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

 北京润雨 2021-11-04

(桂苓归芍汤)
在临床上反复试验的结果,此二方(桂枝茯苓丸与当归芍药散)中不论单用那一个方剂,所治妇女月经、妊娠等病证,都有一定的疗效,但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如将两个方剂合并起来使用,疗效既高,治疗范围又为广泛。以此复方可以治疗由寒凝血滞湿阻血行所引起的妇科多种病证,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桂枝茯苓丸与当归芍药散,均是《金匮要略》中治妇人妊娠杂病的方剂。
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五味药组成。是祛瘀化癥之剂,仲景用来治疗妊娠腹中瘤块所致之经血漏下不止。《妇人良方》曰:“夺命丹(即桂枝茯苓丸),治妇人小产,下血过多,子死腹中,其人僧寒,手指、唇口、爪甲青白,面色黄黑或胎上抢心,则闷绝欲死,冷汗自出,喘满不食,或食毒物,或误服草药,伤动胎气,下血不止。若胎尚未损,服之可安。已死,服之可下……。”《济阴纲目》曰:“催生汤(即桂枝茯苓丸水煎剂),候产妇腹痛,见胞浆已下,水煎热服。又夺命丸(桂枝茯苓丸)治胞衣不下,并治胎死。”
当归芍药散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六味药组成。仲景用来治疗妊娠后脾胃虚弱、肝气不调、肝脾不和而造成的腹中绞痛,故方中重用芍药泻肝木而安脾土。《三因方》曰:“当归芍药散治妊娠腹中绞痛,心下急痛,及产后血晕,内虚气乏,崩中久痢,常服之,则通畅血脉,痈疡不生,消痰养胃,明目生津。”
在临床上反复试验的结果,此二方中不论单用那一个方剂,所治妇女月经、妊娠等病证,都有一定的疗效,但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如将两个方剂合并起来使用,疗效既高,治疗范围又为广泛。以此复方可以治疗由寒凝血滞湿阻血行所引起的妇科多种病证。
桂枝茯苓丸与当归芍药散合用,药效更为完整。方中以桂枝温阳通血脉,桃仁,丹皮活血化瘀,当归活血养血,川芎理气行血,白芍调营养阴,上药合用可活血化瘀,疏通血脉,茯苓、泽泻能利水渗湿,白术补脾助中气。本方泻中寓补,活化血瘀而不伤正。
在临床上,笔者将此合方广泛运用于妇女的各种疾病。诸如痛经、经闭、月经不调、崩漏、癥瘕结聚等病证,只要确是寒凝血滞、瘀血内阻、或湿滞血瘀者,其主要证状为少腹痛,拒按,下血紫暗,血中有块,下血块后疼痛减轻,遇寒则甚,得热痛减,或白带过多,腰困,下肢浮肿等,皆有卓效。其可以使闭者通,崩者止,实属奇妙。又将此方试用于因上节育环后,有腹痛出血、白带多反应者,也屡用屡效。
服其方治疗瘀血,有一部分患者排出少量瘀血块,一部分患者则不排出,考虑是出于肌体吸收之故。用本方治疗妇女崩漏等证从未发现因去瘀活血而引起血出不止者。


一、痛经
痛经有虚实之分,瘀血内阻之痛经,属寒、湿者,多半痛在经前或经期,痛的部位始终不移,拒按,少腹或有痞块,经期退后,血色紫暗并有瘀块。运用本方活血化瘀,寒去则痛止。
典型病例:
王XX,女,23岁,插队青年。半年前因受雨淋后,即开始出现痛经,每逢经前三日,开始疼痛,拒按,渐次转剧。行经当天疼痛最甚,难以忍耐。经至时量少,色黑,有块,每于下血块后腹痛稍减,每月如此,十分痛苦。
诊得其脉实而迟,舌质紫暗,并有瘀斑,苔白腻,考虑为寒湿内停,瘀血阻滞,经血不得畅通,不通则痛。给予上述合方四剂后,正值经期,自诉经至时疼痛较前几次大为减轻,不用止痛药也能忍耐。继用上方,二日一剂,前后共服本方十剂,痛经基本痊愈。仅每次经至前一天少腹稍有不适,不足为患。后又拟养血调经之滋阴汤等,继服数剂,以资巩固。


