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036期】“白马湖之秋”名师课堂实录:以画解诗,玩转诗歌教学!看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唐旭君老师如...

 傻丫头oq9h5f23 2021-11-09
图片
图片
图片

 意味无穷

以画解诗

图片

文化艺术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自古就有“诗书不分家,诗画不分家”之说。苏轼就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如今,古诗词走进中学语文课本的比例增大,这更增加了一线教师们以画解诗、用画教学的兴致。不过古诗词一直是传统教学的难点、教师的痛点,“以画解诗”更是一种向往的古诗词教学境界。可惜......

理想很美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诗词大会上的沙画绘诗总能引起观众的啧啧称奇

现实很骨感

画功太抽象看不懂——师:这画的是啥呀?

画面要素过少——师:这一句饱满的诗歌就这几笔带过了?

画面要素过多——师:这都快赶上美术课了,咱也没要求画这么精美呀......

画不达意——师:画是画了,总是少点古诗那味儿啊...

图片

“以画解诗”这种【高阶】古诗词教学法带来的现实阻碍,是让很多老师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可这些阻碍,在前阵子“白马湖之秋”活动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唐旭君副校长《古代诗歌四首》的课堂上似乎全然不存在!

所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校一起,看一幅幅简洁有趣的图画、一句句凝练生动的诗歌如何在这节课上巧妙生辉,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浑然天成的古诗词艺术鉴赏之旅吧!

精彩即将启程~

图片
图片
图片

古代


四首

2021年“白马湖之秋”展示课堂

图片
图片
图片

1

导入

图片
图片

师:这堂课想象力的思维很重要,同学们看到这个图形能想到什么?

生1:沙漏。

生2:一件衣服或包上的花纹。

师:你的思维更发散一点。

生3:两个三角形。

师:对图形进行了拆解,数学思维特别好。

生4:很像一座小山。

师:他的思维和前面同学又有些不一样了。

生5:像蝴蝶的翅膀。

师:他还可以把图形转过来,很好。

生6:我通过观察四边的轮廓,可以发现一些英文字母,斜边是X,侧面是Z。

师: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的想象越来越丰富了,今天我们要通过想象把短短的诗歌也进行同样艺术化的处理。下面我们正式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图片

师:这四首诗歌大家都已经学过了,现在学校要开展这样一个活动——艺术节将要到来,我们语文组和美术组在一起策划了一个区域化的主题活动,要求大家从所学的四首诗歌中选择一首进行创作,用简单的图形和线条来表现诗歌的内容

图片

2

环节一:图形猜诗,线条定诗

图片
图片

师:这是老师收到的一个作品,它犯了个什么错误呀?

生:他没有创作说明,也没有作品的标题。

师:是啊,这是个马虎的同学对不对?那它可能表现的是哪幅作品呢?

生1:可能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里的明月当空。

生2:我觉得有可能是《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有可能是太阳,也有可能是月亮。

师:太阳和月亮,有两种不同的意象出现了。

生3:《天净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昏黄的夕阳。

生4:还有《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

师:嗯,刚刚升起的太阳。

师:好多的古诗呀!怎么样才能避免这个问题,让老师准确地了解到你想要的表达的诗意?

生1:可以给图画涂上色彩,还可以配上文字说明。

师:如果都像你的思路这么清晰,老师就能明确知道了。不过设计说明里好像没有说到用色彩,还有没有?这位男同学。

生2:比如可以设计曹操面向大海这个背景,这样就能清晰确定是哪首诗歌了。

生3:可以选取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样事物。

师:其实他们刚刚的思路是一样的,通过增加一些背景的信息,使之更准确。那么现在你能不能加上几根简单的线条,把诗歌当中更多的信息融入其中?尝试看看。

图片

师请学生上台添加线条。

生1在圆的中下方添加了两条波浪线并解读:我的设计想法是“海日生残夜”,这个是太阳,这里是大海的波浪,可以体现出海。

师:这位同学进行了更精准的呈现,简单的两条波浪线就可以使所表现的东西更加清晰,因为增加了相关的信息,对不对?所以我们关注诗歌当中的意象,不能只关注它的本身,要据整体的情境进行设计

师:如果老师按照A、B、C这三幅图去呈现,你们觉得各表现了哪首诗歌呢?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家也来猜一猜吧~

生1:我知道的是C。因为太阳高高挂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生2:C中那条竖线可能就是王昌龄。

生3补充:因为有这个“遥”字,所以人和月亮的距离应该是很远的。

师:A和B有没有人选?

