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丝无常,唯所染耳”《三国志》作者陈寿这样形容后主刘禅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1-11-08

《三国志》作者陈寿用“素丝无常,唯所染耳”这句话形容蜀汉后主刘禅,意思就是:刘禅像白布,遇到诸葛亮这种贤臣,他就是明君;但碰上黄皓这种小人,他就成了昏君。

那么,蜀汉后主刘禅,究竟是平庸误国的昏君,抑或是深谋远虑的明君?

诸葛亮《出师表》有云:“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所言不虚,董允直言敢谏,当后主年纪渐长,宠信宦官黄皓,多次想要让黄皓升职,都是被董允给挡了下来。

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皓便闢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三国志・董允传》

董允从来不畏惧权,上斥刘禅、下责黄皓,在他有生之年,黄皓只做了个黄门丞的小官,不敢胡作非为。

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裡,皓始预政事⋯⋯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裡,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三国志・董允传》

董允死后,陈祗上位,撰写《三国志》的陈寿认为陈祗与黄皓是蒙蔽刘禅的元凶,两人狼狈为奸,终致大祸。姜维虽为大将军,但常常远征不在家,刘禅当家时,“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难怪陈寿说蜀人无不悲痛,追思当年的董允。

当时曹魏的国策一直都是先灭孙吴再灭蜀汉。40年间曹魏对蜀汉的进攻仅有3次,分别是公元230年曹真,公元244年曹爽及公元263年钟会,结果是曹真惜败、曹爽惨败、钟会险胜。

不管是蜀汉打曹魏或是曹魏打蜀汉,都要翻山越岭,翻山越岭之余还要考虑到粮食、装备及气候问题,加上两国都有易守难攻的屏障,因此每次出征都必需充足规划,胜率还很低。所以,刘禅能到守住蜀汉40年。

公元235年诸葛亮损命五丈原,刘禅立即废除丞相制,将丞相职责拆成大将军、大司马、尚书令三权分立。但事后看作用似乎不大,不过,蜀汉政局还算稳定,后世将诸葛亮及接班人蒋琬、费祎、董允并称“蜀汉四相”。重点是蒋琬、费祎、董允都是诸葛亮指定接班人。直到公元253年蜀汉四相皆去逝后,刘禅开始重用亲信黄皓、陈衹,加上北伐失利,蜀汉才逐渐走了下坡。

简单划分,刘禅在位分三个时期:222年-235年为诸葛亮时期;235年-253年为蒋琬、费祎、董允时期;254-263年为黄皓、陈衹时期。刘禅真正开始走是走下坡的是黄皓、陈衹时期。

曹魏国将领邓艾长征突袭蜀汉,得知这个消息后,刘禅第一时间居然跑去问黄皓。黄皓告诉刘禅没事,刘禅就真的没当回事儿,结果最后邓艾突袭成功。曹魏兵临城下,刘禅在召开会议,主题是到底是逃往南中还是逃往吴国,最后被大臣谯周通通否决才被说降。换言之,刘禅一开始的想法是跑,只不过后来发现跑没用,索性投降。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载,蜀亡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晋都洛阳。一次司马昭大宴,席间故意演奏蜀乐、跳起蜀舞,坐在当场的蜀汉旧臣们想起故国都很伤心,唯独刘禅很开心,司马昭好奇的问刘禅“颇思蜀否?”(你想念蜀国吗?)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住这我很快乐,才不想蜀国!)这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

我们读《三国志・后主传》真的不知道刘禅是装傻还是真傻,单就结果来看,刘禅的无情、无知,确实逃过了杀机,同时也奠定了后人眼中的庸碌无能形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