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判断一个人的修行功夫,就看这“三不”,别再无知了!

 修善无上 2021-11-07

学佛修行的人,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限,其表现出来的修行功夫都是不同的。这里的修行功夫并不是说某某有了神通,或者出现某种特异功能,而是看一个人的“定,静”的功夫,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处理方法的问题。一个人有没有修行,往往通过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明白了。

以下结合佛法的观点,我们想要拥有正知正见,就从这“三不”出发,去判断一个人的心境,从而推测出其修行功夫的层次高低。

一、不擒

具体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对待自己的情感问题,当遭遇了某件事之后,自己一定会有部分情感的流露,或者快乐,或者悲伤,或者压抑,或者失落等等,这都是个人真实的情感,我们凡夫之所以被称为“有情众生”,就是因为离不开一个“情”字。

每个人都会经历爱情,亲情,友情这三座大山的考验,“不擒”的意思就是不用刻意的去压制自己的情感,可以出于人之常情,在适当的时候流露出来,但要注意不过分地流露。这样的分寸把握恰当,才有助于消除负面影响。

二、不纵

我们知道,佛教称“贪嗔痴”为三毒。人之所以会造业,都是被这三毒所害。对于自己的欲望,一定要懂得控制,不放纵自己的意识,念头与行为,任其所为。能控制得恰到好处便是有修行功夫的表现。对于具体的人来说,理解的标准各有不同,有的人对自己要求低,对欲望的把控尺度会比较宽松,有的人严格修身,严格把控在更精确的尺度范围内。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守好最基本的公民道德底线,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要求更高的会提升到意识层面,严格地守护好自己的“身口意”三业。

三、不执著

20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后就发现,原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我们之所以不能得道,就是因为妄想,执著的障碍所致。所以,修行的最高层次就是对一切事物都不执着,真正的做到心无挂碍,心无所住。

也就是对一切存在,包括自己的一切言行,所思所想,都不执着,没有喜欢和不喜欢之分,对一切都没有分别之心,这时才达到了真正的清净心。这一步就是从觉照走向了观照,时刻观照自己的心,观照自己的任一起心动念。

六祖慧能大师告诉我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做到以上的“三不”,说明觉照是在时时提醒着自己要走“三不”政策,渐渐的,当主动的“觉”转为“观”的时候,就使相对的主动成为自然,一切都是在“无心”“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这就是一种纯粹的显现,这时的修行功夫已经到达一定火候了。

本文由“修善无上”原创,转载请注明。文中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交流探讨,感恩阅读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