生4:B是《天净沙》,太阳即将落下去了

生5:A更可能是《观沧海》,斜线可能是海平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给人一种海浪很大的感觉,我觉得是海浪滔滔不绝的样子。

师:同学们来点评看看,有自己观点的请举手。

生6:我不认同,我认为A是《天净沙》,因为斜线表示斜着往下,夕阳用斜线的方式呈现是比较合理的。

生7:我想到了个词语叫“日落西山”,这条斜线像半座山,所以我觉得也是夕阳。

师:第五位男同学,说到这里你有没有转变自己的想法?

生5:我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我还是无法判断到底是《观沧海》还是《天净沙》。

师:在思维的碰撞中我们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是你做的特别好的一点是你认真地倾听了别人

师小结:三幅图画只加了简单的线条,它的指向性明显比之前的一个圆要更加的精准,这就是图画当中意象的一种呈现。

图片
图片

3

修饰增情感,营意境

图片
图片

师:接下来来看诗歌当中是如何呈现这些意象的,老师把字进行了颜色上的处理,红色的字标粗。大家看一看下面的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师:这位男同学思维特别敏捷,每次都第一个发言。但这次我想找一个没有举过手的同学,有的同学可能心里都有答案,很厉害,但就就藏在心里

(未发言过的)生::我认为红色的字就是一个具体的意象,然后前面的黑字是形容后面的。

师:讲得很准确,所以有的同学不举手不代表他不知道,只是他比较含蓄,等待更好的时机

师:意象本身是含有修饰内容的,这些内容有什么用?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生齐读。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脑海里的画面。(师也读)

师:现在我们只读红字部分看看。你再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1:读一三行的时候我读到了一种悲伤的感觉。

师:这可能是一种正确的读诗方式。

生2:加上前面的字,我们就能感受到有作者的情感寄托在里面。

师:有同学生出了这样一个想法——

图片

师:想一想,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举手越来越多。

师:不要着急,慢慢来。我觉得这个问题大家要想一想。

生1:流水和人家更有生活气息。

师:你感受到了烟火气,这很好。

生2:我觉得流水和人家其实更能突出一种...就是一种比较温馨的感觉,然后有点像身处故乡时会有的。

生3:“家”可以是没有人居住的一处房屋,但加上“人”就是有人居住,流水的“流”也写出了水的动态。

师:这是有人的家,这是不一样的。这位男同学很厉害。

图片

师:所以有人这么说道——流水潺潺,缓缓流动的水,它激起了游子的思念,流向远方。人家相比家让人想起家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居住场所,而是充满烟火气的地方。所以有没有修饰词,对意象来说是截然不同的意象的修饰内容很明显可以增强作品的情感、诗歌的意境,不同的修饰内容可以营造不同的诗歌意境

图片

师:现在同样是这段话,能不能尝试把修饰词替换掉写写看,营造一点不同的感觉出来?

生思考,改写。

生1:我写的是“青藤”,一种非常年轻,青年的感觉。“盛树”,是想眼前呈现一棵很茂盛的树,枝繁叶茂那种感觉。第三个字取的是“飞鸭”,是指在空中那些飞动的鸭,体现出充满活力的感觉。

生2:新藤、小树、鸣鸦。这个藤蔓它是刚长,表示充满活力;小树,也是表示充满活力;鸣鸦它非常的欢快,在鸣叫。

生3:弯藤、枯树、凄鸦。第一个词我填的是弯,因为藤蔓长得比较长了之后,它就会弯曲、缠绕。旁边的事物,它的那个颜色也会变得暗淡很多。枯树上面缠绕着弯藤,几只乌鸦停在枯树上面。我想营造的氛围是悲伤和凄凉的氛围

师:请同学来评价一下。

一生评价。

师:我觉得你对他的点评是非常到位的,可能比老师点评的还要好一些

师:同学们的创造力很丰富,我觉得这个环节,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最合适的一首诗。

图片

4

修饰意象,传情达意

图片
图片

师:那这些意象的特点呢?它们前面好像没有修饰词了。

生:这里前面“杨花”是名词,“落尽”是形容杨花的一种状态。

师:很精准的发现。这里也是意象加行为和状态的描述,那么这种呈现有什么作用呢?

