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有这么一句话“孰能浊以止 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 动之徐生”,是什么意思?

 可cu4hklq2bcjo 2021-11-08

作者:道家大师兄


这句话是被改动过的,本身就是个病句,帛书版原文是“浊而静之,徐清;安以重之,徐生。”

传世版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王弼是这么解释的:“浊以静,物则得清;安以动,物则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难也。”

“浊以静,物则得清”,对应“浊以静之,徐清”,可在句前加上“孰能”二字就有问题,因为单句中出现了两个主语。“孰能”的主语是人,而“浊以静之”的主语是物。

因为语法出了问题,还造成断句也有问题。如果正常断句前面加“孰能”二字,就变成“孰能浊以静之,徐清”,主语混乱,不知所谓。所以只能不断句,直读“孰能浊以静之徐清?”謷牙诘屈,且牵强之极。

除了语法不通,此处语义也大有问题。传世版把“安以重之,徐生”的“重”字改成了“动”字,其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贴合儒家的“动静阴阳”之说。按部分注家所称,浊为动,继之以静则徐徐而清;安为静,继之以动则徐徐生。刚好动静相对相成,有“静之”就该有“动之”,方合阴阳。

其实,“动”也即是“躁”,在《道德经》中是不够格与“静”等列的,而只能作为从属。所以“静为躁君”、“躁则失君”。而能与“静”等列的,恰好便是帛书版此处的“重”。《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有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浊的状态在经过“静”之后,会呈现出“清”;安的状态在经过“重”之后,会呈现出“生”。“生”,可理解为生机、清阳、焕然之状。

“重”,是一个松而下沉的过程。浑水静置,其浊物下沉,便是“重”的动作。所以“浊而静之”,与“安而重之”,其实是相承相接的。浊而静则清,清静则安,安以重则生机焕然。

万物都需要经过“安以重之”,才能“徐生”。种子要种下来不能扰动,往下生根而后才能发芽成长;动物要休息入眠,体松意沉而后才能恢复精力;重症的人要安然静卧,沉心休养而后才能焕发生机。不是有“安生”这个词语吗?安以重之,而后能生。至于“安以动之”,又从何说起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