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19辑)诗满博罗

 苏氏信息平台 2021-11-14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19辑)

作者:王龙海

诗满博罗

苏轼从罗浮山下来,后面4天的旅途,都是在东江上,其中绝大部分是在博罗县境内。苏轼对博罗县的巨大贡献,至今无人超越。

古代广东官船(清代照片)

28日上午,苏轼回到泊头镇,吃过午饭,就在码头边的客栈写作。他先写了游记《题罗浮》,简要记载了昨日的经过,并注明:“从游者:幼子过、巡检史珏、宝积长老齐徳、延祥长老绍冲、冲虚道士陈熙明。山中可游而未暇者,期以明年三月复来。”
他听僧道讲起山上奇怪的铁桥,很有感触,又写了《铁桥铭》:
“维铁在治,五金之坚。
藏精于地,受质于天。”
意思是千辛万苦冶炼的生铁,是(当时)各种金属中最坚硬的,而铁矿的形成也是经历了天地长期的变化。苏轼广州过的徐州凤翔等地,都曾是产铁的地方,他对铁矿、煤矿的开采和冶炼比较了解。也是以此激励苏过和张惠蒙。
打开书箱时,他看见儿子前两天写的《凌云赋》,仔细浏览了一遍,文句畅达,意境独特,是一篇好作文。心里高兴,于是提笔写诗一首: 
“人间有此白玉京,罗浮见日鸡一鸣。南楼未必齐日观,郁仪1自欲朝朱明。(刘梦得有诗,记罗浮夜半见日事。山不甚高,而夜见日,此可异也。山有二石楼。今延祥寺在南楼下,朱明洞在冲虚观后,云是蓬莱第七洞天。2)
东坡之师抱仆老,真契早已交前生。玉堂金马久流落,寸田尺宅今归耕。道华亦尝啖一枣,(唐永乐道士侯道华,窃食邓天师药仙去。永乐有无核枣,人不可得,道华独得之。予在岐下,亦尝得食一枚。)契虚正欲仇三彭。(唐僧契虚,遇人导游稚川仙府。真人问曰:汝绝三彭之仇乎?契虚不能答。)
铁桥石柱连空横,(山有铁桥石柱,人罕至者。)杖藜欲趁飞猱轻。云溪夜逢喑虎伏,(山有哑虎巡山)斗坛画出铜龙狞。
(冲虚观后有朱真人朝斗坛,近于坛上获铜龙六、铜鱼一。)
小儿少年有奇志,中宵起坐存黄庭。近者戏作《凌云赋》(3,笔势仿佛离骚经。负书从我盍归去,群仙正草新宫铭。汝应奴隶蔡少霞,我亦季孟山玄卿。(唐有梦书《新宫铭》者,云紫阳真人山玄卿撰,其略曰:良常西麓原泽东泄,新宫宏宏,崇轩献献。又有蔡少霞者,梦人遣书碑,略曰,公昔乘鱼车,今履瑞云,躅空仰涂,绮辂轮。其末题云,五云书阁吏蔡少霞书。)
还须略报老同叔,赢粮万里寻初平。(子由一字同叔)
                                       《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
苏轼将诗稿交给儿子,算是游记和对他作文的评语。傍晚父子两在沙河边散步,谈论作文之道。苏过半年来,一路南下,走了近八千里路,拜了数十座庙,看了几大箱书籍,和形形色色的官员、文人、僧道交流。丧母之哀已开始平复,空闲也写了十多篇诗文,敏捷的才思如笋在地,即将喷薄而出。这和自己兄弟当年省试前何其相似啊。可惜现在大宋没有了嘉祐、治平年人才辈出的雄风,儿子这两年立志尽孝,没有去考取功名。
苏过大略明白父亲诗里的意思:人间有罗浮山这样的仙境,高到可以夜晚看见西边的太阳。看了不算高的南楼寺,又去了冲虚观朱明洞。父亲自幼仰慕葛洪,可是在官场折腾的时间太久了,现在才可以归养,游览铁桥、伏虎石和朝斗观等仙迹。
“小儿少年有奇志,中宵起坐存黄庭。近者戏作《凌云赋》,笔势仿佛离骚经。”是父亲对自己的嘉许。这后面的四句,是说父子二人都喜好道教。最后一句“还须略报老同叔,赢粮万里寻初平”,是让苏过写信告诉苏辙,他们奔波“万里”,来罗浮山探寻过葛洪和其徒弟黄初平(黄大仙)了。
苏过把自己写的《和大人游罗浮山》递给父亲,苏轼见写的是:
“直言便触天子嗔,万里远谪南海滨。
谪官罗浮定天意,不涉忧患那长生。”
苏轼说,诗意不错,但要忌讳提及现实,更不要涉及皇上,否则就要授人以柄了。苏过毕竟年轻,心中为父亲愤恨不平,可以理解。
也许是兄弟感应的缘故,苏轼25日到东莞时,苏辙刚好从汝州抵达贬所筠州,这会儿正忙碌着找住处,写信报平安。他估计哥哥也应该到惠州了。
后来苏辙见到苏轼的诗,写了《次韵子瞻游罗浮山》诗,其中一句祝愿:此心愿与世无事,不愿与世平不平”。告诫苏轼,再不要去管闲事,哪怕遇到不平也要视若不见。苏辙没提苏过的诗,应该是苏轼没寄去。
此时薄暮升起,大地暑气消退,在沙河(4)里穿梭的船只都开始停靠。码头上容不下时,就依次往外围的河汊、水潭去,如同许多的鸭子聚拢到一起。不久,船上、岸上都出现了灯光,随着黑夜的降临,码头、河岸上变得灯火通明。 