图片

师: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个“悬”字是对“帆”的补充说明,那么请问这是怎样的风?加一个形容词,讲讲你的体会。

生1:这是柔和的风柔和,潮是平坦的,说明它的风并不大。

师:这是他的分析,紧紧地扣住了诗歌当中的这些词。

生2:微弱的风,因为如果是很大的风的话,帆会鼓起来的。风很大的话,人坐在上面也会很颠簸,然后他就不会留意观察室旁边的事物

师:景物柔和,微弱的风吹到你的脸上,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凉爽,并且带给你舒适的感觉,这是你读这首诗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个词感受到的,对不对?

师:这样的解读让诗歌在我们的心里立体起来,活泛起来了,就感觉有风迎面吹来,这是我们读诗歌的方法。我觉得大家的解读是非常到位的,独立意象本身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但是大多数的意象需要具体的限定和修饰来完成表情、达意,从而完成从意象到意境、再到情感的传递。

图片
图片

师:现在我们可以来看这一幅作品。

生1:我觉得应该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因为字写的是个“遥”。

生2::我看到圆圈代表的人离明月很远,王昌龄和李白的距离也很远。

生3:中间的五条横线我觉得应该是五溪,因为它说闻道龙标过五溪,旁边两个点的话应该是李白跟王昌龄,这也可以证明他们两个距离特别远。

生4:我认为五条横线说明他的旅途艰难,地势崎岖,五条线七扭八歪就可以突出他的旅途艰难。

生3补充:我也这么觉得,这可能代表五溪的宽或长。

师:每个人心目中可能都有一个自己的解读。老师也补了一个这样的说明,不知道是否合适啊。

图片
图片

师:最后还有这样一幅作品,两条线,他这幅作品是非常完整的,有标题、有说明。他说图中的一竖代表断肠人立在一角显得渺小而孤独,长长的一横象征无尽的思念,一直延伸到了远方的故乡,整个作品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与落寞。但是老师们对这个作品的评价出现了分歧。

生1:我支持的评价二的观点。《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残夜”说明它是在海面上的,可以用波浪线来表示,然后在旁边也还能再画上一个太阳,这样才表达的是《次北固山下》。

生2:我认为如果说是《次》的话,应该再画一个残月,但是这幅图并没有,所以我是赞同评价二的说法的。

师:他们两个都关注了图形,那我给大家一个提示,我们可以关注内容。对比一下,这同样是思乡,最后两句话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图片

生1: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让人感觉到十分凄凉。而乡书何处达呢,乡愁会淡一点。

生2:我是这么认为的,《次》里诗人还可以通过乡书去联络亲人,但是第二段他是跟家里没有任何联系的。所以我认为第二段要比第一段更强烈一点。

师:很厉害。请坐。意象是揣摩情感差异的重要抓手,这个是课后的大家要参与的,根据我们今天的案例分析尝试创作,可以参考下面的提示。

图片

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图片

精彩课堂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您是否还意犹未尽呢?

跟着小编来次复盘吧~

图片

复盘环节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

1.分析诗歌意象在作品中的呈现方式

2.初步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3.尝试用抽象构图来表现诗歌

目标一的达成在课堂上的体现为,学生能够结合呈现的简单几何图形、线条联想至诗歌中的意象。唐老师使用增添线条、增删换修辞的方式使学生体会到意象不仅可以给人以画面感,更可以传情达意、营造氛围,了解了意象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最后一个目标从课堂上一男生在学习后信手绘制的波浪形“沧海”可见,学生基本掌握并愿意尝试用抽象构图去表现诗歌。

二、教学重点的体现

1.分析意象的构成

2.探讨意象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上学生要掌握的核心知识,这节课上唐老师设计了“线条绘诗”“增线判诗”“改换修饰”等多个趣味巧妙的学习活动,学生在一个个活动的发言、思考中分析意象的构成方式,并在不停的思维启发和碰撞中深入探讨了诗歌中意象的表达效果,精准落实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见实录中标红部分)

