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00字深度总结:芍药在《伤寒论》19个方剂中的作用

 医国疑难病研究 2021-11-13

作者/姜玉龙

后世医家将芍药分为赤芍、白芍两大类,而《神农本草经》中只有芍药这一个名字,《伤寒论》的方剂中用的名字也是只有芍药。故本文采用“芍药”这个名字来谈论其在《伤寒论》方剂中的作用,愿能窥得仲景理法的一丝真机。

一、《伤寒论》中有芍药的主要方剂及其代表条文

1、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甘草、生姜、白术、茯苓、大枣)

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3、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4、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5、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6、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芍药、甘草、人参、生姜、大枣)

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7、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

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8、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9、小建中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大枣,甘草,胶饴)

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

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1、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

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2、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13、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大枣、生姜)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14、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15、附子汤(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

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16、四逆散(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17、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

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18、麻黄升麻汤(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萎蕤、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石膏、白术、干姜)

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19、小柴胡汤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柴胡、芍药、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以上19首方剂(1首小柴胡加减剂)就是《伤寒论》中所有包含芍药的方剂。

二、分析芍药在19首方剂中的作用

下面我们根据19首方剂所在的有代表性的条文来分析芍药的作用。

1、桂枝汤

气有阴阳,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桂枝之化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芍药之成也。

正常情况下,身体健康强壮的人,在感受到风、寒二气的时候,机体会发动自我保护机制——收缩。那么这个人出汗就会减少,如果风寒之气很严重的话,我们的机体就会过度的收缩,导致生病,其表现是无汗,发热(收缩导致气之阳,郁而化火,气之阴,过度藏精〈这里可以认为是汗〉),身体疼痛(过度藏精〈这里可以认为是津液营养物质〉组织而不得濡养)。

这里就需要用麻黄、桂枝、来把肌表(肌理和身体的表面)的这种收缩状态打开,继而阳不化火,火热得散,阴不过藏,津液得复。

而桂枝汤代表的病人是一个身体不太强壮的人,机体在感受到风、寒二气的时候,不能够正常的发挥自我保护机制,导致的结果是“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机体的气之阳浮越在肌表上,失去了卫外为固的功能,也不能与机体的气之阴相谐和,阳接受不到阴的凉润,就表现出热的一方面,但此时的发热,相比于上述的麻桂剂所表现出来的发热要轻。

“阴弱者,汗自出”,机体的气之阴不能发挥其正常的藏精功能,精不得藏,外在的气之阳又不能卫外为固,那么就会导致汗出。即所谓的“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

对于这样一个“阳浮而阴弱”的病人,机体的气之阴和气之阳的功能变得比常人弱,那么我们就要用桂枝汤来进行治疗。生姜、甘草、大枣、以及服药后喝的热稀粥,都是补足中焦,使脾胃能够化生出水谷之精,强盛人体脏腑经络系统的输布功能。

桂枝,《神农本草经》谓其“补中益气”,它的作用方式既有生姜、甘草、大枣等的补中,而其“益气”,一是益自己本身所带有的“精”化成的气,另一个是中焦的水谷之精所化的气,使气能够从中焦到达肌理,即“桂枝本为解肌”。

而气从肌理到达体表(身体的表面)这一过程,就需要自身的经络脏腑系统的输布精气的作用,在生姜、大枣、甘草、热稀粥以及桂枝的补中作用下,自身经络脏腑系统的输布功能已经变得很强盛,完全可以将从中焦所出的气运送到肌表,完成“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上焦〉。肺主皮毛。)这一过程。

桂枝所益之气为气之阳(包含桂枝本身之“精”化成的纯气之阳,和水谷精微化生的气中所含有的气之阳)。

芍药,《神农本草经》只谓其“益气”,没有补中这一表述。其在本方中是与桂枝在中焦之中相结合,将水谷精微化生出的气,气中的“气之阴”通过脏腑经络系统的输布,散布在体表。这样“气之阳”和“气之阴”就能够谐和的在一起,充斥于肌表之中,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所以桂枝汤中芍药的作用可以表述为:在机体水谷精气充足的前提下,通过机体正常的脏腑经络系统,益气之阴。

2、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

此方所在的代表条文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喝了桂枝汤,或者用了类似巴豆之类大热的泻药后,病人的症状仍然没有得到治愈的情况。病人的身体从上到下都有不适症状,在上的头项强痛,在中的心下觉得满闷或者满胀,有些痛(总之是身体中部的不舒适),在下的小便不利,以及全身的发热,无汗。

从病人的症状和先前的治法中我们首先可以排除两种情况:一、无汗,就不应该服用桂枝汤,治法中用了桂枝汤后病人症状也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可以排除是桂枝汤证所代表的阴阳同病和有风寒的情况;二、用了热的泻药之后,患者的病还是没有好,可以排除病人是单纯的中焦有寒和有水饮的情况。

