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做自己」才可能成功

 诸相非相118 2021-11-05

图片

(配图摄影 by 辉友冯同学)

之前朋友问起我在上家公司的经历,我说:「我基本都保持了自己的特质,独立思考、不盲从、也不抱大腿」。他说:「你这种做派,在那里一定过得很辛苦」。

情况的确如此,在上家公司的七年时间里,我从未获得升职,虽然几位老板都认识到我的价值,但却找不到为我升职的理由。但是我并不后悔,因为这就是我的选择。

如果不是这样的选择和坚持,也不会有今天的局面。

比如我从几年前就开始每天坚持写作,并因此获得足以支撑家庭各项开支的收入。这给我和我的家庭带来巨大改变。而这件事展望未来10-30年,依然有巨大的潜力,会给我的生活带来更大改变。

这件事的发生,就是我坚持自己特质的必然结果。从这场对话开始,我做了延展思考,下面是总结。

从关注「Do」到关注「Be」

人类关注点有两个维度,一个是「Be」,另一个是「Do」。太多人关注怎么做,如何成功,这些都是「Do」的领域;但本质上,相信什么,你究竟是谁,你想成为什么才决定长期的结果,这些都是「Be」的领域。

想象一下,假设你可以坐着时光机器穿梭回15年前,和乔布斯来一场心灵对话,你会问他什么问题。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一定会问很多「How」,希望了解乔布斯如何设计产品,如何打造品牌,如果做营销。

因为大家都希望从牛人身上取经,希望自己能「复刻」牛人。

我估计很少有人会问:乔布斯为什么去印度追寻大师?为什么喜欢禅宗?为什么喜欢阅读《禅者的初心》和《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为什么喜欢梅赛德斯奔驰轿车?为什么喜欢甲壳虫乐队?为什么坚持手机内部的电路板一定要设计的很美?为什么那么着迷于字体的设计?

一个习惯用「Do」思维方式的人,和一个习惯「Be」思维方式的人其实很难沟通,因为是完全不同的语系。

如果习惯「Do」,想去理解习惯「Be」的人,就得首先尝试让自己放弃习惯的思考方式(比如5W2H的分析法),进入「Be」的语系,去感悟、体会、共情,如果时机还不成熟,那就默默等待,直到时机成熟。

最近在看《成为乔布斯》这本书,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其实乔布斯本人并不喜欢阅读。他生前的iPad中只有两本书。

他之所以能快速成长,除了他本人的传奇经历之外(经历本身就是很大的财富),还在于他一直在孜孜不断的寻找导师。

他的导师名单包含:宝丽来公司的创始人艾德温·兰德、Intel公司前CEO安迪·格鲁夫、日本的禅宗大师铃木俊隆和乙川弘文等。他从这些人身上所吸收的精神养料要远远大于任何其他渠道。

究其一生,「我是谁」比「我会啥」重要得多。看人生终局,Be比Do要高一个维度。所以找到你的精神导师或者知音(Soul Mate),要远比上什么课更重要。

晚上回家我把书架扫了扫,发现书大体分为两类,一类讲「Do」,一类讲「Be」。而给我启发最大的书,几乎都是讲「Be」的。比如《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成为乔布斯》等等。

上述思考给我最大的启发如下:

第一、成长的要义是要保持自己的特质,不断强化自己的特质。

在学习和工作中最重要的原则是接受启发的同时,一定要保护自己的特质不被改变。特质改变,一切皆输。

第二、教育的要义是吸收能量强化特质。

教育的最大风险是个人特质被污染;工作也是一样。小朋友原本都是有创造力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被老师、家长给磨灭了。

小朋友越乖,创造力损失的越大。当他变成一个人人喜欢的好孩子,什么创造力就没有了,命运只能是成为螺丝钉。

第三、很多人学来学去都学傻了,重要的不是「学」,而是「表达」和「创造」。

重要的不是「别人说什么」,而是「我自己想什么」。输入的质量很重要,但「输出」更重要。要学会表达自己,向内发掘自己,找回丢失的创造力。以「输出」为火车头去带「输入」,这才是正确的顺序。

最后,一切一切的关键还在于:做自己,更深刻、更完整的做自己,是我们每个人走向真正意义上成功的唯一阶梯。

不要妄图通过放弃自己,换得成功。如果这样的话,你最终只能收获后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