓锡筑庵,接连兴建了灵鹫,灵隐等十座道场,永福寺是其中之一。据清康熙年间《杭州府志》卷三十二《寺观》载,永福寺座落于飞来峰呼猿洞对面的形胜山下,旧分上下两寺,与下天竺(旧称翻经院)等寺一样,同为慧理禅师开山创建。

古香禅院

明成化年间,住持僧古香建海日楼于上院,以该院林泉幽静,颇通禅意,故名之为古香禅院。该院正面建筑为藏经阁,上奉乾隆版龙藏一套,并供有海内罕见的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一尊,为永福寺镇寺之宝。藏经阁楼下为“心越印室”,主要收藏展示永福寺东皋心越祖师生平及遗迹。侧面建筑为三圣殿,殿内供奉西方极乐教主阿弥陀如来、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佛像用唐代传统漆金夹苎工艺,极具艺术鉴赏价值。


普圆净院

永福寺永福寺在吴越国时期又名普圆寺,现因该院落主殿为观音宝殿,表净土法门,故名普圆净院。该院内左首建筑为客堂,主要负责僧众和信众接待工作,也是寺院日常工作及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观音宝殿抱柱楹联:息心皈礼,戒定慧三学齐备;合掌称名,闻思修一味圆通。客堂抱柱楹联:幻心每遇尘嚣起,真性常随云水闲。

迦陵讲院

该永福寺院落主要殿堂为梵籁堂,兼做法堂及佛教音乐厅两用,为永福寺佛法宣流地;犹如西方极乐世界的迦陵频伽神鸟,故名迦陵讲院。该院内侧建筑为文景阁,为佛教书法绘画艺术的活动场所;下首为艺明斋,供流通阅览佛教文化艺术图书及作品之用。梵籁堂匾额:“梵籁流觞”、“曼陀花雨”;堂外抱柱楹联: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文景阁匾额:“云山桂隐”、“宝树流禽”;阁外抱柱楹联:身比闲云,月影曦光堪见性;心同流水,松风竹色共忘机。福泉茶寮楹联:汲来泉水烹龙井,阅尽青山成画屏。

福泉禅院
永福寺永福寺内有金沙,白沙二泉,明代有福泉亭建于院内,该院格外幽静,颇通禅理,故名福泉禅院。该院正面建筑为藏经楼,楼下一层为会客厅,侧面建筑为祖师纪念堂,名为“阔堂”,乃心越禅师师父大文禅师之号。福泉禅院门外楹联(康熙皇帝御题):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会客厅外抱柱楹联(东皋心越禅师拟):细水浮云归别海,远山终日道余霞。厅内另有心越禅师亲书匾额:梅月和风淡。阔堂外抱柱楹联:四山滴翠环福地,一路听泉到祖堂。

资严慧院
永福寺后山古名资严山,吴越时以山名寺,故名资严寺。今该院光明畅达,堪表智慧,故名资严慧院。院内主建筑为大雄宝殿,内奉本师释迦牟尼佛及迦叶,阿难二尊者铜像。前方建筑为福星阁,供奉福神等护法诸神。资严慧院门外抱柱楹联:天香涵竹气,地韵揽湖光。大雄宝殿外抱柱楹联有二幅:造物本无私,移来岚外烟云,适开胜境;会心原不远,论此眼前山水,曾遇先贤。春湖团翠,宝俶霞飞,一幅人间图画;秋月低圆,云林府隐,几分天上风光。福星阁外抱柱楹联:峦岫绕成清净界,石级循入德福门。

 杭州佛学院

杭州佛学院座落在中天竺法净禅寺内,是由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浙江省佛教协会主办、杭州市佛教协会承办的一所省级佛学院。杭州佛学院的前身是居赞法师于1947年所创立的杭州武林佛学院;因当时国内战火连绵,到1948年底,杭州佛学院因经费来源断绝,学院被迫停课。1998年杭州市佛教协会重新创办“杭州佛教僧伽培训班”。2001年正式改名为“杭州佛学院”,2005年获得国家宗教局批准正式更名为“杭州佛学院”。2010年设立佛教艺术院。 (杭州佛学院官网:http://www./)


  以下横屏 

... The End ...

杭州的秋天别是一番滋味。它不在西湖,只在涌动的钱江浪潮中,在桂香飘溢的秋日山林里。虽说农历八月十五的钱塘江大潮声名远播,但对我这类乐山胜于乐水的人来说,我不喜人潮涌动的喧闹,唯愿踏入静静的深林,寻香访桂,跟随秋天踪迹。

I'mJack,公众号:斯人记最忆是杭州

—— 更多链接·MoreLinks ——

峰峦 Hiking 

徒步天堂武功山走近珠穆朗玛峰五台山游记

九华山游记徒步仙华山小记 沉默的远山

醉美华山九江庐山游大美黄山重登清凉峰

随想  Reading & Feeling

定格元旦·2019霜叶红于二月花

法语课有感罗纨绮绩盛文章

闲来山中寻桂子人生若只如初见

此心安处是故乡磐安昌文塔小记

旅途 South & North

青海湖日记丽江 · 玉龙雪山 · 大理黄山屯溪老街

我的丝绸之路磁器口古镇随记西藏如斯

寻古 Historic Memory

走进故宫天安门记西藏博物馆宝顶山大足石刻

罗布林卡韩美林艺术馆|明十三陵

江南 Old Days & Buildings

春之记那些花儿龙井寻古姑苏闲语 

不堪幽梦太匆匆一生痴绝处最忆是杭州

安昌古镇游记运河古镇塘栖单骑走婺源

更多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