那么我们来分析症状,什么可以造成上中下三焦都有症状?我认为是“湿邪”。《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说“因于湿,首如裹”,至真要大论篇中说“诸颈项强,皆属于湿”。湿邪上犯头项,故而“头痛项强”;湿邪弥漫三焦,困阻清阳,所以会发热,无汗;湿邪留恋中焦,气机不得生发,肌肤不得濡养,所以会“心下满,微痛”,我们要注意“微痛”可不可以理解为本虚标实的隐痛?我认为是可以的;湿邪下驱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故而“小便不利”。

所以张仲景用白术、茯苓、生姜、甘草,健脾利湿,养护中焦,使中焦之湿得去。芍药,《神农本草经》中谓其“益气,利小便”。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一段话讲述了水是如何被人体吸收代谢掉的。其中“通条水道,下输膀胱”就是水变成小便的过程。“水道”是什么?是三焦。

膀胱气化产生小便,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有原料——水;另一个是有温暖,使水能变成气,即是气化。产生温暖的就是三焦的相火。水道的通畅,即是三焦的通畅,相火能够正常的从上焦经中焦下行到下焦,潜藏在下焦命门之中(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而芍药就具有使三焦相火潜藏的功能。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芍药的益气功能是益气之阴,能够使气之阴从中焦升到上焦,升到体表皮毛。

升已而降,气之阴到达皮毛之后,会再沿着经络脏腑系统下降,遍属三焦(同时气之阳也会跟着气之阴下降,气之阴的升,要依赖气之阳,气之阳的降,要依赖气之阴),如环无端。相火(这里就可以认为是气之阳)伴随着芍药所益的气之阴降到下焦,芍药就能发挥其利小便功能。

同时,水为阴,三焦中所弥漫的水湿之气也能同芍药的气之阴下输到膀胱(同气相感之理)。大枣,皮红肉黄,火土化生之象,用于此也能发挥制水,化气,温阳、补土的功效。

如此三焦中所弥漫的水湿之气主体上都汇聚到下焦膀胱,通过相火的温暖气化,变成小便。即所谓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所以本方中芍药的作用为:在芍药能够益气的前提下,气之阴,通过三焦带着相火(气之阳)下潜到命门,带着水湿下输到膀胱,继而使膀胱的气化功能得以恢复,小便情况得以正常。

3、芍药甘草汤

该方的代表性条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误治的情况。患者伤于寒后,脉浮,开始出汗,小便次数多,心中发烦,有一点点的恶寒,小腿抽筋,医生认为这是桂枝汤证,喝了桂枝汤之后,厥了过去。

其实这是一个阳脱阴衰的病人。表的气之阳虚脱,气之阴不能够藏精,故出汗,恶寒,脉浮。里的气之阳外脱,气之阴不能藏精,故心烦,小便数,脚挛急,脉浮。这个时候应当给予芍药甘草汤救治。

芍药有益气的功效,益的是气之阴,阴能够收敛,能够收敛住向外脱的气之阳。如果用桂枝,那么桂枝益的是气之阳,阳是发散的,外脱的气之阳就更难收回,加速气之阳的外脱,同时外脱的气之阳也会带走与其相近的气之阴,而本身衰弱的气之阴无法与被桂枝益气作用导致亢奋的气之阳结合,造成阴阳气不相顺接的情况,即为厥。

芍药能转变气之阴的衰败状态,气之阴藏精的功能得到恢复,筋脉得到濡养,脚挛急就可以恢复。但是单独一味芍药是不够的,因为需要充足的养分芍药才能发挥其益气的功能,所以我们用到了甘草,甘味药不仅能够提供养分,还能够协同芍药所益的气之阴,发挥减缓外脱的气之阳的速度的功能。

所以本方中芍药的作用为益气之阴,以敛外脱气之阳。可见气之阳的“固”的作用离不开气之阴的收敛藏精作用。

4、葛根汤

经过以上表述,对芍药“益气,利小便”的作用机理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下面几首方剂将简谈芍药的“益气,利小便”作用在代表条文中的作用部位。

“项背强几几”,即是后背、脖子不舒服,僵硬的感觉。芍药在葛根的带领下,将气之阴上输到项背部,所藏之精,在此发挥濡养作用。

5、小青龙汤

“心下有水气”,水饮停留在心下,水气凌心则发为心悸;在上焦的相火不能顺利潜藏,相火刑金,则咳,渴;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少腹满;小便不利,水饮下驱大肠,则下利。(只分析水气所导致症状的原因,表寒不解所导致的症状的原因不作分析)