二、崩漏
月经失常中的“崩漏”,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有一定效果。崩、漏两者之间,性质上是相同的,仅有轻、重,缓、急之分。崩又称“暴崩”、“崩中”,即出血来势凶猛,下血急迫,血量较多,不能停止。漏是出血量少,淋漓不断,绵绵不绝,病势缓慢。但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崩可以转变为漏,漏也可以转变为崩。
病因、病机根据前贤之论述大抵有以下几种:脾阳虚不能统血;肝阴虚而不能藏血,肾气亏损(包括肾阴虚及肾阳虚)、冲任失调,不能摄血,虚热或实热扰于血分致血热妄行等。除此以外,还有气滞血瘀、瘀血阻滞等原因。总之既成崩漏之时,因虚者十之八、九,因实者十之一、二。宋代陈自明说,“劳伤冲任,不能制约而为崩也。”严用和说:“疲劳过度,大伤于肝,可以崩中漏下。”朱丹溪说:“妇人崩中者,因脏腑虚损、冲任二脉虚损故也。”综上所述,莫不认为由于脏腑经络的虚损不能制约,是发生崩漏病的根本原因。再结合近来的报导文章,也认为此病之因属虚者多,属实者少。有人从不少的病例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崩漏因实者不足百分之二十,其余皆因虚或少数是虚实相兼者。
根据临床观察,对崩漏病的发病机制,似乎和以上所述有些不同之点,提出初步意见。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崩漏可以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型,其病理机制因脏腑、经络虚损而致发病者固然不少,但笔者在临床上所遇到的病例观察结果,此类患者反不及因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者为多。而其中又以瘀血阻滞者为最。此病在实证中,主要病理病机,大体不外乎以下几种.
1、寒凝血滞:主要因月经期或月经前后着冷、冒雨、涉水、坐卧湿地或风寒外感,致寒邪外侵,客于胞宫,营血得寒而凝,阻于血脉,使不能循经入络,而溢于脉外,造成崩漏。既成瘀血,则“寒”的意义已经不太大,应当着眼于“瘀”。
2、气滞血瘀:急躁易怒,或经前产后,忧愁悲郁,致肝经气机郁滞,气为血帅,气滞则血凝,即阻其血液不能循经入络,又复瘀久化热,热甚逼血妄行,而成崩漏。
3、其它:妇人月经不尽,或产后以及流产后,恶露败血残留,均可致瘀血内停,久之阻滞正常血液的运行,而成崩漏。
以上的病因,又多是青中年妇女发病的机会多。因此,患者多属青中年妇女,实证崩漏实际上多于虚证。
对崩漏的治疗,医家多半强调补虚、止血,忽略血瘀为祟。即使诊出是血瘀为患,或虚与实的证候同时出现时,当此出血之际,也不敢用活血化瘀法来治疗,认为先止血以后再去瘀方是万全之策。殊不知血液既成瘀血,已是离经之血,则失去正常生理功能,不但对人体无益,反而可以阻止胞宫脉络,有碍于正常血液之运行,使之不能循经入络而溢于脉外,形成崩漏。
此时在治疗上,不尽快地将瘀血驱出体外,而一味单纯的用滋补、收涩止血之品则不仅对病毫无裨益,反而使瘀血因壅补、收涩而越来越多,越结越实,使病势有增无减。瘀血不去,出血不止,即使运用收涩止血药,将血止住也是暂时的表面效果,一且再度出血,势必难以控制。
古人对本病治疗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塞流”、“澄源”、“还归”。所谓“塞流”并不是一味的堵塞,如有瘀血阻滞,仅用收涩与止血法,就很难达到“塞流”的目的。应当寓活血化瘀于“塞流”之中,方可收效。
通过实践证明,运用活血化瘀法来治疗因瘀血引起的崩漏,不但没有加重出血,反而起到止血作用。这说明只要把瘀血驱出体外,气血即通畅无阻,则血无由外溢,出血自止。当然运用活血化瘀法也要分标本缓急,如果出血量大,来势迫切,如不在短时间内止血,则有血脱的危险,当以“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来摄血、提血,暂收止血之效,待血止以后,再治其本。
根据临床观察,崩漏因瘀血内阻而致者,以青中年尤多。临床上多表现为下血紫暗、少腹痛、腰困、血中有块、腹部拒按等等。采用活血化瘀法以后,很快就会使腹痛减轻,出血减少或停止。
属寒凝血瘀者,下血量不多,少腹疼痛,痛的部位始终不移,拒按或有瘀块,得热则减,遇寒则痛甚,下血前痛甚,下血后稍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实或迟、涩。治宜温阳通经活血化瘀。
凡属这些类型的“崩”、“漏”,本方治疗效果甚好。至于气滞血瘀型的以及其它类型的病患,则应以其它方剂治之。应该注意的是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是一种祛邪的方法。古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故在应用时一般瘀血祛除以后,就需停用,而改用健脾、补血等法来滋养营血。因本病往往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病,日久必然耗损气血,所以虚是本病的必然结果。一旦瘀血驱尽,即可着手补虚,方可巩固疗效,以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典型病例:
刘xx,女,32岁,家庭妇女。三月前流产一个六月胎,恶露未尽,淋漓不断,腹痛阵阵,血色紫暗,有时有黑色小块。经数医诊治皆为产后血虚,投以补剂,但终未见效,缠绵不愈,已近三月之久。诊其脉虽细尚有力,左少腹压痛,考虑为产后恶露未尽,瘀血内阻,致经血不能正常循经入络,故崩漏不绝。以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散之合方治疗,服二剂以后,曾下少量血块,腹痛减轻,又服三剂,腹痛消失,出血停止,继拟养血调经之剂,服用二周痊愈。


