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定义人生》内在清晰有力,人生才不会将就

 安步看影视书 2021-11-09

越努力越焦虑

刚毕业那两年,我健身、考试、上网课、兼职码字,像预期中的那样致力于个人成长。可事实是,所有这些让我每天筋疲力尽的事情丝毫没有让我变得从容,反而让我觉得越努力越焦虑。

如果我可以在那个时候就邂逅《自定义人生》这本书,我就会知道自己最该做的是什么,从而不必走那么多的弯路,损耗掉那么多的精力和能量。

所以,我把《自定义人生》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看似上进,致力于自我提升,可却迟迟无法让自己真正成长起来的人。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秦和李源,他们从事“教练”行业,成功引领许多人走出迷茫和困惑,真正做到自我和解,且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突破。通过这些活生生的案例,让我们得以借鉴和分享。

李秦教练是个不断自我突破的优秀女性,她曾在外企担任多年的人力资源高管,遭遇“中年危机”后,成功完成跨越式职涯转型,成为了“斜杆中年”。而李源教练是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是500强公司事业部的CTO。

《自定义人生》这本书里的“教练”一词并不是传统中的健身馆教练,它的存在更像是心理咨询师,然而又和心理咨询师又有所不同,这里的“教练”除了跟求助者探寻内在外在的问题,还指导求助者管理和分配自己的资源,甚至帮助训练求助者习得某种克服困难的技能。

在这本书里,两位作者通过他们经手的许多案例中,分别整理了职场、亲密、亲子以及终身成长这四大部分内容,娓娓道来如何自定义人生,从而让我们的一生不将就。

内在:内在成长才是终身成长的原动力

深刻认识自己需要做到觉察

个人成长绝不仅仅是外在成长,内在成长往往被很多人忽视,而它恰恰成了很多人成长的瓶颈。

事实上,内在成长与外在成长缺一不可。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提升、信息的收集都可以算作外在成长的一部分,而内在成长取决于人如何处理和自己的关系,包括如何设定个人边界、如何应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如何真正接纳自己与爱自己。

这是《自定义人生》里的一段话,它通俗易通地阐释了内在成长的意义。在我看来,内在就是一个人深刻地认识自己,然后接纳不能改变的,改变能改变的。

而深刻地认识自己绝不是清楚自己的优点缺点或是性格能力这么简单的事情。深刻地认识自己是从潜意识里看到真实的自己。

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鼻祖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存在人性的阴暗面,它让人们更倾向于破坏和摧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见不得别人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以小博大不劳而获”、“夺人所爱”等。

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这意味着人的意识会把这些不符合社会文明和人际交往的私欲过滤掉,从而管理出一个正面、文明和公正的自我形象而被社会和群体所接纳。

《自定义人生》里笔墨更多的是放在“本我”和“自我”的冲突和矛盾上来引导我们如何深刻地认识自己。

我们在感到痛苦、拧巴甚至抑郁的时候,往往就是“本我”和“自我”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和矛盾,而我们或因为没有这个意识和认识,或因为无法疏导好这两者的冲突而举步难行。

在认识自己这部分,书中列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是致力于时时刻刻给人留下好印象的小雅并过得很痛苦。

小雅一直想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很显然,她做得越好得到的认可和赞扬就越多。也就是说“自我”完善得越好,她在这个社会上享有的资源就越多。

可是,“本我”的享乐原则被过分压抑,甚至被剥夺存在的理由,“自我”的过滤功能并不能长久发挥效用。

因而小雅感到痛苦,生活和工作一度混乱到如履薄冰。当教练一步一步引导她认识“本我”,去觉察她内心真实的需求时,她才发现根源在哪里。

最后,她接纳了真实的自己,放弃了去取悦所有人以此来换取得到更多的认可和赞扬,从而获取更多的精力来滋养自己的内在,她才发现工作和生活从容了很多,对自己的人生也更有掌控感了。

在小雅的例子中,她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觉察。因而,只有做到了觉察,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就会变成你的命运。”

如果小雅没有做到觉察,就像刚毕业那两年的我,根本不曾意识到去觉察内在需要和成长,尽管我们全力以赴地去靠近自以为完善的那条路,到头来我们的命运就是付出所有却所获不多。

借用平衡轮在觉知外部成长和内在成长

《自定义人生》里,我最喜欢的一个教练工具是平衡轮,它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哪些方面需要补充,哪些方面可以适当缩减时间,哪些方面又可以继续保持和再接再厉。

使用平衡轮首先要把影响我们当下生命平衡和幸福的最重要的领域列出来,可以参照以下几类来罗列。

外部成长:其一,职业发展:你的职业发展状况。其二,财务:财务安全、现金流状况、理财等。

内在成长:其一,个人成长:知识、能力、心智等的发展。其二,自我实现:能发挥你的天赋、做有价值的事情(可以与工作无关)。

重要的人际关系:其一,家庭:亲子关系、与伴侣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其二,朋友及其他重要关系:友情、合作伙伴等。

