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庭穴

 廿氏春秋 2021-11-10

图片

   取穴方法:中庭穴位于人体的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

图片

图片

     穴位解剖: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图片     层次解剖: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胸肋辅状韧带、胸剑结合部。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

图片

 中庭穴 解析:
  中,为天地人三部的中部也。庭,庭院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本穴物质为鸠尾穴传来的湿热水气,散热冷降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气血聚集于庭院之中,故名。
  穴位含义:任脉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层次。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任脉传于膻中穴。
  功能作用:聚集任脉气血。
    主治疾病:胸腹胀满,噎嗝,呕吐,心痛,梅核气。
  穴位配伍: 

      中庭配俞府、意舍,治呕吐。

      中庭配紫宫、涌泉,治胸胁支满。

      中庭配紫宫、胆俞,治饮食不下。

      中庭配中府,宽胸利膈,行气消积,治噎嗝,停食,食反,胸闷。

      中庭配俞府、意舍,降气化食,主治呕吐,食不化。

      中庭配支沟,治胸胁胀满。

      中庭配大陵、承浆,治小儿吐乳。

      中庭配俞府、内关、意舍,治呕吐。

      临床运用: 现今常用于治疗胸腹胀满、呕吐、心痛、小儿吐乳。

      相关论述:
     1.《针灸大成》: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2.《中国针灸学》:在前正中线上,平第五肋间,即胸剑结合部。

     3.《针灸大成》:主胸胁支满,噎塞,食饮不下,呕吐食出,小儿呕奶。

     4.《针灸甲乙经》:“胸胁支满,膈塞饮食不下,呕吐食复出,中庭主之。”

      针灸治法:直刺0.2~0.3寸,向下斜刺;或沿皮刺0.3-0.5寸。  

   《针灸大成》《铜人》:灸五壮,针三分。

     艾灸疗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小儿吐乳:婴幼儿吐乳,日久瘦弱。方法是艾条点燃后,一手持艾条,一手食指和中指分开,放在中庭穴两侧,距离中庭穴10cm左右或以食指,中指感觉不烫为好,艾灸5~10分钟。连续2~3天。

     按摩疗法:

     中庭穴,别名龙颔。属任脉。位于上腹部,剑胸结合中点处,前正中线上。

     何为中庭穴?

 中,为天地人三部的中部也。庭,庭院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本穴物质为鸠尾穴传来的湿热水气,散热冷降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气血聚集于庭院之中,故名。

图片

    中即中间,庭即庭院,此穴在玉堂和膻中之下,犹如宫殿前庭院之中,天子布政之宫为明堂,明堂之中为中庭。堂下亦为庭。道经则以心田为中庭。《黄庭内景经》注:“三田者,上天田,中心田,下丹田。上庭受精气于下,中庭受精气于上,下庭受精气于中。”

    穴在蔽骨之上凹隙处。蔽骨犹屏门,胸部为庭院,包络为宫城正室,心主居之。本穴两旁为足少阴之步廊穴,犹主室之旁,房廊相对也。如此者,则形成空庭院落。盖古人所譬,心为主人,则胸廓犹其庭院,再进则升堂入室矣。故喻本穴为中庭。

图片

    中庭穴在蔽骨之凹隙处。蔽骨犹屏门,“中庭”则庭除也。又屋之正室为庭。本穴两旁为足少阴之“步廊”穴。犹主室之旁,房廊相对也。如此者,则形成空庭院落。不然,“步廊”二字,在人体有何取意。盖古人所譬,心为主人,则胸廓为其庭院,再进则升堂入室矣。故喻本穴为“中庭”。其所治症为喘嗽、支满、呕逆、噎膈等症。俱属胸廓不舒,神情烦闷之类。以中医理论之,凡属内因自乱,而非外邪干扰者,本经膈上诸穴,均可采用,用以安内,非以攘外也。“中庭”之穴,仅是本经行入神识门庭之初步,命名之意,可审思之则胸腔部分诸穴,皆为调理神志之用。以其居人体上清之位也。

    中庭穴主要用于心胸和脾胃疾患等:如胸胁支满,心绞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噎膈,饮食不下,呕吐,呃逆,心痛,小儿吐乳,咽痛,梅核气,食管炎,食管狭窄,贲门痉挛等。

   按摩手法:刺激中庭穴可以采用按揉的方法,将食指、中指并拢,用指尖按揉中庭穴,保持一定的力量进行旋转按揉,每次按揉3-5分钟。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