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节回顾】专家讲座Ⅱ:“学术内外:读书·听乐·写作”

 昵称57746081 2021-11-13

第792期

【艺术节回顾】专家讲座Ⅱ:“学术内外:读书·听乐·写作”

2021年11月10日下午15:30,上海音乐学院第十六届“奏鸣·研究生艺术节”专家讲座Ⅱ在北606如期举行。本场讲座邀请了孙国忠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名为“学术内外:读书·听乐·写作”的精彩讲座。讲座主持人由2020级博士研究生田淑颖同学担任。

图片

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读书、听乐、写作这三者是专业学习和研究实践的典型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方面构成的“组合”在学术内和学术外各有其存在的特色和意义。因此,无论是为了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的品质建构,还是为了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文素养的努力提升,读书、听乐、写作这些看似平常的活动都值得不断地用心体悟。研究生部主任钱仁平教授也来到讲座现场,以简洁的“开场白”表达了对孙国忠教授多年开设研究生课程《音乐文献与研究方法》的感谢和对这场讲座的期待。

图片

解题:学术、音乐学术与音乐学

讲座开始,孙国忠教授对“学术”“音乐学术”与“音乐学”这三个关键词进行了解题:学术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音乐学术则是与音乐艺术相关的系统性学问探讨。孙国忠教授认为:音乐学的定义包含三个层面的“要义”:音乐学作为一种求知的学术形式,学术性的研究过程是它的存在方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艺术结果的音乐现象和与这一现象发生关系的人;音乐学的研究是多视角的观察和思考,将研究对象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探究乃是当代音乐学的基本学术走向。

讲座中孙国忠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音乐学目前的学科架构和基本格局,他以圭多·阿德勒的《音乐学的范围、方法及目的》(1885)一文为例,指出阿德勒在这篇论著中以二分法的思路和认知将音乐学学科划分为“历史音乐学”和“体系音乐学”这两个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学科分支:“历史音乐学”主要是与音乐历史发展进程相关的问题研究,“体系音乐学”则更多关注与音乐“声响”载体(“音乐语言”形态)与音乐样式之“技艺”建构及呈现的专题探索。观察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程,如今已从阿德勒的“二分法”发展为“历史音乐学”“体系音乐学”与“民族音乐学”三足鼎立的学科样态和发展态势。立足于当下的学科审视并将视野进一步延伸,我们应该再思音乐学作为人文学科之组成部分的独特意义。孙国忠教授详解了人文学科(Humanities)一词的涵义,并结合音乐学的学科本义进行了更具体的解答。讲座以此为“导引”,目的是让同学们厘清学术之“内与外”的具体所指并思考读书、听乐与写作在不同语境中的特点和意义。

读书·读书笔记·学术性书评

在面对“专业阅读”所涉及的大量文献时,作为音乐学专业的我们应该如何读书?带着这一问题,孙国忠教授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并向大家介绍了一种有效的读书方式:评注式笔记(亦称“书目评注”)。建立于文献研读基础之上的评注式笔记(annotated bibliography)就是通过自己精要的文字概括,提炼出所读文献(文章和著作)的要义。这种融入研读后思考并以文献内容“要义性”(abstract)呈现的读书笔记可以很好地训练“专业阅读”所必须达到的内容理解和文献“消化”的目的。

关于“专业阅读”的品质提升,孙国忠教授特别强调“学术性书评”写作的重要性。他以自己写作的书评《闯荡“噪音世界”——评<余下只有噪音:聆听20世纪>》为例,向大家讲解了“学术性书评”的写作方法。同时,孙国忠教授强力推荐了在人文领域和读书界广受好评的《上海书评》,请有意写作书评的同学们浏览和参考。

图片

关于“闲读”

所谓“闲读”,是指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之外的阅读。作为对课余生活的一种丰富,孙国忠教授向同学们推荐了九本(套)书,它们分别是:齐如山《闻歌想影:齐如山说京剧》、郭宝昌与陶庆梅《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吉尔·雅各布《戛纳往事:电影节辞典》、叶小纲《素手烹茶》、珍妮弗·霍曼斯《阿波罗的天使:芭蕾艺术五百年》、邵仄炯《读懂中国画:画家眼中的五十幅传世名作》、刘擎《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刘双志《弗洛伊德的躺椅与尼采的天空:德奥世界末的美学景观》、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单从书名来看,便能感觉到这些著作内容的丰富多彩。再往深处细想,将这九本(套)各具特色的书关联在一起的“闲读”选择,正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审思的艺术“视界”和人文旨趣。孙国忠教授还向同学们推荐了他个人非常喜爱的《书城》与《读书》,相信大家能从这两种很有品位的人文杂志的阅读中得到知识和乐趣。

图片

听乐与写作

囿于时间所限,关于“听乐、临响与读谱”和关于“写作”的部分内容无法一一详尽,因此孙国忠教授将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进行了重点概括。

首先,孙国忠教授认为,对音乐学院的学生来讲,多听音乐作品、多读乐谱是提升自我音乐修养和学术层次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大量的作品聆听,才能逐步建立起对音乐作品本身(音响存在方式)的熟知,这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核心环节”。孙国忠教授特别指出,根据他多年教学中的观察,凡是能在学术层面进入“优秀学生”行列的同学,都是具有较丰富聆听经历(较丰厚“聆听曲目”的积累)的学生。换言之,有听乐热情和有一定聆听经验的学生通常不会限定自己的聆听范围,扩大“耳界”、扩展曲目是研究生学习中认识音乐现象和艺术价值的“硬道理”!同时,孙国忠教授还强调了读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音乐作品中的一些'特殊性细节’往往会被一般的聆听所忽略,只有通过读谱,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些细节的实际存在及其表现蕴意”。以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一开始的“命运动机”为例:如此强劲的“音乐力道”主要依靠弦乐来完成(只有单簧管和大管的先后衬托)!读懂这样的音乐构思和配器效果,才能够深度体悟贝多芬的音乐创造力和古典交响思维的品质建构。

孙国忠教授希望音乐学专业的学生除了进行学术性写作,还可以尝试包括乐评、书评、随笔在内的多种文体的写作。作为一种对音乐表演(音乐会与歌剧)或音乐现象的即时性评论,乐评格外强调时效性的“新”与“快”,这可以锻炼同学们对音乐本身及其表演艺术和对“现时音乐现象”关注和言说的敏感度与鉴赏力。孙国忠教授鼓励大家“多听乐、常临响、勤思考、乐动笔”,通过不断深化的音乐聆听、作品分析与专业研究,最后用晓畅的文字来展示自己的音乐认知和学术理解。作为一种参考,孙国忠教授在讲座最后给大家分享了三篇他写作的学术论文、书评和关于音乐评论的思考,它们分别是《古典音乐:时代·风格·经典》《辛丰年:一个时代的爱乐印记》与《“音乐论说”场域中的音乐评论》。

孙国忠教授用充实的内容和风趣的语言为大家带来了一场轻松、愉悦又极为精彩的“分享式”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孙国忠教授时而立于学术之内,时而置于学术之外,从分享的角度将自己的感悟与体会娓娓道来,给同学们带来了生动一课,他对读书、听乐、写作的畅谈一定会促进同学们对相关话题的进一步思考。

图片

上音研究生

文稿|张晓萱

摄影|张晓萱  屠梦蝶

审核|张迪

编辑|傅佳浩

责编|郭倩倩

知音 · 赏韶 · 思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