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不是意志力薄弱,只因你混错了“圈子”

 长沙7喜 2021-11-12
1

亚里克斯是一位徒手攀岩者。

所谓徒手攀岩,就是不借助任何设备,也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单纯靠手和脚去攀爬陡峭的岩壁。

如果你看到《徒手攀岩》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在几百米陡峭笔直的岩壁上攀爬是多么惊险的一件事——

有时抓手只是一个微微凸起的小断层,有时脚尖只能支撑在岩壁的缝隙,身下就是万丈深渊,一个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这要克服多大的恐惧才能做到啊!

然而,亚历克斯并没有去“克服”恐惧:

他说:“没有办法消灭恐惧,我是靠反复练习动作,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区,通过训练,让恐惧不再影响我。”

图片

看看亚历克斯是怎样练习的吧——

他的目标是酋长岩,迄今还没有人徒手攀爬上去。

他把酋长岩分成二十多段,先借助绳索攀爬,把每一段的情况摸得透透的。

具体到每一段,他又拆解成一个个动作。

他做的攀岩笔记详细得让人惊叹:

第26段……左脚抵住岩壁站起来,左手抓住大的耳形把手点,换脚,并手抓住把手点,左脚卡入岩缝,右手从把手点顶端向下拉,左手伸进喇叭口窝窝,用拳头或者手掌卡在里面……

我们惯常的认知是:成功的人总是有强大的意志,有过人的毅力,要克服重重困难,付出千辛万苦……

单是这么一想,就觉得成功这件事太难、太遥不可及了,还没开始,先有了几分退缩。

但是,从亚里克斯的笔记中,我却看到了通向成功的另一条路径,一条更顺应人性、更“简单”的路径——

拆解目标,扩大自己的舒适区半径,让自己经常处在学习区中。

2
美国领导力大师诺埃尔·蒂奇把人的知识和能力划分为由内到外的三个圈层:舒适区(comfort zone)、学习区(stretch/learning zone)和恐慌区(panic zone)。

舒适区——

就是完全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没有什么难度,可以轻松应对。

人因为趋利避害的本能,喜欢待在舒适区里——因为舒服啊。

但在舒适区里待久了,也有弊端,容易感到无聊、厌烦,因为没有什么挑战,太平淡了。

学习区——

也叫拉伸区,就是稍微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有一些难度,需要努力才能做到。

在这个区域里,我们会感到一些挑战,但因为难度不是很大,只要集中心力、努努力,就能做到,让学习区变成舒适区。

这就给到我们积极的反馈,让我们对自己更有信心,更愿意去迎接挑战。随着舒适区的不断拓展,我们的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

恐慌区——

就是难度过大,大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即便拼尽全力,也不一定能做到。

如果总是让自己处于恐慌区,就会有挫败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容易产生消极、退缩的心理。

3
现在有一种很普遍的说法,就是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要主动改变,迎接挑战。

但走到哪儿去呢?

很多人步子迈得很大,从舒适区一下子就迈到了恐慌区,给自己设定了高远的目标。

这个目标很激励人,如果能实现,确实很让人兴奋。

因此,一开始,我们踌躇满志,摩拳擦掌。

但是,往往坚持不了几天,那股心劲儿就泄掉了一半,觉得前路漫漫,太难了。

再过几天,热情和意志力用完了,很快又回到了原有的舒适区。

面对这个结果,我们内心充满了挫败感和自责:唉,我就是做不到,就是没办法改变。

自暴自弃了一段时间,又觉得实在无法忍受现状了,又开始积蓄改变的冲动。

如此周而复始,在鸡血满满和挫败感之间,只有三分钟热度。

图片

比如,有的妈妈知道了吼孩子不好,于是控制自己不要吼孩子。

忍了一天、两天,忍到第三天,实在忍不住了,因为一点小事,引发了积攒了几天的情绪,又冲孩子大吼大叫。

吼完了,又很自责、很沮丧:我怎么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我就是忍不住吼孩子,我太失败了!

为什么“戒吼”总是半途而废?

很大原因,是因为她直接从舒适区冲到了恐慌区。

因为长久以来妈妈习惯了用吼来解决问题,这就成了她的舒适区。现在,妈妈知道要改变了,告诉自己不能吼孩子。

从习惯了遇到一点事就吼,到要求自己一点不能吼,这就相当于从舒适区一步跨到了恐慌区,对妈妈们说,难度很大——毕竟是多年的惯性、很多的情绪积压,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改掉了呢?