健康和休闲娱乐:一切能让我们觉得放松、有趣、开怀大笑的活动,和好友知己聚会谈心等。

其他:比如居住的房屋、所处的环境以及精神层面的追求。

罗列好后,其次是画一个圆,根据分类切分这个圆,在每一部分上标注分类,最后是对每一个领域的满意度依次打分(1到5分,1分最低,5分最高)。

当我自己罗列出影响我当下的幸福和生命平衡的分类时,我为自己的所有感恩,它提醒我,珍惜当下所有的,关注自己走的路。

同时,我的平衡轮也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在职业发展方面的空缺,因而也促使我不断在这方面做添补。

尽管我目前不涉及职场,除了偶尔闪过的焦虑感,大体上我依然觉得自己兼职了一份工作,多亏了这份兼职,我还在学习和成长。

内在成长需要做到爱自己

《自定义人生》里还列举了另一个典型例子,一个45岁的女性尽管在事业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婚姻也幸福美满,甚至孩子也很优秀,可是她就是感受不到幸福,反而是随时随地地否定她的自我价值,否定孩子取得的成绩。

因为她的负面意念太强大,教练都感到吃力,好在最终找到了她的根源,原来是她从来没有好好地爱过自己。尽管她口头上一直强调要好好爱自己,生活品质和物质也是顶好的,可她的内心就是没有爱她自己。

在我看来,爱自己最重要的就是尊重自己的感受。那位45岁家庭事业双丰收的女性就是从来没有尊重自己的感受。她取得成就时明明该值得庆祝和高兴,但是却因为家人的一句骄傲使人退步而泯灭掉该有的情绪。

包括她孩子后来取得优异的成绩,她依然用那句老套的话去打压孩子,从来没有呈现出与当下事件相匹配的情绪。

在我们身边,相信我们也见识过不少人,明明不愿意,不开心,不认可,可是为了讨好和融入那个群体,刻意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去迎合,最后不仅没有被接纳,反而付出了巨大的内耗和时间成本。

这些年,不管是职场还是生活,我最大的体验就是,当我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时,别人也尊重了我的感受。

职场:选择适合自己的路

在《自定义人生》里有一句话是,“坚持价值观的过程不一定开心,但那一定会让你遵循自己内心做选择,不让自己留下遗憾。”

刚入职场的年轻人,迫于经济的困顿或是迷茫,可以不谈价值观,毕竟先养活自己才是王道,时间预留了一笔给他们的试错成本。

可是当过了延付期时,我们就该真正地为自己的人生负责,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在这本书里,作者指导我们在自己所有的言行背后寻找价值观的影子。

比如在这部分的篇章里,教练帮助了一个年轻的女孩娜娜寻找了适合她的路,让她不再频繁跳槽,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路,然后深耕下去。

首先,教练通过询问娜娜的爱好、梦想、美好回忆以及遗憾来发现隐藏在这些背后的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中,教练记录了从娜娜口中听到了词语,让她从其中选出四个最喜欢的、希望生活中可以一直有的,无论发生什么都不愿意轻易放弃的。

最后将挑选出来的这四个词语与自己原先的工作相衡量,分析它们的匹配程度,最终确认自己适合和喜欢怎样的工作。

我也尝试使用词汇测量法,越发肯定了自己目前所做的事情就是自己喜欢的,也是适合自己的。

这让我想到了混迹职场的那三年,内心是很痛苦和抗拒的,哪怕遇到的同事是优秀的,似乎也并不能吸引我努力上进。在那个工作环境下,我一直处于游离的状态。

当我看到“坚持价值观的过程不一定开心,但那一定会让你遵循自己内心做选择,不让自己留下遗憾”时,豁然开朗和感同身受。

职场关系

讲职场指南的书太多了,除了专业能力,还有不少职场关系的处理。在《自定义人生》这本书里,作者并没有深入探讨,只是引导我们发现问题,然后借助自己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

书里有句话是,“事实上,在一种关系中,觉得不舒服的人才是需要做出改变的那个人。”

就是所谓的,谁痛苦谁改变。这个原则不仅放在职场,就是放在亲密和亲子关系上,也照样是一条经得起打磨的真理。

亲密关系:双方对幸福的标准是否一样

心理学上说,避免孤单的最有效的途径是爱和信任的关系。而爱和信任往往又与亲密关系联系得最密切,夸张一点说,唯有灵魂伴侣方可解孤单。

《自定义人生》里,作者指引我们从身、心、灵这三个层次来思考“幸福的亲密关系”。

身:物理层面的要求,比如你对对方的样貌、体态、学历、工作职位、收入要求,你期待的共同生活的城市、家里的装修风格、婚后生育几个孩子、两个人在家庭生活中的分工合作是怎样的。

