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如若不知进退,不知如何在错综的人事纠葛中把握自己,那时相当危险的。耿直也好,忠厚也好,这都是需要提倡的。但是,首先要有一个前提,即能够准确地估量形势,洞观时机,要有进有退,有舍有得。我国历史上许多文臣武将的成败荣辱,究其根本原因都在于此。韩信和张良这两人的命运结局就证明了这个道理。韩信在秦末战争和楚汉之争中,算得上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只因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不能“学道谦让,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论》),反而居功自傲,结果不能获得刘邦的信任,最后被迫图谋反叛,落下个身首异处、宗族遭祸的可悲下场。张良呢?自辅佐刘邦夺取天下后,“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主动地退出政治旋涡,实现善始善终。由此可见,古代许多名臣的处世之道是应该借鉴的。
![]() 阮籍是魏晋时期著名的诗人。当时,司马氏集团窃取了魏国的军政大权,用血腥的屠杀排除异己。在这种情况下,阮籍不仅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就连自身的安全也没有保障,因而对黑暗的现实采取了一种消极反抗的态度。他终日“饮酒昏酣,遗落世事”,言谈交际更是“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一天,阮籍正与人下棋,家人慌忙来报说他的母亲死了,对方见此情景急忙要求作罢,而阮籍却坚持要把棋下完,并要一决胜负。之后,他饮酒二斗,仰天大嚎,大口吐血。看来,阮籍真是狂妄放诞的了。不过,这一切都是佯装出来的表面现象,他是为了以此逃脱司马氏的迫害,他的内心对宦海世事看得格外清楚。 ![]() 有一次,司马昭想要为儿子司马炎向阮家求亲,阮籍却一醉就是六十天。司马昭始终得不到说话的机会,只好罢休。史书上还记载说,司马昭的亲信钟会曾几次访问阮籍,企图从谈话中抓到一些把柄陷害他,可是阮籍照样装醉,闭口不谈国事,始终不给钟会任何口实。阮籍正是凭着放诞不羁、饮酒纵乐才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是人人皆知的。他年幼时曾深受王敦喜爱,王敦常常留他在自己的房里睡觉。当时王敦握有重兵,正阴谋推翻晋王朝。一天早晨,他的心腹钱风找他来密谋起兵叛乱一事。这时,王羲之醒来了,他听到了他们所说的全是谋害忠良、乱国篡权的秘密大事。王羲之心想这下可坏了,等到他们发现自己全都听到了,一定会下毒手杀人灭口,于是急中生智,吐出一些唾液弄脏头面和被子,装作酣睡深沉的样子,还不时打起鼾来。王敦和钱凤密谋越深,就越是警惕,唯恐有人偷听。忽然,王敦想起来王羲之还在屋里睡觉,便小声对钱凤说:“坏了,我们说的事会让他听到的。”钱凤一惊,沉吟了片刻说:“你去仔细看看,如若他睡得很香,也就算了,否则也就只好杀了他。”王敦轻轻走到帐前一看,好家伙,王羲之睡得正浓,口涎流得一塌糊涂,还打着深长的鼾声,便打消了杀人灭口的念头。王羲之总算凭着机智逃过了这次灾难。 ![]() 东晋时代的郗超也是一个智慧超群的人物。晋明帝的驸马桓温专权时,郗超深受信任,曾任参军、后擢为中书侍郎。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大司马桓温和徐、兖二州刺史郗愔、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等共同伐燕,收复国土。郗愔得知后非常高兴。郗愔是郗超的父亲,官职虽高,但暗于事机,对桓温欲借北伐而揽权的真正意图一点也没有察觉到,更没有想到自己因手中握有重兵,早已成了桓温深为忌恨的人。于是,他糊里糊涂地给桓温写了一封信。书信里表示愿意与桓温合作,共兴王室,时刻准备率部出征。信写好后便交给郗超,让他转给桓温。 ![]() 此时郗超任职参军,长随桓温左右,对桓温的性格和心理要比他的父亲看得更清楚。他打开信,感觉这封信写得很不妥,便把信撕了,并以父亲的口气又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郗愔非将帅之才,不堪军旅生活,多年治军,毫无战绩,而今年老多病,乞求能给我闲职,我想去清静之地休养。信中还劝桓温亲自率兵进取中原。 ![]() 桓温得到信后大喜,随即给郗愔升为冠军将军的头衔,并任会稽内史。从此,桓温自领徐州和兖州的刺史,满足了他的野心。事后,郗超才向他的父亲细说了撕信又写信的原委,郗愔大吃一惊,转而庆幸因儿子能及时洞察桓温野心,自己逃脱了一场横祸。 ![]() 郗超确实是一个深通处世之道的人,然而,他很正直。桓温专权时,他很受器重,曾与桓温密谋废掉晋废帝,另立简文帝。朝中大臣都很惧怕他。但史书并未记载他陷害过谁。相反,桓温死后,谢安执政,前秦屡屡侵犯,谢安从国家安危出发,推荐自己的侄子谢玄领兵御敌,郗超虽与谢安不和,但他能从大局出发,肯定说:“谢安不避举亲的嫌疑,推举谢玄担当重任,是正确的。谢玄之才,足以不辜负国家重任。”此事后来传为佳话。 ![]() 从上述的三个小故事中,人们可以体会到:处世的机敏绝非是一桩小事,而是往往牵扯到人的成败得失。然而,处世的本领不在于圆滑,也不在于奸滑,而是在于要正确地审时度势,从而抉择自己的行动方向。尽管本文所选的事例都是如何避难求安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求安就是逃避责任和道义,这里面还有一个做人的志向和道德标准的问题。否则,离开了时代背景,离开了大是大非的立场而奢谈求安,便容易滑向庸俗的活命哲学了。古人云:“当死不死是为贼”,这是在强调,当国家有难,人民遭殃的时候,真正的英雄应该有不避水火,不辞生死,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气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