三、癥块
“癥”与现代医学的“子宫肌瘤”很相似,是妇科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中医认为是由于气滞血瘀久而成块。临床上多表现为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月经周期缩短,以及不规则的阴道出血。肌瘤较大时,可以在腹部摸到肿块。笔者采用上述之合方治疗本病,常可使结块缩小,甚至消失。
典型病例:
张XX,女,45岁。半年前发现腹部有一体积渐增之肿块,并伴有腹痛,月经不调、白带多等证。近来肿块更日益增大,约有8×8×10(厘米)大小,曾经妇科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拟去大医院手术,但因床位太紧,故先试以中药治疗,以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制丸药一付,服用一月。服完后,又到妇科检查,肿块缩小到3×3×5(厘米),已无作手术之必要,又照前方继服二付丸药,肿块消失,诸证痊愈。
按:本例患者患子宫肌瘤,其体积已有8×8×10(厘米)大小,用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配制丸药一剂,服一个月之间,竟能缩小到不足原来的二分之一,其疗效之高而且速.令人惊奇。此方治疗子宫肌瘤,其效果不尽然都能达到如此地步,这不过是选一典型病例而已。其余病例之疗效虽不及此,但将此合方配制丸药久服,对消除子宫肌瘤,即中医之“癥”、“瘕、瘀血等证,效果颇为显著。但也有一定的治疗范围,如癥块太大,积的时间过久,此方恐不能胜任,当考虑其它疗法。


四、腹痛(放置节育环引起)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可以遇到个别妇女,因上节育环以后出现腹痛、腰困、阴道出血、白带增多等不适应证。经服用西药消炎、止痛之品,也不见好转,或服中药止血止痛之剂也未能如愿。笔者考虑本证是因上环后异物刺激而引起的局部出血,血瘀而成。投以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散之合方,效果良好。后每遇此证,即予此方,少则3-5剂,多则7-8剂,诸证即消失。这不仅解决了患者的痛苦,也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典型病例:
任xx,女,28岁,农民。既往体健,半月前上节育环后即开始腹痛,痛而拒按,腰困,伴有阴道不规则出血,白带较多,其余无异常。曾服用四环素及维生素K3等药物治疗未见效,如此缠绵三、四个月。投以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之合方三剂,诸证消失,经妇科及X光透视检查,环位置正常。


结语
1、根据临床经验,此二方单用不如二方合用治疗范围广而效宏,故常采用二方合剂,遂命名为桂苓归芍汤。
2、因本方活血化瘀,以祛邪为主,故运用本方治疗妇科诸证,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确有瘀血内阻者方可运用,而且一候瘀血祛除以后,就须改用健脾补血等法来滋养营血。如果墨守陈规,固执一方,则势必矫枉过正,复伤阴血,以致变证丛生。
3、本方药物组成平和,没有峻烈的破瘀化结之品,用于临床治疗一般瘀血诸证效果可靠,而且从未见到服后有不良反应者。