故用芍药“利小便”的作用,将心下之水从小便解,将三焦浮越的相火引到下焦。作用部位为三焦。

6、桂枝加芍药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汗出太过,主要耗伤了气之阴(另一种情况汗出太过,主要耗伤心中的气之阳,用桂枝甘草汤)。身体肌表得不到气之阴所藏之精的濡养,故疼痛;血脉不得其濡养,故沉迟。

所以用芍药“益气”的功能,在人参、生姜等物质补足水谷精微的前提下,芍药益气之阴,濡养周身(这里也用了桂枝,但量比芍药少,可见本条文所代表的疾病主要方面是气之阴的不足,次要方面是气之阳的不足)。作用部位在周身,中焦。

7、芍药甘草附子汤

此方所代表的条文有两种情况,共同的前提为中焦有水饮。

第一种情况,病人在发汗后,中焦的水饮被发越到肌理这个层面上,出现“身为振振摇”。身体不能自主的摇摆,故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之。桂枝带领着白术、茯苓,到达肌理这个层面,去化掉水饮,同时白术、茯苓甘草也能化掉中焦的水饮。

第二种情况是病人在发汗后,中焦的水饮未被发越,但是出现了恶寒这一明显的表现,这是外在的气之阳要外脱的表现,所以用芍药甘草汤加附子,即芍药甘草附子汤来治疗。附子能迅速将气之阳布散到体表,而不会像桂枝一样发越中焦的水饮。

芍药在此主要发挥益气的功能,次要的利小便功能。作用部位体表,中焦。

8、真武汤

真武汤的代表条文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肾阳衰微,水饮外犯,相火浮越的患者。其病以肾阳衰微为本,水饮外犯,相火浮越为标。

肾阳衰微就要温阳,故用附子、生姜;水饮外犯就要去除水饮,故用茯苓、白术、生姜、芍药。

相火浮越就要敛藏其相火。如何敛藏相火,使其回归到原本的位置,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下焦不寒,是温暖的;二、相火能够降下来。这就需要附子、芍药的共同作用。

在芍药使相火经三焦下降到下焦的同时,下焦应当有温暖的环境来接纳相火。附子就能发挥温暖下焦的功能。在两者共同作用下,浮越之相火得以潜藏。相火得以潜藏,那么下焦就能持续温暖,这有一个相互的作用。

芍药在此发挥利小便和益气的作用。作用部位在三焦。

9、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的代表条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心中气之阴不足的患者。故用芍药的益气之阴作用,在桂枝的带领下,补益心中的气之阴。作用部位从中焦到上焦。

10、大柴胡汤

此方的代表条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少阳阳明合病,气之阴耗伤,气之阳郁滞的病人。故用芍药的益气之阴的功能解其不得精之濡养所导致的“心下急”,气之阳郁而微化热导致的“郁郁微烦”。作用部位在中焦。

11、黄芩汤

“自下利”是由于气之阳郁在肠府化热导致,故用芍药的益气之阴的功能配合黄芩清小肠热的作用来解决气之阳的郁滞问题。作用部位中焦大小肠。

12、麻子仁丸

条文讲述了一个阴枯便秘的病人。用芍药的益气之阴,阴的凉润来解决“浮则胃气强”气之阳化的热,阴所藏之精来解决“涩则小便数”气之阴的不能藏精所丢失的精(主要从小便排出)。作用部位中焦。

13、桂枝加芍药汤

太阴病的病人,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不足,腹部得不到足够的精来濡养,故用芍药益气之阴的功能来濡养腹部。作用部位中焦。

14、黄连阿胶汤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相火不在下焦之位,侵占到上焦心的部位,芍药在鸡子黄的带领下,进入心中,发挥其益气之阴的作用,使相火下潜到下焦的位置上。作用部位上焦。

15、附子汤

寒气侵入少阴,骨肉不得濡养,导致患者全身从内的骨节到外的皮肤都痛,手足发冷。故用芍药益气之阴的功能,使所藏之精能够濡养骨肉。作用部位全身。

16、四逆散

这个方子很有意思,所治疗的证候是在气的层面上导致的三焦层面的阴阳气不相顺接(个人理解,当有全身性的或然症状的时候,应当考虑三焦)。

柴胡推陈致新的功能使三焦层面的气之阳得以恢复;芍药益气的作用使三焦层面的气之阴得以恢复;枳实“利五脏,除寒热结”(《神农本草经》中唯枳实一味可以除寒热结,仅枳实、麻勃两味可以利五脏),作为柴胡、芍药所产生的气之阳和气之阴交换的媒介,使得阴阳二气得以相顺接;甘草发挥补中,使阴阳二气和缓的交接的作用。芍药作用部位在三焦。

