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通读 第五章

 人也昔兮 2021-11-15

《道德经》通读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此章观天象、人象,论大道有大情,大情中正。

天地不仁,是天象。仁,天地之本,在天为本,为大情,在人为心,仁心,爱心。何谓本,何为大情?本者,质也,不自见,不自是;所为大情,虽有情于物,亦不自见,不自是。这叫大而不见。

天地不仁,是说,天地化生万物,是谓本,是谓仁,对万物有大情,但天地对于自己的仁之本,仁之大情,不自见,不自是。

老子悟到天地之仁,即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大情,是不仁,不自知有仁。

以万物为刍狗。

刍,草。狗,有性无知的生命。道赋予万物以道性,让万物无大小之别,无强弱之分,无贵贱之异,不自见,不自是,不自生。如此,万物之自性,合于道性。万物,无大小,无强弱,无贵贱,不自见,不自是,不自生,在万物,其生一如无,正是这样的无才有了万物的妙用。如此,道就让万物成了众妙。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也有大情,一样对其仁不自见,不自是,从而让百姓无大小之别,无强弱之分,无贵贱之异,不自见,不自是,不自生。万民不自知而无为生。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构成是一个“无”的大势。天地间,是一个空间,一个空虚而无物的大空间。人与人之间,像天地和圣人一样不仁,人与人之间,就会有一个像天地间那样的空虚无物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不盈,不溢,无欲无争,虚而静,空而实。

它像什么?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这个比喻,天地间像一个风箱,空而无物,虚而不盈,看起来,什么也没有,这个没有,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无物之有。空有,虚有,无有。

为什么以风箱为喻?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就是风箱,在它的空虚里,有着不尽的存在,当它动起来的时候,就会有无穷无尽的生出。

天地啊,以它的不仁构建了这样一个空虚的天地间,它的空虚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可在它的空虚里,存在着无穷无尽的东西,当它动的时候,也就是当天地启动它们的大情时,万物就由此而生出来了。多像风箱一样,一启动,就会鼓出无穷无尽的风来,生火,生水,生土,生金,生木。

人之有情,知情而用情,用情而求情,求情而无情,无情而情灭。如此之人,岂如草木,何如鸟兽。

故此,老子在这一章的最后说: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言,指有知有心而有言,把知说出来,把心说出来,知与心,明明白白说出来,脱了本性,失了自然,变成了有为之行。结果正如我上面所说的,知情用情,最后是无情而情灭。

所以,老子说,不如守中,守着天地间的那个大空虚,守着生万有的无,那样,才能常恒而生生不息。

所以,老子倡导无知,无知,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生。有仁而不仁,有情而无情,此谓大仁,此谓大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