桂枝茯苓丸精彩案例(一)——妇科
桂枝茯苓丸最常见的是妇人淤血症、月经异常、不孕症等适应症。但桂枝茯苓丸也不限于妇女,只要具备对应的方证和腹证,男女老幼用之皆有效。
1.1. 少腹刺痛积块案
熊继柏医案:患者女,53岁,是个很危重的病人,她主要是少腹部刺痛,胀满。在当地经治月余,少腹刺痛胀满未减,于是省级大医院治疗,多方检查,没有明确诊断,医院决定剖腹探查。探查中发现下腹腔附件部有一个炎性包块。
我那时是在西医院会诊,西医院的同志介绍病情特别详细,98%都是西医的术语,一讲就是一个半小时。我呢,听不懂,我在西医院会诊经常是当木偶,我听不懂也得听啊,要尊重别人。他要讲我就得听,但他究竟讲哪个细小部位我是搞不清,讲实在话,这对我也无关紧要。
中医治病,我管你在卵巢还是在子宫,但是是在肠子里面还是肠子外面我要搞清楚,在肠子上就是肠痈了,那现在不在肠子上,也不在胃上,就在妇科的那一块附件部,就行了。西医它是入微的,它还是讲了个准确部位的,不过我不管,反正就在小肚子那一块。这个我不需要管的,因为我用中药的时候,没有说这个药是到卵巢去的,那个药是到子宫去的,所以这不需要搞清楚的。
我这也是模糊数学,就是妇科附件部有一个炎性包块,通过切片确定了不是恶性肿瘤。这一点就是西医帮了忙,它肯定了不是癌症,但是不能切除。至于为什么不能切除,它也讲了很多道理,我没听懂,我只听到不是癌症就行了,这句话我需要。至于你为什么不能切除,那就不关我的事了,你切就切,不切就不切,你切了也就不用我来了,是不是?
然后就用药物治疗,西医的药物大家都知道,可能比我更清楚,消炎止痛一类吧。可是无效,腹部仍然胀,疼痛仍然痛,用药以后,腹痛、腹胀没有解除,而且逐步地在增加,在加重,于是才请中医去帮忙。
那么这个病人呻吟不止,疼痛拒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腹部绷急,皮肤胀得很硬,虽然不是铁板一块,但是整个腹部都比较硬,疼痛拒按,好在一点,她不肿,也不烧。如果肿,就说明是腹水严重,如果是发烧,那麻烦事就多了,那还要退烧。她也不怎么呕,偶尔有点呕,但是不明显,如果呕,胃气上逆,就还得先止其呕。那这几个问题基本上都没有,就是大腹部、少腹部胀满、疼痛。另外小便自利,大便较干,约二日一次,舌苔薄白腻,脉沉。
这个病是个什么病?胀满、疼痛,局部是硬满的,而且已经剖腹探查发现有一个炎性的包块,包块是什么东西?我们中医或称为积、或称为癥,是不是?笼统地讲,从内科学的角度讲,积聚;妇科学的角度讲,癥瘕。积聚是要分的,癥瘕也是要分的。积聚,积者,血也,瘀血也;聚者,气聚也。癥瘕,癥者,血癥也;瘕者,气滞也。这不就是一回事吗?《难经》有描述:“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就是有边有缘的这么一个肿块,固定不移的,这就是积病。这个病人正是一个积病,也可以讲积,也可以讲癥。
积病的是什么东西形成?我们现在沿用了西医的病名,是病毒、毒素形成的,这话当然也没错,肯定是毒啊。我们讲毒瘤也是可以的,讲毒核也是可以的,反正不是瘤就是核。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形成的,我们不妨查一查原始记录,《皇帝内经》有记录,《灵枢·百病始生》有一段原始记录,意思就是寒气、汁沫(也就是痰饮)、瘀血这三个东西搏聚在一块,凝聚不得散,像冰块一样,冰冻凝聚在一起,不能够消散而积成的。
这就告诉我们,积病的形成,主要是三个因子,第一个是寒气,第二个是痰饮,第三个是瘀血。有没有热呢?寒邪可以转化为热,积久也可以生热,当然也可能有热,如果有了热象就必然要治热,但是,最早的因子应该是这三个。因此这也就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们治疗肿瘤,不管是什么样的肿瘤,不管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只要是肿瘤,就不要单纯去考虑消炎、清火,更不要单纯去考虑一个瘀血,因它是三个因子形成的。
我们看看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治女子癥积,它的组成是:桂枝、茯苓、桃仁、赤芍、丹皮,只有五味药。把这五味药仔细分析一下,是三个组合。桂枝是温阳散寒,是针对寒气来的;茯苓化饮,张仲景用茯苓绝大多数都是化饮的,针对汁沫、痰饮的;桃仁、赤芍、丹皮这就不用说了,祛瘀血的。
三个因素,三个组合,我们看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就更加的明确,积病的形成就是《内经》所讲的寒气、痰饮和瘀血三个因子。
那这个病人当然要这样考虑,所以我就照搬了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但是要加药,因为大便比较结,要通其腑气,所以加了一味酒大黄。另外我还嫌它不够,因为这个病比较急,很厉害的,桂枝茯苓丸毕竟作用比较缓,我们临床用它治子宫肌瘤确实有效,但是它一定是侧重于寒证,一定是侧重于月经量比较少的,一定是疗效稍微缓慢一点的,它不能够见急效。
为了见急效,我又加了一个方进去,加了《医宗金鉴》妇科里面的一个方,叫血竭散,专门治癥积的血竭散。大家读了《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就知道了,女子血癥第一方就是血竭散,血竭、归尾、赤芍、生蒲黄、玄胡,只有五味药。那两个方加起来也不过11味药,一个桂枝茯苓丸加大黄,一个血癥丸,又叫血竭丸。

