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效管教孩子,而不是管孩子的行为

 靠谱的阿木 2021-11-05

溺爱而不帮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题记

如果什么东西对我有用,那就值得与大家分享,这也是我经常写笔记发朋友圈的理由。

在社会环境中没有秩序,你就没有自由。据了解,犹太人的家庭教育中,除了讲理和情感,最根本的是讲秩序。如何和善而坚定地把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教给孩子,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负的责任。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孩子做到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简直荒唐至极,可我们却大多数时候坚信不疑。

如果一个小孩儿勇敢的站出来说:“我的不良行为都是你帮我建立起来的。”
作为大人,我不知道如何回答?!

有研究表明,原生家庭的管教方式,让我们在童年时代所做的决定,一直影响着我们,甚至影响着我们的孩子。要想培养出我能行的信念,健康的自尊是前提。同时,我们必须停止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而首先修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只有我们相信自己会改掉旧的习惯,才能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有耐心。

“双减”之后,教育的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这意味着,教育的平等正在落地生花。但作为父母或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平等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一张五元的纸币和五个一元的硬币完全不一样,只是等值。

要想培养孩子具有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有一个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非常重要。

三知四强是一个有能力人的底层逻辑
1.我能行,是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
2.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是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感知力
3.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是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
4.内省能力强,是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整体把握能力强,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结果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
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教育家魏书生说,会劳动做家务的孩子,不愁他没有爱国情怀。如果允许孩子在为家庭生活做有意义的事情时,与父母并肩做事,边干边学,他自然而然的就会“被培养出”以上7种感知力和技能。反之,不愿劳动,被娇纵大的孩子,总觉得这个世界欠他们的。

当心,是什么在起作用!惩罚是最低劣的手段。它只会让孩子感觉到愤恨,想要报复反叛或者退缩。“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这回你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我偏要对着干,我就不按你的要求去做,看你能把我咋的?”“我下次绝不让你抓到,我就是个坏孩子。”既然我们要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应该学会控制我们自己的行为。其实,管教(discipline)来源于拉丁文(discipulus&disciplini),意思是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受尊敬的领导人,孩子要成为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他的动力必须来自内在的自我控制,换句话说,他必须学会自律。惩罚或奖赏都是来自外在的控制,对他用处不大,管教的结果自然就收效甚微。

有效管教有四个标准:
1.对孩子尊重和鼓励。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
2.有一个心灵纽带。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3.非惩罚方式。是否长期有效?
4.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愿意合作。是否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能否交给他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有时候,我们虽然不能迫使别人以尊敬的态度对待我们,但是我可以自己以尊重的态度对待我自己。暂时离开,是为心情好了再把事情做好。在知道怎样做之前,最重要的是要先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把犯错误当成学习的大好时机,经历失败,是为了在问题“真正”出现时学会怎样自己去解决。

人只有在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才更可能听你的。要想赢得孩子的合作,听你的,就得先营造出一种让他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氛围。建议: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的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类似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我们做了什么,永远比不上我们怎么做的。因为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行为适宜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的。行为背后的感觉和态度决定了我们会怎么做。问孩子该怎么做?要比告诉孩子怎么做?更能吸引他的注意。

一个孩子,他的觉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很差。行为不当是因为他丧失了信心。出现不当行为,仅是他把归属感和价值感建立在了错误的想法之上。为了帮助孩子建立归属感和价值感,德雷克斯常说:“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如果我们替他做的太多,就剥夺了他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发展责任感,自立自律和自信意识的机会。只有让他分担任务,才会增强他的归属感,只有教会他生活技能,才能让她体验到社会责任感。”

孩子的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分为四种:
1.寻求过度关注――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不可能有所归属,我就是那个坏小孩儿,我放弃。
这四种行为和观念,大人小孩都有。因为所有人的首要行为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有以上四个错误目的中的一个或几个的人,往往认为寻求过度关注或权利有助于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报复会让他在没有得到归属感和价值观的经历中受到的伤害,得到补偿。放弃也可能是唯一选择,因为他真的信了自己不够格,真的不够好。

为了反复训练孩子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我们自己要先学会,再教孩子学会把犯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矫正错误建议按照承认、和好与解决的步骤进行。“哈哈,我犯了一个错误!我向你道歉。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当大人改变自己的行为时,孩子也会随之改变。作为大人,一定要相信:只要有相互间的理解,尊重合作以及幽默感,任何人之间的结合都可能是成功的。随时把无条件的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孩子们的行为是以自己认为真实的东西为基础,而不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让孩子感觉良好,受到鼓舞,他就很少会需要行为不当。我经常跟家长说要退而不管,不管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不管孩子。管孩子之前先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试图让孩子做什么。用语言表达爱和关怀,花时间训练,他把事情细分到能让他体验到成功的足够简单的基本步骤。比如我个学生一起梳理做数学的“六大遍”,思考策略“思考三分钟下笔三十秒,想的多才写的少”,学习模式“擦屁股会跑路,带着疑问上课不迷路”以及其他知识方法顺口溜等,都是遵从这一理论基础的。

等你在互相理解并让孩子参与决策的基础上,真正想要相互尊重与合作时,孩子会感受到你的变化,当他们需要一些时间,相信了这一变化时,就更有可能合作。充满关切的倾听,而不要评判,是最能鼓舞孩子的。不要辩解,解释或试图改变孩子的看法。反射式倾听会有帮助,在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之后,可能会更愿意听你的看法,并和你一起解决问题。换句话说,孩子更愿意遵守他们自己参与制定的解决方案。

