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性空、空性与无常

 文雅aw 2019-12-29
性空与空性,两个相同的字,只不过字序颠倒了一下。虽然只是字序颠倒了一下,但是一定要把这两个词的法义搞清楚,它们是有区别的。很多人讲佛教课,性空与空性不分,混着讲,问题其实是很严重的。
什么是性空?“性空”的“性”,是指独立存在性,在佛陀的二时教法中,这个“性”指的是我们凡夫执着于凡夫境界的存在具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这个字有时候也译作“自性”,梵文是“svabhāva”,“bhāva”意思是“存在”,“sva”指“与其他没有关系的”,“svabhāva”就是与其他没有关系的那种独立存在性。
那么性空的“空”在这里说的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梵文是“niḥsvabhāva”,加了一个否定前缀,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所以性空是指没有独立存在性,无自性。
在四重二谛当中,性空是第二重二谛的境界,第二重二谛的胜义谛是性空。安立“性空”的名言,对治的是我们凡夫的我执,破我执,无自性,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这是性空。

“空性”的“空”,对应着梵文“śūnya”,“śūnya”是什么意思?表示没有,零,不存在。“空性”的“性”对应“śūnyatā”的词尾“tā”,表示基本特征,“śūnyatā”就是以什么都没有、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它在四重二谛中对应的是第四重二谛的境界,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是“离言空性”。讲空性,破的是我们凡夫的实执。
性空破我执,佛陀说无我,无自性;空性破实执,佛陀说无生,一切法压根儿没产生,凡夫境界的存在是以什么都不存在、压根儿无生为基本特征的。这是两重境界,不能混淆。
那么性空跟空性,我们不能混淆,但是这两个名言有没有联系呢?其实也是有联系的。
我们前边讨论四重二谛的时候,我们说无自性就是不存在,所以在佛陀的二时教法当中,说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是以无自性为它的基本特征,叫“无自性性”,梵文是“niḥsvabhāvatva”,以无自性为基本特征,无自性性,其实就是空性。性空跟空性是两个不同的名言,不能混淆;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佛教讲空,我们用了一个词叫“解构”,那空什么?解构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解构什么?解构本来没有、凡夫误以为有的东西。比如说“svabhāva”,自性。
凡夫误以为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是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而佛陀想告诉我们的是,凡夫自以为的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是根本没有的所以,说解构这个我、淡化我、淡化我执,并不是说原来有一个我,我们凡夫境界有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后来通过修行,把常一不变性、独立存在性给空掉了,给解构掉了,不是的。
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本来就没有,而凡夫误以为有。所以解构的是本来没有、凡夫误以为有的东西。自性是这样,存在是这样,实执也是这样。
实执是凡夫的一种虚妄分别,是执,凡夫以为凡夫境界是存在的,而佛陀想告诉我们的是:其实凡夫境界压根儿无生,它没产生,根本就是不存在。所以解构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不是说原来有个存在,后来通过修行,把这个存在给解构掉了,给解构没了,不是的。
空是空原本就没有的,不是原本有把它空掉。所以我们讲解构,“解构者,非解构也。”不要以为原先有个什么东西真实存在,后来被我们解构了。

我们说解构,这是一种方便,我们说淡化我们的我执,这也是我们的方便,“淡化者,非淡化也。”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理解佛法的空的一个要害。
凡是略微听闻过一点儿佛法的人都听说过“无常”这个词。我们今天对无常做一个非常精细的分析。佛法讲无常,是有层次的。
小乘法讲的无常,是什么?概括为四个字:“生住异灭”。一个事物产生了,产生之后,会保持一段稳定的状态,叫“住”。但是这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不可能永远保持的,要“异”——异就是变化——要向灭亡的方向转化。通过异的过程最终一定是“灭”,灭就是死亡。
所以小乘讲无常,讲的是生住异灭的无常,是说一个生了的事物,它毕竟得灭,今天不灭明天灭,明天不灭后天灭,后天还没灭,不定哪天就得灭,不可能不灭。所以小乘佛法讲无常,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无常,是一个生了的东西毕竟得灭。
我们在生活中听佛教徒说:“哇!老张昨天去世了,上礼拜还跟我一起吃饭,昨天晚上突然心肌梗塞死了,哎呀!人生无常啊!”——佛教徒经常有这样的感叹。佛教徒这种感叹,是从小乘佛法讲的无常上的感叹。