       29日早,官船起蒿,从沙河河叉进入东江,逆流抵达东莞县铁冈驿。这里是沙河在园洲东的一个河口,所以也叫沙河驿。30日苏轼应该在博罗县龙溪的东江码头(今苏村,5)停靠。10月1日下午,抵达博罗县城西门苏州水驿。
博罗县是惠州辖县,位于惠州到东莞之间的东江中下游。在战国时期,在岭南百越中为缚娄国(6),秦朝设立“傅罗县”,后讹为博罗。博罗县在秦朝包括惠州及其周边地区,范围很大。到北宋,已经分拆成了十多个县。苏轼来时,博罗县辖区的形状,如同一个长方形,东北至西南斜放着。全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河流全部汇入东江,博罗南部和东莞隔东江交界。东江在博罗县城以下,冲积形成了一个狭长的河谷平坝,这里农业发达,经济繁荣,人烟密集,和成都平原比较类似。平原往北,就是无边无尽的大山,其中靠东江最近、最著名的即是罗浮山和象头山,白水山是象头山的一支南脉。
博罗城和东莞一样,有完整的城墙,这点比黄州要好得多。四道城门,有三条大街和许多小巷,县衙、县学、城隍庙、东岳庙(火神庙,古人忌讳谈火)在中心地带。驿馆在城西,登上城楼,就可以远眺东江点点船影。
城里没什么特殊的地方,倒是城外的香积寺(今废,遗址位于今罗阳街道承粮陂村的茶子园后山)、佛迹院(今无)、白水山(7)吸引了他的兴趣。听说这里有九龙潭瀑布,有汤泉,可以养身、治病,他很是心动。可是官船在途,也有行程的规定,苏轼无法抽身去。好在这里离惠州近,只有20里路(苏轼言),安顿好后就可以来烧香。
苏轼到惠州后,在合江楼整理停当,有空便去周边的寺庙礼佛,祭祀亡故的亲人。10月12日,他和苏过一早坐船,前往博罗县城东面的香积寺和白水山。
从香积寺出来,登上白水山下的佛迹院。寺僧带着他们到寺东面山谷中,岩石上有许多巨大的痕迹,状如脚印,称之为“佛迹”。难怪这座小小的寺庙叫佛迹院。
白水山以温泉、冷泉、瀑布、碧潭著称,其精华在山谷中的九龙潭瀑布。泉水在天湖汇集后,直下九叠深潭,每个潭相隔八、九米,最后在山南形成“龙母潭”(龙珠湖)。泡过温泉后,已经黄昏,下山看见西边的火烧云,十分壮丽。赶回江边时,月亮已经升起。回到合江楼,就是二更十分了。饥肠辘辘的两父子,发现还有剩下的甘煮菜”,于是凑合着下酒。
看着墙壁父子的身影,苏轼陡然心情颓丧。晚上无法安睡,于是又起来写游记,次日将《游白水岩》交给儿子。
“甘煮菜”就是现在的“橄榄菜”,是潮州菜中的小菜,就是橄榄煮芥菜。对初到惠州的苏轼来说,肯定很不合胃口。可就是这样的素菜,也不多,而且是剩菜。难怪苏轼心情郁闷了。

