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是潘金莲》:为什么她偏要闹到人尽皆知至死方休?

 一棵花白 2021-11-11

【文/一棵花白】

■1

电影中李雪莲的头发由长发剪成齐颈,齐颈再剪成齐耳,最后烫了老年卷,每一次发型的变化,都对应了她心态的转变。

画幅每一次由方至圆,由圆至方,也都对应了她命运的转折。李雪莲就是一条线索,她串起来的,是各色各样的男人。

改变她命运的秦玉河,明明有处女情结却一直隐而不宣。等到假离婚,抛弃她另寻新欢,让她伤心过度流产。卖猪肉的男人,对她的爱仅限于多给她割点猪肉。初中暗恋她的厨师,留住她然后发短信和官员谈条件。

院长,县长,市长,统统不把她的诉求放在眼里,不愿意听她说话,让一个小伤疤捂着,溃脓发烂,最终成为一个填不上的血窟窿。

如果秦玉河愿意道歉,厨师单纯的想娶她,官员们有一个愿意为她解决问题的,一切都不会发生。但事情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愈演愈烈。

■2

告状第十年,她累了,不告了,但所有人都不相信她。领导轮番上阵问她为什么不告了,派了四个人看守她,让厨师去骗她。

她想不通为什么他们一开始逼得她走上告状的路,更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不告了,所有人又逼着她去告状。她历经重重困难,终于到了北京,却听到秦玉河去世的消息。

所有的信仰全部崩塌。有时候,支撑一个人走下去的,不是爱啊希望啊幸福啊,而是恨,是怨,是一肚子的委屈。这些负能量支撑她走过了无依无靠的十年。

至死方休,是真的至死方休。范冰冰演到这里,崩溃的样子必须给五星好评,崩溃过的人都知道,一个人真正信仰坍塌的时候,不是弱不禁风,而是身体重重的往下沉,几个人都拉不起来的那种。

那天看完电影,我说范冰冰要从我私藏的没演技演员名单里划掉了。一举一动就是个农妇,弓着的背,难看的吃相,走路的姿势,和印象中永远背挺的笔直举止优雅的范冰冰完全判若两人。

■3

最后发现恨的人不在了,李雪莲决心自杀。但最终她看着夕阳,放下了绳子。一切回到原点,一无所有的她,重新开始做牛骨汤的生意。

李雪莲花了整整十年去告状,所有的人都在反对她,劝她好好回家过日子,二楼开客栈,一楼卖牛骨汤,安稳度日。可她偏要闹到人尽皆知,至死方休。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

就像她想复婚再离婚一样,告状再开店卖牛骨汤,或许对旁人来说,是多此一举的笑话,对她来说却是必经之路,不做便不能安宁

民告官,怎么可能赢呢?但她不信这个邪。电影里的情节又一次证明我朝是“按闹分配”的,官员被惩治下台,李雪莲被誉为“集小白菜潘金莲窦娥于一身的、修炼十年的白素贞”。

八月份有一个前辈教会我一件事:你不把事情闹大,就会永远被人侵权。让越多人知道你以难缠闻名,就会有越多的人不敢抄袭你的文章。

我一直铭记这句话。让各级官员战战兢兢心虚不已的李雪莲,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事情闹大,让别人看到她的诉求。

■4

事实上李雪莲是不占法理的,她只是可怜人罢了。假离婚的主意是她提出来的,为了钻空子生二胎。但官员的推诿不负责,让她进了京,摇身一变成了主动方。

电影在这部分的呈现其实是有点突兀的。第十年突然所有人都来关心这件事情,如果有一件大事发生,需要特别注意地方政府的形象,还说得过去。

甚至连最后突如其来的“为了生二胎才假离婚”也显得突兀,儿子从头到尾都没出现过,最后用一句台词带过,显得说服力不够。

旁白和独白也显得太过“伟光正”,为了政治正确,而刻意强调些什么,其实没必要。还原小说本来的样子,岂不是更好?即使别国有改变法律的电影,我国有改变电影的总局,也不必把观众当智障,解释的那么直白。

我把好评都放在演员在线的演技和冯氏喜剧部分,影院里还是出现挺多次笑声的。方圆画幅也非常具有创新意识,尽管达到了导演目的,却不可避免的限制了画面,让观众印堂充血,观影不适(告诉我看到觉得眉心快爆炸的不是我一个人)。

总而言之,给六分刚刚好。多一分怕骄傲,少一分又觉得亏待。这部电影,真的没有宣传的那么好,也不如想象的那么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