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经济学:粮食安全区与安全指数

 谢耳朵馆长 2021-11-14

聚焦经济学:粮食安全区与安全指数。

(一)粮食中等安全区。粮食中等安全区的安全指数为50~66,包括天津、四川、北京、湖北、江西、海南、广东和浙江8个省(市),其共同特征是光、温、水等自然条件优越,但人均耕地少,人均粮食占有量少。湖北、广东、江西等省曾是南粮北调的主要粮食产区,但改革开放后,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当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明显降低。此外,广东、海南等三熟地区已退为二熟区,复种指数下降明显,导致粮食安全地位下滑。

粮食中等安全区中的北京市、天津市的粮食安全问题比较突出,需要采取切实的措施来应对海外粮食供应链断裂对粮食安全的威胁。北京市粮食技术安全、经济安全指数均为100,但人均粮食、肉类占有量分别为15.8千克和8.11千克,粮食数量安全指数低,所以被列入粮食中等安全区。天津市粮食质量安全、技术安全指数高,但人均粮食、肉类占有量分别为134.5千克和21.7千克,同样是粮食数量安全指数低。北京市、天津市要想提高粮食安全指数:一是要减少非农业用地,二是要建立稳定的粮食调入、进口渠道,三是要加强农业技术的输出与转让,与产粮大省黑龙江、吉林和湖南等建立技术与产业合作,共建共享粮食生产基地。

(二)粮食弱安全区粮食。弱安全区的安全指数小于50,包括宁夏、山西、陕西、云南、甘肃、青海和贵州7个省(区),除山西省外,均处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粮食弱安全区中的省(区)的共同特征是“四缺”:缺资源、缺技术、缺粮、缺钱。西北地区干旱少雨,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差;西南地区人均耕地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除宁夏外,人均粮食占有量均低于400千克的安全线。这些省(区)保障粮食安全需要从外部调入粮食,加之购买能力弱,出现粮食危机的可能性极大。

保障粮食弱安全区的粮食安全是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因为一旦出现海外粮食供应链断裂、粮价上升,首先出现粮食安全问题的就是粮食弱安全区的省(区)。粮食弱安全区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国家要加大对粮食弱安全区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相关技术研发与引进的支持,通过政策引导农业技术先进的省(市、区)对口支援粮食弱安全区,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购买能力。贵州、甘肃和宁夏等人均耕地资源少的省(区),要重点利用特殊气候资源,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有机农业,走出一条特色、高质量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总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首先要保障重点省(市、区)的粮食安全,即保障直辖市等大城市和粮食弱安全区的粮食安全。

重点措施有:一是逐步建立健全共建、共享、长期、稳定的粮食供应基地,应对粮食供应链断裂的危机;二是保障重点人群的粮食安全(重点人群主要是指一旦粮食、食品涨价就缺乏购买能力的低收入人群),其根本出路在于通过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或由政府、社会共同救济;三是保障重点粮食品种的安全,确保口粮完全自给,不再出现饥饿反弹,同时要实施大豆替代工程,把解决大豆问题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突破口。

主要作物的安全指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取得了辉煌成就,粮食总产增长了486%,中国是世界上粮食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但由于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升,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近几年中国粮食进口量逐渐接近1亿吨水平,大豆等粮食品种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一、粮食进口超1亿吨,人均进口65千克。

“立足国内、适度进口”是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基本方针。随着粮食供需形势的变化,我国在粮食自给率政策上进行了细微的调整。1995年以前,国家提倡自力更生解决人民粮食需求;1996—2012年,中国政府提出了确保粮食自给率95%以上的目标;2013年,中国政府确立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新目标。

从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的进出口量和消费量来看,粮食进口量呈“V”字形,自给率呈倒“V”字形,拐点出现在1998年。1998年,四种粮食总净进口量为119.1万吨,人均进口仅0.95千克。1998年之后,粮食进口高速增长,进口总量平均每两年增加1000万吨;2017年,四种粮食进口量突破1亿吨大关,达到1.0158亿吨;2018年,中国共进口粮食9256万吨,相当于人均进口粮食66.33千克。从主要粮食作物来看,稻谷长期保持完全自给,小麦的自给率和初期相比有所提升,达到95%以上,玉米自给率稳定在98%以上。粮食进口大幅增加、自给率高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大豆的大量进口。

二、口粮综合自给率稳定在98%以上。

稻谷和小麦是重要的口粮作物,占口粮的比重超过91%。除少数地区外,在居民饮食消费习惯中,大米和面粉往往又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品种。因此,在消费方面,稻谷和小麦可以互相调剂余缺,在自给率方面也可以累加计算。按照稻谷和小麦进出口等量冲抵的算法,2018年口粮综合自给率为99.35%;1985—2018年,口粮综合自给率平均为98.01%。其中,口粮自给率在98%以上的有20年,占比58.82%;口粮综合自给率在99%以上的有14年,占比41.18%。

三、稻谷完全自给,进口与出口并存。

稻谷是中国居民口粮的主要品种,稻谷占口粮的比重为57.54%,稻谷的自给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口粮的自给水平。由于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国的稻作水平世界领先,在双季稻面积大幅降低、水稻播种面积出现下滑的情况下,稻谷产量持续增长,从1985年的16857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21213万吨,增加了25.84%,年均增长0.70%。在主要粮食作物中,稻谷是唯一持续保持净出口的品种,1998年出口最高达到了375万吨,1985—2018年平均每年出口113万吨,自给率平均为100.61%。

四、小麦自给率为95.4%,进口量下降。

作为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小麦占口粮的比重为33.70%,也是居民口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播种面积相对稳定和单产提升,1985—2018年,小麦产量由8581万吨增长到13144万吨,增长了53.18%,年均增速为1.30%。由于小麦生产能力的持续提升,小麦自给率也长期保持增长趋势。在小麦自给率最低的1988年,小麦净进口量达到1455万吨,自给率仅为85.45%。

在小麦自给率最高的2008年,小麦净进口量仅4.3万吨,自给率达到了99.96%。从小麦进口量变化来看,1996年之前,小麦进口量保持在1000万吨级的水平;1997—2011年,除个别年份外,小麦进口量保持在100万吨级左右;2012年后,小麦进口量保持在350万吨左右。从小麦自给率来看,除个别年份外,1996年之前的自给率在90%左右,1997—2011年的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9%,2012年以后的自给率维持在98%左右。

五、玉米自给率近年稳定在98%以上。

玉米是中国最大的饲料作物,占饲料粮总消费量的80%以上。由于玉米杂交种的推广和更新换代,加上玉米播种面积的迅速扩大,玉米产量呈高速增长趋势。1985—2018年,玉米产量从6383万吨增加到25717万吨,增长了302.9%,年均增速达到4.31%。玉米是自给率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的作物。1985—2018年,玉米年均进口量为110.61万吨,自给率平均达到99.41%。从阶段性来看,2011年以前,除个别年份外,玉米的进口量都比较低,自给率长期保持在99%以上,大部分年份的自给率在100%左右;2012年以后,玉米进口量有所增加,但基本保持在350万吨,自给率保持在98.5%左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