特别的,你要格外注意表达清晰,而且不能妄加猜想,尤其是十几岁的孩子,他常常会把周围其他人的身体语言误解为挑衅行为。他们在最需要鼓励的时候,却往往无法接受鼓励,要在一段冷静期之后再次尝试鼓励,也就是说,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

有时候让孩子选择是停止不良行为,还是体验逻辑后果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逻辑后果:相关,尊重,合理,预兆告知。和善而坚定地执行提前先让他知道的与行为有关的合理后果。在可能的情况下,预先告知是为尊重和选择增加空间。如果他选择了某种行为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出现或你将会做什么。

一定要跳出为了让孩子们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们感觉更糟的错误观念。只有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请相信没有什么事能比让孩子参与问题的解决,更能引起他的兴趣,赢得他的合作了。当孩子试探规则时,事情在变得好起来之前,往往会变得更坏。在他试探的过程中,保持和善而坚定是有困难的,但却是有效的。惩罚可能让你得到更快的结果,但是逻辑后果如果使用得当,是帮助孩子培养自律与合作的,很多非惩罚方式之一。

很多时候愚笨不开的不是孩子,孩子知道什么对他们有作用,大人需要认识到说100遍是没有效的,只要大人通过反复提醒或者通过替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将本该由他来承担的责任一览过去,孩子就永远也学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拥有特权的同时,需要承担责任。比如拥有玩具是一种特权,与他相伴的责任是照料好玩具。

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让我们交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恰恰相反,有效的管教需要我们教给孩子要做什么。关注于问题解决才能拿出解决方案来。
解决问题:相关,尊重,合理与有帮助。
只要给孩子机会,他就会比大人更善于解决问题。但在解决问题之前,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一段时间的冷静,做一个积极的暂停,直到自己的感觉好起来。正所谓先处理心情再解决事情。

启发式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和孩子探讨
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你从这件事中学了什么?你怎样才能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你现在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想法?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在潜意识中,他只是想要有所归属,而对如何获得归属感有一些错误的想法。其实,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
德雷克斯如此说。

我们都有一些穴位,孩子们知道怎么去点中,一旦被点中,我们就转向了原始的爬行动物脑。虽然我们不会像爬行动物那样吃掉孩子,但是当我们生着气作出反应时,我们肯定是在啃掉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要想赢得孩子,尤其是赢得他与你合作解决问题,就必须得互相尊重。什么叫互相尊重呢?信任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对别人的观点以及自己的观点的兴趣,承担起自己对问题所应负责任的意愿。将这种态度交给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以身作则。

为了改善而努力而不必期待完美,承认孩子的进步,激励他继续努力,感受和他在一起的乐趣。自尊不是被接受,被给予的,自尊是从应对失望解决问题以及由错误中学习的大量机会中获得的自信和能力感中培养出来的。比如希望孩子收拾好房间,我们就先要教他怎样收拾。花时间训练,它并不意味着他就会做到你想要的标准,改善是贯穿一生的过程。孩子越能自我照料,就越觉得自己能干,越能受到鼓励。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对于有待改进的地方,让他参与寻找互相尊重的解决方案十分重要。支持他为错误做出弥补,用启发式问题帮助他决定怎样做出弥补,花时间训练他,让他清楚你的要求,交给他把错误看作学习的大好时机,试一试经常抱一抱“爱的鼓励”。

美好事情的发生不是凭空的,要让它发生,就必须计划与行动。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特别当心:学会了自信与自立的孩子,往往会夸耀自己的反叛,而不会偷偷摸摸的反叛。换句话说,看见的不一定是真相,我们一定要给自己冷静期去思考判断。

我们每个人都有基本生活态度取向和次级生活态度取向。即当我们感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或不安全时所采取的行为就是基本生活态度取向;和有安全感时所采取的通常行为。
在不同条件下,不同情形中,我们会选择不同的取向,但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持必须如此的取向。要想有效地解决一个问题,采取容易的办法,并不总是能使问题更容易。当我们生气的时候,需要去找个地方让自己平静下来,直到心情好起来,并能和大家一起找到一个相互尊重的解决方案,为了鼓励孩子就要以身作则的做一个很好的榜样。简单来说,只有当大家的情绪都好起来的时候,才可能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解决问题。没有什么事情能比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感觉更好的了。

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比如不要去要求孩子把自己的脏衣服放进洗衣篮里,你只需要决定,你只许放在洗衣篮里的衣服,并告知他。

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什么,对你最有帮助,什么最能让你学到东西,而且别忘了运用幽默感。当你描述清楚以后,切记再重复一遍,你给出的选择,以及孩子来决定的提醒,设计一些暗号来提醒他该做什么?
解决问题的4个步骤:
1.不打理对方,做些别的事情,为冷静期留出足够的时间,然后采取以下步骤。
转身走开要比留下来打架,需要更大的勇气,玩一些别的游戏或者其他活动。
2.以尊重的态度讨论发生的冲突。告诉对方,你的感受让对方知道你不喜欢所发生的事情,听对方说他的感受以及他不喜欢什么。把你认为你自己对这个问题产生的有什么责任告诉对方,也告诉对方,你愿意做些什么不同的事情。
3.一起找到解决办法,道歉或者找一个一起玩或轮流玩的方法。
4.如果无法一起解决问题,就寻求别的帮助。把问题放在家庭会议或班会上,和老师,家长或者朋友商量。
有效的管教是要让大人和孩子都能在生活和关系中体验到更多的欢乐,和谐,合作,分担责任,相互尊重和爱。我们做什么永远不如怎么做更重要。行为背后的感觉和态度会决定我们怎么去做,言语背后的感觉通常会从我们说话的语气中表现出来。所有的人都会被羁绊于对别人行动的反击,而不是主动行动。再有效的办法也只有反复的练习才有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