1.2. 攻下葡萄胎
张法运医案,一女,经停三月余,食少纳差,体倦泛呕,自以为受孕。半月前忽见阴道下血,腹中坠痛,前医按胎动下血论治,迭进益气安胎、养血止血之剂十余付,罔效,前来就诊。
证见少腹胀满,拒按刺痛,下坠,夜间脐周时有跳动,下血晦暗,滴沥不断,腰酸乏力,精神不振,舌淡紫暗,脉沉而涩。
据脉参证,此为癥积为患,非胎也。病家不以为然。余曰:是胎何能三月始动,下血半月何胎能存,数进止血安胎之剂因何不效?病家默然,即以桂枝茯苓丸合下瘀血汤之复方祛瘀消癥,推陈致新。
药进一剂,阴道下血量多,进两剂腹中坠痛,难以忍受,遂下一扁圆形紫暗血块,形似烂肉,外附弹子大白色水泡,连接—起,犹如一串串葡萄覆盖其上,腹痛顿减。此乃葡萄胎也。嘱原方再进一剂,药后又下此物一块,前后约重1.5千克,兼杂墨紫色血水甚多,腹痛消失,下血逐渐停止。病人现面色苍白,汗出乏力,如同产后。调理一旬而愈,一年后生一男婴。(河南中医,1989;5:20~21)

1.3. 产后恶露不绝
一产妇,顺产三周后恶露仍为红色血性物,B超显示子宫底有7.8以及8.1毫米的强回声光条,医院建议马上清宫。病家畏惧,改服经方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牛膝,1日服药,3剂血止,5日复查宫内已经很干净了。
患者,女,24岁,产后28天,恶露过期不净,淋漓量少,色黯有块,小腹不时疼痛,精神倦怠,四肢乏力,气短懒言,舌质紫,脉细涩。
盆腔B超示:子宫复旧不良。
证属:产后恶露不绝(气虚血瘀型),治拟益气活血、化瘀归经。
方选桂枝茯苓丸加味,药用桂枝10g,茯苓15g,桃仁10g,丹皮10g,赤芍10g,当归12g,益母草30g,黄芪30g,白术15g;日1剂,分2次温服,服至第4日时,恶露已净,诸症减轻,守方再进3剂,诸症消失,复查B超,子宫附件未及异常。

