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读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章名曰:道生天地万物 读老子的《道德经》,最应该记住的一句话是:大道至简。 这句话可以让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放下一个包袱:老子所说的道,不是深奥难懂的,老子的话,除了时代离我们久一点,意思也是“至简”的,就是说很容易理解。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开篇的第一章,用五十九个字,提出一个概念:道。同时表达了老子的一个思想:道生天地万物。 道,这个概念,我们今天都不陌生,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在读《道德经》的时候,先把我们所熟悉的“道”放下,记住一点,我们是在读《道德经》,在这本书里看到的这个概念“道”,是《道德经》这本书里的道,是两千五百年前一个叫老子的人所说的道。这个叫老子的人,在他留给我们的这本《道德经》里讲述了“道”,我们看他怎么讲“道”,我们一定要相信一点:他写了一本论道的书,一定会解释他提出了的这个“道”的,并且,他的这本书流传了几千年,他讲的那个道一定是很一代又一代的人认可的,并且,到如今,也还没有人敢向老子所说的道提出疑义,或者说否认它。 我在这里,先从《道德经》的第一章,概括地说一下,老子提出的道,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我用存在这个概念,既不说它是一个词语,也不说它是一个概念,也不是说它是老子的一个创造,我说它是一个存在。是说,这个道,是老子发现的,老子只是对宇宙间的一个存在,发现了。那么他是怎样发现的,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是怎样发现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还不能够理解的道?这么说吧,两个字,一个字是观,老子观天象,观物象,观人象。观,就是看,老子观天象观物象,观人象,用的是他的一双眼,他用自己的一双眼看天,看地,看人。天、地、人,我们也能看得到,老子在看天看地看人上,不比我们聪明多少。因为他也是用一双肉眼在看。那为什么说老子是观,并且说,他观的天象,物象,人象,因为第二个字:悟。老子对自己的所观,有所悟,他的悟,不是一般的悟,直接地说吧,老子悟出了一个天地起源之“大道”。 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整个宇宙的存在,就是由道化生化育出来的。道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道是一个自然原存在,它常恒却没有名,老子说,他从观天地万物和人悟出它的存在,老子也不知道它是什么,就给它起了个名字,道。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为概括一个道这个概念了。 1、是老子为他观天地万物所悟的宇宙起源之存在命的一个名。 2、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是老子的世界观。就是说,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这个世界,是由道化生化育而来的。 3、天地万物的存在,守道行道而恒常,生生不息。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章。作为《道德经》的开篇第一章,老子在这一章里,表述了四个意思。 1、提出了道这个概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用两句话提出“道”这个概念。第一句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一个自然的存在,我悟到了这个自然的存在,但我用语言把它说了出来,用“道”这个词,或者说这个概念,把它写在这里,说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的是,说在这里的道,写在这里的道,不是那个恒常存在的自然之道。 老子实话实说,老子知道,他用这个道字来表示他悟到的那个道,与他悟到的那个道,相差着很远,这个道字,根本不能完全表达出那个道的存在。这涉及到一个存在与语言的问题,我们的语言只能是存在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永远不可能与存在本身完全相等。于是就有了下面一句话。 名,可名,非常名。 名,就是用语言对存在的符号表示。每个名,是说,我们现在可以用语言来为事物命名,第二个名,是说,凡是那些用语言命名的存在,第三个名,是说,都不可能完全相等于原本的事物存在,所以是非常名。 2、解说“道”的本体存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有两个意义:在天地之前,道已经存在;用比喻,说天地万物来自于道,道就像母亲一样,生育了天地万物。 老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再一次,把语言表达和道之存在的关系连在了一起。这样说的意思很明白,他在这本书里所说的道,是用一种有局限的语言述说的,你看,在道还没有人知道的时候,也就是它还没有名的时候,它早已存在着。后来,人类看到了它悟到了它的存在,就给他命了名,但即使有了名,我也只能用比喻的说法,来解释道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它像天地万物的母亲一样。 我说大道至简,看老子说的话,真的体现了这一点。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化育的。怎样的化生化育,老子在这里,只说两个字:始,母。后面,会对这两个字详加解说。 3、道有其深妙之体,又有其万有之形,我们可以通过它恒常存在的无,和恒常存在的有象,来观察到,悟到。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是恒常之义。道是恒常的,但它的存在,一是无,这是道之体,你看不到道之体,但道之体是存在的,所以,道之体的存在是深妙的。另一方面,道的存在,以天地万物的万象来显示其用,天地万物之象,以其各有其象,体现了道之用。徼,外表,外相。草木有草木之象,草木的存在,体现了道对宇宙的大用,鸟兽的存在,一样体现了道对宇宙的大用,天地的存在,更体现了道对宇宙的大用。 所以,老子说,从常无角度,我们可以观悟到道的深妙存在,从常有的角度,我们可以观悟到道之大用。 4、道的“妙”和“徼”是道之体和用的两个方面,它们同出于道。因为出自于道,所以,可以叫玄,而这两个同称为玄的“妙”和“徼”,正是天地万物生化之门,天地万物,是从这个叫玄的道之门里走出来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指的是道之体(妙)和道之用(徼),同出于道。一个叫妙,一个叫徼,所以是异名。但正因为它们同出于道,所以,可以都叫玄。就是说,道对天地万物的化生化育,就是玄,那是谁也说不清的存在。正如,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生”是一个说不清的存在。怎么生?只能叫它玄。什么是玄之又玄,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次又一次的生,这不是玄之又玄吗?众妙之门,这一句里的妙,与观其妙之妙,是不同,众妙之妙,说的是,天地万物它们的存在,而观其妙之妙,指的是道体之妙。众妙之门,是说,天地万物在其被道化生化育的反反复复里,而有,而存在,而天地万物的幻妙之存在,正是由道的“玄之又玄”而化有的。 第一章,老子围绕道,说了这四个方面的意思。其核心是,道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本源,道化生化育了天地万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