佛陀的二时教法,出现了第二个层次的无常。二时教法四重二谛的前两重二谛讲无常,不是“生住异灭”的无常,是“当生即灭”的无常——不是生出来可以安住一段时间,然后不断地转化,最终一定得灭——而是生了就灭,生的那一时刻就是灭的那一时刻,“当生即灭”。
这是佛陀二时教法前两重二谛讲的无常,叫作当生即灭的无常。二时教法前两重二谛所讲的无常,比小乘佛法讲的无常,要彻底得多,要精彩得多。
但是要注意,不管是小乘佛法讲的生住异灭的无常,还是佛陀二时教法前两重二谛讲的当生即灭的无常,这两重无常有个共同的特点,这两个层次说无常,都是一个事物生了而又灭了,即便是佛陀二时教法前两重二谛讲当生就灭了,但毕竟还是生了。
所以这两个层次讲无常,可以概括为叫“生灭无常”。生灭无常不是大乘佛法要讲的无常。所以前面强调,如果只讲到四重二谛的前两重二谛,大乘佛法的门儿还没入呢!

那大乘佛法讲的无常是什么?就是佛陀二时教法后两重二谛所要表达的无常。后两重二谛要表达的无常,是“无生无常”。佛陀大乘教法要告诉我们,凡夫境界是无常的,为什么是无常?因为它压根儿就没产生,所以就无所谓“常”,“无生无常”。
在般若经里面叫作“常无,故无常。”什么是常无?根本就没有。“常无故无常”,根本就没有,所以说无常,这是大乘佛法的无常,是佛陀二时教法第三重二谛和第四重二谛讲的无常。
有人说,这样来理解无常,有经典依据吗?有的。玄奘法师翻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会,《大般若经》第558卷《经典品》中佛陀明确说:“不应以色坏故,观色无常。”色坏,指色受想行识的色法产生了后来又灭掉了——不能以观色产生而又灭掉了这个生灭,来观色是无常。
“不应以受想行识坏故,观受想行识无常。”也不应该以观受想行识产生而又灭了——不管是生住异灭,还是当生即灭,反正是生了后来又灭了,这叫“坏”——来看受想行识是无常。
“但应以常无故,观色乃至识为无常。”应该以观色受想行识“常无”——根本就没有,压根儿就没产生,无生——来观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无常。这就是经典依据。


佛陀教法讲无常,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小乘佛法的生住异灭的无常,第二个层次是佛陀二时教法四重二谛的前两重二谛、作为大乘佛法前行法的无常,即当生即灭的无常。
这两个层次的无常,可以归为一类,叫作“生灭无常”。第三个层次的无常,是第二组二谛所讲的无常,叫作“无生无常”,要观凡夫境界一切的法,压根儿没产生,这是无常,所以叫作“常无,故无常。
如果是在宣说大乘法,只讲到了生灭无常,比如说只讲到缘生性空,讲到当生即灭,而没有讲到无生无常,这就犯了什么过失呢?犯的过失,佛教叫作“说相似佛法”。
什么是相似佛法?就是似是而非的佛法。《大般若经》558卷《经典品》中,佛陀是这样说的:“为发无上菩提心者说”——注意是为一个发了大乘心的人说法——“说色坏故,名为无常,非常无故名为无常,”给人家讲法,说五蕴的色产生了后来又消亡了是无常,没有跟人家讲色原本就根本没产生,“常无”,没给人家讲常无才是真正的无常,说“受想行识坏故名为无常,非常无故名为无常。”
给想听大乘佛法的人说,受想行识产生了后来又消亡了是无常,没给别人讲受想行识压根儿就没产生,无生是无常,而且“复作是说,若如是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而且还特别告诉人家,看色坏、受想行识坏是无常,就是行般若波罗蜜多,那佛陀说,如果这样给一个发大乘心的人讲法的话:“如是名为颠倒宣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
如果是这样给发了大乘心的人讲所谓大乘法的无常的话,那就是颠倒了,给别人在说相似的佛法。说相似佛法的过失是非常严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