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权便中观 | 四重二谛第二组-缘起无生

 多米well 2021-11-08
图片

千百年来,对于龙树传承的中观思想的理解误区让很多佛弟子觉得佛法晦涩难懂,于晓非老师在《金刚经》导读课程中构建了四重二谛的巨大方便善巧,通过对凡夫境界的次第消融,平滑解构,让大众能够非常容易的理解佛陀甚深的般若智慧,这个伟大贡献未来一定会载入史册,这是现世众生能够契入真实佛法的阶梯,也是千百年来第一次对中观思想的清晰解读。

权便中观:

四重二谛之第二组二谛—缘起无生

在上一集,我们讨论了四重“二谛”的前两重“二谛”,即第一组“二谛”。

第一组“二谛”告诉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缘生而性空。

如果我们在教理上只讲到这里,大乘佛法的门还没有入呢。这只是佛陀“二时教法”里的前行法,是为讲真正的大乘佛法做准备和铺垫工作的。

图片
四重二谛之第三重二谛:
缘生性空--名言假有

下面我们来构建第三重“二谛”。

第三重“二谛”要基于前两重“二谛”来建立,前二重“二谛”我们总结为“缘生性空”,那“缘生性空”就成为了第三重“二谛”的“世俗谛”。

前面我们已讨论了前两重“二谛”是在解构我们的“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

为什么?

因为当我们凡夫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时候,其实就是默认了这个事物有“常一不变性”和 “独立存在性”。

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

前两重“二谛”--“缘生性空”,恰恰是把我们凡夫认定一个事物存在的这两个前提给解构了。如果前提给解构没了,其实这个事物就不存在了。这个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其实就是“不存在”, “缘生性空”。

这才是进入大乘佛法的门坎,这才是要害!

图片

龙树菩萨《中论》第一品《观因缘品》第十颂:

诸法无自性,

故无有有相

诸法无自性:

就是说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事物,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

故无有有相:

无自性就是性空,也就是不存在,存在就是有,所以说没有有的相。

上面的内容我们是基于理论做的探讨,下面我们举例从另一角度来论证。

我们来参观一下汽车制造厂的组装车间,这个车间是一条巨长的流水线。流水线的两侧,在不断地输送各种各样的汽车零部件,并把零部件进行组装。在流水线开端,你不觉得是车,但顺着流水线往前走,那个车的模样就越来越清晰了。当你走到流水线的尽头,一辆整车下线了。

我们注意是“组装”,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缘生”过程。这些零部件,都是车的“缘”和“条件”,不断地组装零部件,其结果是一辆我们起名叫“车”的东西下线了。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起名叫“车”的这个东西,是不是在这些零部件之外又产生了一个这些零部件当中没有的一个新东西?

回答是否定的:没有!

我们认真想一想,如果不考虑人的参与以及汽油、柴油、电力等这些能量的东西,零部件之外肯定没有产生新的东西。起名叫“车”的东西,只不过是这些零部件的组合而已。

在佛经中,佛陀当年喜欢举的例子是做瓦罐。做瓦罐的人把泥掺上水,经过一定的程序,出现了一个可以装东西的瓦罐。佛陀就会问,这个瓦罐是不是在这些泥、水之外又出现的一个新东西呢?不是!泥、水只是瓦罐的“缘”和“条件”而已。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能够理解“缘生性空”的道理了吧。

第三重“二谛”的“胜义谛”是什么呢?

“缘生性空”,把凡夫境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误以为存在;把凡夫境界上根本没有的东西误以为有,那么,佛教就称之为 “假有”,即误以为的有叫“假有”。

经过这三重“二谛”,佛陀就把我们凡夫的“实有”解构成了“假有”。我们凡夫还给这个误以为的“有”起了名,比如“车”、“瓦罐”等,此时此刻,这个“名言” 暂时算是存在。佛陀解构到这第三重“二谛”,已经把我们凡夫境界的存在几乎都解构没了,最后只剩下这一点“名言”了。

所以,第三重“二谛”的“胜义谛”叫做“名言假有”。

图片

四重二谛之第四重二谛:

假有唯名--“离言空性”

我们继续构建第四重“二谛”。

第三重“二谛”的“胜义谛”就成了第四重“二谛”的“世俗谛”,即“名言假有”。

为了凸显只剩下的“名言”,我们在语言上略作调整,叫做“假有唯名”。也就是第四重二谛的“世俗谛”:“假有唯名”。

通过前三重“二谛”的学习,佛陀已经把我们解构得只剩下点“名言”了。

那我们就分析一下这个“名言”:

第一,“名言”也是一种事物,但它与别的事物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它总是不代表它自己,它总是要代表别的事物。比如,我们说“杯子”,当听到“杯子”这个声音的时候,我们绝不会想到“杯”、“子”这两个声音,而是去寻找那个能盛水的容器。因此,“杯子” 这个音声只是个“名言”,它不代表它自己,它代表的是另外一个事物。但在第三重“二谛”里,佛陀已经把“名言”所指的那个“事物”解构掉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名言所指的事物根本不存在,那这个“名言”本身就是多余的了。

第二,我们给 “事物”安立“名言”,就是固化了这个“事物”。比如一旦安立车、瓦罐等名言,在我们凡夫心中就把凡夫境界上一个变化的“事物”给固化了。这是极为有害的,它坚固了我们对凡夫境界的“实有”见。

第三,这个“名言”本身也是凡夫境界的一个事物。比如说 “杯子”,这个音声它也是一个事物;在纸上写“杯子” 这两个字,这两个字组成的图案也是一种事物,依据第三重“二谛”,这个“名言”事物本身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四重二谛的“世俗谛”是“假有唯名”,那“胜义谛”是什么呢?

在第四重“二谛”当中,佛陀把剩下的那一点“名言”,也解构掉了。把“名言”解构掉,就叫做“离言”。

另外,第四重“二谛”的“世俗谛”是“假有唯名”,“假有”就是根本没有,只是我们凡夫无明所障,我们误以为它是有。因此,这个“假有”,也要解构掉。

所以,到了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其基本特征的,这件事佛教给它安立了一个专有的名词,就叫做“空性”。

空性:对应的梵文就是 Sūnyatā 

Sūnya是“没有”、“空”、“零”的意思。

Sūnyatā就是以什么都没有为它的基本特征。

因此,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就是“离言空性”。

既然“离言”,那么“离言空性”这四个字都是多余的,但是,为了度化我们凡夫,还不得不暂且安立这四个字--“离言空性”。

第三、四重“二谛”,即第二组“二谛”,佛陀解构的是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凡夫执着的凡夫境界上这个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存在,佛教叫“实执”。破了“实执”就是“无生”。这后两重“二谛”我们就概括为“缘起无生”。

图片

四有四无无障碍观

第一组“二谛”,我们概括为“缘生性空”,是解构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上的“常一不变”的和“独立存在”的执着,破“我执”。

第一组“二谛”我们概括为两句话:

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

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

第二组“二谛”,我们概括为“缘起无生”,是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破我们凡夫的“实执”。佛陀说“无生”,“无生”就是破“实执”。

第二组“二谛” 我们概括为两句话:

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

四重“二谛”最后,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四句话:

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

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

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

我们把这四句话叫做佛陀“二时教法”的“四有四无无障碍观”。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这四句话来观修,来破除我们凡夫心中的障碍。

破除什么障碍?

两条:第一,我执;第二,实执。因为这个“我执”、“实执”是导致我们凡夫无法见到佛陀证悟真实的原因。

图片
图片

内容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