1.4.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疾病,治疗往往来取外科手术切除。用桂枝茯苓丸治疗,颇有价值,用法是取本品内服,每次6克,每日1次。
xxx,49岁。主诉:腹痛剧烈,四肢倦怠,极易疲劳,近10余年身体一向健康,近年来感觉左腿关节痛,后腰亦感觉疼痛,面色黄白,饮食及一般情况尚好,月经大致正常,经量不多,无痛经。
内诊:子宫如拳头大,质硬,诊为子宫肌瘤。
治疗:给予补中益气丸,桂枝茯苓丸各6克/日,服药一周,疲劳感消除,两周后疼痛缓解,连续服药2个月,自觉诸症好转而停药。
后来诊,近来月经量多且有凝血块,内诊:宫体大如拳头,质硬,其它情况同上次一样,遂予桂枝茯苓丸6克/日 ,3天后,经量特别多,随凝血排出一直径约5-6厘米的圆形海绵状瘤子。不久,手足冷感消失,指尖亦觉温暖,其他症状全部消失。
患者,女,38岁,素体偏胖,经行延期,近半年来,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经血色黯,挟有瘀块,经来腹痛,痛时拒按,胸脘痞闷,时欲呕恶,舌胖紫,苔薄白,脉沉涩。
妇检:子宫后倾,如妊娠7周大小,质硬,表面凹凸不平,活动良,双侧附件未及异常。
盆腔B超:子宫后位,大小187.5px×155px×125px,前壁可见一87.5px×80px的强回声光团,提示子宫肌瘤(壁间可能性大)。
证属:癥瘕(痰凝血瘀型),治拟除湿化痰、散结消癥。
方选桂枝茯苓丸加味,药用桂枝10g,茯苓15g,桃仁10g,丹皮10g,赤芍10g,法夏9g,陈皮8g,当归12g,白术15g,日1剂,分2次温服,连用2个月经周期,嘱经期停服。
经来如期,经量较多,诸症略减,守上方再服2个月,诸症悉除,妇检及B超证实子宫肌瘤消失。

1.5. 卵巢囊肿
患者,女,22岁,农民,因结婚2年,同居未孕,近半年来又见月经不调,前来就诊。现经血四旬未至,面色晦暗,精神抑郁,胸闷不舒,小腹胀满,口干不欲饮,舌质黯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妇检:外阴发育正常,呈已婚未产式,阴道畅,分泌物乳白,量中,宫颈光滑,宫体前倾,正常大小,质中,活动良,子宫右后方可触及一约125px×100px大小的包块,质软,囊性感,活动好,与子宫不相连,左侧附件未及异常。盆腔B超:子宫前位大小125px×105px×95px,子宫右后方可探及一130px×97.5px的液性光团,包膜完整清晰,提示:右侧卵巢囊肿。
证属:癥瘕(气滞血瘀型),治拟行气活血、散结消癥,方选桂枝茯苓丸加味,药用桂枝10g,茯苓15g,桃仁10g,丹皮10g,赤芍10g,青皮10g,川楝子10g,当归12g,川芎10g,日1剂,分2次温服,连用3个月经周期,嘱经期停服。
用药至第2个月经周期时,经血如期而至,症渐减轻,3个月经周期后复查,诸症消失,妇检及B超均已证实卵巢囊肿消失,停药3月后怀孕,足月顺产一男婴。

1.6. 下死胎
本方在妇科病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妇人良方》将本方称为夺命丹,治妇人小产,下血过多,子死腹中,其人憎寒,手指、唇口、爪甲青白,面色黄黑,或胎上抢心,则闷厥欲死,冷汗白出,喘满不食,或食毒物,或误服草药,伤胎动气,下血不止。若胎未损,服之可安;已死,服之可下。以蜜丸为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淡盐汤送下。速进两丸,至胎腐烂腹中,危甚者,定可去除。
《济阴纲目》将本方改丸为汤称为“催生汤”,用于下胎。
《类聚方广义》载本方治经水不调,时时头痛,腹中拘挛;或手足麻痹者;或每至经期,头重眩晕,腹中、腰脚疼痛者。又治经闭上冲头痛,眼中生翳,赤脉纵横,疼痛羞明,腹中拘挛者。又云:孕妇颠仆,子死腹中,下血不止,少腹挛痛者,用之胎即下,又用于肠风下血皆效。以上诸证,加大黄煎服为佳。