17、当归四逆汤

在桂枝汤的作用基础上加入补血活血的当归(可以考虑一个问题?后世皆称白芍能补血,赤芍能活血,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用大剂量芍药,而选择用了当归,芍药真的能够活血补血吗?),通经脉的通草,温经脉的细辛,使得机体血脉得以温养。

芍药的作用是益气之阴,作用部位是血脉。

18、麻黄升麻汤

这个条文所展现的症状很复杂,很多,所以复杂的症状要考虑三焦。其主要病机为上焦的气之阴阳俱亏,中焦寒热错杂,下焦相火不藏。

故主要用芍药益气之阴的作用来补气之阴,使寸脉能鼓起来,速度正常,潜降相火,使得咽喉得利,泄利得止。作用部位三焦。

19、小柴胡汤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

柴胡证,少阳枢机不利,上焦的相火不能够下潜,故用柴胡转动少阳之枢机。上焦的相火不能下潜,水谷精微同样不能够从上焦向下输布濡养到中焦、下焦(即“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的过程)。

中焦本身产生水谷精微,在枢机不利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水谷精微还能勉强运行于三焦,勉强能满足身体各个组织部位需要濡养的需求。但是一旦三焦变得很不通彻,那么组织濡养不足的表现就出来了,即腹中痛,故小柴胡汤去掉了苦寒的黄芩,改成了芍药,来借助它的益气之阴功能,使得相火、精微能够顺利的下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所藏之精能够发挥濡养作用。芍药的作用部位从上焦到中焦再到下焦。

三、《神农本草经》对芍药作用的表述

《神农本草经》说“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对于“益气,利小便”上文中已经作了表述,剩下的作用是建立在“益气,利小便”的基础上的。

主“邪气腹痛,止痛”,是芍药益气之阴的功能体现。

主“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也是在益气之阴的基础上进行的。

简单说一下主“破坚积”的原理。芍药益气之阴,气者,本身是阳,再分则为气之阳和气之阴。坚积,普遍都为阴寒凝聚之物,有的外部会表现出一些热象,但其根本是属阴的,阴寒之物凝聚而成(如肿瘤)。阴寒之物,我们就要用阳热之物来消散它,但是如果直接用纯阳之物,会产生阴阳格拒,阳热进入不到阴寒之物的内部,反而会化为火邪之类,耗伤人体正常的津液。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有两个基本选择:一、在纯阳之品中加入一些属阴的药物,带领着纯阳之品进入到阴寒之物的内部,继而消散它;二、用一种阳中含阴的药物,芍药就是一个代表药物,因为它能够益气之阴(气本为阳,再分则为阴阳。即有生于无,然后道生一,一生二,一与二结合生三,三就化生出万物的规律。此中阴阳道理当熟读周易,精通老庄之学方能明白),就能够在水谷精微充足的前提下直接进入到阴寒之物的内部,消散它。

四、芍药益气之阴这一观点能否适用于后世方剂

本部分将从芍药益气之阴的角度解读,补血方剂的代表(含有白芍的四物汤),和活血方剂的代表(含有赤芍的血府逐瘀汤)。

1、四物汤

四物汤由川芎、熟地、当归、白芍四味药物组成,具有补血的作用。川芎活血行气,熟地补益精髓,当归补血活血。有熟地填精补髓的前提,芍药就可以通过益气之阴的作用来达到补血的目的,而不是后世所谓的白芍直接补血。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素问》的这一段话就可以解释芍药是通过“食气入胃”水谷精微这一前提条件得到满足,开始益气之阴,在心中化而为血(“中焦受气取汁,奉心化赤而为血”),继而“淫精于脉”成为脉道中的血液。

2、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由当归、 生地、桃仁、红花、 枳壳、赤芍、柴胡、 甘草、桔梗、 川芎、 牛膝等药物组成,其主治瘀血。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对其主治的描述为“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头痛、胸疼、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瞀闷、急躁、夜睡多梦、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其热、痛、急躁、出汗、不眠、晚发热等症状,当为精不足,不能够发挥濡养功能,相火浮越,藏精功能变弱所导致的。而此方中能治疗这些症状的唯有芍药一味,能够以其独具有的益气之阴功能来消除症状。同时在上文中提到芍药主“除血痹”的功能(这里可以认为是淤血)也是在益气之阴功能的基础上得以体现。故赤芍不是直接去除瘀血的。

通过对上面两首方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芍药益气之阴这一观点可以适用于后世的方剂。

五、总结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芍药在《伤寒论》中的根本作用为“益气之阴,利小便”,并在此基础进而表现出降相火,补精,除血痹积聚,补血活血等功能。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对于后世医家的著述要慎看活看,要根于经典,要有理论来源,不得人云亦云,否则深自误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