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科外感

 竹实斋 2021-11-10

1
Health

儿科外感

    孩子反复感冒,其原因往往有:宝宝本身的特点就是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稍微冷了、热了、积食了,就容易引起风寒、风热外感;外邪易从口鼻入,呼吸道总是首当其冲被感染;孩子脾胃多虚寒,家长给孩子吃多了,导致脾胃受损,脾土生肺金,呼吸系统就更容易患病。
    小儿为纯阳之体,《颅囟经》中首先提出了“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即小儿为纯阳之体之说《叶天士《幼科要略》 “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故临床小儿热病症最多,感冒常因气温骤变之时,寒热失常,感受外邪。”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该书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积极的小儿护养观。所以,至今民间仍说:“要想孩儿安,三分饥与寒。”
    外感六淫、疠气等,是儿童外感病的主因。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风为百病之长,占小儿外感致病因素中第一位。小儿肺常不足,腠理不密,肌肤疏松,风邪从口鼻、皮毛而入,引起感冒、咳嗽、哮喘、肺炎喘嗽等肺系疾病。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风邪外袭,发病多急,传变较快。
   小儿外感风邪常易与其它病邪兼夹致病,常见有夹寒、夹热、夹湿等。
一、外感咳嗽
    《幼科铁镜》辨咳嗽云:“前书只说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气侵肺,皆令人嗽。又曰,五脏六腑皆有嗽,非独在肺。”此说咳嗽既有外感原因,又有内伤原因。吴克潜认为:“外感咳嗽,受病之因,全由外邪所致。不由内因,故与内伤之咳嗽不同,其间亦有因外感失治而转成内伤者,然初起固为外感也。外感咳嗽之轻者,厥为感冒风寒,俗所称伤风咳嗽是也。”
外感咳嗽分型为:
1、风寒袭肺证
(1)症状: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
苔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3)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4)主方:三拗汤、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证
(1)症状: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
兼症: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酸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
苔脉: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2)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3)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4)主方:桑菊饮加减。
3、风燥伤肺证
(1)症状:
主症: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
兼症: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
苔脉: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医学|教育网脉浮数或小数。
(2)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3)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方药:桑杏汤加减 .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
    另外,《小儿药证直决》之人参败毒散(组方:柴胡、甘草、桔梗、人参)、川芎、茯苓、枳壳、前胡、羌活、独活)广泛用于各型外感早期,随证加减,其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主治:感冒风寒湿邪、恶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咳嗽有痰等。 舌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方中羌活、独活,并以为君,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之风寒湿邪川芎行血祛风,配合祛风以除头痛、身 痛,柴胡升散、解肌升阳,并为臣药,党参益气健脾,扶助正气、使邪从汗出而解,使正气足则鼓邪外出,一汗而风寒湿皆去,枳壳降 气、桔梗开肺、前胡祛痰、二者共奏理气、宽胸、止咳,茯苓渗湿化痰,以除胸膈痞闷,薄荷、生姜协助解表,甘草调和诸药起益气解表 扶正祛邪的功效,以上方解来看,本方为体虚外感、风寒湿邪、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肢节酸痛,咳嗽有痰等症而设,故前人对本方 有很高的评价,在《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则载本方为“补中兼发,邪气不致于留恋,发中带补,真元不致于耗散,随症加减:小儿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特点,掌握随症加减,甚为重要。
二、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
1、卫表证
(1)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2)治法:解表退热。
(3)方药:荆防败毒散、银翘散
(4)方解:外感发热初起,病邪尚未入里化热,或疫毒热邪暂居卫表,正邪相争的病机及其症状,与感冒颇为相似,二者很难区别,只有在治疗中动态观察才能鉴别。此时仍按感冒的各种治法进行辨证论治,风寒证选用荆防败毒散为主方,风热证选用银翘散为主方。
2、肺热证
(1)症状:壮热胸痛,咳嗽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口干,舌红苔黄,脉数。
(2)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3)方药:麻杏石甘汤
(4)方解:本方重用辛寒之石膏,合麻黄共同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气。常加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蒲公英等加强清热解毒,加金荞麦、葶苈子、前胡、浙贝母泻肺涤痰。胸痛甚者,加郁金、瓜蒌、延胡索通络止痛。痰涌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
3、胃热证
(1)症状:壮热,口渴引饮,面赤心烦,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2)治法:清胃解热。
(3)方药:白虎汤
(4)方解:本方以生石膏配知母,清胃泻火;粳米、甘草和胃生津。可加金银花、连翘、黄连、芦根清热解毒。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若发斑疹者,加犀角(水牛角)、玄参、丹皮清热凉血。
4、腑实证
(1)症状:壮热,日晡热甚,腹胀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有芒刺,脉沉实有力。
(2)治法:通腑泻热。
(3)方药:大承气汤
(4)方解:本方以大黄苦寒泄热,通腑泻下;芒硝咸寒润燥,软坚散结;佐以厚朴、枳实行气导滞。可加黄芩、山栀清泻实热。热结液亏,燥屎不行者,加生地、玄参增液润燥。
5、胆热证
(1)症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或胁肋肩背疼痛,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治法:清热利胆。
(3)方药:大柴胡汤
(4)方解:本方以大黄、黄芩泻火解毒,通腑泄热;柴胡、白芍、枳实疏肝利胆;半夏、生姜和胃止呕。可加板蓝根、连翘、败酱草清热解毒,加茵陈清热利湿。若胁肋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发黄者,加金钱草、栀子、青蒿利胆退黄。
6、脾胃湿热证
(1)症状: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口渴不欲饮,或目身发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2)治法:清热利湿,运脾和胃。
(3)方药:连朴饮
(4)方解:本方以黄连、山栀苦寒清化湿热;半夏、厚朴燥湿除满;石菖蒲、芦根、淡豆豉和中清热除湿。可加滑石、鲜荷叶清利渗湿。若热甚者,加黄柏、黄芩清热燥湿。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黄疸者加茵陈除湿退黄。另外,还可口服甘露消毒丹,以清利湿热、芳香化浊。
7、大肠湿热证
(1)症状: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治法:清利湿热。
(3)方药:葛根芩连汤
(4)方解:本方以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葛根解肌清热,升清止泻。可加银花、贯众清热解毒,加木通、车前子增强利湿之效。若热甚者,加栀子、黄柏助其清热燥湿。腹满而疼痛者,加木香、槟榔以理气止痛。痢下脓血者,加白头翁、马齿苋清热解毒除湿。
8、膀胱湿热证
(1)症状: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热黄赤,或腰腹作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2)治法:清利膀胱湿热。
(3)方药:八正散
(4)方解:本方以大黄、栀子清热泻火;扁蓄、瞿麦、木通、车前子、滑石利湿清热;甘草解毒止痛。热甚者,加柴胡、黄芩、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呕恶者,加半夏和中止呕。小腹坠胀疼痛者,加乌药、枳壳理气止痛。尿中有血者,加白茅根、小蓟清热止血。文中处方,请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