传苏轼真迹《白水山佛寺游记》(局部,笔者认为有模仿笔迹,但风骨全无)
苏轼后来写下两首诗,赞颂温泉。在《咏汤泉》中,探究地热的秘密为“积火焚大槐,蓄油灾武库。”叹息自己未解原因“自怜耳目隘,未测阴阳故。”温泉水温太高,不能生长鱼鳖,还会把狐、兔烤熟。“山中惟木客,户外时芒屦。”是同情砍柴伐木的人,穿着草鞋干活。最后他调侃自己洗野温泉:虽然没有美人陪伴,但也没有贪欲亡国的危险。典故出自被唐玄宗宠幸的杨贵妃,时常到华清池洗温泉,结果造成安史之乱。
《白水山佛迹岩》是苏轼描写浮山的传说和白虎洞、白水山的奇妙:双溪汇九折,万马腾一鼓。奔雷溅玉雪,潭洞开水府。”他甚至产生了幻觉:“溪流变春酒,与我相宾主。”
他还不遗余力地宣传,向亲友推荐汤泉的好处,得到大家一致首肯。于是大家开始成群结队到白水山来感受温泉。在苏轼的记载中,比较有名的是两次集体泡汤泉。
一次是在绍圣二年(1095)三月四日,惠州太守詹范在春祭后,到博罗县公干,并准备迎接几日后来巡按的程正辅。他听苏轼介绍温泉的奇妙,于是邀请苏轼、王原等人同去。

         博罗县(白水山)九龙潭
大家游览佛迹岩后,在白虎涧汤泉沐浴。泡完温泉,大家在瀑布下晒干头发——古人都是长发,然后高歌而返。
回到惠州,苏轼听见儿子正在读陶渊明的诗,于是和诗六首,并在序言中记载了这次愉快的旅游:
“(绍圣二年) 三月四日,游白水山佛迹岩。沐浴于汤泉,晞发于悬瀑之下,浩歌而归。肩舆却行以与客语,不觉至水北荔枝浦上。晚日葱笼,竹阴萧然,时荔子累累如芡实矣。有父老年八十馀,指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归卧既觉,闻儿子过诵渊明《归田园居》诗六首,乃悉次其韵。(《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序》)
苏轼的姐夫、表哥程正辅在109410月担任广东提刑后,次年3月到惠州巡察,苏轼将自己写的诗拿出来交流,并给他推荐白水山温泉。可惜程正辅日程安排不过来,没有去。同年8惠州相继遇到洪灾、风灾,9月程正辅再次来巡察灾情。送别时,苏轼到了博罗县,和县令林抃一起,陪他游览了香积寺和白水山。
这天苏轼写下了四首诗:《游香积寺》《与正辅游香积寺》《同正辅表兄游白水山》《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
在《与正辅游香积寺》中,苏轼说:岭南的山岭少有松树和竹子,因此时常遭受野火的苦厄。但是香积寺后的山峰却郁郁葱葱,应归功于佛祖的庇护吧。山里茯苓无人采摘,以至于若干年后石化成了琥珀——这是苏轼沿用《神农本草》等典籍的“茯苓千年化为琥珀”说。听主持昙颖说,寺里僧人舂米、挑水十分辛苦,苏轼自愧不能帮助作舂米机。

县令听说寺外小溪可以建水碾,于是同意帮助修建。苏轼又高兴地写了《游博罗香积寺》:

“寺去县七里,三山犬牙(8),夹道皆美田,麦禾甚茂。寺下溪水可作碓磨,若筑塘百步闸而落之,可转两轮举四杵也。以属县令林抃,使督成之。”

