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臭、体臭的治法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157条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汗出解之后”,伤寒用发汗之法,汗出表解不一定等于痊愈,本条就是里未和。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胃中素有水饮之人患伤寒,发热汗不出,客热在里,与水饮互摶。汗出解表,但邪热不去,水饮不除,停于胃中,故“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不和”,不和谐。饮停胃中,脾胃却闹矛盾,脾不升清,胃不肃降,水饮不去则“心下痞硬”。 
“干噫食臭”,“干噫ai”, 饱食或积食后,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现在也叫嗳气。“食臭xiu”:食物的酸腐气味,多因宿食不消所致。脾胃不和,不能腐熟水谷,就会生出酸腐气味,由于胃气不降,所以逆而上行,表现为干噫,也叫“嗳气”,老百姓叫“嗳腐”,“喛腐气”。嗳气本身没异味,但如果有“食臭”味,就会随嗳气发出来,称为“干噫”。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治疗,这种食臭也会从口中发出,就是口臭。从身体的毛孔里散发出来,就是体臭。食臭、口臭、体臭,都可以用生姜泻心汤治之。
“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脾不升清,水气不化,水饮蓄于胁下,水走肠间,漉漉有声,谓之“腹中雷鸣”,这是肠鸣音亢进的表现。这种下利,以水泻为主。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上焦竭,善噫,上焦受中焦气,中焦未和,不能消谷,故令噫耳。下焦竭,即遗尿失便”。看着挺复杂,其实主要是因为“中焦未和”,就是本条说的“胃中不和”,影响中焦,表现为“不能消谷”,“心下痞硬”。影响上焦,表现为“善噫”,就是“干噫食臭”。影响下焦,表现为“失便”,就是“腹中雷鸣下利”。
“生姜泻心汤主之”,本方为半夏泻心汤之变方,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神农本草经》:“姜,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干姜、甘草温中焦,以治胃中不和,加生姜四两,伍半夏辛散除水饮,降逆疗“食臭”。黄芩黄连清痞热,人参大枣补津液。胡希恕胡老说:“用此方要注意一点,用此方容易发生晕眩,本来治呕吐下利的,吃此药后反倒吐的厉害,泻利无度,这不要怕,必好不可”,临床中注意一下,可以提前给患者提示一下,免得误认为是病情加重。
第158条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课前思考:
1. 林忆说:“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蜃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本方中到底有没有人参?
2. 甘草是生甘草还是炙甘草?本方为什么加大甘草的用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