所以,当妈妈给自己提出了这个高要求后,一旦有一次没忍住,吼了孩子,就会感到很挫败,挫败感导致意志力进一步降低。

没过多久,就“故态复萌”了——什么不能吼孩子,我是做不到了,就这样吧……

4
这样的死循环怎么破?

最好的办法,就是亚里克斯说的:在学习区里拉伸自己的能力。

如何做到?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

步子迈小一点,别一下子定个大目标。

把高远的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把难度从恐慌区降低到学习区。

就像亚里克斯攀爬酋长岩,这个目标如此之难,难到还没有人能够做到。

显然,这个目标是在恐慌区里。

但亚里克斯把这个目标不断拆解,先拆成几十段,再把每一段拆解成每一步的动作——手抓住哪里,脚蹬在哪里。

每个动作只要稍加用心,就能够完成——这些小目标是在学习区里。

这样,只要认真走好每一步,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将学习区变成舒适区,就会不断拓展舒适区的半径,最终,扩展到恐慌区,实现大目标。

图片

这里的关键就是:

要把恐慌区的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同时确保这些小目标落在学习区里,只要踮踮脚尖就能够到。

当小目标达成,就会收到积极的反馈,生出更多信心。

人就是这样,尝到了甜头,自然愿意坚持下去——这个坚持,不是咬牙切齿地坚持,不需要动用太多的意志力,而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走着走着,回头一看:哇,已经走了好远——这就成了别人眼中的“坚持”。

5
几个月前,在橙子学英语这件事上,我就看到了拓展舒适区、拆解目标的神奇效果。(详见《纯分享:我用了两个月时间,陪孩子成功逆袭英语(上)》)

我想让橙子背完一本初中英语单词书,但以橙子的英语基础,要背完整本书2000多个单词,这事显然是在橙子的恐慌区。

我都能想象得出,橙子“哀嚎”着说:“太多了,我背不了,不背不背!”

怎么办?

难度太大,那就拆解目标,降低难度,把难度设置在学习区里。

我和橙子说,每天只背一个单元,大概10页。

听起来还可以,橙子答应了。

结果第一天一个单元背下来,用了两个多小时,对橙子来说还是有些吃力。一天用两个多小时背单词,这事显然不可持续。

怎么办?

那就继续拆解目标,降低难度。

一天背半个单元,只背4—5页。几天下来,基本上不到一个小时就能背完。

橙子对这样的任务量也能接受,显然,这在他的学习区里,不用太费劲就能做到。

我心里也自有打算——这事又不着急,一共31个单元,一天背半个单元,两个月下来,就能背完整本单词书,也很不错了。

就这样,按照一天半个单元的速度,两个月下来,橙子轻松背完了整本单词书,这让他很有成就感。潜移默化中,他的英语水平也提高了不少。

心态稳一些,步子缓一些,慢慢来,反而比较快。

6
这个方法看起来不难,但能做到的人不多——因为难在心态上。
一口吃个胖子,恨不得今天播种明天收获,是大多数人的内心冲动,这就造成了眼里只有远大目标,对微小的进步不以为然。

有位妈妈和我说,孩子写作业总是磨磨蹭蹭,天天写到十一二点。

我和妈妈分析了孩子的情况,给出了一些建议。

过了几天,我问妈妈情况怎样。

妈妈说:好一些了,但还是会写到十点半。

显然,妈妈还是不太满意。

我知道,她肯定希望孩子八点就写完作业。但是,以孩子的现状,八点完成作业,显然是在她的恐慌区。

让孩子从舒适区一下子跳到恐慌区,这对她的要求太高了。

这样的高要求下,家长更容易焦虑,天天盯着学习这件事,导致孩子对学习更加沮丧反感,情况变得更糟糕。

欲速则不达,不如放平心态,把目标设定在学习区。

比如,每天比前一天提前十分钟、甚至五分钟写完作业——这就是进步。

这样,孩子只要稍微努努力,就能实现小目标。

当她做到了,妈妈给予积极的反馈,这会让孩子有成就感,对自己更有信心,愿意做得更好——如此,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图片

总是忍不住从舒适区直接冲到恐慌区,归根结底,是急功近利、渴求速成的心态起作用。

对自己不满意,对孩子不满意,希望尽快摆脱现状,变得更好。

归根结底,还是对自己的不接纳。

所以,当我们总是陷入“鸡血满满——三分钟热度——自我放弃”的怪圈时,不如尝试运用学习区理论。

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最重要的是放平心态,把眼光放长远,每天进步一点点,和时间做朋友。

积跬步,致千里。认认真真活在当下。

其实,做什么事情不都是这样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