1.7. 痛经
大塚敬节治一25岁处女,每月因月经而烦恼。妇科认为由于子宫后倾,与卵巢有粘连,需要手术治疗。腹诊,右下腹有牵引性压痛,血色不佳,故与当归芍药散。服药两个月病情无变化。于是更方用桂枝茯苓丸,当月行经不痛,1年后结婚(《汉方诊疗三十年》)。
患者,女,20岁,未婚,患者于15岁月经初潮即出现痛经,后渐加重,未予医治。前天结伴游泳,月经当晚来潮,现小腹胀痛,辗转难眠,得热则舒,按之痛甚,经来不畅,量少色黯,挟有血块,伴胸胁乳房胀痛,舌质暗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证属:痛经(寒凝血瘀型),治拟温经散寒、活血止痛,方选桂枝茯苓丸加味,药用桂枝10g,茯苓15g,桃仁10g,丹皮10g,白芍10g,当归12g,川芎10g,小茴香10g,干姜6g;日1剂,分2次温服,始用5天,并嘱下次月经前1周继服至经净,经上药治疗后,痛经逐月减轻,3个月经周期时,经行无任何不适,且月经的量、色、质及舌脉均复常态。停药观察3个月未复发。

1.8. 月经后期
患者,女,18岁,学生,14岁月经初潮,始周期正常,月经4~6/28~30天,量中、色黯、挟少许血块,经行第一天小腹胀痛,能坚持学习,不需服药。因平素喜食生冷,加之临近经期冒雨涉水,月经到期未至,推后半月自行来潮,感小腹胀痛难忍,服止痛片缓解。
经后仍贪凉饮冷,故近2年来,月经后期4~6/40~56天,现正值月经第二天,经量稍减,色黯挟块,小腹胀痛,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质黯,苔白,脉沉弦。
证属:月经后期(寒凝血瘀型)。治拟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方选桂枝茯苓丸加味,药用桂枝10g,茯苓15g,桃仁9g,丹皮9g,赤芍9g,元胡8g,台乌10g,制香附12g,甘草2g;每日1剂,分2次温服,始用5天,经后1周继服15天,并嘱忌食生冷。
连用3个月经周期后,月经按期来潮,诸证消失。

1.9. 盆腔瘀血综合征
患者,女,27岁,已婚育,输卵管结扎术后2年。自觉下腹疼痛,痛引腰骶,于劳累、性交、排便时加重1年余。
经西药抗生素等对症治疗2月后,症状稍减。近日因夏收农忙,劳累后疼痛又剧,如针刺样,痛时拒按,连及腰骶,伴小腹坠胀,烦躁易怒,食纳不佳,时欲太息,无力家务。此次经血已净2天,量少色黯。
刻诊:T36.8℃,腹平软,麦氏点无压痛及反跳痛,舌质黯有瘀点,脉弦涩。妇检:子宫后倾,正常大小,质较软,活动良,双侧附件未及异常,宫颈轻度糜烂、质软、呈紫蓝色,阴道分泌物量较多,色稍黄,白带涂片:白细胞(+),上皮细胞(++);盆腔B超示: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
证属:妇人腹痛(气滞血瘀型),治拟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方选桂枝茯苓丸加味,药用桂枝10g,茯苓15g,桃仁10g,丹皮10g,赤芍10g,丹参15g,元胡10g,川牛膝10g,山楂10g;日1剂,分2次温服,连用20天,疼痛消失,经转正常。
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体和缓从容。妇检:子宫后倾,正常大小,质中,活动良,双侧附件未及异常,宫颈轻度糜烂,阴道分泌物乳白、量中,停药观察。随访3个月未复发。