心:双方的性格、情绪,你期待的沟通频率、内容与风格,你期望对方处理与接纳你的情绪的方式。

灵:两个人的精神追求、价值观与热情所在,你们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我相信很多人在恋爱时,甚至打算和对方结婚时都不曾仔细地考虑过这些问题,可能连需要思考的角度和切入点都不知道,只是跟着所谓的感觉走。

哪怕结过婚的长辈,原本以为他们有经验,可以传授给未婚人士更多的角度和避坑方式,没想到往往是被简单粗暴地告知,磨合和培养。更可怕的是,被过来人告知要迁就和忍耐。

而这早已经跟“幸福的亲密关系”背道而驰。所以未婚人士们,与其听已婚人士“胡说八道”,不如自己从以上身、心和灵这三个层次认真地思考自己对“幸福的亲密关系”的探索,然后去实践和寻找彼此对幸福的标准相对一致的良人。

了解彼此对爱语的排序

盖瑞·普查曼博士在他的畅销书《爱的五种语言》里总结了人们表达爱的五种主要方式。人们往往因为和伴侣在表达爱的方式上没有匹配而产生误解,隔阂和矛盾。

这五种爱语分别是,肯定的语言:勤于表达,用欣赏的语言,鼓励、肯定和积极聆听。

精心的时刻:高质量的陪伴,可以是一起出行、散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等。

接受礼物:礼物增强了仪式感,礼物不一定贵重,但送礼物的时机,礼物是否用心都会影响对方的感受。

服务的行动:也就是多做少说,用行动传递对对方的关心和爱,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多喝热水”之类的话。

身体的接触:一个深情的拥抱、牵手、让对方倚靠肩膀,都会让对方感受到爱。

当我们了解到了爱语,那么就要了解对方的爱语排序是怎么样的?如果对方觉得服务行动是最有力的传递爱的方式,那么就用对方需要的方式去表达你对另一半的爱。

如果对方觉得肯定的语言是最直接和能给予能量的,那么就多创造交流的机会,认真地聆听,真诚地回应和表达。

而这其实就是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有一句话说,亲密关系里不怕吵架,最怕的就是冷暴力。吵架至少是变相沟通,怒吼彼此的诉求。而冷暴力就是把彼此推得更远,沟通的门关闭得更紧。

最后就是在亲密关系里,没有人能永远扮演懂事的人,我们需要给彼此做孩子的机会。

亲子关系:花时间与孩子谈情绪

李源教练在《自定义人生》中详细地分享过他和孩子相处的模式,尤其是他跟孩子谈情绪的过程。

他说,你心里可能有这个疑惑,花这么多时间和孩子谈情绪,不如让他做一套题。亲子间的信任关系,是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最容易失去的部分。而你和孩子的关系是由这样的时刻决定的。

首先,父母的时间花在了哪里,孩子看在心里。只有当孩子知道父母关系他胜过关心他的作业和成绩时,孩子有真正的困难才会来寻找父母的帮助,因为孩子信任父母。

其次,孩子情绪不好时,逼孩子去学习或完成某件任务毫无意义。人有情绪时,情绪脑会抑制理智脑,又哪里会有什么效率和结果呢?

再次,情绪得不到理解的孩子,年龄稍微大一点会觉得孤单,年龄稍微小一点,只会更加无限放大情绪。

最后,父母压抑孩子的情绪表达,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花时间跟孩子谈情绪,让孩子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

在这里作者借用了“情绪ABC”理论让父母引导孩子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在心理学上,这种理论是认识学派推崇的咨询方式。

所谓A是诱发事件,也就是诱因,比如孩子和好朋友吵架了。B是指信念,也就是认知,比如孩子觉得我的朋友故意这么做,对方不是我的朋友了等。C是指个人行为,比如孩子不想理朋友了,或是去了解朋友为什么会这样。

在这里,父母花时间跟孩子谈论情绪就是对孩子的认知进行修正和改进的过程,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莫名其妙冲父母发脾气或是无法专心完成作业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而他们除了乱发脾气之外,是不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做出改变。

发现孩子的核心优势

书中说,“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你应该克服你的家长欲望,让孩子有独立的思想。”

养育孩子的这些年,我越发发现,为人父母者,尤其是人母,无论心态放得多平和,但凡你发自内心地爱孩子,也会忍不住为孩子计深远,它终归是让人焦虑的一件事。

我想让孩子自由发展,可前提是,我也得花时间和耐心来观察我的孩子到底是属于哪种气质类型的娃娃。

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下,社会发展得如此迅猛,谁也不知道未来的人类拥有何种优势才不会被机器,被竞争者取代。

因而孩子的核心优势永远是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从而能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根据自己的需求而发展。

养育孩子的这些年,我看过的书籍大部分跟育儿有关,为此也特意学习心理学,发现所有理论和实践的背后都在告诉我——养育孩子,父母无论投入多少金钱和资源,支撑孩子走得更远的始终是父母为此不断学习和更新育儿理念,跟孩子一起成长。

《自定义人生》关于这四部分其实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看过的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