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字路口的困惑

 木香草堂 2021-11-10

一位博友在我的博客中留言,谈了这样一件事情:

孩子目前读高二,成绩较好,但如果凭借现在的成绩水平去竞争全国重点大学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孩子就读的学校目前正在筹建体育班,这给了博友一个抉择的机会,不知道是让孩子进体育班好还是不进体育班好?从当下学习的角度看,体育班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要进行训练,会耽误学习的时间;从今后发展的角度看,学体育能使孩子更加健美,能培养孩子勇敢、拼搏、无畏、不怕吃苦的精神。若报考体育专业,还有望进入国内最好的有体育专业的大学。面对这一人生的十字路口,该如何抉择?

首先感谢这位博友的信任。关于孩子是否要进入体育班的事情,我想从两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不一定有用,供您参考。

第一,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反而会有促进的作用。

人在学习和工作中,所有的智力活动都是在大脑中完成的,大脑活动时需要相当于全身1/5的氧气量和血流量,若身体供氧及血流量达不到这一要求,智力活动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大脑的营养供应,保持大脑的强盛和强健,从而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最近两年,教育部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并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就是要督促学校让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实现德智体的和谐发展。

但是,由于当前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一些学校在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时候,常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通过各种方式减少孩子体育锻炼的时间,增加他们学科知识学习的时间,这实际上是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做法,看上去学习的时间增加了,但如果体力跟不上,大脑的供氧及血流量跟不上,学校的效率会更低下。常此以往,会造成恶性循环的境况。让孩子参加体育班,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无论对孩子的身体发育还是学习成绩的提升都会有积极的影响。但要注意运动的适量,过渡的运动量会造成身心的疲劳,对孩子的学习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竞技运动需要较好的身体素养,要请专家加以判断。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具有多方面的智能,比方说“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博物学家智能”等等,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同智能的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的,有的智能可能发展的很好,有的智能可能会逐渐地消退,这样才造就了个性各异的人类个体。

有的人非常善于参加各种理科竞赛,是各种竞赛奖项的常客,是因为他们的“逻辑—数学智能”发展的很好;有的人具有非凡的演讲才能,善于用话语打动人心,是因为他们的“语言智能”发展的很好;有的人对音乐情有独钟,吹拉弹唱无所不能,是因为他们有很突出的“音乐智能”……同样地,如果要在竞技体育方面有所突破,有所成就,就需要有比较突出的“身体运动智能”。

孩子的“身体运动智能”既是一种潜在的身体素质,也与学校和家长平时对孩子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有关。如果家长自己对孩子的身体和运动潜能不太清楚,不妨请相关的专家对孩子做一些相关的测试,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孩子若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那就应该支持孩子,让其在竞技运动这条路上走下去;如果孩子不具备这样的潜能,那就将目标定位在促进身体健康上,培养孩子对各种竞技运动项目的鉴赏力,让孩子养成坚持每日锻炼的良好习惯。

如果体育班瞄准的仅仅是高考的体育测试项目,而自己孩子在这些项目上的身体和运动潜能又不是非常的突出,那就要慎重考虑,不要轻易加入体育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