1.10. 慢性盆腔炎
患者,女,29岁,孕3产1流 2 ,2年前行第二次人流术后,始见带下量多,色黄有味,经转时出现腹痛,且渐加重,随着月经周期而发作,经前、经期尤甚,现正值经前,小腹疼痛拒按,左侧为剧,肛门坠胀,有灼热感,口苦咽干,带下量多,色黄有味。查:T36.9℃,腹平软,舌质紫黯有块,苔黄腻,脉弦涩。
检: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通畅,分泌物量多、色黄有异味,宫颈轻度糜烂,宫体平卧位,正常大小,质中,活动较差,抬举痛(±),左侧附件条索状增粗,压痛(+),右侧附件片状增厚,压痛(±);白带涂片:白细胞(+++),上皮细胞(+);盆腔B超示:(1)左侧输卵管增粗;(2)盆腔积液。
证属:(1)妇人腹痛(湿热瘀结型);(2)带下病(湿热下注型);治拟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方选桂枝茯苓丸加味,药用桂枝6g,茯苓15g,桃仁10g,丹皮10g,赤芍10g,生地15g,黄柏20g,鱼腥草20g,败酱草20g;日1剂,分2次温服,连用1个月,经转时疼痛明显减轻,带下量减,色稍黄,守上方继服2个月,诸症若失,妇检及B超复查子宫附件未及异常,停药观察,随访3个月未复发。


桂枝茯苓丸的合方
合方是两方或数方联合使用的治疗方法。犹如军队的联合作战,也如交响乐团的联合演奏,其目的是适合病情错综复杂多变的需要,是经方临床的常用方法。 桂枝茯苓丸是经典的活血化瘀方,但临床上单纯的血瘀固然不少,但合方似乎更多。

上个星期,王女士笑着告诉我,药后月经来了,量还挺多,裤带松了好一段。这是个闭经患者,43岁。体型肥胖,月经已经好几个月不来了,体重上升了近10公斤,腹诊见左少腹部压痛,舌质暗,断为有瘀寒,用的是桂枝茯苓丸合麻黄附子甘草汤,再加牛膝:桂枝15克、茯苓15克、赤芍15克、 丹皮15克、桃仁15克、怀牛膝30克、生麻黄10克、制附片10克、生甘草5克,10剂。服药四天后,月经来潮。复诊时喜笑颜开,直说这方真是神了!麻黄附子甘草汤发汗利湿,也能通月经。

刘先生,62岁。面暗,体壮,眼泡肿。2010年4月3日来诊,说痛风反复发作,发作即挂水,不堪其苦。有哮喘、胆结石、高血压、陈旧性腔梗病史。检查右下肢浮肿较明显,静脉曲张,苔厚白腻面暗,舌底静脉曲张。我断为瘀寒,但其病以足痛为主,故用桂枝茯苓丸合大黄附子汤加牛膝:桂枝20克、茯苓20克、赤芍20克、丹皮20克、桃仁20克、怀牛膝40克、制大黄10克、制附片10克、北细辛5克。5月31日复诊:服上方痛定,至今未发。大黄附子汤是《金匮要略》的止痛方,专治痛有定处的腰腿痛、腹痛等。

费女士, 62岁。体瘦,肤白,两颧潮红。2014年12月22日初诊。11月24日因'胸痛间作10余天'入院十余天,诊断为冠心病、冠状动脉心肌桥。诉心前区闷紧感,心慌,腹胀有气,入夜汗出,下肢易抽筋,寐差,舌嫩质暗。有痔疮及下肢静脉曲张。是胸痹病,内有瘀血气滞。方用桂枝茯苓丸合橘枳姜汤加川芎:桂枝10克、肉桂10克、茯苓20克、赤芍20克、丹皮20克、桃仁20克、枳壳20克、干姜10克、陈皮15克、川芎15克,10剂。两周后复诊:药后烘热汗出减少,心慌好转。橘枳姜汤是《金匮要略》治疗胸痹方,专治胸中气塞、短气,合桂枝茯苓丸能宽胸理气,通阳活血。

以上三则案例都是桂枝茯苓丸的合方案。从临床看,桂枝茯苓丸的合方种类很多,柴胡类方如大柴胡汤、四逆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黄芪类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大黄类方如大黄附子汤、桃核承气汤、泻心汤,麻黄类方如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葛根类方如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附子类方如四逆汤、真武汤,当归类方如当归芍药散、当归四逆汤,以及他如橘枳姜汤、排脓散等,都有与桂枝茯苓丸合用的机会。如何合?以方证相应为原则,有是证合是方。


有人说,经方数量有限,临床病情千变万化,经方够用否?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经方通过合方就能演变成无数新方,如此这般,经方临床还不够用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