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永武:全球化中的民族文化传播与人生价值

 新用户5331MFnj 2021-11-08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民族文化在全球化中的定位及其传播问题。国内有一种比较权威的流行说法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笔者认为,这种立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说法在逻辑上值得商榷。

一、正确理解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从逻辑观点来看,认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说法的前提就是把民族和世界对立起来。实质上,民族和世界的关系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在个别和一般的哲学关系上,并非个别事物之间的差异性越突出,越能体现出一般性;相反,只有个别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减少时,即它的特点越能蕴涵出较大程度或者较大范围的一般性时,这样的个别事物才能更具有一般性。由此推论,只有当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缩小时,某一民族文化的特点越能体现出人类文化的共同性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说法才有说服力;相反,如果某一民族的文化更多地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而不具备共同性,这样的文化恐怕很难具有世界意义。如非洲某些部落的妇女以嘴唇上穿一个铁环为美,过去的汤加群岛曾经以肥胖为美等。这些民族的审美观念是非常具有民族性的,但并不具有世界意义,也不可能在化全球中以此去影响世界。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每个国家和民族既要弘扬民族精神,凸现民族特点,又要自觉把民族文化纳入世界文化体系中加以考察,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濡化中寻找新的生长点,积极建设新的民族文化。唯其如此,民族文化才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为自己恰当定位,成为世界文化体系中富有生命活力的重要文化因子。也就是说,只有当民族文化能够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更多地蕴涵人类的可通约性,才能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更好地对话与合作;如果民族文化过分强调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该民族文化疏离于世界文化体系之外,就容易导致自身的封闭和衰落,这样的民族文化只能成为其他民族猎奇的对象,而不能成为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动力。

所以,在全球化的整体走向中,每一种民族文化一方面要自觉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还要在世界文化体系中主动寻求相互间的共同话语,实现共生效应,在体现共存意识、全球意识中寻找人类的某些共同性,达到求同存异的目的。

二、在国际视野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历史进程中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社会变迁,为世界各国发展提出新的历史要求,也为各国发展建立宽广的交流和发展平台,客观上为人才交流和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供了世界舞台。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伴随知识的不断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向。全球化为经营者搭建了宽广的发展平台,使其在较大程度上能够充分利用世界范围的信息、技术、资金、管理和劳动力等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佳地区进行生产,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世界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传播和发展,客观上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宽广的世界舞台。

经济全球化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它调整了国际关系的内容和结构,优化了国际经济组织的职能,推进了区域一体化的建设规模和速度,在更广阔的范围和领域中超越了意识形态、民族差异等因素,开展了多方面的经贸合作与交流,为各国、各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

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全球化也已经悄然走来。站在世界广阔的舞台可以预见,只有进步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先进文化才能真正立于世界之林;而落后、封闭、愚昧的文化形态正在被世界所淘汰。全球化是各国人民建立在自由和民主基础上共同参与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各国人民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依存、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的双向乃至多向的互动过程,也是共存共荣、构筑世界文化大厦的漫长过程。

新的世界文化大厦要以多元共存为前提,以人才发展和人才战略为核心,以各民族鲜明特色为显现方式,集中蕴涵了人类共同追求的科学性、进步性和民主性的文化内涵,以追求人类和平与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为最高价值取向。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国际视野下全球化历史进程的发展走向,借助全球化的国际平台,通过积极的改革开放,找准个人的发展定位,把实现人生理想与国家的繁荣昌盛有机结合起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