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也是比较顽固的恶性肝病。 通常肝硬化的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代偿期症状较轻,缺乏特异性,失代偿期症状显著,可有纳差乏力、恶心呕吐、出血倾向、内分泌紊乱的表现,以及脾大、腹腔积液等。 早期的肝硬化中医把它归纳为“胁痛、积聚、癥积”,晚期则常属“臌胀”的范畴。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过量饮酒,情志郁结,以及其他疾病转变(如黄疸、积聚等病迁延日久)等,致使肝、脾、肾三脏受病,气、血、水瘀结于腹中而发病。 肝硬化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病情迁延难愈,症状多变,其发生常因正气虚弱、感受湿热疫毒,酒食不节、运化失司,情志所伤,气滞血瘀等,致使肝、脾、肾受病,气滞、血瘀、水蓄而成。黄疸日久,感染蛊毒,饮食不节,嗜酒过度等,均可导致肝脾内伤。 肝喜条达而主疏泄,肝失疏泄,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使脾失健运,可形成肝郁脾虚。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肝郁气滞,则血行不畅,使脉络瘀阻而成癥积。脾虚不能输布津液,水湿内停,湿热内盛,影响水湿运行,均可使腹部逐渐胀大而形成臌胀。 肝脾长期受病,势必影响及肾,肾阳虚衰,则膀胱气化无权,水湿不行而使臌胀日益加重;肾阴耗伤,则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而耗血动血,甚则肝肾阴竭,而见神昏痉厥等。 总之,肝硬化的早期,多属于肝脾的气滞和血瘀;已见腹腔积液形成,多属气血凝滞,阻于肝脾之脉络,水湿停滞不化,而呈“本虚标实”(即“正虚邪实”);至其末期,多累及于肾,而有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之别,或两者兼而有之。 肝硬化的辨证当辨邪正之强弱虚实,以及主在的脏腑。根据病程和病邪的关系,一般早期多属肝郁脾虚及肝脾血瘀;腹腔积液已经形成,则属水湿内阻,湿热蕴结;后期多累及于肾,而分为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 临证所见,往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中医治疗肝硬化,应根据发病机制,以标本同治、攻补兼施为基本原则,以行气、化瘀、消水治其标,以调补肝、脾、肾治其本,在此基础上,依辨证结果之不同,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