   二年流落蛙鱼乡,朝来喜见麦吐芒。东风摇波舞净绿,初日泫露酣娇黄。汪汪春泥已没膝,剡剡秋谷初分秧。谁言万里出无友,见此二美喜欲狂。三山屏拥僧舍小,一溪雷转松阴凉。要令水力供臼磨,与相地脉增堤防。霏霏落雪看收面,隐隐叠鼓闻舂糠。散流一啜云子白,炊裂十字琼肌香。岂惟牢丸(米团类食品)荐古味,要使真一流天浆。诗成捧腹便绝倒,书生说食真膏肓。”
洗浴后返回博罗县城,大家提笔写诗。苏轼写的是《同正辅表兄游白水山》:伟哉造物真豪纵,攫土抟沙为此弄。劈开翠峡走云雷,截破奔流作潭洞。”是写九龙潭的气势。因随化人履巨迹,得与仙兄蹑飞鞚。曳杖不知岩谷深,穿云但觉衣裘重。坐看惊鸟投霜叶,知有老蛟蟠石瓮。金沙玉砾粲可数,古镜宝奁寒不动。”写大家洗温泉的观感念兄独立与世疏,绝境难到惟我共。永辞角上两蛮触,一洗胸中九云梦。”写兄弟在岭南绝境中相逢,自己不愿意再象牛一样与人抵触,因为温泉洗净了自己心中的官场梦。解衣浴此无垢人,身轻可试云间凤。”写尽了温泉浴后的舒适和通泰。
苏轼看了程正辅的诗,又和诗一首《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叹息自己“此身如线自萦绕,左回右转随缫车。误抛山林入朝市,平地咫尺千褒邪。”被贬官后,心灰意冷,“欲从稚川隐罗浮,先与灵运开永嘉。首参虞舜款韶石,次谒六祖登南华。仙山一见五色羽,雪树两摘南枝花。”是回顾跋涉到岭南之路“赤鱼白蟹箸屡下,黄柑绿橘笾常加。糖霜不待蜀客寄,荔支莫信闽人夸。恣倾白蜜收五棱,细劚黄土栽三丫。朱明洞里得灵草,翩然放杖凌苍霞。岂无轩车驾熟鹿,亦有鼓吹号寒蛙。仙人劝酒不用勺,石上自有樽罍洼。径从此路朝玉阙,千里莫遣毫厘差。”是说明自己在惠州的生活“故人日夜望我归,相迎欲到长风沙。……世间谁似老兄弟,笃爱不复相疵瑕。……但令凡心一洗濯,神人仙药不我遐。山中归来万想灭,岂复回顾双云鸦。”是说自己思乡情切,姐夫带来了亲情关爱,洗了温泉更是身体健康,不再有过多的奢望。
此后,苏轼竟突然停止了其热爱的温泉浴,主要原因是惠州在飓风后重建、惠州修桥、王朝云病逝、博罗大火、苏轼建房等事情。在博罗县城灾后重建中,苏轼虽为罪犯,实际上为安定人心、保障民生、加快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096年正月一日夜,博罗城突发大火,全城公私房屋烧为灰烬,火光照亮了惠州西北的天空。次日起,上千无家可归的百姓露宿河边。这样大的事件,肯定要处分县令。苏轼马上给广东提刑程正辅写信,说明林天和县令当时在休假,不应当担责。现在灾民众多,建议林知县留任安抚百姓。惠州的推官黄焘,十分廉洁干练,惠州的很多案件都是他在干。博罗火灾后,还首先运去3万根竹子。希望这年的考评晋升,能考虑黄焘。
博罗县汤泉经过苏轼的宣传后,以其独特的魅力与风光,成为惠州旅游的一大名片。
现在九龙潭山下被中海(房地产公司)开发,外地人难觅其地。中海汤泉里有苏轼塑像,只是不知修建者,是温泉度假村,还是博罗县。
  (周知各位好友:本书初稿虽然完成,因年底工作较多,但是整理工作暂时告一段落。争取明年空闲修改个出版稿,并积极推动《苏轼在广东》专题片或电视剧筹备,能够广东省或惠州市立项比较好。广州宗亲们有这类平台、建议的,欢迎赐教。)

注:

1、“郁仪”代指《太上玉晨郁仪奔日赤景玉文》,是道教的典籍,摘录《九真中经》编成。

2、刘禹锡贬官连州,虽然并未到过惠州,他写《罗浮见日诗》:“阴阳迭用事乃俾,夜作晨咿喔天鸡。鸣扶桑色昕昕赤。千里涌出黄金轮。” 写罗浮山景色依据的,是他另一首诗《有僧言罗浮事,因为诗以写之》。

3、《凌云赋》今佚,故苏过文集《斜川集》未载。古人把司马相如的《大人赋》也称作《凌云赋》,另有同名赋诗记述乐山市凌云山和乐山大佛的。

4、沙河历史上曾是博罗县仅次于东江的航运大通道。泊头和石湾、园洲是三个重要的码头。由于民国公路和解放后铁路的发展,沙河水运逐渐萎缩。1958年在沙河上游显岗段兴修水库后,沙河流水减缓,河面缩小,河水变浅,因此河滩显露,难以行船。泊头没有码头,彻底变成了九潭。

5、南宋苏轼第九代孙苏藤南迁博罗浪头,其第四代孙苏畚又迁龙溪镇苏村是时,因此苏氏后裔在龙溪繁衍较多。现在苏村已经成为惠州著名的东坡文化村。

6、博罗县一带在战国以前就有南越人生活,目前已经有多处遗址证明缚娄国确实存在。1985年,公庄镇出土七件完好的春秋青铜器和编钟;1996年,龙溪镇银岗村发现先秦时期的陶片和龙窑窑址;2000年,罗阳镇(县城所在)春秋墓葬群里出土的青铜器、陶器和水晶文物。证明博罗县和番禺一样,是岭南文明发祥较早的地区,岭南文明史足以上溯至3000年前。

7、白水山今为九龙潭风景区。温泉目前被中海房地产公司圈建为商业,景观被改变了很多。有外地人根据苏轼诗文寻来,找不到踪迹后,空手而归,以为这个景点不存在了。

8、三山是指县城到香积寺路边的三座小山,过去苏轼此诗注解为博罗县的大北山、象头山和白水山,是错误的。水碾在寺庙门外小溪上,年迈村民还听长辈讲起过,今无踪迹了。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1辑)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2辑)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3辑)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4辑)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5辑)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6辑)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7辑)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8辑)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9辑)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10辑)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11辑)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12辑)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13辑)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14辑)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15辑)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16辑)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17辑)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18辑)

编辑:苏耿仁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号观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