三、教学难点的突破

理解诗歌,在诗歌语言和构图之间展开思维互动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理解诗歌对于学生来说是不难的,但是能够在诗歌语言和构图间展开互动,既要求学生的能力,能自由跳跃在诗与画的逻辑之间,又考验老师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在这两者之间展开思维的互动。这节课上令小编印象最深的就是唐老师耐心且有法的引导(见实录标蓝部分),几个学生说出同一层次的答案时,唐老师会稍作引导,让下一个答案出现不同角度或往深再行一步;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离问题的迹象,唐老师会及时提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回答中的问题。学生在唐老师此番引导下,妙语频出(见实录标紫部分),课前课后的状态发生了极大的正向变化!在场的小编不禁感叹:唐老师真是兼具丰富经验,又有教学智慧的语文老师!
图片

观课

感受

周二编辑组共同学习成果选览

陈墨娴

图片

保俶塔实验学校

图片
图片
图片

非常有幸,有这样的机会聆听并学习了唐校长的这节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历来是初中老师上公开课不太敢触碰的类型,一因自身“功力”欠缺,二因诗歌言简意丰,如何上出味道又是一大挑战,但唐校长的这节课可谓是一节精彩的“三好”课堂,

“一好”,好在有“主线”贯穿始终。一节课上四首诗歌,容量不小,若每一首按照常理路线“读—品—析”学一回,难免“走马观花”、“隔靴瘙痒”。唐老师的课堂切入点小,以“意象”品读为主线带领学生读懂意象,读出情感,走进诗人。更为可贵的是,在这“一”中又有“变”,“意象”的主线之下,每一次对“意象”的品读,学生的学习活动都不尽相同,“删改比读”、“朗读品味”在唐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引导下,学生读懂了意象背后的感情色彩,而非由教师直接告知学生意象的内涵。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人家、流水”与“家”、“水”的这一删改比读,一“人”、一“流”,这充满烟火气息的温馨字眼会让一个远行在外的游子滋生怎样百感交集的滋味?相信经过这样的“思维体操”,学生对这一诗歌的知识点定印象颇深。

“二好”,好在有“情境”展开活动。不同于传统课堂的诗歌讲解,唐老师设计了学校艺术节语文组和美术组的征集令“用图形和线条表现诗歌内容”情境。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化文为形”,有趣的方式,多维的解读,让想象这一诗歌品读中的重要学法自然而然“生根”。课堂的几个大环节,通过评价同伴作品的支架串联,用圆形、直线等将“日月”意象,同时将四首诗歌内容的理解整合其中。

“三好”,好在有“迁移”落实重点。抓“意象”是一种很好的读诗方法。课堂的重点围绕“意象”展开,如何让这一能力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迁移运用的设计是诗歌课堂上的难点。而唐老师的这节课将四首诗歌巧妙地打通整合,典型的《天净沙·秋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意象,通过填词、创作等不同方式迁移至《次北固山下》,教师的放手,学生的深入理解,让诗歌的课堂有了更大的张力,“弯藤”、“枯树”、“稀鸭”,同样的意境,不同的用词,学生俨然就是一位小诗人,读懂了诗歌,读透了诗人。

有主线、创情境、重迁移,唐老师的这节课成功地将多首诗歌巧妙整合,以一篇带动几篇,真正将诗歌读深、读出味道!同时,我也懂得一节好课,最终带给学生的一定是对语文的热爱,更是对生活的观察与细腻体会。

图片

韩雨晌

图片

杭州市紫金港中学

图片
图片

三年前听唐老师上《狼》的感受和上个月25日听课的感受出奇的一致,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唐老师的个人风格,大道至简

这节课在设计上最大的亮点是精简而有心意,就像申教授在点评时说的,环节与环节之间是紧致有弹性的。一方面,简单的图形,加几道线的区别让环节之间的梯度变强,学生也能随着增加的线条一步步推进自己从一个意象到一个修饰词,再到一整个画面的理解;另一方面,图形的解读是千人千面且不设限的,这给了课堂很大的留白空间和学生的思考想象空间,所以那天学生举手发言的答案精彩纷呈必是思维被充分激活的体现。

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确实是一线教师们内心公认的真理,但说易实难。唐老师这节课上围绕这四首诗歌的多个意象揣摩解读、换字、减字,所有的活动里图形只是支架,真正讨论的内容还是基于四篇诗歌的语言文字,学生在学习之后才能有明显的增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期小编

杭州市紫金港中学  韩雨晌

审核:唐旭君老师

一起学习&成长的周二编辑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